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合集下载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

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农村丧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农村丧葬流程和丧葬礼仪因地域、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因素而异,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下面上海墓地的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农村丧葬流程及丧葬礼仪有哪些?一、通知亲友和宣布丧事在农村,丧事通常由家庭亲友和宗教人士宣布。

通知亲友时,家庭成员会去亲戚、朋友家里宣布丧事,并拜访亲友,接受亲友的慰问和祭奠。

二、停止家庭生活丧家会在宅院门口悬挂白布、白纸,停止家庭生活,家中不再煮饭,不做娱乐等活动,以表达家庭对逝者的敬意。

三、设立灵堂和供品丧家会在家中设立灵堂,供奉祖先牌位和逝者的遗像。

灵堂上方悬挂白色横幅,写有“吊唁”、“追悼”、“思念”等字样。

在灵堂前摆放供品,如水果、食品、糖果、红烛等,以示家庭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四、请宗教人士和宾客在农村丧葬中,通常会请宗教人士为逝者超度,举行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

同时,丧家也会邀请亲友、邻居和社区宾客前来慰问和祭奠,供奉茶水、烟酒等礼品。

五、办理火化和下葬在农村,一般会先办理火化,然后在7-10天内进行下葬。

在火化前,家庭成员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购买寿衣、选购棺木、申请墓地等。

火化后,家庭会在墓地举行下葬仪式,家庭成员要向逝者告别,送其安息。

六、守灵和行丧在丧葬期间,丧家会进行守灵和行丧活动。

守灵是指家庭成员轮流守护逝者的遗体,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行丧是指家庭成员和宾客在丧葬仪式结束后,携带着香烛和白花,随着遗体一同前往墓地,以示对逝者的最后告别。

在行丧时,一般会有长辈率领,前面会有执棒者,执棒者会高举一支棒子,在人群中带领众人前行,执棒者的身份通常是一些村中的长辈或宗教人士。

七、饮食礼仪在农村丧葬中,饮食礼仪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丧期间,家庭成员会为逝者准备斋饭,以供其灵魂食用。

同时,家庭也会为前来慰问和祭奠的客人准备茶水和点心等食品,以表达对客人的感激之情。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北方农村丧俗之——请忙事人请木匠“服材”。

棺木,俗称寿材。

寿木,是土葬习俗的产物。

提倡移风易俗多年,但农村用棺木的习俗依旧没有彻底改变。

用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

过去,遇湿不腐的柳木在农村是最为常用的。

过去家有上年纪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都要早备棺木(或木料)。

用自己的木料,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称“服材”,取“富财”之意。

当有人去世准备棺木是一件隆重的事。

如阳间盖房子一样,姑太太要“祝檐”,其实,就是要给木匠花钱以期把活干好一些。

遇娘家兄弟经济薄弱的还要摊份子。

做好后放在闲屋里,有的一放几年甚至十几年,防备遇灾年老人去世难以厚葬。

厚葬,就是用厚木料做棺材安葬,后引申为丧事办的隆重。

现今有棺材铺,提前备下的已相当罕见了。

“三长两短”,语出服材,暗指棺材。

棺材是由盖、帮、底和前后回头组成。

盖、帮、底用长料,前后两回头用短料。

所谓“三长两短”,因为不论材质优劣,必是由上下左右四块,前后两块共六块木料拼合而成的。

上为盖,称天,下为底,称地,左帮为日,右帮为月。

前后两块称为乾坤,木匠称回头。

另有一块薄薄的盖板,入殓时用在材盖下,称“天花板”。

过去,因男人要穿靴戴顶子,棺材的尺寸是盖长八尺二寸,帮长七尺一寸,底长七尺七寸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现在做的一般要小些,但底仍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棺材以用料厚度分三五材。

四六材。

二四材。

即:盖厚五寸,帮和底厚三寸。

前回头多刻寿字,以雕刻五蝠捧寿为最讲究。

女用棺材可以在后回头上刻上莲花,以示得道成仙。

十三段。

三鼓腔棺木更为讲究。

十三段,即用十三段圆木料。

盖用三段,左右帮各用三段,底用四段。

盖的中间一块锯成方木后,宽度必须达到一尺,非粗大原木不能用。

三鼓腔,即盖拱形,两帮鼓型,不能用铁钉,要揋帮穿带隐钉吊底榫卯结构,非技艺高超者不能为。

开银锭。

盖棺前要把盖与棺帮严合,由木匠开出三个隐钉槽,称“开银锭”。

隐意姑太太和事主必须要给付手工钱。

按女把神道男把边开隐钉槽。

东北的丧葬习俗(四)

东北的丧葬习俗(四)

东北的丧葬习俗(四)
一、守灵
在大殓和出殡之前,丧家亲属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的停灵左右,看守着长明灯,不让熄灭,上香,使香火不断,为接续香烟之意,在灵前烧纸,以祭奠哀思,同时要严禁猫狗之类的动物靠近,避免亡人借气。

大殓之后需要在家停棺,一般要停七天,现在多数是第三天出殡,(从死后那天算起)。

大殓后至出殡期间,家人要守护或睡卧在棺旁、草垫上,以表孝意。

叫做“守灵”。

其亲友可在室内搞些活动,叫“坐夜”。

通常情况下,凡停灵在家的,都要搭灵棚,要在寿材头摆放祭品,如倒头饭、长明灯、遗像、摆花圈、供品(馒头、水果等)香炉碗。

二、灵堂
在农村办葬事,都要搭建灵棚,也叫灵堂。

灵堂的布置要根据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是首先要大帐篷,设灯光,乐台在左边,(放上桌椅以备乐队放音响之用。

祭品、遗像、横额、挽联。

横额写法:如黄家亡母,应写:显妣黄母老太君奠礼之灵堂,如是亡男,应写:显考黄公老先生亚军之灵堂,共十二个字。

灵棚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灵棚联:上一联是:化金身奔佛国佛光普照,下一联是:脱凡胎离凡尘魂归西方。

还有:德传百世名留千秋,悲歌动地哀乐惊天。

寿越七旬含笑九泉,精神不灭风范永存。

美名留千古忠魂上九霄,寿终德望再身去音容存。

横批可按男女年岁大小,如驾鹤西游、尊灵西去。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1死者按照年龄:少年一般不会操办,中年人去世叫不足寿,不允许穿寿衣,老年人去世叫喜丧。

按照性别:男人去世会在灵棚里扎驴,现在都改成了马。

如果男子已婚且其妻子尚在,那么下葬那天妻子不允许去,且会被蒙着头躺在炕上,脚上系红绳,防止把她也带走。

女人去世扎纸牛,话说一般女人都比男人长寿,很少见女人走在男人前面的,除了疾病和意外。

停灵时间:都停单数,三天七天五天等方向:头朝西,还有一条是头不可以冲门,后者要比前者的作用大。

守灵:灵堂不可以断人,以防回魂的时候没有人找不到路。

戴孝晚辈戴孝,直系晚辈要戴重孝,七天之内不允许洗头、洗脸。

非直系晚辈戴孝带,胳膊围一圈黑布,现在有用黑色带有“孝”字的牌代替的。

下葬不同地区风俗不同,一般是脚踏河,头枕山。

还有“头朝东,三年不咬空”的说法。

丧葬费用不管什么讲究规矩,天大地大死者最大。

有人说东北丧葬奢侈,但是有句话说“花多少钱能咋的,人没了”就是讲这个事的。

但是观察得出:大部分人家的丧葬支出都大致等于“帐桌子”上写出的接到的“礼”钱。

人的死亡是一种风险,而这种“帐桌子”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保险制度,帮助正在遭受灾难的家庭渡过难关,所以白喜事人可以不到但是钱必须到,不然就视为断交,干系很大。

丧葬的排场和一家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人缘有很大的关系。

棺材讲究的用七寸厚的,需要二三十个壮小伙子才能平稳的放入墓坑。

墓地一般葬入祖坟,人没三年之后才可以立碑。

风水墓地周围不能有坑,说道是有多大的坑就需要多少人命来填,所以你会看到绝大部分的坟地都是在平地。

墓地栽杨树,而不是松树柏树。

火葬火葬我坚决反对,死后要尊重人的尸体,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痕迹,你居然要一把火给烧了?土葬,要摆平民政局的各方官员,不然就会被挖坟掘尸,在大庭广众之下倒上汽油焚烧。

回族人怎么能土葬?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汉族人也重来没有火葬的习俗。

引魂鸡必须是红公鸡,这个红公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纸扎的。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
一、指明路
指明路这是丧事习俗中重要环节,当亡者咽气以后,由长辈或专业人士指引,亡者的晚辈亲人指明路,意在让亡者死后能有一个好去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西方极乐世界和上天堂。

让晚辈给亡者引引路,这些是百姓发送老人的习俗,指明路一般要求亡者的长子来完成,首先亡者死后,由长子来到亡者停灵的西南方,手里拿着一根扁担,面朝西南方,站在凳子上,有的地方在扁担前头吊一串纸钱,扁担一头指向西南方,由长子喊亡者的称呼,(爸爸或妈妈)×××往西南大路,走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连喊三遍。

二、棺柩
棺柩是由六快板组成。

盖属主板称为天,棺材底称为地,左右称为日月墙,即左为日右为月,头为龟头,尾为龟尾,没装死人为棺,死人入殓后为柩,棺材是有讲究的,通常三五、四六、五七、七九等等。

如三五就是说,日月墙三寸厚,天五寸厚。

其余类推。

三、开明堂
要求是亡男写单字,亡女写字双字,比如故去的是母亲,应写:“故母王桂兰之灵位”,或写:“慈母王桂兰之灵位,”此是八个字,属双,比如故去的是父亲,可写:“故先父李文亮之灵位”,此是九个字属单。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该县的丧葬习俗有所创新,但农民家庭在举行丧葬仪式时仍然普遍遵循与历史同步的传统习俗。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些北方人的葬礼仪式。

①为“葬礼”做准备的人会在100岁时死去。

当一个人老了,他或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必须为他准备东西。

最重要的是棺材和裹尸布。

根据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通常是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的。

过去,柏树是制作棺材的最佳木材。

床单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裹尸布应配有衣服、裤子(裙子)、鞋子、袜子和帽子。

衣服应该有棉布床单。

裹尸布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蓝色。

黑色和花是不允许的。

这些备用物品似乎不吉利,但没有人害怕它们。

有些人提前做好准备,导致多年死亡,衣服和“房子”不得不保留到另一个世界。

(2)老人重病期间的礼仪和习俗在病人重病期间,他们的孩子必须陪伴他们,否则就是不孝。

亲属必须带礼物来探视,否则如果病人死亡,他或她就不能面对死者及其家人(不知道的人除外)。

所有重要的亲属都应该多次看望病人。

当病人病危时,病人的家人应该通知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以免事后“抱怨”。

(3)在临死前,孩子们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体,剪头发(女人梳头),洗脸,洗脚,看裹尸布。

全家人哀悼他们失去的呼吸。

在折叠的时候,死者的脸被黄色的纸覆盖,这种纸被称为“脸覆盖纸”。

嘴里含着铜或硬币意味着“捂着嘴”,背上铜或硬币意味着“背上钱”。

手持串小蛋糕,称为“狗蛋糕”,小蛋糕的数量等于死者的年龄。

棺材顶部点燃一盏黑瓷灯,称之为“引魂灯”,棺材停下来时,里面放一个陶盆烧纸。

它被称为“老盆地”和“彭羚”。

帐篷里摆了一张桌子来举行祭祀仪式。

医院大门外,有一张“灵魂纸”。

白皮书的数量等于死者的年龄。

(4)孝布白色,儿子剃了光头,戴了一顶斜顶帽,点了一匹大麻马,叫做“穿大麻”。

在腰部绑一根绳子拖地板,这种绳子叫做“中间绳子”。

赤脚穿着凉鞋,手里拿着柳条哀悼手杖,手杖被灵魂纸包裹着。

儿媳妇穿着头发、腰带、腰绳和凉鞋。

女儿戴孝和儿媳妇。

侄子们戴男童短孝帽,孙子们戴柿子花孝帽。

河北葬礼风俗

河北葬礼风俗

河北葬礼风俗
河北的葬礼风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灵车送葬。

传统的河北葬礼都是要有灵车的,灵车上装饰有白色丝带和花环,代表着死者的安详和祝福。

2.唁电。

守灵期间,亲友会前来送来唁电,表达对死者及其家人的哀悼之情。

3.守灵。

河北的葬礼一般持续三天,期间,家人会在灵堂陪伴死者,接待亲友前来慰问。

4.烧纸。

河北的葬礼中也需要烧纸,包括挂号纸、冥币、纸扎鞋等,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关怀。

5.散花。

送完灵车后,亲友会向坟墓散发鲜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重。

6.吊唁。

在丧葬期间,社会各界亲友会前来吊唁,表达对家属的慰问和关爱。

总之,河北的葬礼风俗是一种尊重死者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慰问家属、感恩生者的文化传承。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农村死人风俗,一个农村有一种非常奇怪的风俗,当一个人过世之后,家里人为他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放很多钱,脖子挂上金项链,有两个人站在尸体两边,一个人代表主人,一个人代表死人,两人开始对话。

对于死去的人,因每个地方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死人的风俗文化,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农村死人风俗北习俗: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

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

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送终病者临危时,子女及家人要到场日夜守侯,听其临终前的嘱托。

病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守在身旁子女及家人称为“送终”。

1)、农村死人风俗:停尸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

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2)、农村死人风俗:灵棚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3)、农村死人风俗: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

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

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4)、农村死人风俗:入殓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

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

5)、农村死人风俗:守灵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东北的丧葬习俗(一)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一、挂孝在东北一带地区,丧家在大门悬挂烧纸制作的岁头纸,是用纸条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个在纸条上剪一个豁牙,如果夫妻都没了,纸条上要剪两个豁口。

用麻绳每三张一个扣,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地,最上一条,最下一条,当中都是三张夹在一个扣里最后不够三张,余二或余一都夹一个扣里,最上一张代表天,最下一张代表地,这就是“倒头纸”也叫“过头纸”。

并且用亡人的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这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亡人的寿数、是男是女。

也可以在大门外张贴讣白在白纸上写明死者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

二、报丧亡人咽气以后,丧家要给不知道的亲戚朋友报信,报信人要来去急速,亲属接到报信后,立即换素衣奔丧,进门宜跪下、扣头、大哭,这叫哭头路,丧家的儿孙跪迎,扣头还礼,这时不讲辈份,有时丧家找支客人带家人到左右邻居家找劳忙的,家人不能戴孝去,进人家门,要扣头,然后说明情况。

三、报庙报庙也叫送浆水,丧家在出灵前,每次吃饭前,都要送一遍浆氺饭,一个烧氺的壶,里面放三勺氺,放一点米饭或干粮都可以,灯一个,找一个年岁大一点的,给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后面跟着戴孝的人,按辈分大小排列,辈份大的在前,辈份小的在后边,每人手拿一根香,一手拿三张纸,乐队在后边跟着,去庙上,如没有庙用三块砖立个庙(在村外,东北和西南方向上),来到庙前,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浆氺饭倒在庙前,将灯放在庙上,把个人手里的纸放庙前,将香都扔里点火烧,烧完拎壶将灯再拿回,以便下次再用。

报庙时,亡人女儿去时,要哭道。

乐队奏乐,回来就不用了。

四、每天晚上,一切完事,要烧关门纸,以是一天的结束。

农村丧事的流程

农村丧事的流程

农村丧事的流程中国的丧葬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在农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虽然近些年很多的农村传统文化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丧葬文化依然还是备受重视的,其中的讲究也是颇多。

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接触比较少,再加上在书本上这些也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对丧事的流程及〃叫法〃不太了解。

有些人即便是常见到过,但是也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1.送终:生活中常说“养老送终",其实送终也是很有讲究的,当老人临终前,所有的晚辈都会守在老人的身旁,直到老人咽气,而这个就叫做“送终"。

在有的地方的习俗是老人不能在床上去世,在最后一刻会将老人抬到地面的木板。

注意老人在临终之前是千万不能哭泣的,而去世之后才可以放声大哭。

2、报丧: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立即给亲朋好友送信,而这个就称之为"报丧"。

而在村里往往是以敲锣,或者是燃放鞭炮的形式来通知村里人。

而听到消息了,村民都会第一时间前来吊唁,并且主动帮忙。

因为农村有着"红事请,白事到"的习俗。

3、烧倒头车: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给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寿衣,然后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双脚朝里头朝外,然后再在床前摆放一个盆用来烧纸,而这个称之为"烧倒头车注意在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是很忌讳亲人的眼泪掉在寿衣上的。

通俗的叫法是〃入木〃或者〃入棺〃。

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样,给家中老人换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

等亲戚朋友来祭奠,还要求吃面条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种,至于寓意至于他们懂得了。

5、报庙。

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着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6、吊唁:当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每家每户安排一个人前来吊唁,并宽慰家属。

而孝子则会对跪在灵堂前面,对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座迁”就是用白纸剪成若干纸条,按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

以前铰座迁,按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用多少张绵纸。

现在不按岁数用纸,不论岁数多少,都用十余张纸剪成。

剪成后,再把一小块木炭绑在上边。

座迁,即死者的座位将从阳世迁入阴间。

4.招请近族及总理议办丧事。

外出找人时,逢人先跪下磕头,不管大小辈。

把人招请来,商议确定发送死人的日期,拟出报丧名单,派人分头到各处报丧。

报丧要向人家说清死人逝世日和出丧日。

确定墓穴后,即动土挖坟,挖坟时,孝子先挖几锨土,然后向众人磕一个头,大家便开始动手挖。

(定墓穴有夹葬和排身葬两种方式)。

5.挘孝布、破孝,找几个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挘出孝布(孝褂、孝带、孝帽、孝箍)。

本族内,比死者辈份低的都戴孝,男戴孝帽,女戴孝箍。

儿子和儿媳,女儿和女婿,除戴孝帽孝箍外,还穿孝褂。

以前还用白布瞒鞋,现在已有好多年不瞒鞋了。

若是4大破孝,就不论与本家族近远,凡是辈份低的及落忙的外姓人都给孝。

按老规矩是跪下递孝,接孝者也跪下接孝,这老规矩将渐渐消失。

戴孝还有个讲究,主要是女性戴孝箍时打结的位置,要看死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又要看死者的配偶尚在与否。

6.找棚匠师傅搭好灵棚。

请厨师拉好菜单。

席上用的菜按时准备好。

厨灶、桌凳也按时安置好。

7.找纸扎匠糊招魂幡和陪葬品。

孝子打的主幡称“龙头幡”以前龙头幡内有一长纸条,上写着“西方接引之灵幡”,有的写“先考(妣)某府君(太君)×岁之招魂幡”。

现在一律都不写了。

死者是男性要糊一匹大马,女性糊头大牛,这是死者去另一个世界的交通用具。

另外,不管死者是男是女,还必须糊一匹小马,这是出殡头天夜间送死者灵魂赴西方极乐世界而骑的,其余的还糊纸人(童男童女)、金银库、阴宅、棺罩等。

8.找吹鼓班吹奏演唱,死者生前劳碌一生,没有享受过,死后让其灵魂享受一下音乐戏曲。

有的找一班军乐队、师子会、高跷会。

由主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

二、入殓将死人装入棺材,这一过程称为“入殓”。

一般都在死后第一晚上入殓。

若来不及,便在第二天晚上进行。

1.先把棺材摆放在灵棚内平地上。

村里人们有个说法,棺材5大头不朝西就朝北,没有朝东和朝南的。

棺材盖撂在一边或斜放于棺材上。

用白纸糊一下棺内底和四周。

等夜深人静时,即可入殓。

2.入殓时,先以被褥棉絮之类在棺内铺舒适,厚度适当,上面着上铜钱或现在的硬币,这些钱币称“垫背钱”。

着垫背钱有多种方式。

有均匀摆三个的,有摆五个的(中间一个,四周各一个),有摆七个的(摆成北斗星的形状),有的根据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摆多少个。

3.人们认为:人死后有灵性,其灵性即是鬼魂,鬼怕光亮,所以,抬死人入殓时,先把灯关灭,孝男或孝女用新棉花蘸着清水给死者净脸。

然后将死者装入棺材,剪断绑脚绳,取出压口钱,再净一次脸。

盖上苫单。

苫单现在用白色的多,身下铺的用黄色的,此即所谓“铺金盖银”。

4.盖棺之前,先由孝子把苫单从死人头部向脚部轻轻拽出于棺材外,使脸露出来。

将拽出的多余部份一口气挘下来。

然后把这块挘下来的苫单,按哥儿几个分成几份,各自珍藏起来。

5.盖上盖,但不许封口。

然后开灯,将屋内的小供桌搬移到灵棚内棺材大头底下。

将扣心瓦连同笤帚穰放在棺盖中央,烧一些纸钱,入殓就结束了。

在炎热的夏季,棺内尸首很快会放出臭味,就先不入殓,暂时放入水晶棺冷藏,待到出殡时才入殓。

此时,正当阳光强烈的午时,但有灵棚遮盖天日,入殓并无妨碍。

6第二阶段乡邻祭悼烧马送行本阶段在下葬的前一天进行:一、起灵起灵就是用两条板凳把棺木支起来。

在下葬前一天的上午起灵。

二、布置灵棚在起灵的同时,把灵棚布置好。

灵棚正中紧靠棺木挂一大“奠”字,死者之儿女敬献的花圈,靠立在灵棚内。

在灵棚的出入口贴上挽联,并悬挂儿女们的挽幛。

幛子以黑色为多,幛子两头下垂部分挽两个绣球。

幛中间写上挽词。

一般就是四个大字。

有的把幛子在中央挽一大绣球、西头不挽,若条件许可,棚内还挂上五色吊挂和白色绣球,纸花一类的装饰品,以庄严肃穆为准。

“奠”字前头摆供桌,死者遗像立置于供桌里侧“奠”字下边。

三、陪灵、伴灵死者的儿孙和儿媳、孙媳、侄和侄媳等人分男女两班跪于供桌两侧,分男左女右陪灵。

死者的女儿、孙女紧守着棺木伴灵哭啼。

四、摆设账桌,乡邻祭悼出丧前一天的下午,街坊四邻及死者生前好友陆续前来祭悼,村里人俗称“吊纸”或“烧纸”。

吊纸的人拿佯钱票,带着钱。

最早先那会儿,端着四个小碟子或小碗,里边盛着食品去吊纸,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时,拿着两包饼干或二斤油条作祭品,7自本世纪初,带食供的已消失,现在全是以现金代替食供。

上世纪末,耶酥教传入本村,到本世纪初,教徒已有了一部分,村里死了人,他们去吊唁,不拿佯钱票也不带食供,他们说这些纸票和食供,死人享用不到,全都被魔鬼拿走了。

因此这些人只带现金不带佯钱票。

那时带二元或三元,后来五元,现在十元或二十元。

别人受其影响,也渐渐以现金取代了食物,但佯钱票仍旧带着,这是多数村民与基督教徒的不同之处。

在门口摆设账桌,收礼记账。

现在又多了一样活儿,即礼金上墙公示于众,这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

乡友前来祭悼,大都是施行磕头礼。

司仪用火点着佯钱票,口喊“点纸咧”,祭悼者便双腿跪地连磕四个头,然后起立,两手抱拳,司仪向陪灵者喊“还礼”,陪灵男女就都两手按地,低头拜一下。

行磕头礼的都是男性,男性有的在磕头之前大哭几声。

女性祭悼,过去都手扶棺木长声哭,边哭边念道。

最后由女眷劝止。

现在女性吊纸已不进灵棚哭灵,有的行鞠躬礼,有的记上账即走人,男性现在也有行鞠躬礼的,鞠四个躬。

磕头或鞠躬,都是四个,这是来源于“神三鬼四”的说法。

五、夜烧小马下葬的前一天夜间,烧掉小纸马(不烧大纸马),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送行。

按以前的老套数,先给马准备好草料,在途中食用,并准备好“岁岁饼”,死者有多大年岁,就做多少个“岁岁饼”。

现在以小块饼干代替小饼。

将草、料、“岁岁饼”全都着8在马背上的纸袋子里。

等夜深人静,就开始烧小马。

在烧小马之前,先关灭灯(因鬼魂怕光),孝子抱着小马,在灵棚内先逆时针绕走三圈儿,再顺时针绕走三圈儿,边走边对马童低语,叫他好好拉着马。

转完了圈儿,就一直走出大门外,放下纸马,剪断绑着马腿的麻绳,然后引火把小马全烧光,边烧边低语,让死者“一路走好”。

烧了小马,把死者送走了。

吃了岁岁饼,开灯,此项过程结束。

过去人们抢着吃岁岁饼,说吃了胆大长寿,现在人很少吃这些小饼。

第三阶段亲戚吊唁出殡下葬这一阶段,在出丧日那天进行。

出丧一般在第三天或第五天,有的在第七天,由家庭各方面因素决定出丧日期。

一、烧天明纸本日即将把死者葬入坟墓,即最后与死者永久告别,死者家人因思亲难以入睡,天一拂晓,一家人就在灵前烧冥纸哭祭一场,此谓烧天明纸。

头天晚上包好了饺子,这天烧纸,把饺子煮熟,全家一起吃。

这就是所谓吃天明饺子。

二、亲戚吊唁通过报丧,各地亲戚得知下葬日期,到出丧下葬这天上午,亲戚们纷纷赶来吊唁。

过去以包子、幛子为祭礼,现在以现金代替实物,带上佯钱票,有的还带方便面、花圈、花篮等,最主要9的是死者的女儿摆的供最大。

亲戚们在账桌上交了礼金,就进灵棚烧纸吊唁。

男性仪式,有磕四个头的,有先跪哭几声再磕头的,有鞠四个躬的,有四磕八拜的。

女性仪式,是在灵旁手扶棺木哭灵,现在有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在灵前磕头或鞠躬的。

亲戚带的礼品若是双件,折回一件,礼金重者,回点小礼儿。

孝子和儿媳要给前来吊唁的亲戚递孝,按事先安排的破孝辈份,跪下递孝。

男性亲戚由孝子递,女性亲戚由儿媳递。

亲戚吊唁后,随时安排他们进入筵席就餐。

这天,从各地来的人较多,吹打班的演员和吹奏者就十分卖力,吹的、唱的、舞的,都想献出一手绝活儿,当然他们也是为了多得几个赏钱。

三、出殡前的准备出殡的时间都是在下午。

吃了中午饭,就赶紧准备和办理这些事情:1.安排的出丧用车要准时到位。

主家支付加油费。

2.找定两个搀丧的人,搀扶打龙头幡的孝子,这两个人由孝子的表兄弟担任。

从出殡开始一直搀到墓地。

同时找出抱遗像的。

3、司仪把五色粮食、野饭罐、买道钱、硬钱币和所开的“书”连座迁全装在一个篮子里(以前是装在粮食斗里)。

五色粮即五种粮食粒,要带皮的,不要豆类。

装入小布兜内,用五色线绑上口。

野饭罐,是在一个小陶磁罐内装上饭菜和馒头,现在用罐头瓶作野饭罐。

买道钱,是在出丧途10中撒的,用白纸铰成,男性死者,铰成圆形,内铰一小方孔,女性死者,铰成正方形,内铰一小圆孔。

硬币不拘数,少则三、五个即可。

4、找的抬重的杠头、杠夫,让他们优先进入筵席。

还有挖坟的人员,把坟挖好后,赶快进餐。

5、请演员在灵前唱悲歌,或唱古装戏“吊孝”,若唱得卖力或掉了泪,主家和亲戚付给赏金。

若唱“吊孝”,主家出孝衣作服装。

6、念悼词。

有的孝子准备了悼词,则念给死去父亲或母亲。

7、装钱柜。

死者的女儿和侄女把佯钱票一张一张地装入纸钱柜,一边哭一边慢慢地往里装,并有吹打班在一旁奏哀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