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合集下载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老先生讲金匮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

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

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

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

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

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以用温药。

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

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象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

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

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精)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精)

• 病机:疟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乃至正气渐虚,疟邪,
(二)瘅 疟
• •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 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 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 间,令人消铄肌肉。(3) • 【提要】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及证候。
【分 析】
• 病机: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

• •
提要: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分析: 病机:素体阳虚,痰饮阻滞。 素体阳虚 主症 痰饮内伏 饮阻阳郁 疟留阴分 寒多热少 治法:通阳祛痰截疟。 方剂:蜀漆散。
主脉—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风发—清法 脉 象 弦迟—多寒—温法 与 以饮食消息止之 治 相兼脉 弦小紧—邪在里—下法 法 弦紧—邪在表—发汗、针灸 (1) 浮大—邪在上—吐法 疟母—疟病后胁下作癥瘕—鳖甲煎丸(2) 瘅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吐 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3)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4) 牝疟—寒多热少—蜀漆散(5)
• 【提要】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
【分 析】
• 病机: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其脉如平 指温疟脉象和平时常见脉一样,多弦数 主 身无寒但热 内热盛炽 症 骨节疼烦 表邪未解,经脉不畅 时而呕吐 热伤胃气,胃失和降 • 治法:内清里热,外解表邪。 •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
(四)牝 疟
• •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质不同,常与数、迟等脉兼见。 • 治法:偏热者宜清,偏寒者宜温,偏里兼 食滞者宜下,偏表寒者宜发汗、针灸,偏 上者宜化。
疟病主脉、相兼脉、病性(位)与基本治则归纳表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温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温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温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前面学了母疟和瘅疟,现在学温疟,温疟,脉如平,脉是正常的,正常人一样,身体无寒,但是有热,骨蒸疼痛,有疼痛,肯定会有心烦,常常还会伴有恶心,遇到这种情况就是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来主治。

前面的瘅疟张仲景没有出方,这温疟出了一个方白虎加桂枝汤,而且是“主之”,我们在读《伤寒论》或《金匮要略》的时候,常会看到“主之”或者是“宜”,只要是“主之”就是说这个方子就是治疗这个病的主方。

这里说的是治温疟的主方,主要就是用了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白虎汤里面加了一味桂枝。

为什么是用白虎汤,因为病人是但热不寒,但热无寒的话,一定是阳明证,这里是有疟症,如果没有疟症,只要有但热不寒,统统都是白虎汤证。

由于病人有骨节烦疼,所以加了桂枝,桂枝主四肢。

我们会用到树枝,就是要让药性到达四肢的末梢去,用到花的时候,花是长在顶上,所以,人最高的就是鼻子和脑部。

用到根茎类,根茎类都是长土里面的,所以,肠胃的问题,我们会用到根茎的药物,中药就是这样来的,中医用中药,就是取中药的性。

我们会用到桑枝,桂枝,很多时候就是用到四肢上面。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

「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疟疾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疾病脉证并治第四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 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昧,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 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 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 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疟疾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 概述
1.命名
2.概念
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 时,肆虐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 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 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 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 之。
第2条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 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 宜鳖甲煎丸。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 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 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 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 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 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 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 疟。
第5条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 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 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 匕。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 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 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 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完整版)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完整版)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

「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四)中医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无津液可输送。

所以这个病并不是脾的病,由于脾约俩字,给搁到这,这是错误的。

脾约证现在又给加了,这个麻仁丸古人叫麻仁丸,现在叫麻仁滋脾,来滋脾来了这哪对呀,脾并不是干吧了,它是无津液可输了,它滋什么脾呀,不是滋脾,它滋胃,你看这个药,它是小承气汤加的麻仁、芍药、杏仁,都是滋润养液的药,同时也攻下,治阳明病。

不过这个阳明是热轻,不是因为热结实于里,它不用大承气汤,而且这种虽然大便硬,人不感觉难受,现在的'习惯性便秘'都属这种,没有热,老年人便秘也属于这个。

所以这药是好,好是因为他不泻下,它作成丸子他每回吃的少,主药用的麻子仁,麻仁是个缓下药,滋润缓下,再做成丸子,不像光用承气汤猛劲,所以这个药长期服用对人无坏处,它没有下热作用,它没有芒硝,芒硝是寒性药,去热。

那么这个方子,咱们以前也讲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

那么在脾有个中风,肾连中风都没有,中风中寒都没有,所以这个东西很不完全。

这又提个肾着,这肾着是照部位说的,这个腰是肾的部位,与肾没有关系,你们看这个经文就知道了。

所谓'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身体重就是组织里有湿,组织里有水分,他就身子沉。

'腰中冷',他这个地方在哪呢?在腰,所以在腰这个地方冷,水啊性寒这是肯定的了,所以水在胃,当背部寒,背寒如掌大,就像巴掌那么大,背寒都是胃中有停水。

腰冷呢,这在这块有停水,所以说'腰中冷',湿水之气都在这里。

'如坐水中',冷那个样子就像坐在水那种情况,水指冷水说的。

'形如水状',有时能肿点,就像水肿的样子,有时也不肿。

那么要是水气病,水哪来的?一般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影响水的代谢的关系,人都渴。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节、辨脉治疟【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其实疟病脉证并治这一篇文章在《金匮要略》里是最小的一篇,但是,也是最有讲的一篇,可是,在所有教材里面是最忽略的一篇。

辨脉治疟,就是根据脉象来如何治疗疟病,在《金匮要略》里讲的还是很清楚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首先,疟疾的脉象就是弦脉。

什么是弦脉?弦就是弓箭上的弦线,按上去很有力的,端直以长,不一定长,但是按上去是劲而有力的。

如果是弦数,那就是热多,如果是弦迟,那就是寒多。

这里只是想了弦脉根据迟数分寒热。

具体怎么治疗呢?“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如果脉是弦,细小而紧的脉,就用下法,用了下法以后,病就会好。

如果脉是弦且迟,就是温法。

如果脉象是弦紧脉,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也可以用针灸的方法。

“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如果脉是弦浮大的可以用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如果弦数的,风气比较重,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消”就是减轻的意思,“息”就是控制的意思,以饮食消息止之,这说明饮食疗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疗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张仲景在《金匮》里讲的疟疾和《伤寒》里的疟疾以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疟疾是不是同一个慨念。

【要点延伸】1、疟疾有哪些临床表现?《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黄帝问曰:夫痃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①、“盖作有时“,休作有时。

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 ,先有皮肤不适、皮肤拘紧、神疲哈欠。

③、“寒栗鼓颔" :寒战。

④、“腰脊俱痛" :腰脊疼痛。

⑤、“寒去则内外皆热”:先寒战、后高热。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目的要求】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掌握温疟、牝疟、疟母的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专论疟病。

根据疟病的脉象,提出汗、吐、下、清、温、针、灸、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并按照疟病的脉证,寒热的多少分为瘅疟、温疟、牝疟,同时指出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疟母。

本篇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疟疾的论述有所发展,为后世论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附方│第1条【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词解】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以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释义】疟为邪搏少阳,脉多弦,但由于病人的体质和发病的原因不同,故疟病往往以兼脉出现。

如热重者多见弦数,寒盛者多见弦迟。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感邪兼夹的不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

如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

如脉浮而大,是病偏在上,可酌用吐法。

至于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如弦紧是病偏于表,多兼感风寒,可用发汗法,或结合针灸治疗;如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

弦而兼数是里热炽盛之象,病属阳邪,故言“风发”,“饮食消息止之”是指以甘寒饮食调理治疗。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第2条【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

「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5)

胡希恕⾦匮要略讲座全⽂(1--5)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 这段在书⾥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头,头⼀页也有⼀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这章也是类似,将来有时间我可以跟你们说⼀说,现在暂不要从它说。

 痉湿暍病脉证第⼆ 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从这地⽅开始,这个⾦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

这⼀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太阳病,发热⽆汗,反恶寒者,名⽈刚痉。

这个痉病,⼀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这个反字,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汗⽽恶寒。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孩⼦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抽。

⼩孩⼦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孩⼦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净了。

所以说古⼈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相当⼴泛须要整理。

这⾥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场想⼀想,既不是风,那治病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平时经常⽤的药,另写⼀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点。

这⼀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点不错,古⼈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点不错,所以中医竟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在治疗的⽅法⽅式上。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疟疾的主要症状就是忽冷忽热,这种忽冷忽热的症状有时候在感冒(太阳病)中也会出现,但是其脉象是不一样的。

对于疟疾来说,那其脉象是弦的,对应的是少阳症;对于感冒(太阳病)的脉象来说就是浮的。

根据脉象的症状,有针对性地使用处方。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疾病人的脉象都是弦的,也就是意味是少阳症,大部分的人都会出现往来寒热、忽冷忽热的症状,如果病人的脉速是很快的话,那基本上这个病人是发热的状态;如果病人的脉速是很慢的话,那基本上这个病人是发寒的状态。

如果脉象是弦、小且紧的症状,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下法,可以考虑使用大柴胡汤进行加减来处理。

如果脉象是迟的症状,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温法,可以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加减来处理。

如果脉象是紧的症状,那么可以使用汗法、针灸。

如果脉象是浮大的症状,那么可以使用吐法来处理。

如果脉象是弦且数的症状,那是由风引起的。

对于所有疟疾来说,都可以调整饮食来处理。

对于弦脉的病,即是少阳病,或者是木的问题,对于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土的问题,要解决脾胃的问题。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零)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柴胡桂姜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零)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柴胡桂姜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零)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柴胡桂姜汤(三)、柴胡桂姜汤[原文]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寒疟)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 。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我们再来看附方的最后一个方子柴胡桂姜汤,这张方子很有意思,柴胡桂姜汤治疗疟疾寒多热少,或者是但寒不热,也就是寒疟。

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我们前面推测到的,柴胡,栝蒌根,黄芩,牡蛎,这些药都用上了。

所以说,这个柴胡桂姜汤里的每一味药都有抗疟的作用。

这张方子,应该好好把它记下来的。

这张方子在临床上是一张非常好的方子。

在临床上各种发热性疾病,到后期怎么弄都不好的时候,虚实寒热错杂的时候,这张方子特别好用。

也不管他是疟原虫还是其他的感染,都会好的一张方子。

有的老师在讲伤寒的时候,热化就是大承气汤,寒化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指的就是这张方子。

当病人喝了柴胡桂姜汤以后,稍微有一点烦,再继续喝,只要一出汗病就好了。

【要点延伸】柴胡、桂枝、干姜、栝蒌根、黄芩、牡蛎,每味药可能都有治疗疟原虫的作用,可见该方对疟疾疗效更加肯定。

这是附方的最后一张方,值得深刻地记下来。

我们以它为基础方,可以加鳖甲,可以加常山,根据病情还可以再加,尤其是对那种总是不好的病,如果可以,也可以把白虎汤回进去,白虎一加进去,白虎加桂枝汤就出来了。

所以,这张方子,应该是一个重点方子。

为了方便记忆,我把方歌转抄下来。

【方歌】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组成:柴胡15g,桂枝12g,干姜6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20g,炙甘草3g。

功用: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

「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牝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牝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牝疟【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如果疟,刚刚是看到热症,纯热症的时候,但热不寒,白虎汤证,现在看到的多是寒证,这就是牝(pìn)疟,主治方剂是囫漆散。

蜀漆这个药产于四川,只要看到蜀就知道是四川,四川的漆树的树皮,那个皮很毒的,如果用手去剥那个树皮,只要一剥下来,你的手就打不开了,被粘住了。

蜀漆要洗过,把腥味去掉,云母拿来烧,烧两天两夜,关于龙骨,倪海厦老师认为不合理,应该是牡蛎,因为龙骨和牡蛎的性不一样。

把这三味药打成粉,疟有隔日发,在没有发病之前,把药粉服下,就不会出现这个疟。

这个是专门治疗寒疟,冷很多,有的疟疾发病的时候,勿冷勿热,都在热,但是,它这里都是冷的。

我们用蜀漆的目的是为了祛痰,如果没有蜀漆,用常山也可以,有的人认为常山就是蜀漆,实际上不一样。

云母为什么要重烧烧两天?云母是止呕,呕吐很严重的时候,就要用金石类的药物来止呕,因为寒很重。

会用到云母,中膈过寒,当中膈过寒的时候,病人会产生极度的晕眩,当晕眩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用云母来把中膈的寒去掉,头晕的现象就会去掉。

这个处方,知道就好了,临床上用的不是很多,因为现在疟很少了。

发病的时候,可以选用下面几个补充的方子。

这里补充方是补充前面有些含糊的地方,或者有些地方方剂没有出来。

方剂补充一、牡蛎汤:治牝疟牡蛎汤方:牡蛎四两、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二、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以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方柴胡八两、栝蒌根四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生姜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病人有往来寒热,在处方的时候,疟疾也是一样,病人勿冷勿热。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七)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寒疟,蜀漆散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七)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寒疟,蜀漆散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七)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寒疟,蜀漆散第五节、牡疟证治(寒疟)【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寒疟,张仲景没有叫寒疟,他叫牡疟,这个“牡”不是这个“母”,但是,确实与这个“母”有关系,这个“牡”是指的“公”的。

这个牡疟,就是病人得了疟疾,还怕冷,张仲景就把它叫做牡疟,实际就是寒疟,张仲景提出了一个治法,蜀漆散主治。

只要我们看到“主之”,就知道这个蜀漆散是治疗寒疟的主要药物,肯定是有效的。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两天两夜,那么这个烧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火烧,还是在锅上焙?这个不能确定,因为没有去考证。

估计云母,应该是烧,这个矿物类的,烧的时间要烧得久一点,要烧两天两夜。

我们要注意的是,三味药等分为散,是在未发前,也就是说是这个寒疟是发作有时的,比如说,每天都是下午两点发作,在未发前,一般指的是一个时辰,如果这个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发病,那么在中午十二点给患者用米汤服半钱的蜀漆散。

如果是温疟,就加蜀漆半分,临时发作的服一钱。

这个蜀漆就是常山,这个药有催吐作用的。

所以说,疟疾有吐,所指的就是用蜀漆,但是,张仲景又说了,温疟加蜀漆。

蜀漆散是治疗寒疟,如果是温疟,蜀漆的量不够,再加半分蜀漆进去,也就是说,无论是温疟还是寒疟,蜀漆都可以用。

这样分析下来,常山具有杀灭疟原虫的作用。

【要点延伸】1、“疟多寒者"有无发热?有,寒战突出而已! 恶性疟早期可以表现为间歇性低热,继而出现弛张热或稽留热,弛张热就是变化很大,稽留热就是停留在很高的水平。

牡疟可能是恶性疟的初期阶段。

2、寒疟:《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这只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与现在合不上拍,如果把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分别物理性的寒邪,风邪,和生物性的寒邪,风邪这样来理解,有可能。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四十一)——疟病脉证并治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四十一)——疟病脉证并治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四十一)——疟病脉证并治继续讲金匮要略方论。

第四篇是疟病脉证并治,主要讲疟病。

原文这里不放了,因为金匮不像是伤寒流传的那样完整。

金匮在宋代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断简残编,这一部分原文遗失残缺严重,有些内容都是后世添补的,包括很多方剂一看就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

疟病,就是现在说的疟疾,主要症状就是寒热往来,俗称打摆子。

具体来说,病人恶寒,然后高热,再烧退出汗,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再重复恶寒、高热、出汗烧退这个过程。

两天发作的叫间日疟,三日发作一次的叫三日疟。

恶性疟会持续高热,这次烧退了以后,接着另一次发作。

有些同道认为中医上的疟,不同于现代医学上的疟疾。

中医上的疟指的是寒热往来,只要这个病有周期性的恶寒发热就可以叫疟,不管现在承不承认,过去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疟疾在过去的定义就是比较宽泛,你说它是少阳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可以。

咱们现在看过去治疗疟病的医案,如果真的是疟疾,按他的处方是不可能治好的,但很多医案都是一两剂就烧退痊愈,这类疾病根本就不是疟疾。

疟疾的定义现在很明确:是一种经蚊子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蚊子的唾液内有寄生虫,人被蚊子叮咬以后,唾液里的寄生虫进入人体血液,引发后续的严重感染。

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直与疟疾作斗争,包括到现在也是,不论是感染人数还是人口比例上,疟疾都是排名第一的传染病。

当然,这个病现在国内已经暂时绝迹了,近五年没有本土新增病例。

但全球每年的疟疾病例在3亿——5亿之间,死亡人数在100万——200万之间,主要是非洲的儿童。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疟疾,过去一直搞不清楚,中医上归咎于风,《素问·疟论》: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在100多年前,我们才终于把疟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搞清楚,疟原虫是病原,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

这种寄生虫感染不同于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它的致病机制完全不同。

过去中医虽然不知道疟疾是如何发生的,但已经逐渐认识到某些中药对于治疗疟疾是有效果,最典型的就是常山这味药,这是一种茜草科植物,用根入药。

2019年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doc

2019年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doc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将来有时间我可以跟你们说一说,现在暂不要从它说。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

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这个反字,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

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

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

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竟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

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

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

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

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

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以用温药。

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

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

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

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

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多到一个月,大概就都好了。

如果一个月不好,那这个疟不可轻看了。

那它就要发生底下说的症瘕疟母的情况,古人说的症瘕疟母,就是摸到左胁下脾肿大了,古人认为这种都是一个症瘕积聚,所以它给取名叫疟母,趁着它没结实之前,赶紧急治之,用鳖甲煎丸。

它要是日久,已经牢固起来,当然就不好治之了,事实也是这样的。

在疟疾以后,发生半个月、一个月以后的情形,不至于形成脾肿大,假设久不愈,它是要有这个的,一般得疟疾后他也遗留这种病,这个脾肿大,古人也见到这一点了。

底下药是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的还是用柴胡剂,根据它头一句,疟脉自弦嘛,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它就把那个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了,为什么拿走了甘草、大枣呢,因为甘草这个药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

古人认为症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个瘀血,所以这个药,它要去瘀的,一个就是一种痰饮,所以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

这个药以柴胡剂为主,它要治它的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看这个药全是的,里面有桃仁承气汤、丹皮,又有蟅虫,尤其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另外它有一些行气的,厚朴之类;再有下血的,还有解毒的,像蜂巢,它是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

这个药以前有做的,现在大概武昌汉口有做的,北京也有做过,但把这个方子给减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以前在杭州有做过这个药,挺好使的。

我用过这个药,对于治脾肿大,的确有作用,我们治肝炎的脾肿大用过这个药,那时候有成药,现配这个东西很麻烦。

因为这个脾肿大,不能求急治,它是瘀血,你要是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蟅虫丸,也挺好使的。

这个病主要是疟疾,它还是以柴胡剂为主的,配伍行气、泻下、祛瘀、去痰饮、去水。

这个药配伍挺麻烦,底下有,药味也多,有二十三味,弄成细末,用烧好的,取锻灶下灰一斗,这个近乎百草霜,与黄土的作用差不多,它是灰,对胃有好处,能够治呕,用它煎一些攻破的药,防它伤中伤胃。

它用清酒一斛五斗,把这灰拿酒浸了,酒浸一半的时候,把鳖甲搁到里头,煮令饭烂如胶漆,灰见着酒一泡,色就变成黑的了,就像胶漆似的,然后绞取汁,再把其它的药搁里头煎,然后做成丸子,有梧桐子大小,空心服七丸,一天服三服,逐渐地这个药也可以加。

这个药在《千金方》里有稍稍不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分量比较大;还有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不光有葶苈,还有大戟;蟅虫五分,这里也是五分,这个没有多大分别;可是没有鼠妇、赤硝,没有这两个,其它没有什么两样的。

也是先煎鳖甲,也是用这种法子。

这一段主要是说如果在疟疾里头形成了症瘕积聚的,古人叫疟母,其实就是疟疾的后遗症,以疟为母嘛,由疟疾而生的,趁着它未坚固,趁着它将形成,赶紧得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这一段不像张仲景的话。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这在张仲景的书里头很少见,就是津液、血液没有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也就是但热无寒的意思。

阴气孤绝,它这里指的是阴分了,水分、血分都在之内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这样子非热不可,这样子热就伤气,伤气所以少气,由于热,人也烦冤,热得相当凶,手足也热,也造成想要呕吐,这热都相当的凶。

那么他说但热无寒,不是往来寒热,一发作的时候,只是热而不寒,古人管这个叫作瘅疟,瘅也是热的意思啊,就是这个温热的这种疟疾。

他说他先发热后恶寒者叫温疟,这个不是张仲景讲的,这是内经的话,你看看底下这一个条文,仲景讲的这个与这个不同的。

那么这种热呀,它是内舍于心,这个心是一个火脏嘛,心属火啊,那么这个热平常我们都说属于心火嘛,他说这个是内藏于心,就像我们说这个风舍于肺是一个样子,风舍于肺,这个火就藏于心,也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

外舍分肉之间,那么在这个肌肉,外边肌肉里头有热,这个热的根源还在心脏,所以这个热的很啊,就叫做瘅疟。

令人消烁肌肉啊,这种热盛,自然就伤津液了,津液伤了,人要瘦。

这个瘅疟要是长久了,人瘦的不得了。

这一段据我看,不像仲景的话,这个恐怕他的书啊原本没有瘅疟,那么这个也是王叔和搞的,他把它从内经上,把这个瘅疟这种情况搁在这个地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底下。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这个身无寒但热正是说瘅疟,是照着内经上说的话,它不是先热后寒啊。

所以仲景说这个温疟与内经所说瘅疟相同的,他没有再有瘅疟之说了,所以这两个看出来不是一个人写的,一个人写文章不会这么矛盾的。

那么他说其脉如平,这个温疟脉不能如平的,那么前头也说脉弦数者多热,温疟就像我们说的温病是一样的,温病就是但热不寒嘛。

那么疟疾也是有这么一种的,类似这个温病,也是只热不冷,所以他这个脉一定是快脉。

他这个为什么搁一个如平呢?这里头看看方剂就看出来了,他用的是白虎汤加桂枝啊,白虎加桂枝汤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

这里面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啊,这个紧和缓这两个脉啊是矛盾的,缓它是弱,既紧它就不能弱,这里面既有桂枝证又有白虎证,白虎证是脉洪大的,咱们说的这个弦数也是一样。

它同时有桂枝证,脉又缓下来了,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如平,如平它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所以他说其脉如平。

要只是桂枝汤证呢,他脉又缓,浮而缓,搏指没力量,那也不正常。

要是白虎汤证呢,它脉弦数、大这些情况,也不正常。

那么这么两种证侯结合起来脉反如平,如平也不是正常的,如平而已,换言之,紧不太紧,缓也不太缓。

身无寒但热,那么这种反应是温疟的反应了,无寒但热,那么根据内经的话应该是瘅疟,在仲景那儿没提瘅疟。

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甘草汤证。

骨节疼烦这是一个表不解,还有表证;时呕,他这个气上冲,这个呕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他呕逆。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这个用白虎汤的原方加上桂枝一味药。

那么加在一起呢,实质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合方,你们看看这个方子确实也是如此的。

这个桂枝甘草汤啊,对于桂枝汤,它是简化方子了,它也是辛甘合用嘛,也是甘温解表的药,甘草是个甜的,桂枝是个辛温药,它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这咱们在《伤寒论》中都讲过的。

用白虎汤以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

所以这个药服下去之后,它不是底下都很清楚了吗?去滓,温服,汗出愈,让他出汗。

我们前头说这个可发汗啊,不是用正式的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不是的,这也是个发汗方之一。

而且这个呢其脉如平,他没有少阳证的证侯了,所以它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一个但热而不寒情形,这没有少阳病柴胡证的情况了,少阳柴胡证是不能发汗的,这个不是所以尽管可以发汗,前头都是简略的说,这在《伤寒论》里面我们都讲过的。

这一段我们讲治这个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不过只有这么说是不够的,由于本条的用这个白虎汤,我们可以知道,有单独用白虎汤的机会,它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你加桂枝甘草汤干什么呢,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了。

如果再渴,你就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

还有一种,如果身疼,有呕逆,也未尝没有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的机会。

所以他这个书啊,在《金匮要略》里面不是像《伤寒论》那么详细说了。

那么他就是举一个温疟,对于这种温疟的治疗,你只得解热。

如果不现柴胡证,你不能用柴胡汤。

仲景这个书啊,主要讲的是方证,如果现柴胡证呢,你可以用柴胡,因为他这个呕逆、胸胁满,要有这个往来寒热,再有这个烦渴引饮的情况,那就是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就对了,所以总而言之得辨证。

在这种温疟又有表的情况下,是可能有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的机会。

他在这里是举个例子,他是白虎汤而兼桂枝甘草汤证,他上冲的厉害,所以他呕逆,没有柴胡证,他头一句话就是但热不寒嘛!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现白虎汤证,可以用白虎汤,那如果白虎汤再渴,津液已经伤了,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那么如果现柴胡证呢?不是但热不寒,他也是往来寒热,但是热的较为突出,那我们当然用柴胡剂加石膏的办法也可以。

要有桂枝汤证呢,那就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不也可以吗?所以读他这个书啊,你就得知道它是和《伤寒论》是有关系的,《伤寒论》我们要熟,当然遇到这个病,不一定就非得是白虎加桂枝汤证,是不是?这是一条。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这一条过于简单了。

疟多寒者,怎么叫作牡疟呢?这个牡,指阳性为之牡,多寒怎么到了阳性呢?这个指的心脏说的。

这个心脏,心属火啊,火属于心,这个心脏为这个寒饮所扼制,咱们一般就说水饮凌心啊,使这个心火不得外发而多寒,他是这么一个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