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秋季景色的散文,作者寓居北京多年,对北京的秋季景色有着深刻的感受。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秋季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感知北京的秋季氛围,表达秋季的感受。
2.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3.能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秋季景色,表达个人感受。
2.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如何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如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激发学生兴趣,感知秋季景色1.学生观看PPT,欣赏北京秋季的美景图片。
2.老师播放北京秋季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秋季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秋季的气息。
3.老师出示《故都的秋》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述北京的秋季景色?(3)你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4. 学生小组合作,用四个场景图展开小组讨论,描述北京秋季的景色,更好的感知秋季的美。
Step 2 了解传统文化1.老师简要讲解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由来和民间习俗。
2.学生阅读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Step 3 教学散文阅读策略1.老师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1)讲解散文四要素——情景、文笔、意境、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策略,如理解段落大意、掌握关键词、领悟卖点等。
2.老师让学生围绕散文进行阅读思考,注意区分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
Step 4 写作锻炼1.根据阅读的散文内容,学生自行组织素材,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秋季的描写。
2.互读作文并进行点评,老师进行总结。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都的秋》背景和作者。
2. 理解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背景和作者。
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介绍秋天的特点和北京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向学生传递出北京秋天浓郁的文化底蕴,并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解读诗歌。
通过学生读诗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用华丽的写作技巧、诗意飞扬的语言、极具美感的意象把北京秋天的美景娓娓道来。
3. 诗歌背诵和朗诵。
让学生认真学习《故都的秋》,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运用诗歌语言抒发感情,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和自由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1. 听、看、思、问的教学法。
让学生在听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秋天的魅力,看诗歌中的景象,思考对于秋天的认识,问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秋天相关材料,了解背景与作者生平,分享吸收的信息并进行质疑和讨论。
3. 课件展示法。
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素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秋天的多彩。
四、教学过程1. 学生通过课设中的观影、小组讨论等环节了解背景和作者。
2. 教师采用边读边讲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表现手法,让他们思考一些中心词或表象。
也可以加上比喻、隐喻的分析。
3. 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诵技巧,如停、顿、抑扬顿挫等,让学生逐句体会诗歌的内涵,慢慢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结合。
4.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体会出诗歌的韵律、节奏,体验诗歌的美。
5.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让学生表述诗歌里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参加班级或学校的区、市、省级作文比赛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对于什么是印象主义及其影响,全面领会诗歌内容,观看诗歌的影视创作并进行电影鉴赏。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一、课程简介该网络课程称为《故都的秋》,是一门主要讲述北京在秋天的景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的课程。
该课程可以被应用在初及高中历史和社会学课程上。
它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北京在秋季的景色和其文化传承,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北京的历史和文化2、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技能3、拓展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视野三、教学方法该网络课程主要采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北京秋季的风景和文化,这一教学方法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直观感受,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四、教学流程1、视频播放首先播放关于北京秋季风景的视频,让学生们可以真实感受秋季的北京景色。
2、图片讲解接着播放北京秋季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景色的名称、构成和背后的文化。
这样全面的介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些细节问题的讨论和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本小组的讨论摘要。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团队合作,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案优势1、世界范围内的学习网络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丰富的知识,充分展现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定制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化网络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提高学习有效性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视觉化的方式,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知识,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网络课程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实现。
对于学生而言,网络课程可以让学习不再未有限制,更为自主,充分体现出学习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社交性,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完美的学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故都的秋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
(3)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整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态度,提高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故都的秋概述(1)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2)概括故都的秋的主题和内容。
(3)讨论故都的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 第二章: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1)分析故都的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探讨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技巧。
(3)评价故都的秋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3. 第三章: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整理(1)教授如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搜索。
(2)指导如何筛选和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练习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故都的秋的相关研究和资料整理。
4. 第四章:小组讨论和报告(1)分组进行故都的秋的讨论和分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报告和展示。
(3)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5. 第五章:故都的秋的网络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或任务。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交流和合作。
(3)总结和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资源1. 网络搜索引擎。
2. 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和相关书籍。
3. 网络合作学习的平台和工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价。
2. 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报告,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
2023最新-《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6篇)。
《故都的秋》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
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
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
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精选6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
4.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5.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忧郁而孤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文人墨客尽书愁绪的季节。
古代有很多诗句都是写秋天的,(跟同学们一起回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人对秋天都是寂寞悲凉孤独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对于秋天又是怎么样的感受?二、作者介绍1.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故都的秋》教学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
(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 学生自读课文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故都的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活动设计信息技术曾经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曾经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革命,为教师和先生提供了丰富得学习资源,经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构成本人的观点,获得本人的认知,从而发展本人的个性,培养本身的创造性思想。
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人教版必修Ⅱ第一单元中的《故都的秋》一文运用信息技术指点语文教学,制定出本教学设计一、先生分析:1、先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我校先生基础差,导致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愿望;缺乏自尊心、自决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没有学习的压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工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造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诚”。
2、先生学习方法不对,事半功倍。
有些先生在学习上虽花了不少工夫,但学习效率很低;有的先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气,学习工夫分配不合理,学习中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有的先生学习与社会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动冲击学习,上课时留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种内外要素的干扰,听课效果差,不擅长利用身旁的学习条件。
3、先生基础差,没有学习兴味。
有些先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缘由构成基础差,到高中后,教学内容更抽象,课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先生的实践情况,不留意高中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使得先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
日积月累学习中的成绩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味逐渐减弱。
4、本课是先生学习的理解较难的一篇散文,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先生曾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必然的散文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先生对散文思想内容、艺术方式和言语运用的理解可能还有困难。
另外,先生在探求成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先生学习起来仍有必然难度。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抒怀散文,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个人情感,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同,秋中无情感的眷恋,情感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9、划分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1、文题“故都的秋”包含了哪些信息?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几幅图画来描绘“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5、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6、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7、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8、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9、划分文章的结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来看几例:(出示咏秋名句)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风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郁达夫(出示作者介绍)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之后请大家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四)、鉴赏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郁达夫及作品《故都的秋》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有关作者郁达夫及作品的背景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会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秋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2.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包括作者郁达夫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网络设备,能够进行网上查找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都秋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作者郁达夫及作品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的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提高社会责任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查找更多关于故都秋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2)写一篇关于故都秋的作文,表达对故都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故都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是否得到激发?3. 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美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4. 学生在网络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5.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七、评价建议1.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的作文,观察其对故都秋的描述和表达,判断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故都的秋》信息化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学科领域本教学设计所适用的学科领域包括:语文、自然、历史、美术、音乐,其中突出主要的学科语文。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选文,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的秋景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浓厚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写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鉴赏方法,但是缺乏深入分析。
对于本文而言,他们与作者无论是年代还是年岁上都相去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明确其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用朗诵、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方式来体味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眷恋之情,尤其注重把握文笔之间流露出的淡淡哀伤。
同时,激发学生写作。
散文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体味作者的“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景”的自然融合。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说明:在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顺应新课标对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及其他辅助教学的要求,本文教学将采用多媒体课件、音视频、学习网站等资源,学生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本文的了解,最终达到"教而不教”的效果。
六、设计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北京陶然亭、香山、钓鱼台潭柘寺的秋景)师:“当秋天来临之际,同学们都有什么感受啊?”(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故都的秋》。
信息化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设计人:罗丹信息化教学设计前言 (3)一、教材分析 (3)1. 地位与作用 (3)2. 课时 (3)二、学情分析 (3)1. 学习对象 (3)2. 教学重难点 (3)三、学习目标设计 (3)1. 知识与能力目标 (3)2. 情感目标 (3)四、教学方法设计 (3)五、教学过程设计 (4)1. 课题导入,以情入景 (4)2. 美读文本,整体感知 (4)3. 自主赏析,合作探索 (5)4. 拓展延伸,探讨争鸣 (6)六、学习流程图 (7)符号说明 (9)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学”。
信息化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需要师生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信息资源,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地位与作用《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写景状物散文单元的一部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品读语言以及艺术技巧的鉴赏中体味作者所描述的美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2.课时:一课时(一)学习对象:本节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其认知水平逐渐尤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因此,教学应结合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刻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此外,此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叹和悲凉伤感之情。
1.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 情感目标:从文中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素。
1. 在情境美读中整体感知文本:配乐范读、多媒体展示诗词及图片、播放音乐等。
2. 在合作探索中赏析文章重点:学生自主赏析,师生合作探索,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故都的秋教学
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本次培训,请完成一篇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堂导入: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
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
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
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
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
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
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
能够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
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示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生:可能跟她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可是像她这一时代的其它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可能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 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她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她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