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f47039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9.png)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c1e208a300a6c30c229fbb.png)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https://img.taocdn.com/s3/m/04edc7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1.png)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一、初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1、装裹当老人咽气之后,首先要为其穿好寿衣。
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一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女人用裙子,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
鞋必须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纳,有的还在鞋面上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
帽子,男性过去戴帽盔儿,现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临时用黑布缝成的帽子。
有一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
上衣不钉钮扣,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
腰带是一条黑布或一缕白线,搭在裤腰上即可。
近年公职人员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大衣的。
穿好寿衣是装殓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的。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2、叫魂叫魂即招魂。
人咽气后,立刻由儿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窑洞(烟囱),并喊着叫魂人对死者的称谓,大叫三声“穿鞋来”。
接着便是“初哭”,因为老人咽气之前是不许家人亲属大声哭泣的。
在确认老人已经去世的时候,守候在身旁的亲人们要爆发性地大哭一场,这也是对亡故者最初的悼念。
3、移尸人死之后,家人马上烧“倒头纸”,并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灵床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然后开始丧葬的准备工作。
人死以后,要尽快移尸,不可以长期躺在土炕上,因为那样认为是让死者背炕坯。
4、哭街五、六十年代时兴哭街,如果是在头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长子沿街大声哭叫,其目的是将丧讯通告乡邻。
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头,叫磕丧头。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7afdf68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1.png)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北方农村丧俗之——请忙事人请木匠“服材”。
棺木,俗称寿材。
寿木,是土葬习俗的产物。
提倡移风易俗多年,但农村用棺木的习俗依旧没有彻底改变。
用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
过去,遇湿不腐的柳木在农村是最为常用的。
过去家有上年纪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都要早备棺木(或木料)。
用自己的木料,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称“服材”,取“富财”之意。
当有人去世准备棺木是一件隆重的事。
如阳间盖房子一样,姑太太要“祝檐”,其实,就是要给木匠花钱以期把活干好一些。
遇娘家兄弟经济薄弱的还要摊份子。
做好后放在闲屋里,有的一放几年甚至十几年,防备遇灾年老人去世难以厚葬。
厚葬,就是用厚木料做棺材安葬,后引申为丧事办的隆重。
现今有棺材铺,提前备下的已相当罕见了。
“三长两短”,语出服材,暗指棺材。
棺材是由盖、帮、底和前后回头组成。
盖、帮、底用长料,前后两回头用短料。
所谓“三长两短”,因为不论材质优劣,必是由上下左右四块,前后两块共六块木料拼合而成的。
上为盖,称天,下为底,称地,左帮为日,右帮为月。
前后两块称为乾坤,木匠称回头。
另有一块薄薄的盖板,入殓时用在材盖下,称“天花板”。
过去,因男人要穿靴戴顶子,棺材的尺寸是盖长八尺二寸,帮长七尺一寸,底长七尺七寸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现在做的一般要小些,但底仍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棺材以用料厚度分三五材。
四六材。
二四材。
即:盖厚五寸,帮和底厚三寸。
前回头多刻寿字,以雕刻五蝠捧寿为最讲究。
女用棺材可以在后回头上刻上莲花,以示得道成仙。
十三段。
三鼓腔棺木更为讲究。
十三段,即用十三段圆木料。
盖用三段,左右帮各用三段,底用四段。
盖的中间一块锯成方木后,宽度必须达到一尺,非粗大原木不能用。
三鼓腔,即盖拱形,两帮鼓型,不能用铁钉,要揋帮穿带隐钉吊底榫卯结构,非技艺高超者不能为。
开银锭。
盖棺前要把盖与棺帮严合,由木匠开出三个隐钉槽,称“开银锭”。
隐意姑太太和事主必须要给付手工钱。
按女把神道男把边开隐钉槽。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1df5e97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4.png)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https://img.taocdn.com/s3/m/0133ca1fa6c30c2259019e4b.png)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东北的丧葬习俗(一)复制;百灵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327a7f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d.png)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丧葬习俗在古代到现代社会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习俗,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当地丧葬习俗。
那么在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1、打墓子在没起灵之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时,多给打墓人带些吃的,让打墓人吃饱喝好。
取义为“宝墓”在打墓破土前,由风水师画出城,(首先风水师下罗盘,定山向,定分金,用风水尺画城)。
城画好后,由风水师读破土文:2、破土文当庄山神、土地神、城隍等:今有南瞻部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乡××村××屯居民×××世故显考×××府君赴阴司冥界,安阴宅于×县×乡×村×山沟之贵方宝地,多有打扰,冒犯众位神灵,望岂恕罪海涵。
特此令××市、县冥府××××年××月××日3、破土、风水师念完破土文后,家人烧纸,用公鸡冠上血,滴在锹尖上,或镐上,将鸡放开,鸡要叫,说明此地为凤鸣之地,大吉大利,再由长子先在中间挖一锹土放在旁边,三天圆坟用。
另外在四角各挖一锹土放在一起,搁在一边,准备下葬封棺用。
4、下葬墓子打好后,由风水师择吉时下葬,灵车来到坟地,由儿子下到穴中,用锹打二道土楞。
楞上放四个馒头。
此项工作进行完,开始落棺,风水师用罗盘定向,儿女在坟头上香烧纸,姑爷放五谷粮囤、点长明灯、放下水罐。
如果合葬,由姑爷放搭桥布,一般的搭桥布是三尺六寸红布,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红筷子一双,放在两棺之间。
在放搭桥布时,如果亡人是母亲,儿女喊:“妈呀,开门那,我爸爸来啦。
这项工作完毕,接着是孝子用灵幡在棺天盖上,别人放一锹土,往上提一下,一次比一次高,第三次举过头顶,此为孝子三提。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https://img.taocdn.com/s3/m/5e3b88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d.png)
东北的丧葬习俗(五)
一、指明路
指明路这是丧事习俗中重要环节,当亡者咽气以后,由长辈或专业人士指引,亡者的晚辈亲人指明路,意在让亡者死后能有一个好去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西方极乐世界和上天堂。
让晚辈给亡者引引路,这些是百姓发送老人的习俗,指明路一般要求亡者的长子来完成,首先亡者死后,由长子来到亡者停灵的西南方,手里拿着一根扁担,面朝西南方,站在凳子上,有的地方在扁担前头吊一串纸钱,扁担一头指向西南方,由长子喊亡者的称呼,(爸爸或妈妈)×××往西南大路,走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连喊三遍。
二、棺柩
棺柩是由六快板组成。
盖属主板称为天,棺材底称为地,左右称为日月墙,即左为日右为月,头为龟头,尾为龟尾,没装死人为棺,死人入殓后为柩,棺材是有讲究的,通常三五、四六、五七、七九等等。
如三五就是说,日月墙三寸厚,天五寸厚。
其余类推。
三、开明堂
要求是亡男写单字,亡女写字双字,比如故去的是母亲,应写:“故母王桂兰之灵位”,或写:“慈母王桂兰之灵位,”此是八个字,属双,比如故去的是父亲,可写:“故先父李文亮之灵位”,此是九个字属单。
东北的丧葬习俗
![东北的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bff9a1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f.png)
东北的丧葬习俗东北的丧葬习俗(一)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邯郸农村丧葬礼仪流程
![邯郸农村丧葬礼仪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d868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6.png)
邯郸农村丧葬礼仪流程如下:
1.竖灵。
接收遗体后,在举行悼念仪式之前,先将死者灵柩树立
在堂屋中央,以供来宾吊唁。
2.收敛。
就是为死者换上新衣,理齐头发,以黄表纸将死者双眼
遮盖。
3.丧失协调。
即安排专人与逝者亲朋好友协商安排相关事宜。
4.引灵。
将亡人尸体停放完毕后,由引灵人员打开门帘,手捧香
炉、引魂幡静立于屋侧,以待家属人等引灵。
5.接体。
出殡当天,将棺材抬至堂屋停放,然后由孝子将"铭旌"覆
于棺上。
6.奠礼。
在堂屋里举行设祭仪式,以供来宾吊唁。
7.火化。
出殡当天,将棺材抬至火化场,然后由死者亲属铲几铲
土,接着由殡葬人员将棺材入炉火化。
8.出殡。
就是送亡人至墓地安葬。
9.安厝。
即暂时将骨灰盒存放在寺院或祠堂内。
10.后续关怀。
即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都要到墓地祭奠
亡人。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763d0bbbceb19e8b8f6baf6.png)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xx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xx 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xx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xx,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xx,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xx期间焚纸用,曰“老盆”xx房门口搭棚,曰“xx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xx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xx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xx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xx带,戴平角孝帽;xx、外xxxx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xx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c7b0a27e45c3b3567ec8b87.png)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c1e208a300a6c30c229fbb.png)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东北的丧葬习俗(七)
![东北的丧葬习俗(七)](https://img.taocdn.com/s3/m/e136c6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4.png)
东北的丧葬习俗(七)东北的丧葬习俗(七)一、封棺在开光,移尸过程中,一定要用遮光布当光情况下进行,四人扯着白布或青布或被单四角,把尸首遮上,避免阳光照射。
入殓后,开始封棺,其子女、亲属、晚辈等,跪在棺材前,木匠开始钉钉,斧头把用红布包上,包点零钱,要露出半截,是木匠封钉的赏钱,封钉(俗称煞扣)木匠在左边钉钉,众人跪在棺头方向喊:“**呀,往右躲钉”,木匠在右边钉,众人喊:“**呀,往左躲钉,待棺封好后,木匠最后一斧把寿钉钉在棺盖前边(要求男左女右)钉好后,把咽口钱挂在钉上。
盖棺封钉口诀:日吉时良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灵日月明,盖棺子孙进财钉。
手执金斧要封钉,东西南北四方明,朱雀玄武来拱照,青龙白虎两边排。
一钉添丁及进财,二钉福禄自天来,三定三元及第早,四钉子孙满庭街,子孙万代大发财,天官赐福,地府安康。
二、托魂托魂也叫送行(俗称送大纸)送路引。
是在出灵的头一天晚上,要把纸活、如牛马、钱库、过头纸,所带衣物等,送到庙上去烧,还有灵前的供品一起带去,除花圈之外,花圈要带到坟地,如火化,要在火化厂烧掉,准备工作:亡人穿过的衣服一件,要倒披在老牛背上,是给老牛看的,而不是给老牛穿的,老牛只认衣服不认人,凳子一个,扁担一把,斧子一把,把过头纸绑在一把埽梳上女儿拿老人用过的脸盆一个,毛巾一条,小镜一个,梳子一把,都放盆内。
如没女儿,侄女外甥女都可代替,,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长子扛着埽梳在后跟着,两个人在两边搀扶,其他人在后跟随,在亡人棺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念亡人,上瑶池路,带着摇钱树,认然后上庙,长子在前,牛马在后,其他人,手拿香跟随,乐队在后,所有戴孝之人,叫其亡人称呼,上瑶池路,走光明大道。
在庙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牛或马放庙前,头朝西南,将其它纸活都摆放好,长子指明路,风水师念路引,念牛马照,由女儿给亡人梳头、洗脸、开光,然后烧纸连牛马一起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
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
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
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此地叫“对信”。
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
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
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
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
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
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
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
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
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灵一月零五天。
(12)瞧坟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瞧坟”。
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
(13)上坟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
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
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
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
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
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
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
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
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十年周”。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
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