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意识是主体根据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审美素质的核心。
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亲身领会到生活中的美。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1、引导“美读”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有喜欢唱读的习惯,不明其义,读书不得法,效果也不会好,为了指导学生正确读书,叶圣陶先生提出了“美读”的要求。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叶老的这段话,是语文教学中关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经验总结。
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悟出课文的美来。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使 是你 曾经觉 得不 美或被 你 忽视 的地 方 , 只要你 具 备 一定 审美 能力, 也会 从 中挖 掘 出 巨大 的审美 价 值 , 问题 就 在于 教 师要 如 何 在审 美教育 中引领学 生去认 识美 、 发现 美 。
1区分 文学作 品 中的美 与丑 。文学作 品对 客 观现 实 中美 和 .
中 所 展 现 的美 的 类 型 , 解 美 存 在 形 式 的 多样 性 ; 会 区 别 作 品 中 美 的 表 现 形 式 , 白含 蓄 美 的 最 高 境 界 。 了 学 明
【 键 词 】审 美 教 育 ; 美 感 知 ; 美 体 验 ; 美 再 创 关 审 审 审
例外 地都 觉得 马致 远 真有 化腐 朽为 神奇 的艺 术功 力 。 这时教 师 就可 以趁 热打 铁 ,启发 学生 不能 简单 地 划分 美 与丑 的 界限 , 否
l3 0
1 刊
墼塞
1 重 主体 。学 生 的兴趣 喜 好 、 质 性 格 和生 活 经 历往 往 . 尊 气
丑 的 反映 , 仅创 造 了怎 样反 映美 的形 式 , 不 同时 也反 映 着美 的 内容 , 语文教 学 中我们 不能机 械地 、 在 单一地 区分美 与丑 , 让 要 学 生 明白美与 丑还 可 以相 互转 化 。如马致远 的《秋思 》中提 到 “ 枯藤 ”“ 、老树 ” “ 、昏鸦 ”“ 道” “ 风 ”“ 马” 、古 、西 、瘦 ,如果 将 它们 置 于客观 现实 中孤立 地看 无法 引起美 感 , 至令 人感 伤 、 恶 。 甚 厌 但 作者却 将这 些毫 无美感 可 言的事物 组织 在一 起 , 得不 令 这不 人赞 叹作 者勾 画 出一 幅如 此完 整立体 的 图画 。 过这些 色彩 黯 透 淡 的事物 ,作 者将一 位离 乡背井 的诗 人在暮 色黄 昏 中孤独 、 沉 郁 、 魄的心境恰 如 其分 地展 现出来 。 教师 的点 拨 , 生无 一 落 经 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 、审 美 教 育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至 关重 要
施审美教育呢?
( 一 )善于体会形象 ,感知 “ 美” 。
文学作 品是作家的创造 ,作家作为人 的类属 ,也是按照人 的规 律来 塑造物体形象 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 、事 、 景、
物写进作 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 ,就
同是写 “ 莲” ,语文教材 中的 “ 莲”是对莲的形态和实质的生动形象
的描摹、联想和抒情 ; 或描绘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 荷花别样红 ”
的美景 ;摹写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的神韵 ;或联想 “ 江南可 采莲 ,莲 叶何 田田”的乡情 ;赞美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 门学科 的基础 ,除 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 叶圣 陶说 : “ 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 文字人手 。 ” 透过语言文字 , 感知所描写事物 的表象 , 以便转化为初
步的审美知觉 。
之外 , 它还有更重要 的人 文性 ,对促进人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行 的语文 教育不 仅要 指导学生学 习语文知识 ,培养运用语文的能
。
更重要 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 , 心胸开 阔, 具有主体意识 ,
( 一) 从语文教材方面看 :
( 二) 善于调动情感 ,感悟 “ 美” 。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 ,是一种理 性的直觉 ,是感性和理 性相统一的审美 心理活动 。
三 、 语 文 教 师应 善 于实 施 审美 教 育
任务。 ” 而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 的审美教育 , 是应用美学原 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体地说 ,就是通过语 文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摘要】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本文从启迪学生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启迪学生发现和感受课文中的景物美、启迪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的人物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启迪学生发现和体验课文中的意境美,以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增强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来接触作家创造的优美、新鲜、深邃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去感受生动、真实、美好的生活画面。
必须引导他们去体验客观的境和主观的意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美,就能受到美育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画: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
门前有一湾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十分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拉着家常。
他们有三个孩子。
老大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很自然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把人们带到实的境界,其原因有三:一是这意境有生动的形象。
如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模样儿,栩栩如生,很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的美;二是这意境中饱含着诗人的情感。
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笔下必然涌出深沉的爱;三是这意境还包含着精湛的艺术技巧。
如那个“卧剥莲蓬”的“卧”字,既含蓄地刻画了小儿天真的神态,又形象地描绘了小儿顽皮的动作。
作家运用语言的匠心在“卧”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听了老师对该诗意境的分析,体验到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时,便可以受到作家热爱人民的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诗意美的艺术享受。
寻美·写美·创美——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 育。具体途径有: 留心生活, 用心寻关; 仗课 文, 依 摹仿写美; 活动开路 , 自由创关。 关键词 : 作文教 学 ; 关; 寻 写美; 美 创
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作 文教 学担负着培养 学生 具有现 代的写作能力 , 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 中提高觉 晤、 陶冶情操 、 净 华情感 、 美化 的任务 , 灵 这些任务与审 美教 育密切相关。 作 文是作者灵魂的凝练和对 象化 , 即所谓 “ 文如其人” 。所 以 , “ 练 文要先练人” 。教作文 , 是教做人 。因此 , 就 作文教学过程也是 不断培 养审美能力 . 用美的情操陶冶学生 , 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 , 语文教 我们 师, 应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对 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 农村小学 由于地处偏僻 , 质条件相对贫乏 , 物 许多教师认 为 : 审美 教育与农村小 学语文教 学无缘 , 尤其是作文教学 , 无法使 学生受到审 美教育 , 总以为城市小孩见得 多, 参加活动多 , 作文有内容可写 。 其实 , 这种认 识是片面 的 . 很多人只看到了我们农村 的薄 弱点和不利因素 , 没有看 到农村 的环境 优势。其实 , 农村中的生活 美无处不在 , 我们农 村小学面对的是广阔无边 的大 自然 , 面对 的是美的百花园。农村 孩子 自幼就 沐浴着来 自田野 的风 , 吮吸着大地的乳汁 , 感受着粗糙而纯真 的乡情 。可以说 , 俯拾即是 的优美的大 自然景色 , 时各异的 田园风 四 光, 纯真可爱的 乡 俗人情 , 这都是写作的素材 , 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进行审美教育的得 天独厚 的条件 。 那么 。 怎样在作文教学 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 , 应该改变观念 , 让作文教学走 向生活 . 激发学生对学生 的热爱 。 调动学生观察思 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 让学生 在美的天地里直接模仿美 、 创作美。我以为应从 以下三个方面做好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据是发现美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识美,懂美赏美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健全、人性不断和谐完美的过程。
坚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育劳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坚持贯彻快乐教学和大语文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收获。
”关键词:教学,教学改革,审美教育语文教改的风已吹多年,教改内容方向也日渐深广,在教学中我们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这条路既要反映当前改革的方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要求一致。
又要反映大语文教学观的原则和反映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及成长的规律。
再次,这条路既要反映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又要反映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完成“三维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养成,最终促使中学生人性日臻完美。
语文教学过程据是发现美(如自然人文风物美、道德心灵人情美)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识美,懂美赏美的过程,是人格不断健全、人性不断和谐完美的过程,而这个进步的过程本身就令人愉悦快乐。
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全面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实施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的人性不断趋向完美,让学生收获成就的快乐。
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利用教材实施审美教育的。
一、挖教材中的社会知识,增加学生对社会了解,传给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卫风.氓》这首诗的时,针对氓婚前婚后婚姻态度的变化:氓婚前憨厚老实热烈,婚后二三其德——叛逆,结合少男少女青春萌动,对异性充满神秘,渴望恋爱,有人沉溺于网络恋情,耽误学习以致悔恨终身的故事,我引导学生们不要听信网络朋友的甜言蜜语,那是虚幻的水中花,镜中月,并从网络上下载几段关于男子给女子爱情誓言的文字,让他认识到语言的迷幻性。
我有意为学生分析了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负心汉陈世美,为什么有那么多痴情怨女秦相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化 中 感 染 并 塑 造 学 生 的 心 灵 。 朗读 是 学 习 语 文 的 传 统 方 法 ,它 有 里 ,情 感 就 会 得 到 净 化 ,精 神 则能 升 华 ,情 操 也 会 变 得 高 尚 。这 利 于 学 生 深 入 品 味 文 字 作 品 ,提 高语 言表 达 能 力 以 及 发 挥 语 言 的 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 。 感染 力 ,是 一 种 高 尚的 精 神 享 受 。诵 读 的 方 法 可 以 老 师 范读 、 学 学 生 的认 识 总是 从 感 知 开 始 的 ,通 过 感 知 ,形 成 表 象 。语 文 生齐 读 ; 可 以 个 别 读 、小 组 读 ; 可 以 通过 配 乐 朗 诵 磁 带 ,学 还 还 教 师就 是要 用 作 品 形 象 的 可 感 性 、直 接 性 ,抓 住 形 象 的 分 析 ,感 生 听 读 。 对 于 比 较 长 的 文 学 作 品或 精 彩 片 断 的 鉴 赏 ,最 适 宜 用 鉴 情 的 熏 染 ,运 用 生 动 优 美 的 语 言 向学 生 展开 作 品 所描 绘 的 生 动 画 赏 性 听 读 方 法 。 这 都 是 一 种 高 尚 的 精 神 享 受 。 在 朗 读 的 境 界 中 ,
《 文 课 程 标 准 》 在 第 一 部 分 的 课 程 的 基 本 理 念 中就 明 确 指 的 感 情 ,从 而 达 到 培 养 学 生 健 康 高 尚的 目的 ,树 立正 确 的 审 美观 语
出 : 语 文 课 程 还 应 重 视 提 高 学 生 的 品 德 修 养 和 审 美 情 趣 ,使 他 “ 们 逐 步 形 成 良好 的 个 性 和 健 全 的人 格 ,促 进 德 、 智 、体 的 和 谐 发 念 。 如 罗丹 所 说 : 生 活 中 不 是 缺 少 美 , 是 缺 少 发现 美 的 眼睛 。 正 “ ,感受美 、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风雨来得更猛烈 些吧 ” 一句句 情感 激 烈、 势 磅礴 的解 释语 , , 气 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领 悟高尔基 这一诗 句的深 邃内涵 , 而且其 洋溢情感 的优美 的解释语本身 , 也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 , 美好
2 语 文教 师 在教 学 中 的 审 美 因 素
话 。教 师的语 言美 , 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 的应用上 , 在朗读课 文时 , 要注意 朗读 的重音 、 语速 、 语调 、 感情 和肢体语言 的相互配 合, 使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 的朗读 中受到感染 , 到美 的享受 。 得 2 3 教师 的板 书美 。语文 教师 的板 书设 计 讲究 简 明、 . 大 方、 工整 , 也会 弓起美 的感 受。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字体的 l 选 择( 尽量用正楷 , 杜绝草 书) 简笔 画的应用 , , 彩色粉笔 的搭配 使 用。如此精致 , 色彩丰 富 , 简洁 大方 的板 书设计 , 也能让 学生 的眼睛为之一亮 , 达到赏心悦 目的效果 。 3 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种途径 3 1 朗读课文 , . 创设审美 的意境。文学的审美 特征 是运用 语 言描绘生活场景 、 事物和人 物间的矛盾 冲突来 表现作者 的审 美 意识 。因此 , 教师在分析课 文之前 , 一定要 指导学 生朗读 , 通
过 朗读来加深 学 生对 文字描 绘 的感受 。教师 可 以通 过 朗读训 练, 使学生在脑 中呈现生动具体形象图景 , 引导学生凭借 自己的 生 活经 验、 审美 能力及联 想 、 象等心理活 动 , 想 感悟作者 在作品 中所创设 的意境美 。 3 2 以情施教 。美育 的又一个性质特点是 以美感人 , . 以情 感人 , 以情动人。它是靠感情来首先打开审美者 的心灵大 门, 发 展 审美能力 。例如 , 一位 教师在讲授高尔基 的散文诗 《 海燕》 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浅析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析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内容提要】: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等入手,论述自己的看法。
从艺术美的教学、自然美到神韵美的教学、社会美的教学、人物形象的教学四个方面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肖像等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使审美主体(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作品)的美与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自然美的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通过朗读的方式显示文章的自然美。
首先以富有魅力的范读,让学生对作品予以整体把握。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果教师自身条件差,可请别人录音,可借助录音带,以弥补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配乐范读。
可选择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的氛围更加热烈。
其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感情流程顺着作者的创作源泉奔流。
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朗读指导却是一个关键。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中的”春风图”的描写。
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
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如何通过朗读指导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除了在停顿、速度、节奏上加以指导外,主要应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香”“酝酿”要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却愈发地欠缺。
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的效果,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合理的美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真实性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是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和去发问。
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开发。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与观察美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类似于美的质感和美的形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美妙和神秘的形态跃然在纸上,从各种类别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等等中去启发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注重选取优秀的音乐、电影、绘画、设计等等领域的作品。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美学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开发。
当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美学领域中接触到美,才能够从语文课程中加强其对美文化的感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审美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识别美在不同的领域之中,真正地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
三、注重互动性教学的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配对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这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正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发现美”的人。
一、教师首先是美的载体“摒弃浮华,静心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师,它能让我们变美。
倘若教师不读书,必然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用到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当中,拒绝肤浅、远离平庸,这才是一个教师,一个作为读书人的教师应该做到的。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
从而使我们的人格显得更加美丽。
《老师的腰围》中,胖胖的数学老师,在有那么多的听课领导及老师的前提下,能够微笑着让学生用三角板去量她的腰围,还有小女孩用小手去量,最后居然有学生提出让老师解下腰带,量腰带,聪明的孩子们出乎我们的意料,老师越来越灿烂的笑容更出乎我们的意料。
所以,作者感叹:胖胖的老师并不漂亮,但她的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课。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当我们的学生不再以某某明星为粉丝,而是以老师为典范时,那是因为学生把我们当做了美的化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二、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人们的共识。
我们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
例如《小巷深处》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述一位瞎眼的母亲收养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养大女儿的故事。
歌颂了母亲对养女真挚、博大、隐忍的爱,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深深悔悟结尾。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一、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
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南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在《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以美启真完善智力,激发创造;以美促善,完美人格,陶冶情操;以美育美,美的观念,美的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一、明确目标,突出审美重点语文教学施教的项目多,任务重。
一篇课文知识点很多。
施教时,既要落实知识点,弄通课文,又要挖掘其思想教育的因素,使其获得思想教益,受到感情陶冶。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审美教育的实施要“少”而“精”。
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是提高审美效益的必要前提。
审美重点的确定,因文而异。
以表现自然美为内容的《荷塘月色》等,审美重点应在自然美的领悟上。
自然美以形式诱人为特征,色、香、味、形、质、声,作家将其描绘得出神入化。
教学这类课文要重点研究美的形式,通过体验联想、想象,使学生获得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的感受,深刻理解其内涵,获得感情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
以表现社会美为内容的《荷花淀》等,审美重点应在社会美的认识和感受上。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
教学这类课文,要对环境、情节、人物作出分析。
以人物分析为重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和领会人物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才能,卓尔不群的气质等方面的美,受到人性美、人格美和社会美的濡染。
以表现科技美、文化美、建筑艺术美为内容的多为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等,审美重点应在科学事理美和劳动美的认识和领会上。
教学这类课文,要注重事理、功能、特性、用途的说明和阐释,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热爱。
以谈思想、说道德为内容的议论文《灯下漫笔》等,审美重点应在观点鲜明、思想深湛、论辩活泼严密上。
教学这类课文,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透辟理解内容的同时,折服于文章的理论和逻辑力量,感受其思想美与逻辑美。
当然,具体到一篇课文,除了要注意上述“因文而异”的原则外,还要进一步研究课文本身存在的各种美的因素:内容方面的,或山水鸟虫自然美,或人物品德美,或文化科技艺术美,或理论真理美;形式方面的,或写景状物技巧美,或人物刻画手法美,或说明事理方法美,或说理论证逻辑美,或篇章结构匀称美,或练字练词精当美,或句式变化音韵美等。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外,语文教学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鉴赏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造和想象。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存在。
同时,在阅读和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联想和想象。
这样的创作和想象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挑选优秀的文学作品,讲解其背后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可以安排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验美的乐趣,培养审美情趣。
3.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美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解析、语言点讲解等形式,向学生传递语言的美、形式的美和文化的美。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的美感。
4.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除了文学作品,语文教学还应该涵盖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培养学生对多样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观摩、欣赏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演出,引导学生从音乐、视觉、表演等多个角度感受艺术的美。
通过这些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拓宽审美领域,培养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5.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当今社会,审美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增强审美观念,培养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拥有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不仅在语文领域表现出色,同时在其他学科也能展现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广泛重视和深入推广。
1.2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是通过感知、体验和鉴赏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和写作技巧,更要求他们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美的力量。
审美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提高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审美观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活动,以及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学艺术素养。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意味着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要尊重每个个体对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不愿学语文。
细一琢磨,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
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和塑造人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要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很大,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提高审美素质。
从而达到使学生想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这得通过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
以语文为中介,通过语言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来实现。
一、引入审美境界,给予美的享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美文,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称得上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教育力,要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文中蕴含的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景物美大自然创造了一年四季的秀丽风光,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生情。
因此,他们写出了许多动人的美文,仔细品味,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感,达到审美效果。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文章一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抒写盼春的热切心情。
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由于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了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美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和精髓。
如果语文教学中缺乏审美教育,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存在缺陷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
那么在语文课中怎样实施“美育”呢?一、通过诵读来感受美、体验美。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
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
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
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
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一、理解课文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过,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情境要美化,图形要美化,音乐要美化,板书要美化,更关键的是教师语言要美化。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柔和、鲜明、亲切,语言中渗透着对孩子们的爱,使人听了有一种美感。语文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词汇,并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美”的一些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渗透。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要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教师总是要满腔热情地去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之美去打动学生。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使得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发表时间:2010-08-11T16:29:53.20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姜胜芳[导读]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物质资源短缺,教师配备不齐,更为关键的是人文资源严重短缺。
姜胜芳(武汉市九峰中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审美教育愈加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而在我国普遍落后的广大农村,审美教育的缺失更是令人忧心。
为了教育的公平性,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农村语文教师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法,贯彻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农村,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就是美育。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而在我们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在数理化学科上孜孜以求,考起试来如鱼得水,但对学习语文却提不起兴趣。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
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师更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由农村客观条件决定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物质资源短缺,教师配备不齐,更为关键的是人文资源严重短缺。
一是由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迫使农村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由此造成家庭结构的断层、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
在湖北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40-50%,“双留守”(指父母均在外打工)的高达30%。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关怀和教育,致使他们性格扭曲,产生大量的问题行为,如厌学、网瘾、早恋、打架、酗酒、不服管教等。
二是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文化素质差,对教育孩子的态度,或过于溺爱,或管教粗暴,使得孩子性格发育畸形,难于管理。
最近几年,高层次教育的高收费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问题对农村教育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很多农民家长认为,大学考不上,考上也念不起,读出来也不一定有好工作,他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预期结果相当悲观。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村学生文化知识薄弱,人文素养低下。
所以,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的任务就完全落到学校以及农村教师的肩上,加上农村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更新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还存在墨守陈规、应付考试的现象,导致农村审美教育缺失。
从这一点来说,农村教师的审美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二)由当前课改精神决定的2000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并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口味和审美情趣。
”作为纲领性文件,正如庄文中所说“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股富有活力的矿泉水”。
2004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
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
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二、农村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渗透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课文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形态。
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首先,在字理识字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识字不但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字理识字中,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如教学“象”字,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 “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
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
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阅读并分析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人物形象,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
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
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诗为例。
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
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
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10个字构成的画面。
”叶老在这里就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驱谴我们的想象”。
同时,他还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品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有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日出游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外貌确实不丑。
但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丑恶现象。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实质,进而感知美,或在假恶丑的揭露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积极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审美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教科书,学科知识等。
从一些常规的课程资源来看,农村课程资源肯定不及城市,但农村教师可以在学习外地优秀教学体系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本土文化,分析本地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探究出具有地方特色、切合实际、有利于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单元时,我在清明时节期间带学生去当地一个大型公共墓地,让学生去观察前来祭扫的人们,记下有特别意义的碑文,回去写下自己的感受。
很多学生都在作业中表达了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生命的敬重,不但如此,此次活动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了解到我国清明节的活动不仅是祭奠,还有很多相关活动,比如踏青、赏春、放风筝、植树等等。
感受生命的同时,学生还感受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三)努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爱美的情趣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语言美,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感受直接的语言美,感受内在美的濡染。
要通过美育教育,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当然,学校也应该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
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是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
教师要争取学校的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愉悦的审美氛围。
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人格养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农村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则是农村教师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愿与所有农村教师一起以此明志,在这条漫长而不平坦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背影。
参考文献[1] 张希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220.[2] 王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Z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