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师该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需求,语文教师需要探讨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改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听说练习等方式进行培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新课改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阅读、课外阅读等方式进行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通过阅读理解和应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科学、准确的写作表达,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写作指导等方式进行培养。
在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如日记写作、故事写作、议论文写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活动、设计创新项目等方式进行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一篇与生活相关的诗歌、设计一个新的广告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等方式进行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体制,语文教育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由于资源匮乏、师资欠缺等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如何在新课改下,开展因材施教的语文教育,成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优秀的语文教师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授课,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教学难题,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存在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很难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设施。
即便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趣的语文动画片、配有字幕的优秀影视资源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故事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关于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新课改下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着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注重语文教学的符合当地实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其语文水平可能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布置和设计。
教师们要善于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到自然环境中写作文,或者让学生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阅读和写作,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改下,教师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关注。
农村地区的学生通常也会存在一些个性上的特点,他们的运动性和好奇心可能相对比较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风景的美好,并结合所见所闻进行写作,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
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环境的限制,一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晨读活动等形式,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阅读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新课改下,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由于受到资源限制,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一、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
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差异化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划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教学帮助。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性化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注重学习兴趣培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可以组织课外阅读俱乐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并进行书评交流;还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插班生活会,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因地域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开展因材施教的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了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农村小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学习条件和能力也有所不同。
语文教师应该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家庭情况、学习习惯、喜好特长等方面的信息,为后续的因材施教工作奠定基础。
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开展拓展性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阅读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鼓励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农村小学的学生普遍缺乏表达能力,他们的语文写作常常单一、呆板,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学生写作比赛、朗诵比赛、课堂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因材施教地进行语文学习。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因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普遍性格内向、害羞,缺乏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可以通过课堂互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加自信、自主地进行学习。
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新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需要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本文将提出一些对策,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一、了解学生情况,照顾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第一步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像是平时的学习状态、个人特点、接受能力等,以此来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科学评估学生水平,制定个性化方案在了解学生情况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了解每个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水平。
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需求除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解、互动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指导学习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创设多种教学环境,提供多种资源语文教学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涉及到教材的选择,教学的形式,课堂的布置,以及学生需要的其他学习装备等。
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沉浸在语文学习当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促进全面发展,塑造优秀品格最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时,也需要注重全面发展和品格塑造。
因为语文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也涉及到学生品德、态度、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家乡、国家作出贡献。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较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讲述有趣的故事,展示精彩的实例,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普及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启发性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农村学生在学习上相对孤立,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互相帮助、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效果。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图书、网络等,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教授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采取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论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新课改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这一改革浪潮,没有必要的观念、教法的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
它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
所以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学方法。
一、更新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首先,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切实注意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努力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真正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更新观念,切实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1.由权威者、师长向参与者、朋友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递与接受、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新课改下,师生之间不仅仅是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平等关系。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要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理解学生的不同看法,寻找其闪光点,在师生的探讨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
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浅谈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
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
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1)、民主意识。
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2)、人本意识。
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2、学法指导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时,需要采取一些对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等。
通过这些了解,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2.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研究性学习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提供适应学生能力的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选择适应学生能力的教材。
教材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至于过于困难。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一些拓展阅读和扩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如阅读、讨论、写作、演讲等。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小组辅导等方式,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6.注重评价和反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可以通过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7.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建议。
家长也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 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
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2.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2.1 多读书,读好书。
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
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
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
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
浅谈农村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新课改
浅谈农村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新课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这次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实施新课程改革呢?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
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个性质界定,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学习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和挑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探索出更加适合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教学策略,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改中,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地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教育资源。
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教师应该加强对农村文化、生活背景的了解,设计多样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场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场景,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综合运用语文能力。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实验课等有实际意义的环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打破教室的束缚,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三、创新探索,模块化设计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新探索,从而辅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将语文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在某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课程的整体框架。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语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从而准确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场景,创新探索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
浅谈乡村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如何适应新课改【纲要】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要不停改革、不停创新 , 要顺序渐进 , 特别是乡村语文教学设计改革 ,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优异语文教学设计传统经验地基础上 , 才能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不停总结经验 , 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 , 减少改革中碰到地困难与阻力 .【重点词】乡村语文新课改新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教育战线大张旗鼓地盛行 , 新课程理念已浸透在教育教学设计地方方面面 , 应当说教育改革获得了初步见效 . 但乡村地教学设计成效仍不容乐观 . 比方 , 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多半还逗留在理念层次上 , 还没有一个可操作地方案 , 新地实践系统和构造还没有成形 . 这些都需要我们踊跃地研究 , 赶快地解决 . 教学设计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地互动过程 . 实现教学设计内容地表现方式、学生地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地改革是课程改革地中心环节主要表现为课程实行 , 而课程实行地基本门路是讲堂教学设计 . 所以 , 当课程方案一旦确立 , 讲堂教学设计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地重头戏了 . 下边我就乡村初中语文讲堂教学设计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 谈点自己浅薄地看法 .一、教师内涵、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思想地转变教师是一个特别地职业 . 有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设计 , 就是教学设计生学 , 主要不是把现成地知识教给学生 , 而是把学习地方法教给学生 . ”但在语文本质教学设计中 , 人们常常走入纯真“老师教 , 学生学”地误区 . 采纳“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地方法“孜孜乐教” , 坚守着一套陈腐地教学设计观点,教师架空剖析教材 , 照本宣科, 成了教材地奴隶 , 为教而教地机器 , 毫无艺术性可言 . 这貌似对学生地关怀负责 ,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地极大压迫与残害 , 是严重违反教育地初衷地 . 新局势下地教师 ,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地教师 .他不单“能”教 , 并且“会”教;不单要精晓本专业知识 , 还要认识有关地边沿知识;不单要研究新地理论、新地思想 , 还要擅长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取地经验与领会 , 并力争将感性认识上涨到理性认识 ,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 正如马卡连柯所言:“走开教育理论我是不可以工作地 . ”这一精粹看法 , 启迪我们要认清时代给予我们地重担 ,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地教书匠到艺术型地教育家地转变 .学生是学习地主体 , 是存心识地人 , 但是在旧地模式下 , 语文教学设计多半采纳“保姆式”教学设计方式 , 其最大地特色就是“不松手” . 大到篇章 , 小到字词 , 全部是老师说了算 , “满堂灌 , 满堂问 ,一言堂”地场面随地可见 . 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 不过一个个记忆地机器 , 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地主观能动性地作用 , 严重约束了学生地创建性思想 . 所以在实行素质教育地过程 , 我们一定打破旧地传统模式, 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掌握资料 <包含教参书) ,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地大批时间地耗资 .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滋味 , 课上应当成为学生各样理解碰撞、怀疑创新地一方舞台 . “随文成形 , 随课成形” ,能够是“启迪式”、“自学式”、“议论式”, 也能够是传统地“讲解式” .作为学习地主体 ,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 而是踊跃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应 . 这就决定了学生地学习应当是一种知足内在需求地主动研究过程 , 因此教师不可以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 , 要注意培育学生地创建性思想与创新意识 . 授之以渔 , 把学习知识地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 经过学生动脑、动口、着手地方式获取悉识 . 语文教学设计不过要提升学生地听闻读写能力 , 但是这几种能力地提升 , 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地频频实践活动 . 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 告诉要领 , 还要随时掌握水中状况 ,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相互纠正与相互丰富 , 更有广阔地发展空间 .二、增强学科计划地兼备安排乡村语文教学设计在新课改之下 , 教师更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依据乡村校地特色和本质状况兼备安排 , 多方兼备 , 既要有效地达成语文教材地教学设计 , 又要留有教师自选教材和学生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时间 .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 , 语文地讲堂教学设计要适应新局势地需要 , 就一定增强语文讲堂教学设计地学期以致初中三年地兼备安排 . 如:对学生地阅读训练 , 初中一年级侧重训练对文章主题地正确掌握;初中二年级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话;初中三年级就要能够对名篇名著 , 进行较为深入地赏析 . 详细到每一期地学科计划 , 就阅读板块来说 , 要排出精授课文多少篇 , 预计用多少时间;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多少篇 , 预计用多少时间;学生讲堂自学多少篇 , 预计用多少时间;节余时间用于教师灵巧使用 .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都紧扣计划, 心中有重点 , 步步求打破 . 三年下来, 各个击破, 就会一步步达到阅读教学设计地总要求 . 其余如写作也是这样 , 不单要有全盘问虑 , 还要有详细安排、假想 . 这样 , 我们地语文讲堂教学设计就会井井有条地进行 , 就会减少简单无效地重复劳动 ,进而真实提升语文教学设计地实效 .我们有许多语文教学设计地同行 , 在课程改革中研究出了一些好方法 . 语文课地长文短教 , 教师地讲堂精讲 , 是新课改中人们对语文如何教地有利研究 , 也都不失为提升语文讲堂教学设计效率地有效之举 . 中学语文讲堂教学设计地特色之一是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文章教学设计为主 . 一篇文章地内容是很丰富地 , 若是我们不对授课地内容进行调控 , 那么在转瞬即逝地 45 分钟里 , 什么都八面玲珑 , 那是很难获得好地教学设计成效地 . 费时多而见效甚微地状况是我们语文讲堂教学设计中广泛存在地现象 .这类状况我们能够想法解决 , 比方: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 做到掌握重点 , 化解难点;增强基础 , 合时点拨;温故知新 , 深入拓展 . 还有我们说地“长文短教”就是要改革我们语文教学设计中习惯地字、词、句、篇 , 时代背景、段落粗心、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一统地形式 , 乡村语文教学设计要能够打破惯例 , 由文章地内容、特色决定教学设计策略、步骤 . 即便就是精读课地教学设计 , 教师依据课文特色 , 教学设计中也要各有重视、灵巧办理 .三、增强师生交往 , 建立互动地师生关系、教学设计关系教学设计是教师地教与学生地学地一致 , 这类一致地本质是交往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指出 , 教学设计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地互动过程 .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办理好教授知识与培育能力地关系, 侧重培育学生地独立性和自主性, 指引学生置疑、检查、研究, 在实践中学习 ,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裕个性地过程 .教师应尊敬学生地人品 , 关注个体差别 , 知足不一样需要 , 创建能指引学生主动参加地教育环境 , 激发学生地学习踊跃性 , 培育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地态度和能力 , 使每个学生都获取充足地发展 . 把教学设计本质定位为交往 , 是对教学设计过程地正本清源 .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设计过程地主体 ,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 重申师生间、学生间地动向信息交流 , 这类信息包含知识、感情、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 经过这类宽泛地信息交流 ,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交流 , 相互影响 , 相互增补 . 传统意义上地教师教和学生学 , 将不停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 相互将形成一个真实地“学习共同体” . 因此改变原有地纯真接受式地学习方式 , 成立和形成旨在充足调换、发挥学生主体性地研究式学习方式 , 自然成为教学设计改革地中心任务 .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类学习状态 , 把学习过程中地发现、研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 . 重申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研究学习 , 以此来达到语文教学设计实效地提升 .总之 , 时下地这一代学生是特别好运地 , 由于他们正追上了课程改革地好机遇 . 教师应解放思想 , 与时俱进 , 精益求精教学设计模式 , 搞好校本教研 , 激发学生学习地兴趣 , 全面提升乡村校生地素质 , 使他们能自如对付各样挑战 , 进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学当今农村,乃至城市,在街头巷尾代人写应用文、状文等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计算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语文文字可有可无,感觉到对就业和生存压力影响并不大,于是乎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加现实地看重科学而轻视人文,看重技术而轻视精神,看重数理化而轻视文史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受到严峻的挑战,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受到严峻的考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这无疑是针对应试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削弱和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欠缺而提出的更符合时代实际的要求。
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未来,走一条符合本地本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呢?我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成绩为基础的对教师考验依据,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实施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转。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的观念,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1、人文理念。
西方教育学家悲斯泰洛奇认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人。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以,实施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以“学会学习,学会做真人”这核心的“再造生源工程”。
这要求教师首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价值观。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要包容过失,张扬个性,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为自己想,敢于对自己负责。
用人文精神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以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要求和课堂形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立足根本,调整教学方向,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使自身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学生接受优质的教学服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智慧,把学生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提高语文教育价值。
本文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途径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32-01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教育历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教育改革要求,不断完善自我,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结构,为学生构建智慧课堂,突出课堂教学优势,以此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随着时代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推动,人才资源十分可贵难得。
学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应当深刻认清时代发展趋势,把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全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新课程改革面对的对象是所有学校,不仅局限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自然也不例外。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是必然趋势,其作用不言而喻。
农村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弱,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为学生创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
相比以往注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也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如下:一、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展开差异化教学,例如:对于习惯于观察和实践的学生可以采用实验、实物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喜欢思维活动的学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文字梳理等方式进行教学等。
二、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交互式教学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开展交互式教学是实现这种理念的重要方法。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资源进行交互式教学,如互动白板、广场教学、视听课件、课堂教育游戏等。
在交互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发挥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体验、感受、思考、表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教师设置故事、寓言、名言、谚语和民间故事等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开展多元化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因材施教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价值的全面发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考核、测验、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因材施教的对策1. 引言1.1 新课改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新课改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是显著的。
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使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训练。
这给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新课改对语文教材的更新和完善也有积极的影响。
新的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更加便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
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这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新课改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字数:234】1.2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出现学习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因材施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在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字数:248】2. 正文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
关于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对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探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一、因地制宜,注重乡村实际乡村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因地制宜,注重乡村实际,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乡村生活。
乡村是一个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它的特点是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语文教学应当以乡村为背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的乡村教材和乡村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乡村的美丽和魅力,理解乡村的文化和传统,激发对乡村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只有让学生亲近乡村、了解乡村,才能培养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兴趣,引导有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
乡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与城市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通过讲故事、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对乡村语文的认识和理解。
三、注重实践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乡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农村作文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诗词赏析、乡村文化传承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语文教师该如何适应新课改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严峻挑战。
唯有反思,才能正视现实,才能以开放的心态,革故鼎新,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课程改革转型定位学科本位更新反思合作
过去,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现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一声巨雷,打破了教育固守的沉默,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
作为新一代的“师者”,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我们原有的经验和习惯,重新去面对,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
特别在语文的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善于自我更新、自我反思、加强与同伴合作。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积极做些准备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
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
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传统教学,教师大多是单一应对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
尤其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
那么,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在这种课堂上是否依然具备应有的教学能力呢?由于新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以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迫使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
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不仅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教师本身也应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性资源,所以教师仅局限于对本学科教材的把握和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是绝对不够的。
课堂教学的开放,“跨学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语文教师不能再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而应该走出去,在深刻挖掘和
吃透本学科教材的基础上,重新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经济、网络,接受社会文化新现象、新知识、新概念,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原有知识的外延,调整知识结构,做好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工作,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尽量做到“全能”型,“把好自己的门,串串‘邻居’的门”。
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以应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二、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做好角色转型定位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1.身份回归,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
学生的身份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2.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相机给予肯定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能有序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不能听任学生信马由缰,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引导不是教师轻易的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丰厚的探究潜能;不是教师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学生内在的精神之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