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战争诗欣赏(1)

战争诗欣赏(1)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谓此句 “梁”字表 声。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谓:“上梁字 乃衍文,以字虚声,原文当作‘筑室河南梁河北’。 ‘河’今作‘何’,假借字耳。”
自古以来,学界对这几句诗意的理解,因句读 不同,而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
中国古代战争诗欣赏之三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题解 内容和艺术欣赏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中国古代战争诗欣赏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2019年10月26日
概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历史上很少 进行侵略外族的战争,文学作品中更少有对朝廷开 疆拓土行为的歌颂。
中国古代的战争诗,大多表现的是抵御外族入 侵、平定诸侯(藩镇)叛乱时,将士们英勇战斗的 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也有对战争给国家和人民生 活带来灾难的深刻描写和沉痛反思,闪烁着悲壮崇 高的人道主义光辉。
《代出自蓟北门行 》 内容和艺术欣赏
拟题悬思,瑰奇雄壮 结构严整,层次井然 前半叙事,渲染铺张 篇末抒情,气势高扬 锤字炼句,音韵铿锵
分明说出边塞之状,语又峻健。
——宋·朱熹《朱子语类》
明远能为抗壮之音,颇似孟德。
——清·沈德潜《古诗源》
写出一时声息之紧,应敌之猝,师行之速,短篇中气势奕奕生动,珠。
中国古代战争诗欣赏之一
国殇
屈原《九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 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 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 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 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神工也。
——清·方伯海《文选集评》

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歌赏析

古今中外的战争诗歌赏析

.'
中国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基本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分为以下几类:
1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

如李白《战城南》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2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如诗经。

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如李贺《南园》等
对于西方战争诗发展来说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非常重要。

它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为集体建立功勋的英雄如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等。

其中更多地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对战争场面作了大量描绘,同时以“荷马式比喻”,使残酷的战斗场面充满了悲壮和崇高的色彩。

到了近代,战争诗还用各种方式宣示反战立场。

诗人艾略特写了《荒原》、《四个四重奏》两部伟大的长诗,就谈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废墟甚至坟墓。

而东方的战争诗受地域政治影响。

如1937年“七七事变”,战争在卢沟桥推进,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抗战诗歌。

比如《五月的鲜花》、《假
如我们不去打仗》,这就是东方的战争诗。

众多的诗人都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国的抗战诗歌。

诗人田间在1938年创作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被张贴在城市、乡村、直接起到了“动员民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中国诗人通过表现战争的严酷与艰苦,显示出人的崇高和力量。

这标志着中国的战争诗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

中国古代战争的著名诗词

中国古代战争的著名诗词

中国古代战争的著名诗词中国古代战争历史悠久,无数名将英勇战斗,而他们留下的战争诗词更是震动世人。

这些诗词以其雄壮的气势、深刻的情感和工整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一些著名诗词,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战争哲理和文化意义。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古人曰:“烟波江上使人愁,不见长江滚滚流。

”这句诗描绘了古人战争中长期离别的辛酸。

古原草送别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表明了当时的军旅生活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截然不同。

整首诗表达了战争对个体生活和家庭团聚的破坏性影响,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不可磨灭的伤痛。

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出自杜牧之手,诗中描绘了秋天登山时的景象。

这首诗以壮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猿啸山寒、鸟飞沙白的景象,抒发对逝去的岁月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的感慨。

正如作者所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通过这句诗告诉读者,无论经历多少灾难,人们都要坚强面对,团结一心。

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苏轼的这首诗以高亢的情感表达了对乱世的痛心和对国家的担忧。

“袖江山,世几代;江山不老,何有年?”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他用诗来寄托国家民族的希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对自己一生奋斗和失意的回顾。

尽管辛弃疾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首词仍然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深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无靠的心情,但他依然坚守初心,对国家不离不弃。

这首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很多战斗英雄的身世遭遇,他们在浮沉中坚守信仰,表现出战斗意志的顽强。

五、《战城南》于谦的《战城南》,以他亲历的战争经历为基调,描绘了长期战争对人们心理的摧残和对生活的毁坏。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和坚定的意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时,也让读者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战争意境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记录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

其中,战争题材的诗词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景象和英雄壮丽,更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世界和平的思念。

本文将分析一些经典的战争题材诗词,探讨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兄弟的情感,通过描绘战争中的英勇壮丽景象,表现了战士们为国家和家乡英勇战斗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诗中词藻华美,以丰富的意象来描绘战争的场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些描写令人联想到战争中的烽火冲天,家书难寄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夜行船》通过诗人夜间乘船的经历,展现了壮丽的战争景象和对国家、家乡的深情厚意。

全诗洋溢着浓烈的战争氛围,意境瑰丽动人:“波上马如龙,鸟飞霜月白。

著盖迷蓬转,长行缘湍急。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乱时期的浩荡壮丽和无奈忧伤。

明代文人文徵明的《卜算子·咏梅》是以战争为背景的诗词之一。

通过对梅花的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惜与忧虑。

诗中的意境清新凄婉,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皆有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些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战争中花朵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忧虑。

近现代的战争诗词则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如民国时期诗人席慕容的《黄河颂》以表现对战争伤害的忧虑和对和平的追求为主题。

诗中所展现的战争景象让人震撼,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诗句通俗易懂,直抒胸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伤害。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战争意境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和形象来表达,从华美辞藻到直抒胸臆的描写,都使读者对战争的恐惧、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产生共鸣。

关于战争的古诗及解析

关于战争的古诗及解析

关于战争的古诗及解析一、《沙场夜》于濆(唐)城上更声播发,城下甑声吴萸。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振甲,战马夜衔铁。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恨宿别。

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二、《激战行》杜甫(唐)激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伐狂贼,临江把臂难再些。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三、《陇西行》陈陶(唐)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四、《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尽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TNUMBERZG。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惹来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看今朝。

五、《凉州词》王翰(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出征几人回去。

1、王翰《凉州词》美酒夜光杯,欲尝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王昌龄《薛仁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飘将在,不教导胡马度阴山。

3、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诗赋青词以递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后麾下炙,五十弦甩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获得生前身后名。

心疼黑出现!5、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去风景异,衡阳雁回去并无留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尔归属于汝。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

古诗里的战争展现了人间百态诗句一、战争带来的苦难古诗中,战争往往被描述为带来苦难和痛苦的因素。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伏弩多数,弱冠孤竹;清高会合,高开早达……敢竭力以为国家效忠,践履职分,死而后已,便赐脂矣。

”这些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牺牲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在《望岳》中,杜甫写下:“大石槌千门,人血洒秋多”。

这些句子更是在表达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痛。

古诗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伤痛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二、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古诗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

在《将进酒》中,李白借酒浇愁,豪情万丈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句子中,诗人将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在《将军令·古滹沱》中,杜甫写到:“少年经过多少战,刀枪日暮垂落军。

”诗句中,战争中的将领形象更是展现出了一种英勇和豪杰之气。

三、战争中的离别与怀念战争带来了无数的离别与怀念。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到:“蓬莱文章建离谢,琼案飞渡庾争年。

”古诗中离别与怀念的主题贯穿始终,将战争中的人性冲突和情感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乌衣巷》中,刘禹锡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些诗句中,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颇感伤感与感伤。

总结回顾: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在诗句中,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和痛苦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古诗中也塑造了许多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

离别与怀念也是古诗中战争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怀念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诗中的战争主题展现了人间百态的诗句,让人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中的英雄豪杰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豪迈和英勇,让我们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战争边塞诗词赏析

战争边塞诗词赏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马篇
三国魏·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鹧鸪天
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
种树书。
19
第二编 题材篇
第七讲 战争边塞诗词欣赏
三、古典战争边塞诗词精读细赏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4
第二编 题材篇
第七讲 战争边塞诗词欣赏
3.中、晚唐战争边塞诗
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 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如卢 纶、李益、张籍、王建、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等都 写过许多边塞诗,而写过一些边塞诗(尤其是边塞题材乐府 诗)的诗人则更多,其中如郎士元、柳中庸、戎昱、司空曙、 刘商、杨巨源、张仲素、施肩吾、鲍溶、许浑、赵嘏、马戴、 刘驾、于、翁绶、许棠、司空图、罗隐、周朴、卢汝弼、韦 庄、张、沈彬、陈陶、金昌绪等等。有些诗人,传世之作不 多,却有一些边塞诗脍炙人口(如陈陶、金昌绪、许棠等)。 董乃斌先生甚至发现,《全唐诗》中“凡是存诗一卷以上的 中晚唐作家,无不多少写过一些直接或间接与边疆生活有关 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中的战争题材

古诗十九首中的战争题材

古诗十九首中的战争题材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这个古老而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尽的诗人们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的篇章。

其中,不乏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选取古代诗人们的十九首作品,探讨其背后的战争题材以及与人性的关系。

第一首古诗是《白日依山尽》,它描绘了辽阔的草原和无边的河流。

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便会发现这首诗背后隐藏着对外族入侵的抗争之意,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与希望。

接着是《将进酒》,这首诗以豪情万丈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英雄豪杰的形象,诗人秦观借饮酒之名,抒发了他对战争中的挫折与失落的憧憬。

而《南陵别儿童入京》则展示了战争下一个家庭无助的场景。

诗人张九龄以动情的笔触,描述了自己被迫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无辜平民带来的灾难。

离开了家乡,我们来到《望岳》,这首诗以雄浑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象,赞美了故国的辽阔美景,令人感叹其坚韧与抗争的精神。

徘徊在《悯农》和《静夜思》之间,我们能察觉到他们与战争题材之间的联系。

《悯农》中,诗人李绅深情地呼唤着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之艰难,揭示了战火蹂躏下农民们的痛苦。

而《静夜思》则带有战乱中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另一首堪称中国古代爱情诗集之巅峰的《离骚》,也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诗作。

其中,屈原以自身遭遇来写述战争的残酷与凄惨,流露出对家园遗失的悔恨与向往。

进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世界,我们看到了战争的血腥与惨烈。

诗人王之涣以赤子之心,描绘了自己与兄弟相依为命、并肩作战的场景,充分折射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团结及残忍的一面。

《登鹳雀楼》则以磅礴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情感,表达了对战争将士的敬意和对胜利希望的激昂心情。

《赤壁》是古代名篇之一,它通过写景、赋诗、记事等手法,展示了战争的惨烈与智慧的较量。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让我们感受到了壮烈与英勇。

最后,我们来到《钗头凤》,这首诗以一对割席断情的形象,展示了战争中两地分离的悲苦。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常常成为诗人们创作的主题之一。

战争既带来了死亡和破坏,又激发了人们的勇敢和坚韧。

古今诗人们通过诗词的形式,描绘了战争中的悲壮景象,抒发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下面将以一些经典的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为例,来探索诗人们对战争的表达和思考。

古代战争诗词1.《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战争诗词,描绘了花木兰代替父亲南征北战的英勇事迹。

诗中通过描述战争的残酷和艰苦,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牺牲与忠诚。

2.《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虽然诗词本身并未直接表达战争,但描绘了战争背后壮丽的景象。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勾勒出诗人眼中的国家边疆,既有自然壮观之美,也暗示了外敌侵略的威胁。

现代战争诗词3.《战争》黑暗,流氓鬼。

在我结束理智与渴念、与人及地的岁月时,你踏上了我的阶梯、拿着我的温柔,用我的瓷器、我的旅行、和血急火燎。

这是当代诗人顾城的《战争》,直接以黑暗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

诗中通过个人视角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愤怒,引发人们对和平的思考。

4.《战争的圣诞》这感恩日的傍晚,火炉亮起温暖的火焰,莉莉笑看着窗外,“这是我在外过的第三个圣诞”。

这是美国诗人约翰·麦卡锡的《战争的圣诞》,以平淡的文字流露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分离。

诗人通过描绘战争中一个孩子无法回家过圣诞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呼吁和平。

总结与展望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通过文字的力量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古代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战争造成的人间悲剧;而现代诗词则更加直接地抨击战争的暴力和破坏力。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人们,都试图通过诗词来呼唤和平、抒发对人间悲剧的思考。

对战争的诗词创作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审视,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

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

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古人笔下的战争场景常常充满了动人的诗意和雄浑的气息。

诗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古诗作品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着古人对战争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中,他以宏大的场景和豪情万丈的笔墨描绘了战争中英勇的将士形象。

他写道:“盛唐时期,推翻周的梦想,自不必说,天下大乱,一切生灵混乱无序。

保家卫国的神勇士兵们,他们走上了战争这条艰辛的道路。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将士们迅疾奔驰,矫健善战,如猛虎下山为战斗而奔跑的灵犀,迅疾如闪电,浑身的肌肉蕴藏着力量,威猛无比。

将士们不畏艰险,横冲直撞,一往无前,持戈劈砍,堪比天神。

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

他写道:“盛唐时期,推翻周的梦想,自不必说,天下大乱,一切生灵混乱无序。

”这一乱世背景下,每一次战争都带来破坏和死亡。

诗人通过描绘将士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忍受痛苦坚持的精神,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宏大的场景和壮丽的笔墨描绘了战争中的胜利和得意的心情。

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将士们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克服了一切困难和阻碍,最终宛如登上了高山的鹤鸟,在顶峰俯瞰着战场的胜利势态。

作品之中融入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战胜困难的壮丽情绪相互交融,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豪情壮丽之感。

这些古诗作品中战争场景的赏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战争的感悟,也让我们思考起当今社会中战争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

在当代,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破坏依然存在。

与古代相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和无情。

因此,在赏析古诗中的战争场景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珍爱和平,如何避免战争和冲突,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古诗中的战争场景赏析带给我们深思和启迪。

诗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巧,将古代战争的英勇和残酷以及战争背后的人性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战争的场面描写诗句

战争的场面描写诗句

战争的场面描写诗句原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衍生注释:“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比喻敌军。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一样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号角声响彻秋空。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称为“紫塞”,这里说边塞的泥土在晚霞中凝成胭脂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天寒霜重,战鼓声音沉闷。

“报君黄金台上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提携玉龙为君死”:手持宝剑,愿为君王拼死战斗。

二、赏析: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特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乌云重压下,阳光照射在铠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守城将士的英姿。

后几句通过对战场声音、色彩的描写,渲染出凝重而悲壮的氛围。

三、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四、运用片段: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敌军如黑云般压来,难道我们能退缩吗?就像李贺诗中所写“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们的战士们身披金甲,英勇无畏,誓要守卫家园,哪怕战死沙场!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一、衍生注释:“醉里挑灯看剑”:在醉酒中还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军营,听到了号角声。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

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战争是人类历史中的永恒话题,古代诗人们也经常以战争为创作素材,抒发对战争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战争的题材。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中选取几首通过描绘战争题材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考,为我们展示古人对战争的深刻体验。

其一,杜甫的《战城南》堪称古代诗词中的战争题材之佳作。

诗中写道:箫鼓鸣金,发兵城东。

临别祝士气,斩楼破噪衡阳铙。

山高水势进军穷,胡骑乘风绕城行,金鸡消犀血路成。

心肝肺,晓角吹明。

杜甫创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他通过笔墨纵横,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生死离别、残酷与血腥,传达出他对战争的怀疑与不安。

诗中的箫鼓声与金鸡消犀的描写,使读者置身于战场的厮杀之中,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梦魇。

其二,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之一。

文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部赋通过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慨。

苏轼在文中写道:“强虏灰飞烟灭”,表达了他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表示深深的忧虑。

其三,杨炯的《八哀诗》在古代诗词中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佳作,它描绘了唐朝在贞观年间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悲痛。

其中《秦州八月十四日夜思凡》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晋朝家事更关情,梁父翁儿故人情。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这首诗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通过诗中细腻的描写,将战事的残酷和人们的离散凄凉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词作品中,诗人们通过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胜败的荣辱,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思考,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情感。

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溯。

总结来说,古典诗词中的战争题材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考,呈现出战争背后的残酷与不幸,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的痛苦和愿望和平的情感。

描写两军交战的诗句

描写两军交战的诗句

描写两军交战的诗句《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1. “青海”:指青海湖。

2. “长云”:层层浓云。

3.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4.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5. “穿金甲”:磨穿了铁铠甲。

6.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二、赏析: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渲染出战争环境的孤寂与艰苦。

后两句则将视角聚焦到战士身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一个“穿”字,写出了战斗的频繁与激烈,战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磨穿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抒胸臆,表达了战士们坚定的报国决心,那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之景和闺怨、宫怨之情,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

四、运用片段: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来了个说书先生。

他说起古代的战争故事,那真是绘声绘色。

他讲到一位将军率领着士兵们在边疆作战,那环境啊,就像王昌龄诗里写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又偏僻又艰苦。

可是那些士兵呢,就像诗里的战士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将军带着士兵们一次又一次冲向敌人,不管多困难,都没想过退缩。

我当时就想,这诗写得真好,就像把那个画面直接展现在我眼前一样。

这王昌龄不愧是大诗人,能把战士们的心境和战场的环境写得这么生动。

我就觉得,在生活里我们也得有点这样的精神,不管遇到啥难事,只要下定决心,就勇往直前。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衍生注释:1.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描写战争的诗句赏析

描写战争的诗句赏析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5篇热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5篇热

写古代战战争诗词赏析5篇七律·长征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燕歌行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

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

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

有关战争的五首诗词及赏析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战争的诗句,希望你喜欢!1、《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赏析: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3、《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描写战争的诗词鉴赏5篇

描写战争的诗词鉴赏5篇

描写战争的诗词鉴赏5篇战争的定义,战争是有超过一个的团体或组织,由于共同关心的权利或利益,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够达成和解或平衡的状况下,而展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初期暴力活动为开端,以一方或几方的主动或被动丧失暴力能力为结束标志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精神活动以及物质的消耗或生产共同存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战争的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四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春望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牌名:破阵子|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李白创作的诗句,意指古往今来,在战乱纷扰的世界里,多少勇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归于尘土之中。

这句诗语深意重,寓意深远,反映出古今中外战争的残酷、不可避免的现实。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人类最深刻的痛处。

从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到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路走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广泛。

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但无论战争为了什么目的展开,都难免让苍生涂炭、百姓疲惫,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悲剧和痛苦。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战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如今的和平与安宁,离不开我们祖先长期的征战和逐梦。

当我们沉思,回溯历史,心底难免涌现出一股股崇敬之情和缅怀之意。

历史上才智过人的军事家如孙子、韩信、李世民等,都用自己的优秀战略和勇士们的热血奋斗,成就了祖国伟大的历史。

在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大唐盛世,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连连,中原烽烟四起,无数勇壮的汉子丧命沙场。

唐朝李白也曾经战斗,也经历过征战,歌颂了忠勇之士的英勇、纯洁和坦然面对生死的气魄。

这句诗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透出的真情实感,深深地烙印在广大中华儿女的心中。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感恩那些曾经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甘愿流血牺牲的勇士们,我们需要铭记那些长眠于烽火之中的英灵,在我们思念和缅怀之余,更需要继承他们不畏强权、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的和平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明白倘若有一天,祖国面临危险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我们面临挑战时,是否会守望相助、肩负起时代重任,以挽救国家、保家卫国的责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句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更是对历史上所有的英雄们的一份深深的敬意。

我们应始终怀抱感恩和尊敬之心,珍惜和平,热爱生命,才能将这世界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基本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分为以下几类:
1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

如李白《战城南》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2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如诗经。

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如李贺《南园》等
对于西方战争诗发展来说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非常重要。

它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为集体建立功勋的英雄如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等。

其中更多地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对战争场面作了大量描绘,同时以“荷马式比喻”,使残酷的战斗场面充满了悲壮和崇高的色彩。

到了近代,战争诗还用各种方式宣示反战立场。

诗人艾略特写了《荒原》、《四个四重奏》两部伟大的长诗,就谈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废墟甚至坟墓。

而东方的战争诗受地域政治影响。

如1937年“七七事变”,战争在卢沟桥推进,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抗战诗歌。

比如《五月的鲜花》、《假
如我们不去打仗》,这就是东方的战争诗。

众多的诗人都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国的抗战诗歌。

诗人田间在1938年创作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被张贴在城市、乡村、直接起到了“动员民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中国诗人通过表现战争的严酷与艰苦,显示出人的崇高和力量。

这标志着中国的战争诗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