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现状及活力不足原因分析 主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现状及活力不足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缺乏归属感

图66显示,只有19%的团员青年认为自己每时每刻的团员意识都很强烈。很多高校的团员青年,在高中阶段及之前并没有体验过团员生活,也没有接受过团组织的教育,入团程序也相对形式化,对团员身份没有特殊的情感。而且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团员身份,很难给人以优越感,团员的自豪感也会随之淡漠。使得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基层团组织的活动时,组织归属感不强,难以发挥青年先锋的模范作用,从而造成了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懈怠。

(二)基层团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共青团主要实行校、院系、团支部三级管理模式,其活力也逐层递减。校团委工作力度规模大,资源平台丰富,在学生中影响力较为广泛。院系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但基层团支部组织活动目的往往不明确,活动在学生中缺乏号召力,从而导致团支部组织建设活力明显不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1.团支部活动内容单一枯燥。很多团支部容易将团员民主活动办成政治学习、理论研讨、形式汇报等,能够真正发挥教育功能,专业指引的活动少。以至于许多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从内心认为是形式大于实际效用,从而削减了学生参与团支部活动的积极性。表三显示,只有7.1%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术类和学风建设类活动,5.5%的选择了思想政治类。因此,学生更愿意参加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对相对枯燥的学术性,思想性教育缺乏兴趣。

2.团支部活动方式陈旧落后。青年人追求新颖,独特的活动形式,而团支部组织活动创新不足,基本上延续老一套的做法,活动方式也显得陈旧落后。偶尔开展的团日活动或团员大会等其他活动,很多时候只是思想教育的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从而导致青年团员参与活动活力缺失。很多团员参加完活动,只是觉得完成了一项任务,参加了一次评比,难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图33

显示,学生们大多支持丰富文体活动类型、多些户外拓展并多与时政相结合,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

(三)基层团组织职能定位不准确,团干部业务能力不够

高校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建制基层团组织,其工作重点不明确,与班委会工作有较多重复之处。且与班委会、学生社团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有形的工作相比,团支部的职能显得模糊甚至被边缘化。

同时,许多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团干部很少接受到团组织的系统教育,对团干部业务知识不熟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调查发现,虽然有近半数的指导老师对于班委与团支部的指导一样多。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35.9%的指导老师选择了“对班委的指导更多”,远远超过了选择“指导团支部更多”的9.4%。

而且,从工作量上看,绝大多数的团支部工作都是由团支书来承担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一般只起辅助作用或根本不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团支书工作压力大,热情衰退。在接受访谈时,有团支书表示:“开展团支部活动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定什么样的主题,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同学们愿不愿参加……”。

(四)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不断弱化

目前,高校的很多共青团工作都由院系分团委来主持完成,大型的共青团活动也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实施,而真正落实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往往都是类似于团费收缴、团情统计等琐碎的缺乏活力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提升团员青年的参与热情,战斗力也被大大减弱。

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往往不能紧扣学生们的关注点,如学习、生活、就业等贴身利益。而基层团干部则有他们的难处:其实每一位团干部都曾想创新活动形式,通过活动为青年服务,但是由于基层的团干部人微言轻,触及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说了不算,协调不成。这样一来,共青团的凝聚力肯定有所散失。

另外,随着年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习、社团活动、工作的压力,时间的冲突,使学生们都聚集在一起参与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支部成员间的熟悉度降低也会削减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进而降低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五)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延续性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以南通大学为例,各基层团支部团干部年龄较轻,每年换届一次,转岗较快,工作容易造成短期效应。往往上一届领导班子启动了一个活动,而下一届没有跟进,到了实质性的阶段又缺少各方的支持关注,活动总结时就开始虚报材料。共青团开展各项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基层共青团组织的组织活力,这样一来,造成了不少团员青年对共青团活动的不信任,也让不少参与者失去了继续参与的热情和信心。这就反映出了基层共青团组织在创新活动形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活动的持续性和品牌效应,一年一个新活动、新提法,忽视了活动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造成了青年人被动参与的现实。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明确团组织的基本职能

共青团组织承担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利益四项基本职能。同时,注重同一组织不同层级间的具体职能和任务也有所区别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政策的争取、活动阵地的共享、职能的合理分配,实现团组织工作的基础建设。通过选拔、培训、任用、考核等一系列程序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对团干部的系统教育,提高团干部的业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有效增加青年参与团活动的机会,扩大团工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使团组织立足于青年感兴趣的团活动载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在具体行动中加强团组织建设。

(二)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青年团员的归属感,必须以学风建设与思想引领为核心,借助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注重早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同时,积极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建设,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发并控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善于利用新媒体,提高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动的质量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规模和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涌现的微信、PU平台、QQ、微博、志愿者打卡器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为基层团组织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组织和宣传载体,可以更快更广地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

当代青年思想开放,富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继承“仪式教育为主线,团日活动为载体,新型团校为阵地”的优良传统,同时善于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对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具体工作的活力带动团组织活力建设。

(四)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规范基层团组的管理

基层团组织的良好运转,离不开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具体可以通过制定每年度开展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评优细则、主题团日活动制度等来加以规范。同时,构建科学的团组织活力考评体系。基层团组织的奖励机制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进而提高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度,而且能更有效地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激发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通过对各基层团支部和分团委的考核,定期评出示范团队,调动和鼓励团队积极性;针对团员个人的考核,对团员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加强培养先进团员,在推优入党及各类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