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金太阳好教育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A)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8页,1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范围:必修三、四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共8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时无声胜有声。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飞湍瀑流争喧豗,。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磨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二、选择题(每空3分,共18 分)2、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曲(qū) 赦免(shè) 汤镬(huò) 列观(guān)B.倨傲(jù) 盆缶(fǒu) 不肖(xiào) 渑池(diàn)C.睥睨(nì) 披靡(mǐ) 毋宁(wú) 不怿(yì)D.避匿(nì) 燕国(yàn) 攻讦(jié) 稔知(rěn)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糟粕荒疏刎颈之交春风料峭 B.斟酌仓皇冠冕堂皇礼尚往来C.丰盈囊括躁动不安无事生非 D.寒暄罪孽兼收并蓄礼上往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韵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考试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1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攻讦(jié)谄媚(chǎn)包扎(zhā)通衢大道(qú)....B.干瘪(biě)肇事(zhào)悄然(qiǎo)命运多舛(chuǎn)....C.赊账(shē)泥坯(pēi)巷道(hàng)残羹冷炙(zhì)....D.蹩(bié)进鬈曲(quán)纤细(qiān)一蹴而就(cù)....2.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予分当引决分:按本分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看待奴婢那..样又重之以修能修:美好的幽于缧绁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B.间至XXX间:一会儿永葆无疆之休休:美好..XXX给XXX:能少XXX之闻少:小看..C.越国以XXX:边邑九山刊旅刊:砍削..乃并复丰,比XXX:和……一样上服度则六亲固度:礼法..D.将顺其美将:扶持蚤自来谢XXX:谢罪..XXX从百余骑从:使……追随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象鸟伸开翅膀..一样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网络是一面“镜子”,常照照有利于领导干部保持苏醒头脑。
官员要学会从网上知民忧、察民情,在网下解民愁、疏民怨,从而赢民心、顺民意。
B.雅安震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恢复重建。
当关切逐渐淡去,生活归于平静,面对漫长的家园重建,灾区的“震后考题”其实才刚刚开始。
C.近日,XXX揭示了钓鱼岛列屿是在《马关条约》中随着台湾岛等被日本盗取,在二战后又与这些岛屿一起回来中国。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V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了解,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卷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除选择题外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永远的安徒生宗玉萍我一直清晰地记得13岁的那年冬天。
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我和发小肩并肩坐在她家东窗下,静静地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
记得当时,窗外细雪无声,明亮的窗前,冰冷的木头书桌上,我用冻得有点僵硬的手指轻轻地翻动着那几张写着这故事的稿纸。
读完这个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写的纯美又伤感的童话故事,我俩没有像平常读完其他故事那样立马开始说自己的感想,而是一直沉默着。
我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捏着最后那页稿纸的一角,有很长时间我甚至都没有和她做任何的眼神交流。
那时我一边被小女孩悄无声息的离开深切地震撼了,一边也被关于描写圣诞夜的句子迷住了,难以想象圣诞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同时百思不得其解地陷入了一种疑惑:写这个故事的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忧伤又美好的故事?读初中的时候,渐渐地接触到了更多的课外书,读到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亨,知道了他是来自北欧的伟大童话作家。
当年的欧洲,弥漫着滚滚狼烟,那些怒放的郁金香和油菜花也挡不住战争的蔓延。
生于乱世长于贫民家庭的安徒生,法定不会有一份他想要的安稳生活,而这样的人生,在他执著理想的脚步下,也注定了渡不到那清平祥和的彼岸。
我猜,这也是他能创作出丰富的童话和小说的沃土与源泉。
高一金太阳期末联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妩媚(wǔ mèi)璀璨(cuǐ càn)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B.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C. 青丝白发(qīng sī bái fà)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D. 碧空如洗(bì kōng rú xǐ)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风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B. 为了完成作业,他熬夜到深夜,导致第二天上课精神不集中,成绩下滑。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我们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D. 这个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座山就像一把巨大的座椅,静静地躺在那里。
B. 他的笑声如同春日的暖阳,让人心情愉悦。
C. 他的书法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D.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洞察一切。
4. 下列词语中,形近音同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欺骗欺负欺凌B. 骄傲骄阳骄奢C. 诚挚诚实诚挚D. 风度风格风范5. 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倾盆大雨B. 一丝不苟C. 精益求精D. 举世闻名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2017-2018下学期金太阳特供卷高一期中考试语文(A)(解析版)
2017-2018下学期金太阳特供卷高一期中考试语文(A )(解析版)第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2017-2018学年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一3月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
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
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
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
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
”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
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
”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
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
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
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
最新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附答案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按题号把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题前将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金太阳期末考试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殷切(yīn qiè)沉默(chén mò)沉着(chén zhù)B. 蜿蜒(wān yán)赫赫(hè hè)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C. 翱翔(áo xiáng)振奋(zhèn fèn)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D. 突兀(tū wù)奋发(fèn fā)沦落(lún lu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热爱学习,而且成绩优异。
B. 由于天气原因,本次比赛被迫延期举行。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D.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发挥出色,还荣获了第一名。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古典文学。
B. 我问他:“你什么时候回家?”C.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D. “你能帮我一下吗?”他问。
4. 下列词语中,与“沧桑”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悠久B. 浩瀚C. 历久弥新D. 源远流长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些花儿,就像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B. 他说话的声音,就像一把利剑,刺痛了我的心。
C. 他的眼睛,像两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的生活。
D. 那个山洞,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无法自拔。
6. 下列词语中,与“汗牛充栋”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人山人海B. 满载而归C. 塞翁失马D. 井井有条7.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那个项目难度很大,但他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成功。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鹤岗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己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要真,要善,还要美。
那么真、善、美是否能够统一起来呢?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但从他要求艺术“尽善”、“尽美",主张“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看,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
第一个将真、善、美并提的是孟子,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但他讲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善、美及其统一。
最早将艺术的真、善、美并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乐论》中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这个地方说的“礼”即善,“乐之情"即美的音乐所引起的美感,“诚”也就是真,认为假如三者具备,音乐就能够“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的作用。
关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提出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的则是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尤其是刘勰。
他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文心雕龙·宗经》)认为文艺作品情深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并将之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符合圣人经典所确立的标准、刘勰以后,直截了当将艺术的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统一起来的人就多了起来,如白居易主张诗歌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李翱主张“义深”、“理辩”、“言信”、“文工”(《答朱载言书》)等,都是要求将情真言信、义实理辩、声华文工,也就是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起来。
因此,要求艺术达到真、善、美,并将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个传统的见解、在古代许多美学家看来,善是艺术的目的和祈求达到的效果;真是艺术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则是手段,美而后才能善,才能发挥艺术实现善的特别功能。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放学期期末考试一试题(含分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第一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口、堡寨、敌台,目睹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光阴;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带,所以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限。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常常最简单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人心所向。
但是,战国期间的燕国以及秦朝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其实不大。
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入侵。
继隋而起的唐代无需仰赖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许的建设或沿用。
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量民族成立的政权,长城以北原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此间只有明朝需要依靠长城防线。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守系统。
北京地域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日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半是明朝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口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期间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以前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获得战争成功。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担当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正军纪的同时,创立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良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立者的优秀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织带的长城,在和平常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宽泛交往、亲密交融的纽带。
西汉期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来往长城下”。
往日严实把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本来为戍守御敌修筑的城堡要塞,此后有很多发展为村镇城邑。
经济文化的亲密沟通,促使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⑤“一统华夷”向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常常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地划分界限,但文化上的相互认可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2018.7注意事项:1.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终试卷(附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终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三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横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穹庐(qiōng) 廪食(lǐ) 扶辇(niǎn) 颤(chàn)栗B.窥视(kuī) 单于(chán) 伏弩(nǔ) 诡言(guǐ)C.赏赐(chì) 蛮夷(yí) 自刎(wěn) 嗔(chēng)怪D.斧钺(yuâ) 喟然(wâi) 赦罪(shâ) 阏氏(yān)2.下列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书豪在其职业生涯首发的前五场比赛中,目无全牛,组织有方,率领球队连战皆捷,迅速成为球迷的新偶像。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体住校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电视机前集体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D.这次选举,本来他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由于近来的所作所为,使他颇受争议,深孚众望,民调随之反转,本来稳赢,结果落选。
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民意如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上午八点钟,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一起搀扶着登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3分)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B.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
C.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益:更加。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放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年级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60 分。
2.答题前,请务势必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署名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地区内作答;在其余地点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1.在下边一段话的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 3 分)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自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
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反叛,是剩余。
她环视上下两千年,,相知有谁?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规容地服侍着这个社会,但突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意,她所歌唱的无一实现,忍不住一阵,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
A.寥寥无几凄风苦雨酸楚B. 廖若晨星风雨如晦心酸c.吉光片羽风雨如晦酸楚 D. 吉光片羽凄风苦雨心酸2.以下选项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余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雕阑玉砌应犹在,不过朱颜改。
D.断无蜂蝶慕清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3.下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我持白璧一双④以为莫已若者⑤失其所与,不知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⑦则噪而相逐⑧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A.①④⑦ /②③/ ⑤/⑥⑧B.①④/②③/⑤⑧/⑥⑦c.④⑦/②③/⑤①/⑥⑧D.①④⑦ / ②③⑤ /⑥⑧4.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孟子和墨子都有反战爱民的主张,《孟子》顶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等句子控告侵略者发动侵略战争、大规模杀人的罪状。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金太阳高一期末试卷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落魄沮丧悲怆B. 沉着应付谦逊C. 妩媚奇迹妖娆D. 拈轻怕重奋不顾身挑肥拣瘦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B.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D. 他的成绩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和优秀同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B. 这本书很有趣,特别是其中的插图,让人忍俊不禁。
C. 他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D. 我昨天去书店买了一本新书,书名叫《追风筝的人》。
答案:A二、填空题4. 下列词语的拼音依次为:()A. chén zhuó chéng shí shèng yīnB. chén shí chéng shèng yīnC. chén shí chéng yīn shèngD. chén zhuó chéng yīn shèng答案:A5.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技艺十分了得,在书法比赛中屡次获奖。
B.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这座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吸引了无数游客。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答案:C三、阅读题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有道德的人B. 器:器物C. 不器:不局限于一种器物D. 子曰:孔子说答案:B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不器: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B. 君子不器:君子不会制作器物C. 君子不器:君子不从事器物制作D. 君子不器:君子不会使用器物答案:B7.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金太阳好教育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B)解析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2017-2018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一下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
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答案】B【解析】“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答案】B【解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答案】D【解析】“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
应是“把‘不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
“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
(二)(2017-2018学年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泰山石刻汪曾祺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
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
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
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
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
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
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
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瘗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
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
《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
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
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
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
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
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
刻在他处,无此效果。
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
“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
泰山上的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
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
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
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
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
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
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
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
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
这哪里可以呢?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
这位老兄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
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
”我准备投他一票。
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4.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
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答案】C【解析】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即衬得上这个环境。
5.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5分)【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1分)生动形象(1分)地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
(1分)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1分)【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作答时注意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这句话在原文第4段,“肥重”是用来形容经石峪的字的外观,“骨”是字的形,“肉”是字的神,“骨在肉中”,是指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就好比骨与肉的契合,这在手法上是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形神合一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6分)【参考答案】①热爱。
(1分)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
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
值得远道来看。
认为如果把拓印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2分)②尊重。
(1分)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
(2分)【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这是考查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情感态度。
作答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如文本第1段“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较早的拓本。
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第4段“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第5段“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第6段“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