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4上导学案:第8课时 用数学(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第1-2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探索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3.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感知速度,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列式计算:(1)一盒酸奶 8 元,买 6 盒要多少钱?(2)一个面包 12 元,买 2 个要多少钱?(3)一千克苹果 10 元,买 4 千克要多少钱?学习任务二:自己说一说标签上商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学习任务三: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解答出来。

(1)篮球每个 80 元,买 3 个要多少钱?(2)每瓶酸奶多少钱?学习任务四:王老师负责学校的采购。

他得到了几位老师购买教学用具的信息:美术老师需要 30 包彩纸,每包彩纸 12 元,还需要 15 包卡纸,每包卡纸 18 元;体育老师需要一些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拍,篮球每个 50 元,要买 12 个,足球每个 45 元,要买 15个,乒乓球拍每个 34 元,要买 20 个。

怎样整理才能一目了然呢?【作业设计】1.数学书第 54 页第 3 题。

2.数学书第 55 页第 8 题。

【参考答案】1.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答案略,合理即可。

2. 有 3 种不同的买法:方案一:18×3=54(元)54<60 答:可以买 3 份 18 元的套餐。

方案二:18×2+21=57(元)57<60 答:可以买 2 份 18 元套餐和 1 份 21 元套餐。

方案三:18+21×2=60(元)60=60 答:可以买 1 份 18 元套餐和 2 份 21 元套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 练习课(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 练习课(导学案)

第8课时练习课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理解,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熟练地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的内涵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2题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16=16×(2)25×7×4= ××7(3)(60×25)× =60×( ×8)(4)125×(8× )=(125× )×14(5)3×4×8×5=(3×4)×(×)分析:a×b=b×a(a×b)×c=a×(b×c)(a+b)×c=a×c+b×c填一填1.125×19×8=( × )×192.125×(80+8)=125×+125×3.36×25= ×(4×25)4.12×a+18×a=( + )×答案:125 8 80 8 912 18 a答案:15 25 4 8 25 148 8 5知识点2:乘法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5题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分析:可以先算出1套运动服的价钱,再算出60套的价钱,或者先算出60件上衣的价钱和60条裤子的价钱,再加起来,即可算出60套运动服共多少钱?李老师要买《格林童话》和《科学家的故事》各28本。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8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8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教案

第8课时商的变化规律课时内容教材第87页例8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适当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3.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全面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我们在学习笔算乘法的时候,通过对一些相关联的乘法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后,发现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大家还有印象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生口算结果,指名回答。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就扩大。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就缩小。

师: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那么在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探究商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列式算出两道题的结果,再想一想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全班汇报交流。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列式的,结果是多少?【学情预设】16÷8=2(本)200÷2=100(本)160÷8=20(本)200÷20=10(本)320÷8=40(本)200÷40=5(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意图: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了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了商反而扩大”的道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2课时烙饼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第2课时烙饼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烙饼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并能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2. 理解并运用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烙饼问题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师出示一张烙饼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烙饼的时间、烙饼的数量、烙饼的效率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优化思想,找出最优解。

三、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烙饼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决烙饼问题。

四、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强调烙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1. 教师布置一些烙饼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

2. 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优化思想,找出最优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新课”环节,特别是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的教学步骤。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新课”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否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关键。

以下是具体的步骤和教学方法:1. 理解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烙饼问题中的关键要素,如烙饼的时间、烙饼的数量和烙饼的效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数学广角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数学广角的趣味问题和挑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数学广角的趣味问题和挑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学广角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学广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数学广角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举例说明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数学广角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数学广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强调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数学广角问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数学广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检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参考资料书:相关的数学广角书籍和资料3. 网络资源:数学广角的相关网站和教学视频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进度:第1课时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2课时讲解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1∣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1∣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1∣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 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意义2. 分数的大小比较3. 分数的加减法4. 分数的乘除法5.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分数的实例,如:一块披萨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对分数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 讲解分数的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分数的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了几份。

- 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特点,如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线的位置等。

3. 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利用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 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相同分母(或分子)进行比较。

4.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如:一块披萨吃掉1/4,还剩下多少?- 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相同分母(或分子)进行计算。

5. 讲解分数的乘除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如:一块披萨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相同分母(或分子)进行计算。

6. 讲解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如:一块披萨吃掉1/4,剩下3/4,再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相同分母(或分子)进行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8~80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2.估算。

3.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口算,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本课的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1.师:四年级准备要举行一次联欢会,买来许多气球,现在在分气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出示例1(1)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2)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3)师:口算80÷2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2.(肯定学生可行的想法)师:你们说的方法都可以。

但如果又买来了3个气球,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你觉得怎么解决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吧!3.师生共同归纳估算的方法: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结果。

4.完成书本79页做一做:师:比比谁口算、估算学得好,完成下面的各题,并想想每组上下两题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基础去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三、发展新知1.师:为了把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得更漂亮,他们还买来了许多彩旗,你们看!(1)出示例1(2)情境图:师: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2)师:怎样列式?怎样口算?(指名学生说不同的想法)2.想一想:这两道算式怎样估算呢?尝试在书本上写一写再跟同桌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8.2 优化田忌赛马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8.2 优化田忌赛马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8.2 优化田忌赛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背景,理解优化策略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优化策略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优化策略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田忌赛马的故事背景资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田忌赛马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优化策略。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优化策略吗?你们能举个例子吗?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优化策略来解决问题。

2.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优化策略进行解决。

3.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解决方案。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优化策略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优化策略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了优化策略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优化策略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优化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运用优化策略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问题来实践优化策略,这不仅要求他们理解策略的原理,还需要他们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精推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

(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6×20=6×200=**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32×50=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80×4=40×4=20×4=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第一课导学目标- 了解数字0-9的写法和读法。

- 通过数值比较和排序的练,提高数值认知能力。

- 练认识和使用比较符号。

第一课导学内容1. 展示数字0-9的卡片,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

2. 练比较数字大小:- 数字0-9的卡片随机排列,让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

- 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用"<"、">"或"="来比较大小。

3. 进行实际比较和排序任务,如:身高排序、书籍数量比较等。

第一课导学目标检测1. 出示数字0-9的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

2. 提示学生比较以下数字,并用适当的符号连接起来:- 3和5- 2和8- 7和7- 4和9- 0和6- 1和1- 6和2第二课导学目标- 研究数字的进位和退位概念。

- 掌握两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 学会两位数相加和相减,并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含义。

第二课导学内容1. 展示两位数的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和读法。

2. 教学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概念:- 以36+7为例,先让学生计算个位数的和,再计算十位数的和,引导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

- 以58-9为例,先让学生计算个位数的差,再计算十位数的差,引导学生理解退位的概念。

3. 练两位数的相加和相减,巩固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第二课导学目标检测1. 出示两位数的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和读法。

2. 让学生计算以下加法并写出结果:- 25+6- 47+8- 51+9- 34+5- 19+73. 让学生计算以下减法并写出结果:- 98-7- 76-5- 63-9- 42-3- 15-8...(以此类推,继续编写导学案内容)小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每节课都包括导学目标、导学内容和导学目标检测,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字、数值比较和运算的认知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导学案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八课时
第九课时
板书设计: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
计算器:On/c开和清除键386+179 825-138
Off关闭键26×39 312÷8
第十课时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垂直和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第二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课:《数学广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知道数学广角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 通过对数学广角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定义和特点2. 数学广角的基本性质和定理3. 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广角的定义、特点、基本性质和定理。

2. 教学难点: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数学广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数学广角的定义和特点,使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数学广角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性质和定理。

4. 实践应用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广角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数学广角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广角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数学广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数学广角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数学广角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开展数学广角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数学广角(2)-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数学广角(2)-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数学广角(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表示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教学难点:如何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举例说明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讲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表示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例子,进行分析。

2.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问题,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解决。

3. 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讲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四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四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 二次根式第一节 二次根式.....................1 第二节二次根式的乘除...............3 第三节二次根式的加减. (7)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 一元二次方程 ............ 11 第二节解一元二次方程 ..................13 第三节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21)第三章 图形的旋转第一节 图形的旋转 (27)第二节 中心对称图形 (29)第四章 圆第一节 圆 ...........................35 第二节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41 第三节 正多边形和圆 (51)第四节 弧长与扇形面积 (53)第五章 概率第一节 概率.....................55 第一节 用列举法求概率.........59 第三节用频率估计概率 (63)21.1二次根式一、明确目标:1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2a ≥02=a (a ≥0),(a ≥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本2—3页,完成课本中的思考题,并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1xx>01x y +(x ≥0,y•≥0).2、(1)-1有算术平方根吗?(2) 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3、(1)当x(2)当x 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二)、自学课本3—5页,完成课本中的探究题,并回答下列问题:a ≥02=(a ≥0(a ≥0) 自我检测:1、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 D .1x2、当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12 (2)(2 (3)2 (4)(2)24、(1(2(3(4三、展示交流 :互助互学 展示观点 1、交流自我检测,尝试解决疑问。

2、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1)x2-3 (2)x4-4 (3) 2x2-3四、合作探究第:深入学习 质疑问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应该需注意些什么): 五、:达标拓展达标: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x 2、x 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1)x 43- (21 ) 2)1(+x ( 3 ) 11-x3、计算:(1)(7)2 (2)⎥⎦⎤⎢⎣⎡43 2 (3)2)23( (4)2)(b a (b ≥0)拓展:源于教材 一展身手1.2、.x 有( )个.21.1二次根式的乘除(1)一、明确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提高学生看统计图和分析统计图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成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难点:经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复习条形统计图1.引入: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幅。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三幅图分别出示)。

2.提问:从统计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纵轴每格表示的单位量是多少?3.小结:看来在绘制统计图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设计每格表示的单位量?4.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活动2【导入】看统计表,分析数据1.观察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第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姓名身高(厘米)体重(千克)李明14135王鹏13833张明13932高洁14340田凡142362.用什么方式能更清楚直观地看出同学们身高和体重的情况?活动3【讲授】出现矛盾,学习新知1、猜想:观察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应该表示什么?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厘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5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50厘米)板书:每格表示2、验证: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先在纵轴上标出每格表示的数量,再画出条形统计图。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第【1】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第51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规律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1.师: 猴妈妈听说同学们的口算能力非常的强,想请大家帮帮它的忙,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猴妈妈要给小猴子们分苹果,每只小猴分6个。

师:猴妈妈还想知道分给2只小猴、200只小猴、2000只小猴分别需要多少苹果,哪位同学能帮帮它?板书结果:(1)2×6=12 (2)20×6=120 (3)200×6=12002.师:大家成功的帮猴妈妈算出了苹果数。

大家看,小青蛙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了!现在我们就以“小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

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师:其实里面有蕴藏着许多的的数学知识,老师考考你们:20只青蛙有几条腿,你能算出来吗?10只青蛙呢?5只呢?(4)4×20=80(5)4×10=40(6)4×5=20 (板书算式)3.师:在乘法算式当中,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它们的名字。

仔细观察,随着猴子数量的增多,苹果的数量也在增加。

随着因数的变化,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第8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第8课时 用数学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8课时用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数学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解决。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课堂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刻。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8课时 用数学(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吗?
教师请小小朋友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多少橡皮。
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教学难点】
找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并确定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
开动你的小脑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四)解决“踢理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应用
1、完成P98页的“做一做”。
问பைடு நூலகம்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三)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2、P100页第8题。
学生自己看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自己的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指名口答。
3、教师小结。、
问: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反思总结
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也一定遇到过,你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用加法计算。
(二)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②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lO少1,所以9加4等于13。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7+5=12或5+7=12)
问: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12呢?
3、编一编,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知探索
(一)出示情境图
1、猜一猜。
两只小猴来到山下采桃子,它们已经采了7个(出现情境中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板书:7个)。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说一说,算一算。
(1)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板书:树上还剩5个)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用数学(二)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