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球上的足迹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

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

(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

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

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1、飞船升空前准备2、飞船飞向月球3、登月舱登月成功4、飞船返回月球队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 (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和月球表面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

(2)月球表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

(2)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月球探索的相关知识。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月球探索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教学内容展示:(1)教师利用课件介绍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月球表面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实例分析:(1)教师展示月球探测器的图像和数据。

(2)学生分析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月球探索的意义和现状,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月球探索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制作月球探测器模型、设计月球基地建设方案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宇航员来校讲座,分享月球探索的亲身经历和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

月亮上的足迹 教案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教案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掌握月球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地貌等。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月球探索历程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自豪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月球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月球地貌的形成原因。

(2)月球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安排课堂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月球探测成果的宣传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月球地貌的形成原因。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月球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后作业:(2)学生制作月球地貌的手工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月球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月球探测的历史和科学意义。

学生将学习到月球探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这些任务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贡献。

2. 活动设计:(1)多媒体展示:教师播放关于月球探测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探测任务的全过程。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创新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登月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英雄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人类如何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

(2)月球上的生活环境和挑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登月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登月的基本情况。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登月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要登上月球?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如何实现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基本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月球上的生活环境和挑战。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其他国家的登月计划和成果,下节课分享。

3. 思考:我国未来的登月计划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人类登月历史、阿波罗登月任务及月球生活环境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科学热情、团队合作和英雄崇拜情感。

学案3: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3: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知识链接1.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

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问题探究1.联系全文看课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有什么深刻意义?2.作者是如何将登月这一复杂过程叙述清楚的?3.“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阿姆斯特朗的这段话,有何深刻意义?三、主题阅读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

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

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

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

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教案篇一: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第二十四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昂.(áng)首挺立轨.(guǐ)道畅.(chàng)谈小心翼.翼(yì)狭窄.(zhǎi)海域.(yù) 2.易读错的字铁锹.(qiāo)溅.落(jiàn)椭.(tuǒ)圆形 3.重点词语释义(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人类自从1957年进人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素材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l)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四、结构思路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休息 19日晚8点33分:月球在望19日晚9点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时32分:和飞船脱离 7月21日11点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返回地球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4月球上的足迹学案教案

24月球上的足迹学案教案
二 学法指导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 新课导入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让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月亮上的足迹》。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知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感到自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理解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人类登月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意义。

3.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如生字词默写、课文朗读、感悟日记等,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登月相关知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月球探测历程。

(3)开展科学实验,模拟月球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意愿。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月球概述(1)月球的基本知识:月球的直径、质量、自转和公转等。

(2)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表面特征、月壳、月幔等。

(3)月球的资源:月球土壤、岩石、水冰等。

2. 第二课时:人类登月历程(1)阿波罗计划:计划背景、目标、任务等。

(2)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器的种类、作用、探测成果等。

(3)人类登月任务:阿波罗11号、阿波罗13号等。

3. 第三课时:月球着陆技术(1)月球着陆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月球着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制动、悬停、着陆等。

(3)月球车:月球车的类型、功能、使用情况等。

4. 第四课时:月球科学研究(1)月球岩石和土壤分析:成分、结构、年代等。

(2)月球环境研究:温度、辐射、真空等。

(3)月球表面实验:月球挖土、种植实验等。

5. 第五课时:我国月球探测事业(1)嫦娥工程:项目背景、目标、任务等。

(2)嫦娥探测器:嫦娥1号、嫦娥3号等。

(3)我国月球探测成果:月球表面地形、资源分布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月球探测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实验教学法:开展模拟月球环境实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提问回答、团队协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研究报告等。

2024年《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2024年《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2024年《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2. 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如月球的构成、月球表面特征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事件。

2. 月球的构成和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1. 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2. 人类探索月球的未来发展。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球探索的历史和科学知识。

2. 讨论法: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探索任务和成果。

二、教学内容章节一:月球探索的历史1. 介绍月球探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讲解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章节二:月球的构成和表面特征1. 讲解月球的构成,包括岩石、土壤等。

2. 介绍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如陨石坑、月球海等。

章节三:月球探索技术的发展1. 介绍人类探索月球所使用的技术,如火箭、探测器等。

2. 分析技术发展对月球探索的影响和意义。

章节四:月球探索的任务和成果1. 分析月球探索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 分享月球探索的成果,如月球样本、月球地图等。

章节五:人类探索月球的未来发展1. 讨论人类探索月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2. 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探索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月球探索的好奇心。

2. 讲解月球探索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3. 讲解月球的构成和表面特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4. 讲解月球探索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对月球探索的影响和意义。

5. 讲解月球探索的任务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探索的重要性和成果。

6.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类探索月球未来发展的看法和想法。

7.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观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深入了解月球探索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探索月球的关键事件。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月球探索的过程。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月球探索计划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尊重和敬佩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和伟大成就。

(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月球探索计划的设计与展示。

2. 教学难点:(1)人类探索月球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和整理月球探索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探索的过程和成果。

(3)设计月球探索计划的任务书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月球探索的资料,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展示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向往之情。

(2)简要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月球探索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月球探索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月球探索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探索月球的艰辛过程。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探索的成果和影响。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进行月球探索计划的设计和展示。

(2)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1)教师点评学生的月球探索计划,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月球探索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动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月亮的传说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

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

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

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

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

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月亮上的足迹”中,以“足迹”来比喻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

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 椭.圆( ) 铁锹.( ) 溅.落( ) 液氢.( ) 昂.首( ) 燃料罐.( ) 畅.谈( ) 里程碑.( ) 登月舱.( ) 5、解释下列词语。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探测的过程和技术。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月球探测的过程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月球探测的技术原理。

(2)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月球探索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月球探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探索的话题。

(2)提问:你们对月球探索有哪些了解?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月球探索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月球探测的过程和技术。

(2)学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月球探测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后作业(1)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

六、教学延伸1. 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者航天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月球探索的了解。

2. 观看纪录片: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月球探索的纪录片,如《月亮上的足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探索的过程和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 教案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教案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人类月球探索的过程。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款月球探索任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月球探索历程。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2. 教学难点:(1)人类月球探索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设计一款月球探索任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月球探索相关资料。

(2)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

(2)提问:“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月球探索历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月球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一款月球探索任务。

(2)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团队合作、勇于挑战的精神。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月球探索的历程和成果。

2.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款月球探索任务的剧本,并进行表演。

3. 写一篇关于月球探索的感想文章。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月球探索的历史和科技成就。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月球探索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学习其中的技术和方法。

4. 小组合作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预习:
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研习: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2.2课文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1.2学生分享对月亮的印象和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月亮上的足迹?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月亮足迹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深入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3.拓展延伸3.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2学生交流分享,表达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

4.课堂练习4.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学案2: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2: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一、知识链接1.相关知识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

她因偷吃了长生不老丹,才飞进了月宫,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2.作者介绍朱长超,男,1944年10月生,上海市南汇人。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又攻读哲学方法论专业,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科技革命的步伐》、《思维的历程》、《月亮上的足迹》、《人生的智慧》等50余种,已发表的各类文字在500万字以上。

其作品《月亮上的足迹》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13册第19课。

简单的介绍了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录月球的大致过程。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与登月过程有关的文字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三、合作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宇航员登月的过程?2.文章写时间为什么要落实到几分几秒?四、扩大积累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有哪些?五、达标检测(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4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

24月亮上的足迹 学案

24月亮上的足迹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域()畅谈()溅落()里程碑()2.解释下列词语。

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里程碑:畅谈:指令: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在文中圈出下列时间,并写出此时的事件进展。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课前预习。

2.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3.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用课本中的语言回答)4.如何理解阿姆斯特的话:“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5.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6.你认为作者对这次登月事件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从课文中找出例证。

作者内心充满喜悦之情,高度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无比敬佩宇航员的勇敢精神。

8.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

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哪些事例?10.学习了关于人类登上月球的知识后,你有何感想?达标检测综合能力训练1-5【学习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学法指导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 新课导入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让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月亮上的足迹》。
1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 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这句话。
八 有关月球的常识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四 新词攻破
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 ) 相提( )并论 人迹罕( )至椭( )圆
可望而不可即( ) 休斯敦( )
2 词语解释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可望不可即:
相提并论:
五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题
《月亮上的足迹》
班级
姓名
设计人
白娅
审核人
周云 杜慧霞 姜慧 刘晓艳 郑艳梅
一 相关知识介绍1.美国的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5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6 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六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200字的小短文。
七 重点研讨
九 请同学们自觉收集并积累有关月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句并赏析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