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 岩石也变化| 湘教版 (1)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熨斗小学刘国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课。
属于地球与环境科学内容。
前面学习的是地球内部活动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化,而本课讲的是地球外部的一些力量,内容衔接紧密,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大部分学生任然对学习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主动的去观察、探究。
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岩石的风化,并且知道这是一个缓慢、永不停息的过程。
2、熟悉酒精灯得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1、敢于合理、大胆的想象和猜测。
2、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连续观察、记录的能力。
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尝试说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
3、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了解温度、酸性的水对岩石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法和学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
2.课件:PPT。
3.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棉布、卫生纸,稀盐酸、石块、胶头滴管、烧杯(清水)、加热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刚学习了火山与地震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而且它们都是地球内部活动,今天我带大家认识几种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岩石也变化》(板书课题)。
二、新授(一)新知讲授:1.(观看图片)阅读教材,猜一猜自然界中哪些因素造就了岩石的形态。
2.引入风化的概念。
(二)活动一:(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酸性液体对岩石的影响,学生仔细观察,验证出酸性液体对岩石有腐蚀作用。
(三)活动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亲自验证温度对岩石的热胀冷缩作用。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及相关注意事项)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对岩石有热胀冷缩作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岩石也变化 |湘科版
《岩石也变化》【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课本把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外部力作用开始。
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中,坚硬岩石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稀盐酸、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难点:根据模拟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原因。
【教具、学具】黄山奇石图片、小的岩石块、坩埚钳、酒精灯、镊子、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瓶。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中的怪石图片,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岩石,并对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测来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模拟实验中的条件与大自然中引起岩石改变的因素的对应关系。
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原因,学会用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通过实验进一步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发展的辨证思维。
一.教学导入1.教师讲述:我们知道,中国有一处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安徽黄山。
黄山岩石巧中见怪,怪中有巧,堪称黄山一绝。
今天唐老师带来了几张黄山岩石的图片。
2.出示:黄山怪石图片。
大家想不想看呀?教师介绍第一张图片:这双靴子并排挂着,靴底朝着太阳,靴子那么大,又晒在人们不容易到达的地方,所以人们称它叫“神仙晒靴。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6)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6)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岩石变化现象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认识不同种类的岩石,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原因。
2.难点:岩石变化过程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岩石的种类和变化过程。
2.观察法:学生观察岩石标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开展岩石实验,使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
4.讨论法:分组讨论岩石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标本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观察。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用于开展岩石实验。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岩石圈的结构,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种类的岩石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种类。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岩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从而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岩石变化现象,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岩石变化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岩石变化的细节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掌握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岩石变化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变化过程,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难点: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变化过程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岩石样本、显微镜、实验试剂等。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们知道岩石是如何变化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岩石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岩石变化的哪些现象?”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岩石的性质、分类和变化过程进行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征,掌握岩石的分类方法,以及岩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分类和变化过程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岩石,提高学生对岩石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岩石的基本特征,了解岩石的分类方法,掌握岩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和变化过程。
2.难点:岩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美,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2.岩石的基本特征: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分析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
3.岩石的分类:学生学习岩石的分类方法,对给定的岩石样本进行分类。
4.岩石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岩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过程。
5.实践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岩石问题。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突出岩石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和变化过程,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教案】《岩石也变化》教案
【教学教案】-《岩石也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变化的基本知识,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分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2. 岩石的形成过程:沉积、熔融、变质。
3. 岩石变化的特点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岩石变化的特点和实例。
2. 难点:岩石变化的机理和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分类、形成过程和变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岩石变化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变化的意义。
4.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提高其观察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岩石样本、图片、PPT等。
2. 教学资源:相关书籍、论文、网络资源。
3. 场地:教室、实验室。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岩石样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和美丽,激发学生对岩石变化的兴趣。
2. 讲解岩石分类:详细介绍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
3. 分析岩石变化实例:以具体实例为例,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岩石变化的意义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岩石变化在地球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岩石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岩石实验室,实地观察和研究岩石样本。
2. 岩石采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岩石采集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岩石展览:让学生参与岩石展览的策划和布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8)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8)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变化和分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的变化过程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知道岩石可以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变化过程和分类。
2.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岩石变化的过程。
2.准备课堂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4.分好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变化和分类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实验,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和区别。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见解。
六年级上册教案 岩石也变化- 湘教版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第四课《岩石也变化》,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长期作用的结果。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科学知识:1.认识到气温、水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温度变化、水的溶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酒精灯、冷水、坩埚钳、岩石、烧杯、火柴、稀盐酸、滴瓶、滴管、石灰岩、培养皿、湿巾纸、帕子等。
教师准备:各种岩石和地形地貌的图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风景图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看来咱们有共同的爱好,我也喜欢,那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课件展示)2、引导质疑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神奇的地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是因为岩石经过很长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探究“岩石也变化”(板书:岩石也变化)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提问:哪些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现在的模样?学生猜想,适当板书。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是否像同学们说的这样?今天,我们将通过有趣的实验来验证。
(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1.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就找到了一种破除岩石的方法。
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出到底是一种什么方法?过渡: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2.模拟实验(1)提问:做这个实验我们要用到哪些材料,该怎么做请阅读书上43页相关内容。
(2)看看,这些孩子他们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看微视频)(3)老师还有一些补充,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以及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岩石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纪之前,已经对岩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岩石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知识,包括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岩石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岩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岩石的分类: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分析它们的特征,引导学生掌握岩石的分类方法。
3.岩石的形成: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的形成机制。
4.岩石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的变化规律。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岩石的观察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岩石的基本知识和变化规律。
湘教版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变化》是湘教版科学六上3.4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岩石的形成、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变质等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过程还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掌握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能够分析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2)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2.实验材料:岩石样本、试剂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包括岩石的侵蚀、风化、沉积和变质等自然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岩石变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变化的具体过程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变化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岩石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岩石的侵蚀、风化、沉积和变质等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岩石变化的基本知识和过程。
2.教学难点:岩石变化的原理和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变化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观察岩石变化的过程: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模型,观察岩石变化的过程,了解侵蚀、风化、沉积和变质等现象。
4.总结岩石变化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岩石变化的基本知识和过程。
5.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探究岩石变化的原理,分享实验结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岩石变化的过程和关键知识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解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岩石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 岩石也变化| 湘教版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雷丹教学内容及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的第4课。
本单元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因素,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地表变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过程。
本课前面三课分别是《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这课的后面还有《走近矿产》、《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两课。
本课以岩石也变化为中心,平行安排了温度、水、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水、植物对岩石都有破坏作用,认识到这些自然力量在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
本课教学用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认识温差、流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2.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温差变化、流水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用实验记录单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能用科学变化运动的观点认识自然界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温差变化、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具准备: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冷水、带盖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1.出示风景图,激趣引入。
教师以旅行为切入点,课件播放旅行中的岩石照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的照片的共同之处,引出课题中的“岩石”。
2.引导质疑。
学生猜想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适时将学生的猜想进行板书。
二、模拟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刚才的这些猜想真的是让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吗?怎样让猜想得到验证?(做实验)。
1.实验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最新学习文档
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3、讲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7)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7)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岩石的变化过程,包括岩石的侵蚀、风化、沉积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岩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和分析岩石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的兴趣较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与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掌握岩石侵蚀、风化、沉积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2.难点:岩石侵蚀、风化、沉积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岩石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现象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变化过程。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岩石标本、实验药品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3.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岩石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岩石变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岩石变化的基本概念,如侵蚀、风化、沉积等,呈现相关PPT 资料,让学生对岩石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的侵蚀、风化、沉积等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册。
教师检查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讨论岩石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工程建设等。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种类岩石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进而提高对地球科学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对岩石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岩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及特点,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及特点。
2.难点:岩石变化的原因及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岩石的变化。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岩石标本、图片、实验器材等。
2.课件:教学PPT,包含岩石的知识点、实验过程等。
3.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岩石。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岩石?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展示岩石标本和图片,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岩石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讲解岩石形成的过程,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的变化。
如:将沉积岩放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将火成岩加热,观察其熔化程度等。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变化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实验、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地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形、地貌等。
但他们对岩石的变化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岩石变化过程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变化规律。
难点: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的变化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岩石标本、实验器材等。
2.课件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情境: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岩石景观,引导学生思考: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种类?2.呈现(10分钟)展示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的课件,让学生对岩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根据实验观察,总结岩石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展示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变化》是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形成、变化和分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学生对于岩石的变化和分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理解岩石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和分类;–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的深入理解;•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岩石变化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岩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岩石标本和图片;–实验器材和试剂;–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和科学新闻报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和美丽。
–提问学生对岩石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解释岩石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岩石的变化过程,如溶解、风化等。
湘科版科学六上2-4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六上2-4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这一节内容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物质”的第四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岩石类型,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岩石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球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过程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循环过程、岩石变化的原因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岩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岩石变化的原因及过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岩石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太直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岩石循环的过程,知道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变化的含义、岩石循环的过程及不同类型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岩石变化的原因及特点、岩石循环的动态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分析岩石循环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4.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样本,包括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制作PPT,内容包括岩石变化的概念、岩石循环图、实例分析等。
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岩石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岩石是如何变化的吗?”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岩石变化的概念,呈现岩石循环图,让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整个过程。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六上《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岩石也变化》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岩石的形成、种类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种类的岩石特点以及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知识的基础内容,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岩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较为缺乏,学生对岩石变化过程的认识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来理解和掌握岩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学会运用地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2.难点:岩石变化过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知识,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岩石的基础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岩石圈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岩石,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岩石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岩石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呈现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
同时,展示岩石变化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过程。
实验内容包括:岩石样本观察、岩石溶解实验、岩石风化实验等。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3、讲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也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
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
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
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
样变化?
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
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
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3、讲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4、联系实验中的结果说一说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受到的酸性腐蚀。
5、用音像资料或教师结合图片的方式讲解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河道的剖面图、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碎砖块、带盖的瓶、水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水对岩石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
3、过渡:除了刚才所说的作用,还有哪一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思考: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发生哪些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
3、呈现河道的剖面图,解说:由于流水的冲刷,河床加深加宽了。
4、同时出示河道的上游、中游、下游岩石的分布情况图片,让学生寻找上、中、下游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哪些改变?进而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河道的中下游会出现的卵石?
5、学生推测。
6、过渡: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说明吧!
7、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
将一些碎砖块放置在一个带盖的瓶中,加入多半瓶水,拧紧盖后,摇晃一会儿瓶子,然后打开观察碎砖块的变化。
8、汇报交流。
9、总结: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以
及石块间的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个儿也越来越小,表面越来越光滑。
10、借助音像资料,把卵石形成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告知学生,认识理解流
水的搬运作用。
三、活动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植物生长对岩石影响的图片。
2、分析推理:植物对岩石有什么影响?
3、学生发表看法。
4、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水、植物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四、拓展
1、阅读教材:华北平原的形成介绍。
2、明白:因为流水的搬运使得大量的泥沙在此沉积,沉积作用是改造地表的外力作用的一种。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初步讨论解释梵净山的蘑菇岩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