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大都市圈的研究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已成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科技中心。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全球城市层级调整、世界城市格局再塑,上海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地位,我们有必要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衡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与周边省市的联系密切,已形成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主,以及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为主要建设范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因此,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例如,需要通过加大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空港、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交通的发达程度。
此外,要完善各城市的供水、供电、燃气等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宽带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大都市圈整体的服务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实现高效便捷、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三、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环节。
在这方面,需要推进各城市间优势产业互补、高科技产业发展等。
此外,要推进跨界合作,使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
例如,杭州的电子商务、南京的生物医药、苏州的高端装备制造等,都是各城市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四、加强城市空间规划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整的城市空间规划。
要加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整合,以及推进城市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建设。
同时应注意区域的特点,避免因功能单一而导致人口过度集中、土地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
总之,构建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提高各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水平。
要以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摘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概念和范围。
接着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其定位和路径。
结合关键领域和重点措施,提出了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议。
展望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全面研究和实施,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并有效地推动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定位、路径、关键领域、重点措施、示范项目、前景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对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经济、人口、科技、文化等资源的有序流动,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同城市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可以实现产业资源的融合和转移,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城市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联动与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环境。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建,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不断深化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和范围上海大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核心,覆盖周边若干城市的城市群体。
上海大都市圈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其核心是上海市,周边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都市带理论
发展和趋势
• 构思出的大都市带的基本框架:包括北京、 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大都市带;包 都市带;包括武 汉、长沙、南昌在内的长江中游大都市带; 包括重庆、成都在内的成渝大都市带;包 括上海、南京、苏锡常宁杭在内的大上海 大都市带;包括广州、珠海、深圳在内的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包括济南、青岛在 内的济青大都市带。
都市带理论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此概念最初是由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提出的,指由 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 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 市区的联合体。 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 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 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 散运动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 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 大都市带即经济,文 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目前国内情况
• 已开始出现大都市带的雏形的有:大上海大都市带,珠江 三角洲大都市带,京津冀大都市带,沈大都市带。 • 这些大都市带人口一般都在5000万到1亿以上,面积一般 超过15万平方公里。它们不仅组成空间上的规模经济优势, 而且形成更为密切的信息、人口、交通、产业联系。 • 从大都市带的发展趋势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 中西部发展的潜力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 加速,东部的大都市带有可能进一步分化,与此同时,西 部的大都市带由于集聚作用而逐步形成。
区分
• 目前的许多书籍和文章中,往往把大都市带和大都 市圈的概念混淆起来。 • 1.从空间分布形式上看,大都市圈呈块状分布,一 般只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都市带 则呈带状分布,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200万人口 以上的特大城市; • 2.大都市圈主要是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而大都市 带则主要是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圈所造成 的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使 两个或多个地理位置相近的都市圈沿交通轴线,通 过扩散作用形成大都市带,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 优。 • 因此,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阶段,大都市带是由大都市圈发展而来。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的理论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本经济学家⾼野在研究⼤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度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了定义和划分。
但⽆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个核⼼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要素(如产业和⼈⼝)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城市的⼈⼝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地区中⼼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向均衡发展。
简⾔之,⼤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城市为核⼼,以具有⼀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都市圈⼀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都市圈内必须⾄少有⼀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的中⼼城市;(2)中⼼城市必须有⼀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都市圈内应具备⾼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都市圈内中⼼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都市圈不是⾏政区的简单迭加,⽽是经济区、社会区、⽣态区的综合集成;(6)⼤都市圈内应有较⾼的城市⼤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词⽤来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地区构成要素的⾼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的星云状结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至关重要。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市以及周边的几个地级市,如苏州、无锡、南通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人口、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和联系,是一个内外关系紧密的城市群体。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定位和制定合理的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以上海市为核心。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市具有先进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机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上海市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周边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以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注重不同城市的特色和优势。
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应发挥其在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中心城市。
苏州、无锡等城市则可以发挥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创新驱动型的城市。
南通、常州等城市则可以发挥其在港口物流、轻工业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开放型的城市。
不同城市在协同发展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模式。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
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之间形成快捷的交通网络和高效的信息交流,提高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需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外 围 县 , 指 与 中 心 县 连 接 并 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 的 劳 动 力 从 事 非 农 业 活 动 ;(!)县 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 中 心 县(市 )所 雇 佣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 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 心 县(市 )居 住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准 用 于 国 情 调 查 ,称 为 标 准 大 都 市 区 。%&’& 年 改 称 标 准 大 都 市 统 计 区 ,一 直 用 到 %&(" 年 。 这 以 后 开 始 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 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 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 界 ,其 中 一 个 城 市 至 少 有 ’ 万 人 口 , 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 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 口 ,并 且 城 市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 英 里 ,这 两 个 城 市 将 被 划 入 同 一 个 大 都 市 区 ,除 非 这 两 个 城 市 之 间 没 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己 的 国 情 特 点 增 加 或 减 少 一 些 界 也 是!’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主
定指标。
导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规模发展
日本参照英美的经验,于’*%# 到一定程度之后,聚集于城市的非
都市圈研究综述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二)都市圈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2.都市区:周一星认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 (城市实体地 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 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 市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
都市区空间范围不太大,中心市一般仅一个,经济发展上 有连续性,内部一般不存在发展程度的大的差异;都市圈空间 范围较大,一般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城市体系组成,城市间经 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层次性。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二、都市圈的特征和规模类型 三、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范围的界定 四、都市圈的形成机理 五、都市圈发展阶段
三、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范围的界定
(一) 都市圈的结构 1.极点:指组成都市圈的各级城镇,这些城镇是不同层次的区域 经济发展中心或枢纽。 2.网络:分为有形的实体网络和无形的形态网。前者指各种基础 设施网、产业网、市场网、职能组织网等;后者指各个城市政府 的各种制度以及社会文化构成的网络。 3.基体:指镶嵌在城市之间的广大乡村地区。
地方性都市圈通常是以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城市为核心, 由多个邻近的 县( 市) 的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一个空间尺度较小的都市圈。人口规模可在100~ 300 万人左右, 地域范围的半径在20~ 30km 左右,中心地职能具有局部的区际 意义, 其吸引和辐射范围在数百平方公里。
另外按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数目还可以把都市圈分为单核心都市圈、双核 心都市圈和多核心都市圈。
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市GDP中心度大于45%;中心城市具有 跨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 的15%。(张祥军等,2001;张伟,2003)
一、都市圈的概念辨析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由上海市和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内集中了许多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汽车等产业和总部经济、创新型企业等高端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在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的城市圈。
强调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是“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既要保障上海的中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整体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和协调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配送效率,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以提高上海大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发挥上海的产业引领和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作用,推动跨城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在创新方面,要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搭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通道,促进共同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形成。
3.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评估,打造一整套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防治措施,促进城市之间的环境协调共治。
4. 推动城市文化交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建设。
要加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对接,促进新型城市文化发展。
总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发展机遇,以实现城市协同互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图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关于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探讨与浅析
关于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探讨与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地理区域位置的解读,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的理解,分析西安大都市圈的背景、结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都市圈未来发展的看法及展望。
关键词:区域发展;都市圈;关中地区;二级城市;卫星城镇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area location in Xi’a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an d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analysis Xi’an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views and outlook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Keywo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metropolitan area; Guanzhong area; two cities; satellite towns.1前言1.1研究背景当今,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也随着这股动力迅速崛起。
国内各个地区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放眼全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等都逐步显示起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带动影响着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发展趋势倾向于以点带动面,形成了各大都市圈,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2都市圈理论研究2.1对都市圈的一般认识目前都市圈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标准。
一般认为所谓的“都市圈”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城镇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及资源整合路径
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及资源整合路径一、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分析二、资源整合路径探讨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四、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五、政府策略对大都市圈的影响大都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地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其中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大都市圈的范围往往是以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为主要考量。
一、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分析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包括中心城市、核心区、辐射区、周边区四个层次。
中心城市是大都市圈的最核心部分,是各种资源的集聚点。
核心区是指聚集了大量基础设施、产业配置和人才储备的城市群。
辐射区是指随着城市扩张和蔓延逐渐成长起来的城市集群,它们与中心城市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
周边区是指与城市圈相邻的农业园区、自然保护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它们与城市圈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供给与环境的保护上。
二、资源整合路径探讨大都市圈的资源整合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布局的合理配置,二是经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具体来说,在空间布局方面,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机制,加强对周边区的扶持,避免资源浪费。
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优势,协同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动是大都市圈组成部分中最活跃、最复杂的部分之一,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口流动必须符合政策、市场、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要求,规范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大都市圈经济、社会及区域层面的发展。
因此,应通过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等方式引导人口流入和流出,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环境,提高城市圈的发展水平。
四、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随着城市圈的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促进城市圈以及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来说,应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联盟、合作等方式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互补,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1.都市区概念:它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都市带概念:⼤都市带在⼀个较⼤的区域范围内,有若⼲个彼此分离的⼤都市区在⼈⼝和经济活动等⽅⾯逐渐紧密连成⼀体所形成的⼀种空间结构形态,是⼀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都市带⽬前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欧洲西北部⼤都市带、美国五⼤湖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洲⼤都市带等。
其中⼜以第⼀、第⼆个⼤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该⼤都市带简称波⼠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个也是世界上最⼤的⼤都市连绵带,沿着⼤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费城、巴尔的摩等⼀系列⼤城市和特⼤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积约为13.9万平⽅公⾥。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商业银⾏中的28%,50家最⼤⼈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的⼯业公司的33%,50家最⼤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地。
⽇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阪为核⼼,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本最⼤的⼤都市带。
这个⼤都市带⾯积约为10万平⽅公⾥,占⽇本国⼟⾯积的20%,居住⼈⼝达6000余万,集中了⽇本50%以上的⼈⼝,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都市带,⼈⼝密度也⽐后者⾼出3-4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国家战略性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通过城市协同发展来解决。
制定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对于推动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位:以上海为引领,形成“一核多极”协同发展格局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应以上海为引领,以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为依托,推动大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形成“一核多极”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城市之间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互补性发展。
2. 定位:推动城镇化、产业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在城市协同发展中,要重视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解决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地,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3. 定位: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
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实现城市间便捷的交通联通,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内外的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
1. 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合作共赢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各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要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合作竞争力,形成产业链条的完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转移和升级,形成产业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2. 强化交通互联,构建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交通互联十分重要。
要通过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实现城市之间更加便捷的交通互联,为各城市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构建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互通互联。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以及周边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和交通枢纽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城市协同发展为核心,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 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互补和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产业上进行合作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可以在金融、航运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苏州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具备优势,杭州可以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南京可以在制造业和教育领域发展等。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联通,打破城市之间的区域壁垒。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效率。
还可以加强能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和信息传递。
3. 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各城市可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作。
可以共享一些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还要加强环境的保护,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污染排放,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
4. 人才流动和教育合作:加强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高人才的活动性。
可以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人才的流入,形成人才的集聚。
还可以加强教育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大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通过以上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可以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也可以形成一个联动的城市群,提升整个大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外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如何确定其定位与路径?这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定位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由上海市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角度看,上海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而城市协同发展,就是要将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在确定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把握住各自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
针对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可以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形式,实现城市的协同发展。
二、路径1. 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分布存在差异,这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提供了机遇。
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将有望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有着发达的金融、商贸、物流等产业,而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则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科技产业。
如果各城市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衔接,将有效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
2. 协同规划,形成有机连接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协同规划,是推动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协同规划,可以在交通、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有机连接,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
在交通规划上,可以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交通联通,完善高速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在产业布局上,可以通过协同规划,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实现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加强城市间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形成统一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品质。
3. 政策支持,推动协同发展政策支持是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城市协同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在多方面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组成,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群。
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之一,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协同发展中发挥其辐射和示范效应。
其他城市要做好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注重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交通、通信、金融、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整体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落实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形成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1. 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第一步是要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实现城市间的空间布局合理和产业布局优化。
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
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对接和协调,形成有序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2. 构建交通互联互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上海大都市圈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要加大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推动跨城市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互通,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和便捷交流。
3. 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不同城市间形成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要加强产业的合作和共享,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更大的整体经济效益。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和芜湖市、苏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构成。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大都市圈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但也面临着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群经济的协同增长,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城市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分析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实现城市协同发展的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上海大都市圈未来发展展望,进一步强调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建议和展望。
愿我们共同探讨城市协同发展的道路,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城市群。
1.2 问题提出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逐渐凸显。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挑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利益,如何促进城市间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如何推动城市间的互补和联动发展,均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和实力不同,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避免竞争和冲突,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1.3 研究意义上海大都市圈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城市协同发展对于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群之一,由上海市和周边若干城市组成。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的现状,了解各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状况。
还需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明确各城市在整个大都市圈中的位置和角色。
需要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促进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目的是为了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协同发展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并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深入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明确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为各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发展建议,为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地区整体发展。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大城市和大都市圈
一、对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对都市圈的判断
2016年,全国房地产新房市场交易量将创历史新高,可能会达到10万亿的成交额,相对2015年近8万亿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中央去库存的政策非常有效,不止常州、扬州,甚至东北、哈尔滨也都有不同的成效,去库存的总体目标已经完成,基于此背景和核心城市的地王及价格涨幅过快等因素,政策的一系列收紧是正确的。
全国去库存完成已经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府土地可以再持续出让,将大大降低政府的债务,二是开发商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也大大缓解。
今年有几个重要的和经济总体形势相关的指标值得大家留意,首先是煤炭价格出人意料地实现了翻倍,意味着传统能源行业去产能化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不仅钢材的价格稳住了,用电量也上升了。
这意味中国的这一轮经济探底已经结束,即将开始反弹,基本指标明确地验证了这些结论。
2016年的调控源于人民币超发之后,老百姓为了保值,在购买财产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比如城镇居民的资产债务由原本的20%迅速提升到50%,整个市场迅速掉头,形成了资产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重新认识,看清趋势。
原先的普遍观点是大城市要限制人口,大都市圈互相之间的同质化严重,目前我的观点是都市圈的发展规律是继续城市化,而且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将由之前忽视人口,迅速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口流入速度以及数量的竞争。
二、关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再研究
资产价格提升后的一个重要市场变化就是消费在升级,主要体现在90后的消费行为上。
他们和70、80后完全不同,“活在当下”是90后的口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可阻挡。
消费升级、人群的集聚和我们房地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两个主要矛盾点:
第一,大都市圈里分核心都市与外围,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必须要区分。
原先分城市我们是分一二线,现在是站在大都市圈和大市场的角度来分配人的居住空间。
比如,原先惠州与深圳的关系远,常州与南京也一样,互不相干。
现在从大都市圈的角度开始融合了,核心原因是轨道圈的改善,而且随着城际交通的完善,一个城市沿着轨道上班这种生活方式将逐渐成为必然。
第二,沿着轨道交通,通过时间改变空间,对中国城市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消费升级之后,时间将改变空间,核心城区的房地产交易跟这个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全球大都市基本都相似,看纽约、东京、首尔等,发展规律都一样,中国大都市圈也将沿着这个规律发展。
整个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点需要转变
第一,真正关注城市的发展规律。
都市圈的一手房市场还会有较长的发展和成熟期,十年左右将基本奠定中国梦,整个大都市圈会趋向于和谐——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社会阶层更加丰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十年后的中国,房地产总量将超过美国,财富价值也将在美国之上,城市的总量更会远远超过美国,将是绝对的世界第一,没有任何怀疑。
即将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有深刻认识,而且对城市化带来的新市场要有深入研究,所以推荐大家读一读《城市的胜利》及另一本经典著作《美国大
城市的生与死》。
这两本书会告诉我们,城市发展优劣的标准以及什么是城市中的价格体系。
由于我们之前对城市的理解不够,所以对城市的发展有各种疑虑,对规律理解不清。
世联人要不断读经典,把核心找到,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就会大不一样。
第二,高度关注因规模而带来的时空价值变化。
长三角有最好的轨道交通设施,原先价格相差极大,比如上海、常州、苏州、无锡;再比如南京、扬州。
要推理和研究价格差什么时候是合理的,我们就需要研究类比大纽约、大东京,而这其中真正价格差的体现是通过租金反映出来的。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清楚时间和价格的关系,结合地铁站点差异,结合公共配套和资源的差异,掌握时空价格的规律,发掘机会。
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我们只有改变原先的观念,重新对都市圈的基本特征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看清趋势,找准发展方向。
而城市化尚在路上,房地产市场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