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位与轴线
轴线和机位
幻灯片1
第四节轴线与机位
1.轴线与机位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以及他和对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假想中的直线。
轴线有三种:视线方向的轴线(a),运动方向的轴线(b),人物关系方向的轴线(c)。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轴线c是关系线,无方向性,而a、b具有方向性,镜头的衔接要注意方向的统一。
幻灯片9
反跳轴原则(轴线原则):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的镜头时,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中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使观众获得正确的空间结构,从而正确、清楚地理解场景内容须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像角度。
幻灯片10
2.反跳轴与跳轴
(1)反跳轴原则中的11个机位:
①顶角机位:交代环境与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关系,通常用于开始或结束。
幻灯片12
2 3
④与⑤外反拍机位:做前景,分主次,边线位置关系。
幻灯片14
6 7
⑥与⑦内反拍机位:常用于对话的“三镜头法”。
幻灯片15
8 9
⑧与⑨正反打机位:可用作主观镜头。
幻灯片16
⑩与⑾外侧正反打:远端的人物完全被挡住,很少用。
幻灯片17
判断是否跳轴的标准:
同一人物或运动的方向要始终处于屏幕的同一侧(左或右)。
跳轴与否只对相邻的两个镜头而言。
因此不存在靠两次跳轴来弥补的做法。
轴线上的正面或背面镜头,属于中性镜头,轴线特征不明显,可与任意轴向镜头相接。
幻灯片18
6。
机位和轴线
机位与轴线
第29 页
三、大三பைடு நூலகம்机位
5.内反拍角度
4号和5号机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 一个人物,称为内反拍角度。内反拍角 度是主观角度,它代表剧中人物各自观 察对方的主观视向,如果演员甲站在高 处,乙站在低处,拍两人对话时,各自 的主观角度有一仰一俯之分。
第30 页
甲
乙
1
3 2
第15 页
假若按照图示1,2两台摄像机来拍摄正在谈话 的甲乙两人,越轴吗?
1
甲
乙
2
第16 页
想一想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越轴了,但 是为什么不能越轴呢?
第17 页
越轴带来的问题
越轴后的画面,被摄对象与前面所摄画 面中主体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出现镜 头方向上的矛盾,造成前后画面无法组接。 • 视觉错乱 • 空间关系错乱
第33 页
谢谢大家!
第34 页
2.大三角机位的规律
(1)1号机位做为定位镜头在每种组合中都包含, 而且位置也相同。 (2)每种组合中的三台机位都是处于A和B关系轴 线的同侧,即应遵循轴线规律。 (3)每台摄像机都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位置的调 整,也即大三角机位既固定又灵活。
第24 页
三、大三角机位
3.平行角度
平行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机位各自 拍摄一个人物,它带有客观的同等评价、 等量齐观的含义。
第25 页
三、大三角机位
平行角度
第26 页
三、大三角机位
4.外反拍角度
4号和5号机位拍摄方向基本相对, 这两个角度称为外反拍角度。外反拍角 度为客观角度,这是代表导演、摄像的 视线,对被摄对象做客观介绍。也代表 观众的视角 。
第四章镜头剪辑
人物方向轴线(视线)
人物方向轴线:相对静止状态的人物视线与能看到物 体之间构成的轴线。 要求摄像机位于轴线的同一侧拍 摄。
人一转头视线就变了
双轴线的处理
双轴线的处理 双轴线:既有动作轴线,又有关系轴线。
3
双轴线的处理
以一条轴线为主,另一条轴线骑轴镜头过渡拍摄。
➢ 越轴前,插入交代环境的全景镜头。 ➢ 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局部镜头,如车轮 ➢ 插入大动作来跳轴。《林家铺子》 ➢ 插入主观镜头。
特殊情况
利用越轴营造节奏 《MTV迈克尔》 《饮食男女》
对于两个主体的拍摄
外反拍:摄像机处于平行于关系轴线的两个位置上, 向里对着主体。通常表现为前景为谈话一方的肩膀, 而画面的主体——另一谈话者处于后景,通常称之为 “过肩镜头”。
《情归巴黎》
《教父》
关系轴线
内反拍:摄像机处于平行于关系轴线的两个位置上, 面向外对着各自主体。 《电子情书》《卧虎藏龙》
骑轴拍摄:两个摄像机在轴线上背对背,正面拍摄着 各自主体。
关系轴线
平行拍摄:两个摄像机的视轴互相平行,拍摄的分别是 主体的侧面像。
《集结号》 注意:主体相同,上下镜头的视角夹角应在30度以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轴线
对于三个以上主体的拍摄 拍摄方向一般只能确定在每两条轴线的夹角之内。
《电子情书》
轴线规律
轴线规律
电视中的轴线一般分为三种:动作轴线,关系轴线, 方向轴线。
动作轴线: 指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路线或轨迹。
骑轴镜头
骑轴镜头
轴线规律
违背轴线规律: 动作轴线只是一条假象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
是一条曲线。
关系轴线
电视摄像PPT教案(电视场面调度-轴线关系)重点
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越过原先的轴线
3.利用中性镜头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缓 和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4.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越过轴线 5.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 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第一节 轴线关系
4.轴线的意义 轴线是电视画面中形成人物位置关 系、视线左右关系、运动方向关系的重 要表现手段。
电视摄像
第四章 电视场面调度 第一节 轴线关系 第二节 三角形的定义
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 同对象间关系形成的一条虚拟关系直线。 实际指人物间视线、相关交流方向、运 动方向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状的线条。
第一节 轴线关系
2.轴线规律 指拍摄中遵循空间统一的一条规律。规 定摄像机拍摄总方向限制在轴线(被摄体) 同一侧,如越过轴线,就破坏空间同一感。 如同刚启动火车又开回车站一样。
因为在镜头组接中需要这种人物位 置、视线和运动方向关系之间清楚的逻 辑关系。
第一节 轴线关系
在轴线的一侧所进行的镜头调度, 能够保证两相组接的画面中人物视向、 被摄对象的动向及空间位置上的统一定 向,这就是我们在场面调度中所说的方
向性。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 轴线关系
3.越轴 背离原有镜头时间、空间的排序关系, 背离原有镜头内容表达关系,而越过轴线 所拍摄镜头称“越轴”。
第一节 轴线关系
“轴”是可以越过的,但是必须借助 一些合理的因素作为过渡,来避免“越 轴”现象。
第一节 轴线关系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
第四章 轴线
对话场面分镜头技巧
三、间歇:静态的长对话在视觉上难以持久,长对话需要若 干连续的注意高峰。此时我们需要对话的视觉间歇。视觉 上的间歇指的是:表现与这场戏有关,但又不影响高潮的 内容的某些东西。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对话场面,在很多 戏剧性场面中,我们都需要这种顿歇。 四、时间的压缩:有些情景中,为了正确表达所发生的事需 要保持长时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使影片节奏慢了下来。 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个解决办法:压缩对话场面的时间过程, 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时间。我们可以挑选出一些片段表现演 员以不同姿态和不同地点出现。
双人对话的具体应用
3.在电话里交谈 两个演员在打电话,只能单独拍摄,然后交替地剪辑 来表现他们对话的过程。这种情况看起来和关系轴线 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实际上,许多导演都会让演员 面朝相对的方向。 也就是说,我们假设这是两个人在同一空间的对话, 然后按照轴线的方法去表现对话。这样做的优点是可 以造成正常谈话的感觉,加强对话双方的交流感。
双人对话的具体应用
2.演员一前一后 当两人同乘一匹马,同骑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乘独木 舟时,他们被迫处于一种固定的姿势来进行对话,前面 的人经常转过头来用眼角看后面的那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从单一的摄影机位置用一个双人镜 头来表现。然后,在同轴位置上向前移动摄影机,就可 以拍摄这两个人的单独镜头。最终的剪接往往是双人镜 头和单独镜头的交替使用。 如《天空之城》中的镜头。
三角形原理中的拍摄机位
7.延拍摄视轴方向的景别变化:在上述镜头中,大部分可以拍 摄到双人画面,但如果有突出其中某一个角色的需要的话, 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镜头的景别关系,具体可以推进机位 或者采用镜头光学的变化,而摄影机推近的方向应沿着原先 的拍摄视轴方向。
双人对话的具体应用
机位和轴线原理
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3
• 夸大环境和道具的 画面表现 外反拍镜头里特别 夸大前景中椅背的 阴影,显示出环境 的怪异和情绪的不 安。 ——《The Matrix》
越轴及处理
轴线及轴线规则
• 电视摄像构图中的轴线,是拍摄对 象因视线方向、运动方向、相互交 流和方位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的 界线。 • 所谓轴线规则,就是为了保证拍摄 对象运动方向和相互关系的一致性, 始终遵循在对象形成的这条虚拟界 线的一侧拍摄的原则向 屏幕右侧
视线的匹配
• 人物的视线方向必须在前后镜头之间保持一致。 • 例如,当两个人物对峙时,分别表现的两个单人镜头的视 线必须相反,并和双人镜头的对视方向一致。
匹配之反用
• 屏幕空间的匹配强调了视觉的连贯性,适合日常 观看的习惯性,也涉及电视画面的逻辑性问题。 违反匹配原则,将会形成视觉上的跳动,导致逻 辑混乱,分散观众注意力。 • 有意打破匹配原则,用位置、方向的变化来展示 镜头之间的时间转换,会产生斗转星移的视觉效 果。 • 参考片例: 《少林寺》 《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
大三角机位
关系轴线 轴线一侧180° 4 的拍摄角度
无方向感的中性机位 可作为越轴过渡
6
7
5
外反拍机位
内反拍机位
侧拍机位
2
3
1
关系侧拍机位(定位)
三角形机位布局(平面图)
基本三角形
外反拍(4号机)
外反拍(5号机)
定位(1号机)
扩展三角形
内反拍(6号机) 或 侧拍(2号机)
内反拍(7号机) 或 侧拍(3号机)
轴线规则示意图
关系轴线 轴线一侧180° 4 的拍摄角度
无方向感的中性机位 可作为越轴过渡
轴线与机位
合理越轴的常见基本形式: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改变原来的轴线;
(2)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跨过原来的轴线;
(3)在轴线两边拍摄的镜头间加插间隔镜头
(中性镜头、空镜头等)
(4)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轴 线完成画面空间统一的任务。
二、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 Nhomakorabea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是拍摄一个场面时, 用以指导机位的分布原理。它的主要作用是确 保各镜头中视觉形象和空间造型的连贯。
如图,三角形底边上二个分镜头的机位【2】与【3】都在对话双方的内侧,分 镜头都是单人镜头。 总机位【1】与两个分机位【2】与【3】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出现的人 物数量分别是2、1、1。
【2】与【3】两机位称为内反角机位。
2.外反角机位
外反拍角度,前景的演员背对着镜头,处于后景的演员在 此时是画面表现的主体。 外反角机位构图的空间分配原则是:面对观众的讲话者占 画面的2/3;背向的占1/3,且常常以鼻尖不超出面颊轮廓 线之外为限。 如将背向的人调虚一些,则更能突出讲话者。
如图,两个分机位【4】、【5】都处于对话双方的外侧,都从对话双 方的背后拍摄过肩的双人镜头。 总机位与两个分机位镜头连接后,各镜头中的人物数量分别为2、 2、2。 【4】、【5】两机位称为外反角机位。
3.内外结合角机位
如图,【2】与【5】两个机位,【2】机位取内反角机位,【5】机 位取外反角机位,称为内外反角结合机位。【3】与【4】两个机位也 如此。
4、平行角度和共同视轴
平行镜头,摄影机平行于演员进行拍摄,此时拍摄的画面是演员的侧 面,平行位置只能各拍一个演员。
轴线规律及机位三角形原理
原意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放在场景中” 导演依照剧本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性格、情绪,对 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站位姿态、手势、上 场下场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 演员是站在舞台中央,还是走到前台边缘,是站着表演, 还是坐着表演,等等
这些舞台表演动作的总和即为戏剧艺术中场面调度
电影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 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 常见的如
◦ 纵深场面调度、重复性场面调度、对比性场面调度、象征 性场面调度
作用:
◦ 电影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揭示出剧中人物关系及 其情绪变化,获得不同的银幕效果
核心还是是人物调度,是通过镜头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体现的, 目的是以画面中的人物表演,表现一场戏的内容和 主题。
机位分布三角形原理是拍摄一个场面时,用以指导 机位的分布原理。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各镜头中视 觉形象和空间造型的连贯。
2与3两机位称为内反角机位。
4、5两机位称为外反角机位。
外反角机位构图的空间分配原则是:
◦ 面对观众的讲话者占画面的2/3; ◦ 背向的占1/3,且常常以鼻尖不超出面颊轮廓线之外为限; ◦ 将背向的人调虚一些,则更能突出讲话者
对话双方不同高度,平均高度拍总镜头,以交待二者 之间的关系 俯拍、仰拍表主观感觉
与舞台场面调度和电影场面调度有共性有区别
◦ 不能“有意摆布”
电视场面调度借助于摄像机镜头所包涵的画面范围、 摄像机的机位、角度和运动方式等,对画框内所要 表现的对象加以调度和拍摄。 电视场面调度核心是“镜头的调度”
调度后可能出现的后期剪辑镜头相互匹配的问题
机位和轴线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匹配,是对同一场景中一组连贯镜 头之间的一致性要求。当镜头切换时,如果上下镜头之间 的场景、时间已经转换,则不存在位置、方向和视线的匹 配限定。
为了保证镜头的匹配,所有机位就必须架设在赛场的同一 侧,符合180°轴线规则。
第二节 大三角机位
一、两人谈话场景 中外所有电影和电视片归纳为两类:一是两人谈话,一是 两人追逐。 谈话和追逐的镜头是表现两个对象之间关系的镜头,它们 的差异只在动与静的不同。
常见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人物身体位置姿态的变化处理; 2、在画面构图上做文章; 3、戏剧化地改变拍摄角度,夸大环境或道具的画面表现。
第三节 越轴及处理
一、解决越轴的办法 为了防止后期编辑时产生不匹配现象,应该注意几点: 1、当需要越轴拍摄时,应尽量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移动 越过轴线,引导观众去直接看到方向或位置的改变。 2、有准备地拍摄一些中性镜头备用。所谓中性镜头,即 无方向性的镜头。如物件镜头、正面特写等。 3、拍摄一些景物空镜头,必要时插入到越轴镜头之间来 缓冲和过渡。 4、重新使用一个定位镜头来确定新的轴线关系。
7、4、1三者也构成一种三角关系,可以产生 “双人/单人A/单人B”这样的镜头组合来表现两人 谈话的场景。 定位镜头和内反拍机位之间,也构成两人谈话的 新的三角形关系。 根据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三 角组合关系来形成特定的几位安排,在七个机位 之间自由地选择。由此,我们把包括了上述所有 镜头的扩展机位称之为大三角机位安排。
第四章 机位和轴线
第一节 匹配的原则
同一场景中若干镜头之间应该具备一致性的要求,称之为 匹配的原则。
广义上,匹配原则涉及一组镜头之间甚至整部电视片的所 有镜头的拍摄在色调、照明、场景和镜头安排等各个方面 (也包括画面和声音之间以及各种声音效果之间)的总体 到细节的一致性问题。
《视听语言》课程主要内容与复习大纲
绪论一、学习视听语言的意义:1、视听语言的定义: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听觉与视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2、视听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规律;2)研究目的:探讨影视艺术中信息传递的缘由和有效性,也就是如何最有效地传达信息。
3、视听语言与相关名词的差异:1)视听语言与影视语言什么是影视语言?所谓影视语言,是指影视艺术中由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
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
2)视听语言与画面语言什么是画面语言?画面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画面语言就是影视作品中声画结合、声形兼备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画面语言是指连续的图像所构成的一种传递信息的体系。
3)视听语言与镜头语言什么是镜头语言?是指以一段连续的音像素材为基本单位,以蒙太奇为结构规律构成的表意体系。
4)侧重点及其各自使用范围:a)外延不同:视听语言最广、狭义的画面语言最下;b)侧重点:视听语言和影视语言偏重艺术性;画面语言和镜头语言偏重技术性;第一章视听的语言第一节人类视听交流的历史和现状1)自然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关系:I.两者同属视听语言的范畴:前者是视听语言的低级形式,后者是高级形式;II.两者产生、发展的轨迹不同:自然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渐进线,影视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激进线;III.影视语言发展的优势:一、可以比照自然语言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二、可以比照各种艺术形式的语言来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三、科技进步带来的哲学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给影视语言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之门;2、影视语言的优点:1)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方便复制、永久保存,彻底打破时间限制;3)传播迅速,彻底打破空间限制;二、视听语言的现状和发展:1、现状:1)民族特色的缺失导致没有中国流派;2)非故事片中故事性的缺失;3)叙述手段的单一,如:主观性太强;场面调度不足等;4)声音的两极运用;2、发展趋势:1)第五代导演和影视艺术家的努力,民族特色的凸显;2)各种禁忌的打破,影视语言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3)网络多媒体的诞生,促进了影视的融合、影视语言的变革;第二节影视语言的思维基础1、与影视语言的关系:1)影视作品或片段可视为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格式塔的心理作用是影视作品传播的基础;(影视作品的省略)3)格式塔是研究影视语言的理论基础;(是影视剪辑的基础)二、影视语言的形成机制:1、视觉暂留;2、格式塔效应;3、影视艺术家的创造;4、观众的理解和学习;第二章影视语言的语言本体论第一节语言的基本结构三、影视作品的语言与言语:1、语言和言语;1)界定:言语简单地说人“说”的结果;语言则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合;2)二者的关系:I.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II.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III.语言既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也在言语中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言语则是把语言的共同规范作为自己的活动基础,成为最具实践性的语言活动;2、影视作品的语言与言语;1)界定:影视“言语”是众多的导演们“说”的行为和结果;影视“语言”则是影视“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镜头组合规则的总和;2)两者的关系:I.影视“言语”是开放,影视“语言”则是封闭;II.影视“言语”是无限的,影视“语言”则是无限的;III.影视语言的规则,只有通过对影视“言语”的研究、分析、归纳之后才能获得;四、语言的基本结构:1、自然语言的结构特点:1)人类的自然语言是一种线性体系结构;2)按照意群的大小,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或级;2、影视作品的基本结构;五、组合与集合:1、语言的组合关系;2、语言的聚合关系;1)聚合关系的基本功能:联想和隐喻。
动画分镜头创作原理第节轴线规律
双人单轴线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打的多人单轴线,盖世五侠是一方,熊猫是一方
(1)双人单轴线:就是指在动画画面中,两个角色进行对 话交流时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双人单轴线是最典型 的关系轴线,有最基本的原理和机位角度。
①三角形拍摄原理
三角形拍摄原理是指在关系轴线一侧,摄像机机位呈三角 形的拍摄位置。
3号机位为越轴
动画电影《兰戈》中的中性镜头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 Nhomakorabea中性镜头越轴
(2)主角运动越轴:就是指主角通过运动发生空间位置的 变化,进而发生轴线的变化,所产生的越轴。一般情况下,
摄影机位置未变,只是通过摇镜头和不间断的拍摄,将越 轴的瞬间展现给观众,完成越轴。
动画电影《兰戈》中的角色运动越轴
动画电影《兰戈》中相反方向的运动分切——远离镜头到跑向镜头
⑥进门和出门的运动分切:就是指表现主体从门外到门内或
者从门内到门外,表现这样的运动必须保证摄影机位置要 在运动轴线的同一侧。
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进门何出门的运动分切
4、越轴
在动画中,也会有越轴的情况发生,所谓越轴就是指根据 剧情或者画面表现等需要,摄影机的机位往往要越过 180°的轴线。
最后,回到总角度镜头,交代结果及角色运动等。
动画电影《闪电狗》中的多人单轴线,波特是一方, 鸽子们是一方
(3)多轴线 一般情况下,三个以上的角色即可形成多轴线,三个角色 位于三角形的位置,就形成了三条轴线。
多轴线
3、运动轴线
运动轴线就是指根据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所假想的一条虚 拟的线。运动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还可以根 据主体运动方向的随时改变而形成不规则的轴线。
轴线和机位
视听语言
9
2.反跳轴与跳轴 (1)反跳轴原则中的11个机位:
10
4 2
视听语言
8
9
67
1
11 5 3
10
1
①顶角机位:交代环境与人物关系,通常用于开始或结束。
视听语言
11
2Hale Waihona Puke 3②与③平行机位:用于并列表现不同对象。
视听语言
12
5 4
视听语言
④与⑤外反拍机位:做前景,分主次,边线位置关系。
13
67
视听语言
5
视听语言
6
人物关系方向的轴线(c)
视听语言
7
轴线c是关系线,无方向性,而a、b具有方 向性,镜头的衔接要注意方向的统一。
视听语言
8
反跳轴原则(轴线原则):在同一场景中拍 摄相连的镜头时,为保证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 中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使观众获得正确的空间 结构,从而正确、清楚地理解场景内容须在轴 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设置摄像角度。
视听语言
20
⑥与⑦内反拍机位:常用于对话的“三镜头法”。
视听语言
14
8
9
⑧与⑨正反打机位:可用作主观镜头。
视听语言
15
10
11
⑩与⑾外侧正反打:远端的人物完全被挡住,很少用。
视听语言
16
判断是否跳轴的标准: 同一人物或运动的方向要始终处于屏幕的同 一侧(左或右)。 跳轴与否只对相邻的两个镜头而言。因此不 存在靠两次跳轴来弥补的做法。 轴线上的正面或背面镜头,属于中性镜头, 轴线特征不明显,可与任意轴向镜头相接。
第四节 轴线与机位
1.轴线与机位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 以及他和对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假 想中的直线。 轴线有三种:视线方向的轴线(a),运动 方向的轴线(b),人物关系方向的轴线(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轴线分类 • 1、关系轴线:由交流着的两个或几个被摄 对象的视线产生。 • 关系轴线的另外一种形态:角色与环境或 道具之间的关系轴线也称为方向轴线。
• (1)、双人交流 • 双人交流轴线也称为“单轴线”,它所涉 及的只是交流的双方,因此在轴线规则的 实际运用中是最简单最基本的。
• A、三角形原理
• B、角色的中性视线镜头跳轴: • 在跳轴前的一个镜头中,剪辑插入一个角 色中性视线(看镜头视线)的镜头,然后 在下一个镜头中改变原来的轴线的关系。 由于中性视线的镜头没有明确的方向感, 也可以使观众忘记前面的镜头的方向,因 此,不会对新变换的方向感到不自然。
• C、摄影机机位运动跳轴: • 在场景中,借助摄影机的运动,在镜头内 部能够看到角色位置、视线、背景以及空 间的同时变化。也称为“真跳轴”,既可 以单人进行,也可以双人进行,不受限制。
• 摇镜头变换镜头主体
• 摇镜头辅助角色位移表现场面调度
• 跟摇镜头表现主体运动
• 甩镜头:镜头从一个物象飞速摇向另一个 物象,这种快速摇镜头俗称扫摇镜头。
• 4、移镜头 • 在摄影对象固定,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摄影 机做某个方向的平移拍摄。 • 横移:摄影机位置横向移动,也称平移。 • 竖移:摄影机位置竖向移动。 • 斜移:摄影机位置斜向移动。 • 弧移:摄影机移动的轨迹呈弧形。 • 前移:摄影机向前移动。 • 后移:摄影机向后移动。 • 跟移:镜头主体在画框中的相对位置基本保 持稳定,背景做移动处理。
• D、角色位置换位跳轴 • 借助合理的镜头内动作改变原来角色位置 关系达到跳轴的效果。也称为“假跳轴”。 虽然角色位置变了,视线变了,单机位拍 摄空间没有变,画面背景、光线方式没有 变。
• E、硬跳轴: • 在一些动作片的方向轴上,可以对轴线有 所突破,但前提是叙事情节应十分清楚, 否则会在视觉、画面上产生方向的混乱。
• 2、运动轴线 在场面调度中,在用摄影机表现被摄对象时, 由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假想出的一条线。
• 3、跳轴----越轴、离轴 • 在镜头视角转场时超越了轴线一侧180度的 范围界限。
• (1)跳轴的典型方法 • A、空镜头跳轴 • 在跳轴前的一个镜头中,剪辑插入一个空 镜头,由于空镜头无角色关系概念,无空 间概念,无视线方向概念,因此在下一镜 头中改变原来的轴线关系,观众不会对新 变换的方向感到不自然。
4号机位是角色1的内反切镜头
5号机位是角色2的内反切镜头
• 2号机位是角色1的 外反切镜头; • 3号机位是角色2的 外反切镜头.
• 切入镜头
• 立足于轴线:主镜头、切入镜头、反应镜头 • 与轴线有关:内反切镜头、外反切镜头 • 不受轴线约束:切出镜头
• 二、轴线规则: • 摄影机在表现被摄对象时不能随意越过这 条假想出来的轴线,而只能在他一侧的180 度范围内进行拍摄。
• 综合镜头运用: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同时进行,如 摄影机一边移动一边推进或拉出;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先后衔接进行, 如推拉镜头,就是将推镜头和拉镜头结合 起来使用的镜头。
第二节 朝向与轴线
• 一、轴 概念 • 在镜头的转场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 限。 • 根据镜头调度的需要,处理两个以上角色 的调度时,会在角色之间假设一条直线, 称为轴线。
• B、 双 人 交 流 的 典 型 机 位
图3.46
图3.47 图3.48
图3.49
图3.50
• (2)、多人交流 • A、将多人交流转化为双人交流
• B、多条轴线的处理方法
• 寻求平衡的途径: • 在众多角色中寻求中心角色达到平衡;
• 寻求画面均衡
• 既寻求中心角色有寻求画面的均衡达到平 衡
• F、利用枢轴镜头跳轴 • 也是硬跳轴,在拍摄上利用了场景中的景 物作为贯穿关系,在视觉上有一个参照物。
• G、利用角色运动跳轴 • 跟随角色运动走过轴线,然后再在新的一 侧开始进行拍摄。
• (2)跳轴应注意的问题 • 考虑场景空间存在的可能性; • 是导演处理镜头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风 格,但不能乱用; • 应考虑镜头排列组合的合理性,不要造成 不必要的视觉阻断; • 如果一场戏中有两次以上的跳轴,那么跳 轴方式不能重复。
第四章 机位与轴线
第一节 机位
• 一、概念:摄影机的拍摄位置 • 1、拍摄距离:拍摄点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 离; • 2、拍摄方向: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 水平线上围绕被摄主体360度,已选择拍摄 点或放置机位; • 3、拍摄高度:摄影机拍摄距离,方向不变, 拍摄点的高度变动导致画面的视平线发生 变动而产生的仰拍或者俯拍。
• 二、固定机位与运动机位 • 推、拉、移、摇、跟、组合运动
• 1、推镜头 • 被摄对象固定,将摄影机由远及近推向被 摄对象; • 通过变焦距的方法,使画面的景别发生有 大到小的变化。
• 2、拉镜头 • 被摄对象固定,将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对 象; • 通过变焦距的方法,使画面的景别发生有 小到大的变化。
• 拉镜头表现镜头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 俯视角度拉镜头可以用来表现角色精神的 崩溃; • 拉镜头时,画面景别越来越大,有退出现 场的结束感;
• 3、摇镜头 • 摄像机位置不动,摄影机镜头围绕被摄对 象做各个方向、各种形式的摇动拍摄的到 的运动镜头形式。
• 摇镜头展示广阔空间
• 摇镜头模拟角色的主观视线
六种类型的镜头 主镜头:确定假象轴之后,在轴线的一侧选择一个摄影机位 和角度,然后固定景别,把这一场戏不间断的拍摄下来; 切入镜头:在一场戏分成若干个镜头之后,在前后两个镜头 间插入一个局部细节的特写镜头; 切出镜头:在两个连接镜头间插入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有的 内容并不在这个画面中,而是交代另一件事情,另一个场 景,或者交代不同的景别,如时间、天气等; 内反切镜头:反切镜头又叫反打镜头,指在轴线一侧拍摄方 向基本相对的两个镜头连接,分内反打和外反打,分别拍 摄两个人叫外反打,分别拍摄一个人叫内反打 ; 外反切镜头:从对面角色肩膀后方拍摄---过肩镜头; 反应镜头:当某个角色对另外角色的动作、台词以及对场景 中某些事物做出反应时,表现这个角色反应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