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兴宁,一个古老而又深厚的客家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小村里,丧事流程凝聚着人们对家族和亲人的深深哀思,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和尊重。

当一位兴宁的客家人离世时,亲友们会迅速得到消息,纷纷前来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人的慰问。

在这个村落里,丧事往往会持续数天,以彰显对逝者的敬重。

丧事的第一天,亲友们会在亲属家中设立灵堂,摆放丧床和灵牌。

整个家庭都会穿着素服,哀痛的氛围弥漫在屋内。

亲朋好友们相互慰问,带来鲜花和香烛,为逝者祈福。

第二天,灵堂会更加庄重。

家人们会请来道士或僧人为逝者超渡,祈求逝者能够安息。

亲友们则会相聚在一起,为逝者祈福,留下深刻的回忆和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时地分享逝者的善行和美好回忆,以此纪念他们的生命。

第三天,是丧事的最后一天。

亲友们会集体举行告别仪式,为逝者送行。

这个仪式通常在村庄的公共场所举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家人们会穿上整洁的丧服,亲自执柩,前往墓地。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们会高举白花,默默祈祷,送别逝者。

丧事结束后,村里会举行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这也是客家人传统信仰的一部分,他们相信逝者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抚。

整个丧事流程中,人们始终保持庄重和敬意。

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并以传统仪式来安抚逝者的灵魂。

这种对家人和传统的尊重,使兴宁的丧事流程成为一个感人而又庄重的仪式。

无论是客家人还是外来的亲友,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浓厚的人情味,仿佛置身其中,与逝者共同哀悼。

陆河客家民俗风水文化:安葬

陆河客家民俗风水文化:安葬

陆河客家民俗风水文化:安葬陆河客家民俗风水文化:安葬安葬,或者称:埋葬。

指我们对去逝亲人入土为安的重要礼节。

作为后人,切不让亲人,抛尸露骨于野外,包括为国捐躯的革命战士及功名不朽可敬之人的直接敬重事宜。

华夏几年,举国上下都亦有对先人安葬的习俗,而此文,只作对陆河客家对先人安葬的习俗作一简单叙述。

在陆河客家,安葬包括丧葬(埋丧),丧葬,指的是披麻戴孝,抬行棺木,鸣奏鼓乐为先人送行上山进行埋葬。

近不久,笔者也叙述了一篇《陆河客家的重要礼俗:丧葬》。

而今天叙述的是:安葬,又称为二次葬礼。

这种葬礼,在陆河已不是所说的丧事了。

而是以红事看待。

(图为民俗万年历~黄历摘录《葬书》中的安葬从权法)曾经去逝的先人,用棺木进行选在山上临时挖个与棺材长度一样的地洞,将棺材放入地洞,用泥砖封住洞门,直至第三年春分清明之时所谓的“开青”扫墓了。

因为地洞毕竟由基本的泥土而定,并无任何建筑原理与加固,纯粹靠地洞的原始土质而定。

所以有些地方土质坚固可能保存时间久些,土质或遇自然灾害或野兽的侵入,那些地洞很早就会塌陷,棺木很易外露,所以,后人将会择日重新先址,再立一座由石砖或石灰水泥并有墓碑名字姓氏时间一同记载的坟墓。

为什么会有出现打地洞的形式进行埋葬呢?埋葬应出自于隋朝时期郭璞的《葬经》:原文: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意思是: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

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

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便皮肉腐烂,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

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

又说中国遵依周易文化几千年,对于风水堪舆早已是几个朝代包括至今社会的重视一页。

那么丧埋葬就有它的一面解释:如遇贫乏之家,或死于四、五、或六、七月炎蒸酷热之天,衣食尚且不足,棺木自然薄削,臭秽莫堪,岂可久停,必致败害,故不得已,从权葬之,术上宜谅。

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永定客家风俗,即沿袭不少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逐渐形成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

客家先民辗转南迁,身无长物,傍无凭籍,所到之处,多是乡曲荒丘。

为适应新环境,他们建造土楼合族聚居,男立家创业,女勤耕苦织,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创造生活,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美德。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民风民俗也发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就永定客家人的婚丧喜庆习俗,作一些简略介绍。

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配,在封建社会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还把“门当户对”和“生肖相合”列为重要条件。

婚后家庭夫妻间的分工,一般为男主外,女主内,而妇女的职责更为繁杂,她们“日未出而操作,日已入而未息”。

除生育子女外,诸如“园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柴担水桶”、“推砻踏碓”和“洗洗荡荡”等一系列的繁杂家务,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分内活。

客家妇女向来天足,是强劳力,具有勤俭持家,刻苦守业的本色。

以前,农村多是买卖婚姻,身价低者数百元,高者上千元(银元)。

有钱之人,可以娶三妻四妾,而贫寒人家,娶妻难的现象又相当普遍。

于是,有的父母极早为幼儿收养幼女,以便长大后与儿子成婚,因此形成养童养媳的风气。

以往婚俗,基本保留古代中原的“六礼”遗风。

男女成亲要经过如下程序:议婚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务要互不相冲,经彼此家长同意,始行议婚。

纳吉男家以饰物、银币送往女家,俗称“送定”。

纳征男家备礼仪、聘金送往女家,而女家备婚书回聘(一式两分),两家签名,各执其一,俗称“结合同”。

请期男家把择定的婚嫁日期,具“请期贴”送女家征求意见,而女家回以“允期贴”表示赞同,俗称“送日子”。

担席婚嫁前一天,男家备猪、牛肉及有关礼品和鼓乐队随轿往女家迎亲。

俗称“去轿”。

出阁婚嫁之日,新娘哭别亲属乘轿到男家(嫁妆随行),由新郎引新娘入门,先拜田地,次拜翁姑(一般只设虚席),然后夫妻交拜而送如洞房,男女丧偶或离异而再婚时,他们的地位,景况迥然不同。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第一部分:丧事的准备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丧事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有人家中有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通知亲戚和朋友,以便他们能及时赶来参加丧事。

家人会为逝者准备棺木、衣物和蓝布,同时会找一位吉利的人来执掌丧事。

第二部分:丧事的告知和守夜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告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人会派人去通知亲戚、朋友和邻居,告知他们逝者的离世,并邀请他们前来守夜。

守夜是在逝者离世后的第一晚,亲友们会在逝者家中守夜,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守夜期间,会有人负责点香、烧纸和守夜。

第三部分:丧事的安排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人会找一位吉利的人来执掌丧事,并与他商议安排葬礼的具体细节。

在葬礼的前一天,家人会准备好祭品,如米、酒、猪肉等,用于祭祀逝者。

同时,家人还会在逝者家中摆放神桌,摆上逝者的遗照和遗物,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四部分:丧事的举行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举行是非常庄重和隆重的。

在葬礼当天,家人会请来一位道长或道士主持祭祀仪式,并为逝者念经。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丧事现场燃香、烧纸和祭祀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依次行三鞠躬礼,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随后,亲友们会前往墓地送葬,送别逝者。

第五部分:丧事的结束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结束标志着逝者的离世得到圆满的告别。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请亲友们回到逝者家中,供奉饭菜和酒水,以表示对亲友的感谢和款待。

家人会继续守夜,直到第三天清晨,然后进行祭祀、祭拜和送客的仪式,以结束整个丧事。

总结: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包括准备、告知和守夜、安排、举行和结束五个部分。

在整个丧事过程中,家人和亲友们都会以庄重和隆重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些传统的丧事仪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传承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超详细】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一、临终之处理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

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

有疾,必延医救治。

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

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

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

(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然后挂上帐。

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

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

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

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

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

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

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

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

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

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遂川客家丧葬习俗

遂川客家丧葬习俗

遂川客家丧葬习俗遂川客家丧葬习俗遂川客家人的丧葬礼仪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优秀方面,如孝道宗法、“死者为大”、慎终追远等,同时由于长期流迁并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习俗又有其独特风格,既遵循宗法礼数,又极富人性化,可操作性强。

一、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是年龄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辞世的都算“寿终”,也是人们常说的“白好事”。

对于这种正常辞世,家人在心理和物质上都是有所准备的。

儿女子孙都会在逝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聆听遗嘱,待其断气是谓“送终”。

旧时男性老人,可抬至厅厦(正厅)断气,女人只能在卧室或厢房里断气。

故男人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

现在男人女人都在房间里断气穿好衣服后才抬出厅厦。

人去世后,家人要为逝者洗澡、穿寿衣。

洗澡水应为长流水(河水、井水即可)。

家人备好香、纸、油烛去买水(香纸油烛可以不点燃),然后到河边或井边向河神伯公或井神伯公买水。

买水时按“男顺女逆”舀水。

水买回来后,象征性地给逝者从头至脚洗身。

洗澡完毕,给逝者穿上寿衣、寿鞋、寿帽。

无论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

同时要把口袋特别是衣服后面的口袋剪掉,意思不把后代带进去。

衣服或其他装饰不要有塑料纽扣等不易腐烂的东西。

穿寿衣时应把窗户打开,让逝者殃气往外处走,此时亲人不要哭泣,以免抽泣时将殃气吸入。

客家人相信,如果人还在世时,“人殃”(魂魄)飞走了,那人就离辞世不远了;“人殃”从哪家飞出,哪家就有人要逝去;飞往哪个方向落下,一般逝者就葬在那里。

相传,男人的“人殃”像一根带把的扫把或秤,女人的“人殃”像畚箕。

帮逝者穿戴好,然后把遗体抬入厅厦上首左侧,抬遗体时千万要注意别让尸体碰着房门及门框。

如果备有寿材,会将寿材里的逍遥床和七星板取出,让逝者睡在七星板上,然后挂好蚊帐和孝帘布。

逝者头顶点一盏长明灯;口里含一点金银,叫“口含钱”,如果是得重病(易传染)去世的,则在嘴巴上蒙一个油炸荷包蛋以防尸气、臭气喷出;手中要握一串“轧手米粿”,逝者的魂魄到冥府报到,途中要用米粿打点拦路狗和各种神鬼;脚下用箩罩一只“碛脚鸡”。

客家人丧事做斋的经文

客家人丧事做斋的经文

客家人丧事做斋的经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斋的仪式通常在丧事的第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安葬之日。

在这段时间里,家人和亲友们会忌食肉食,只吃素食,并且不喝酒,不吸烟,避免一切娱乐活动,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在斋期间,家中或殡仪馆会摆上道场,摆上供品,以祭祀神明,祈求神灵保佑逝者在来世得到幸福安康。

斋的内容包括祭拜先人祖先、供品、祈福求福等。

斋仪式通常由道士主持,首先虔诚地请神,为逝者祈福,求神灵护佑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得到来生的幸福。

然后在祭桌前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米饭、菜蔬等,供奉给逝者和神明。

在祭拜过程中,亲友们可以向逝者默哀,表达哀思之情。

斋的意义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悼念和纪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中,生死轮回是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以一颗虔诚平和的心面对死亡,接受生命的起承转合。

通过斋的仪式,人们可以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对未来怀有希望。

客家人丧事做斋的经文是一种宗教仪式,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对逝者的致敬和悼念。

通过这一环节,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也为逝者祈福祷告,希望逝者在来世得到幸福安康。

斋的仪式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过程,是一种对生死的思考,也是一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在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中,斋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体悟。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所有。

客家人丧事做斋的经文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传统仪式,它不仅是一种对逝者的纪念和悼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体悟。

通过斋的仪式,我们可以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所有。

愿逝者在来世得到幸福安宁,愿生者珍惜眼前,珍惜每一天。

【本文总字数:622字】第二篇示例:客家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在客家人丧事中,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它有着深厚的宗教意义,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祈福。

客家族丧葬习俗

客家族丧葬习俗

客家族丧葬习俗客家人是分布最广最多的及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然而不同的地区跟民间都有着为去世者举办丧葬的习俗。

关于客家族丧葬习俗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客家族丧葬习俗客家族丧葬习俗有哪些1、送终送终,又称“送死”。

老人弥留之际,子孙们要守候床前。

临终时要从房间移至厅堂,男左女右,首内脚外,有的地方尸体横放。

要开中宫门,男丧谓“寿终正寝”,尸体放在中宫门外,女丧谓“寿终内寝”,尸体放在中宫门内。

人到病危,便牵动着全家乃至至亲好友的心神,一旦寿终正寝,便为其后事忙碌。

“后事” 者,总的是围绕为死者“送行”、“安灵”而费力费财,丧家既发自以情,也囿于俗归,更崇于鬼神。

葬前仪规中,送终、殡殓、道场、停柩、祭奠等,莫不如此。

送终是生和死的诀别,客家人非常重视,出门在外的亲属,都要千方百计回家送终,俗称“奔丧”。

死者的子女若不能在临终前见上一面,会被视为不孝。

病者临终前,子孙们守候床前,被认为是老人最大的福气。

病人断气前,守候者不能放声大哭。

2、殃榜殃榜是丧葬活动中用于记载死者生卒、生肖相克及有关殡殓的榜文。

民间认为人死后有殃,离魂飘荡空中,谁冲谁要倒霉。

因此,在人亡故之后,就要请道士或阴阳先生按死者生肖及死亡时辰的月令干支,以五行说法择定入殓、发引、出殡、破土、下葬之时,推算出犯冲的生肖和忌违事项,并张榜公布。

这种文书,也成“批殃榜”、“开殃榜”、“批书”等。

3、小殓死亡绝气之后,进行小殓。

这是汉民族人的丧葬风俗,指给死者沐浴更衣,包裹尸体。

广东客家人的习俗,在气绝之后,要敲打铜锣三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在厅堂悬挂白色帐幕,俗称“孝帘”。

孝子孝孙剃发、赤足,手提竹箧挂灯,箧内盛香纸蜡烛,前往河边,跪告河神,并向河里投铜钱三枚,用新瓦罐盛水回家,用这些水为死者沐尸,然后更衣。

一面举哀,一面焚烧纸扎的轿和轿夫,俗称“魂轿”,意为给亡灵乘了归阴。

又将新棉花放在死者的口和鼻子上,以观察是否气绝了。

焚香烧纸,在尸脚距离尺余的地方,设置油灯一盏,叫“脚尾灯”或“长明灯”。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兴宁,是一个美丽而古朴的客家小镇,坐落在广东的深山腹地。

在这里,客家人丧事的流程被视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以下是兴宁客家人丧事的典型流程。

一、通知亲友当有人离世后,家属会第一时间通知亲友。

他们会拜访亲友,并用哀悼的语言告知逝者的离世消息。

在这个过程中,客家人注重言辞的庄重和尊重,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二、设灵堂家属会在逝者家中或宗祠的一间房间里设立灵堂。

灵堂内摆放着逝者的遗像,以及他生前喜爱的物品。

家属和亲友们会在灵堂前燃香、献花,并守夜守灵,以期能够给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

三、告别仪式告别仪式通常在逝者的家中或宗祠内举行。

仪式开始时,家属会请来道士或僧人为逝者超渡,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亲友们会向逝者致以最后的告别,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四、送葬送葬是客家人丧事流程中最庄重的环节之一。

在送葬过程中,家属和亲友们会把逝者的灵柩抬出家中,然后沿着指定的路线前往墓地。

在前往墓地的路上,亲友们会敲鼓、吹响号角,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送行之情。

到达墓地后,逝者的灵柩会被安葬在墓地中,家属和亲友们会再次向逝者表达最后的哀思。

五、丧期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期通常为100天。

在这段时间里,家属会持续祭拜逝者,以示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

在丧期期间,家属会尽可能地避免娱乐和繁忙的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而亲友们也会前来慰问家属,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支持之情。

兴宁客家人的丧事流程高度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传统流程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样的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死,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在这庄重而神圣的仪式中,兴宁客家人将丧事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一种对逝者的告别,以及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一、丧事通知当有人在兴宁去世后,亲属会立即通知亲朋好友。

他们会以电话、短信或者面对面告知对方,以便他们前来吊唁。

二、守灵在兴宁,守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亲友们会选择在逝者的家中或者殡仪馆设立灵堂,供奉着逝者的遗像和鲜花。

亲友们会轮流守夜,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三、布置灵堂在丧事期间,灵堂的布置非常重要。

亲友们会用白色布帘将灵堂围成一个小空间,以示庄重。

在灵堂内,会摆放烛台、花圈、鲜花和逝者的遗像。

亲友们还会在墙上挂上逝者的遗照和挽联,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四、丧礼仪式在兴宁,丧礼仪式一般在逝者家中或殡仪馆举行。

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合掌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随后,主持人会宣读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家族世系,以回顾逝者的一生。

亲友们也可以向逝者的家属致以慰问和悼词。

五、送葬在兴宁,送葬是丧事流程中的最后一环。

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往墓地或骨灰安置处,进行后续的安葬仪式。

在送葬过程中,亲友们会排成长队,持着纸钱和鲜花,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送葬结束后,亲友们会回到逝者家中,进行尾声宴请,以表达对逝者的告别和祝福。

六、祭祀和守孝期在兴宁,祭祀和守孝是丧事流程的延续。

亲友们会在逝者的祭祀仪式上烧香、上供,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而守孝期则是亲友们为了纪念逝者,在丧事结束后一段时间内,遵循一定的规定和习俗,尽量避免娱乐和外出,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七、后事处理在丧事结束后,逝者的家属会处理逝者的遗产和后事。

他们会根据逝者的遗愿,进行遗嘱的执行和财产的分配。

同时,他们还会办理逝者的丧葬事务,包括领取死亡证明、办理火化或土葬手续等。

八、丧事后的慰问在丧事结束后,亲友们会继续前来慰问逝者的家属。

他们会带来慰问品,如水果、糕点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属的关心。

逝者的家属也会回赠一些小礼物,以示回报和感谢。

以上便是兴宁地区丧事流程的基本步骤。

这些步骤充满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兴宁人对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尊重。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成服。成服是孝子孝孫等五服內親人,為死者穿孝衣,準備行孝子禮,有的場面較大的可能在起壇前先成服。
成服前先把所有孝服、孝杖拿到大門上用大摸欄裝好。禮生要先引孝子進行三告。即告靈、告祖、告天神。告完天神,禮生把酒祭蔴衣後,有服的人才出門外穿孝服。如果孝子堂上有父(或母)健在的,孝子還要“奉服”,“奉服”時用“大”裝好孝服到孝堂,其健在的父(或母)坐在孝堂上,孝子奉服時,給一個紅包給孝子,扶孝子的人把孝子扶回門外,待禮生喊“孝子抱爐回靈”時才回靈堂。如果母死,父健在則稱“杖期夫”。要做一個齊胸的孝杖,奉服時一並奉上。據說:父扶之齊胸孝杖,是專杖打不孝子孫的。如果看到那個孝子不悲痛、不跪拜時,“杖期夫”的杖便可打不孝子孫的。孝杖有區別,死男人用竹做,死女人用桐枝做,叫“男抱竹,女抱桐”,表示男人節在外所以用“竹”,女人節在內,所以用“桐”。孝杖上端圓表示“天”,下端方,表示“地”。孝子的孝杖不過膝,,佛事起壇前二、三天要把“訃帖”送給各親戚,送訃帖的人不要把訃帖送進其屋內,也不要手對手交接,只能放在大門外,男死則在大門左邊,女人死便放在右邊。親戚出門看後把訃帖當天化掉,問明一些情況,用蛋煮米粉謝酬,現在給一個紅包給送帖之人。收到訃帖後親戚們便準備好祭品,做好橫彩,請一人擔在起壇該日前去奔喪。女人死時,妹家奔喪人數一般有十多個人,有該姓的妹家頭有懂禮儀的禮生執事。接妹家時,孝家子孫等要到大門外響鑼跪接(形式與探青時一樣),其餘親戚來奔喪時孝子不必到門外接。可在靈屋前跪接,親戚行香後才扶起他們。舊時,男人在靈前行香,女人哭著直入靈柩前哭靈。孝媳、孝女等在靈柩陪哭。內宗婦女在旁攙扶勸慰場面十分傷感。
成服後,便可行“孝子禮”和“族戚禮”。
孝子禮。孝子禮是由孝子請禮生執事,由禮生唱禮,執事傳送祭品,孝子在父(母)靈前參靈跪舞,上香酹酒降茅,三奉三獻(奉即初奉、再奉、三奉酒饌)三獻即獻茶、獻花果、獻財帛)其中三奉酒饌後,由讀哀章者代讀哀章,侑食孝媳進湯飯,有服者各葷獻等。

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胆小者请及时撤退!

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胆小者请及时撤退!

五华客家地区丧葬习俗,胆小者请及时撤退!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业,第三次是撒手人寰。

葬礼是否用心是对已逝之人的尊重。

葬礼这些传统随着村里老一辈渐逝,也许会慢慢被淡忘。

此文内容图片有些会引起读者不适,胆小者请及时撤退。

客家丧葬习俗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难产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

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丧葬很多细节的,要懂的人才能说明白,比如家里。

现就客家地区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过岁人在病危弥留时,其子孙亲属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

旧时要祖上有血缘关系的裔孙才能在厅厦里断气。

而女人是外人,厅厦没有她的份,故不能在厅大厦里断气,这叫做“守岁”,现在男人、女人都在间房里断气后才抬出厅堂。

在临死时,要拆掉眠床上的“天仙架”、蚊帐。

但有规定:在厅厦男人放在左边,女人放在右边。

拆下死者的眠床板,拿到厅厦里(上厅)搭一个铺位,放尸体。

人死后,要洗澡。

这时要由做媳的或妻子、女儿去河里或井里买水。

旧时买水的人要哭着去,回来的时候不能哭。

反之则对孝家不利。

到了河边买水前要往河里或井里丢若个钱币,向河唇伯公或井水伯公买水。

水买回后给死者洗澡,用冷水洗,洗澡这项工作由本屋的妇女们去做。

洗澡完毕,穿上寿衣、寿鞋、寿帽。

抬到厅堂上预先摆好的铺位上放好。

准备入殓。

这时在尸体的脚边放上一碗饭,点上香火。

这是祖传旧俗。

请丧事理事人孝子们要到族中长辈或屋中长辈面前跪着哭。

『民情风俗』客家人殡葬礼俗

『民情风俗』客家人殡葬礼俗

『民情风俗』客家人殡葬礼俗客家人殡葬礼俗客家人非常重视殡葬礼仪,一般殡葬当日早上,死者(女)的外家孙来吊祭,一般男性、女性亲属都可来,但女性要来三个或五个,只能是单数。

外家孙到来时,死者家人把花圈拾到门前,燃点鞭炮,孝子孝孙跪下相迎:灵堂门外放八仙桌,用布幅围起。

孝子孝孙首先为外家孙斟上第一杯酒,外家孙接过后首先祭天,泼向空中。

第二杯酒泼在地上,叫祭地。

如果死者的丈夫早己去世,外家孙接过第三杯酒,把条布全部掀起来反铺在桌上,把酒杯放在上面;如果死者的丈夫仍在世,外家孙就只把条布的一角掀起铺在桌面的一角、把酒杯放在上面。

这时、外家孙就要说一些吉利话,如“一刻遭丧,晚年吉庆”等,然后把孝子孝孙扶起来,一起进灵堂去,孝子孝孙上香,烧纸钱。

客家人一般人家会把老人的遗体放在帷布后,不让人看,他们认为给人看见了老人的遗体会给自家人带来厄远,但是外家孙如果认为老人的儿孙平日对她不好。

有虐待嫌疑的话,外家孙有权要求“验尸”,看老人是否被儿孙虐待;解放前外家的权利更大。

如果外家认为老人的儿孙虐待了他家姑婆,就不“开锣”,不让把老人拾上山埋葬。

外家势力之大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唱仪的礼生在主持行祭时,对孝子孝孙唱“脆、拜、起”,面对外家只能唱“拜、起”,不能唱带有强迫性的“跪”。

如果死者是男性。

一切由屋长做主,解放前多由族长做主。

之后便是请道士做“起师”,做完“起师”,由外家或屋长开锣,把死者的棺木从灵堂抬出,就在屋外宽敞的禾堂。

客家人一般在上午开锣,只有那些“半口(Lok3)于毁”(即不到高寿就去世)的人才在下午开锣出殡。

开锣时由礼生唱仪,唱“起擂”,外面的乐队就打锣;唱“掌号”,外面就吹笛;唱“发引三声”,就打三响鞭炮;唱“孝子孝孙请跪”,孝子孝孙都跪下;唱“孝子孝孙请洗”,孝子孝孙就把手浸入用丝芽、抹药浸过的水中洗。

然后死者的女性亲属抚棺痛哭,并用草纸擦拭棺木,之后,把鸡肉、猪肉、鸡蛋等祭品放在棺本上,请出死者的神主牌位,这叫做“祭寿头(棺材)”。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胆小慎入)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胆小慎入)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胆小慎入)客家人送葬客家丧葬习俗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难产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

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客家地区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1. 送终病人弥留之际,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

“过世”即系送终。

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

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

此时,子孙应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取水。

2. 更衣病人逝世后,当即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梳洗(俗称“抹尸”),白布裹身(日“包尸布”),并换上新衣(衣服件数为男单女双),移尸厅堂(年满60岁者停尸上厅,未满60岁者只能停放中、下厅)。

随后请来亲房长老,向其下跪哭泣。

长老好言抚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后事。

3. 报丧又叫“报死”、“报孝”。

择定安葬日期、时辰后,要告知亲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

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须由其子孙中的一个亲往其娘家“报丧”,且“报丧”人不可直接进屋,而须跪于门旁,等待主人出迎时方哭诉之。

4. 入殓为死者装扮,盖上大红盖头布,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人棺。

5. 举哀死者家属披麻戴孝,亲友伤心啼哭。

女眷各按自编之词,依一定调子和节奏号哭,俗称“叫哀”。

6. 点主设死者灵位,灵牌上写“某某之灵主”,“主”字要留上面一点不写,成“王”字。

男丧请族长、族中德高望重者,母丧则请舅家中男子最长者,在灵牌的“王”字上添加一点,成“主”字,叫“点主”。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人死后之丧祭之礼,客家人所以特别重视,乃表示对死者的情谊,维系生命之源远流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

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做得十分周到,哀戚严肃,且二百年来遵守古礼,少有变动。

当尊亲病危时,远亲近邻,纷纷前来探视,家人如有远出的,必尽可能赶回省视,以尽孝思。

弥留时,由近亲壮男健妇,为其洁净身体,换穿洁净衣服,抬至厅堂左边,首内脚外,不挂蚊帐,此即古体所谓“寿终正寝”。

然后剃发或绾发、穿寿衣。

当尊亲始卒,一面举哀、一而焚烧冥纸(银纸)。

死者脚尾要供奉有筷子一双、鸭蛋一只,叫做“脚尾饭”,(或设置瓦油灯一盏,叫做“脚尾灯”),在未殓以前,亲属日夜轮流看守。

神桌上供奉纸制的临时牌位“魂帛”。

大门囗贴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纸条。

择定出殡时日之后,赶印讣闻向戚友报丧。

丧家至市买棺材回来,丧家男女要举哀至大门匐伏迎棺。

作法事完毕,抬入厅中,择定时刻入殓。

殓前要洗尸换寿衣,棺内荐以草纸或茶叶和殉葬物品,然后抬尸安放,丧家男女环跪棺旁哀号,这叫做“亲视含殓”。

再由法师作法事毕,由工匠用大铁钉分在四角钉牢,叫做“封棺”。

封棺后,停柩在厅,傍置灵位,请行家做“旗幡”,为三尺多长的布条,男绿女黄,上面剪些花纹,写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系在一支带竹叶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灵。

祭奠在死后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举行(现在多缩减日期提前举行)。

除丧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仪,或亲临吊奠,都应及时行之,方不失礼。

灵堂用白布联缀成闱,遮蔽灵枢,叫做“孝闱”,孝子长日躲在孝闱内陪伴灵柩,叫做“苫块”,不饮酒、不吃肉,仅以粗食充饥,每当吊客祭奠完毕,孝子麻衣芒鞋执杖俯首弓身匐伏门前叩谢。

一般人家,出殡多在“首七”左右举行,望族世家,出殡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拟好“谥法”恭送到丧家,叫做“迎局”。

普通人的“谥法”,男人由族长合拟,女人由外家拟定。

出殡当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儿媳孙儿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带孝”,一般亲属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启灵之前举行,祭仪行三献礼,戚族姻亲均在前一夕备祭品送来,在此时致祭。

客家人习俗系列谈之十二

客家人习俗系列谈之十二

客家人习俗系列谈之十二客家人的丧葬风俗与河南大同小异先说一下客家人的“过岁”,即老人在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其子孙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

在旧时,老人逝世时,有血缘关系的裔孙要在厅厦里等待断气。

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厅厦里断气。

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

人即将断气时,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帐”。

在厅厦里搭一个铺位放遗体。

一般男人放在左边,女人放在右边。

遗体在厅堂摆放好,子孙等亲人要跪在其床前为其“过世”。

不过,现在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平时居住的房子里断气后,才抬进厅堂。

人一死去,子孙等亲人便商定办理后事。

一是确定入土日期。

二是派出本家族人向亲戚报丧,报丧的族人到了亲戚村庄,见人即磕头,亲戚家人便知丧情。

三是聘请理事班子。

打治或购买棺木(多为提前打治的喜棺,河南叫“活”)。

通常是第三天下葬,但如果是不详日子,可以推后。

富家或讲究排场的人家,有的将遗体在家里存放7天或9天。

在入葬的前一天,在院子里搭设灵棚。

在五服以内亲人到齐后安灵(遗体入棺,即入殓)。

此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程序是娘家人“探青”,即要在入殓前到来看遗容。

据说是娘家人前来验证是否正常死亡,有无虐待迫害致死的情况。

经过娘家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安灵(入殓)。

入殓后,长媳要为死者象征性的净身,即手持一碗水将死者从头到脚比划一遍。

而后是“成服(穿新衣)”,即孝子孝孙等五服内亲人,为死者穿里里外外的三至五层新衣,准备行孝子礼。

有的场面较大的可能在起坛前先成服。

给成服的人,一般是儿女或儿媳。

理事的礼生要先引孝子进行三告,即告灵、告祖、告天神。

告完天神。

遗体放置好后,在死者嘴里放铜钱,脚头放置元宝。

紧接着在棺木前放一盏灯,叫“头灯火”。

据说阴间地府黑暗,“头灯火”是为了照亮死者行路。

长媳要烧“头份纸”(客家人称“路票”,即死者在阴间用的纸钱)。

儿女依次烧纸(送钱)。

此时开始“破孝”,即所有男女后代都在衣服和鞋帽上服孝(布),男的还要手持哭丧棍(棒),河南称安葬棍。

客家丧葬礼俗

客家丧葬礼俗

客家丧葬礼俗客家风俗-客家丧葬礼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绸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白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

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

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

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

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

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

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岀殡。

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

墓地选择讲究“风水”。

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

一般只做“五七”。

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

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逝者安息一词从何而来)

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逝者安息一词从何而来)

客家丧葬习俗浅谈客家丧葬习俗(逝者安息一词从何而来)沈阳墓园专业人士知道每当家里有人故去以后,总会听见邻里邻居、家属、亲戚、朋友都会说逝者安息?究竟逝者安息这一次从何而来呢?丧,从哭亡,亡亦声。

葬,从死,在茻中。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丧故知丧葬源,有葬故知丧葬渊。

丧葬,有丧故葬之。

丧,谓之亡也,家有逝者感伤故念之,生者痛亡者亦哭之;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

丧葬,办丧事葬死者,怀哀思祭缅怀。

哀丧咽,魂归而泪心流,痛离愁,春晖寸草九泉殇别,望星河,居寒舍难报铭心中。

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有生亦有死,这本是自然法则,不求生于夏花之绚烂,只求死于秋叶之静美。

所以,丧葬可谓是人生最终的归宿,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的一种仪式,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它甚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丧葬是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的纽扣。

魂去来兮,人的逝世其中入殓、出殡、安葬都要“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可见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

人非木石,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孝道,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反省,一次直面死亡而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时间,才能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

中国的丧葬文化观念从无到有,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每个人也许都有着自己的中国丧葬的观念。

中国丧葬观念的起源是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氏族公社社会时期,当时的原始人还是处于群居状态,还没有等级观念,没有贫富差异,每个人的地位都是相等的。

社会组织生活是简单的,因而在丧葬观念上没有繁琐的仪式,非常的简单。

如果有社会成员去世,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将逝者简单的埋葬,既没有坟墓,也没有丧葬礼仪,这时的中国还没有一种叫做丧葬观念的东西。

而到了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然后才开始注重各种礼仪制度,包括丧葬礼仪,这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丧葬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

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

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

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

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

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对于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

如在江西省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人们到了60岁时便要为自己的后事准备棺木,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棺木置放于大厅的楼梁上,当地农村俗称“寿木上座”。

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并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出门在外的亲属们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是为“送终”;老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老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裤子,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2、报丧: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

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

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

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

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

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

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

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枕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

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穿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4、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

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5、发丧: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

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请法师念经,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往往全族人丁参加,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

墓地选择讲究“风水”。

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

一般只做“五七”。

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

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8、捡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

龙岗客家人丧葬习俗称之为“二次葬”,于逝者入土七、八年后,请人掘土开棺,其时尸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腐烂殆尽,仵工将骸骨拾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里,择定吉日,将“金塔”安放于风水宝地中。

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将“金塔”葬在里边,立上墓碑,俗称为“地”。

墓地做好了,择日举行“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一是要有龙势。

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有势等;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

二是要有局。

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导功名官禄。

三是要有水。

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

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

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

据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记载:“长乐、和平滋不忍弃亲于土之说,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后葬者,或葬不数年,惑于风水,启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

再如兴宁,“纳骨于瓦瓶,名曰金瓶,迁葬而之它……亦惑于地师,数数迁易。

……”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是盛极一时。

《嘉应州志》记载:“葬数年必启视,洗骨,贮以瓦罐。

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于数片,仍转徙不已。

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

”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乃有既葬后,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土,破棺捡骨,谓之洗金。

”风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台湾客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称为“捡风水”,在梅县丙村二次葬则被称为“做风水”。

客家丧葬中,一家丧事,众人相帮,完全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报酬。

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

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粽子,春节不能贴春联,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的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观很像五凤楼的形状。

丧葬器物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棺材二字与官财谐音,寓意升官发财,客家人自古有为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浓厚,在农村,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己的骨灰装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尸首的完整,寓意深远,因此,在棺材的制造上,客家人也颇费工夫;客家人的棺材也称寿木、老屋、寿床等,用于装殓逝去的人。

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一般使用杉木制造,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大都选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尽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块,两头各一块,共六块,每块都是完整不用合并,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此外,还有“六角”、“八角”寿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棺财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个角”木料又稍小一点,造价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顶盖为三根木料,底部为三根木料,两边各两根木料,前后为五到十一块其他木料。

在农村,因经济条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制造棺材的较多,于是棺材又被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也有用十二根木料制成的,俗称“十二元”。

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

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了,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或“寿器”,表示添寿加福。

许多人都在生前就将棺材准备好,有的是子孙准备的,有的是自己准备,有的准备长达数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后,用桐油石灰膏将所有的缝隙填补好,内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层层贴上,使之滴水不漏,旧时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见漏气漏汁。

油漆颜色大体两种,一是黑色,一是红色,视各地习俗不同而异。

寿木做好后,漆工及时刷好油膝,两头画上图案,大头顶端写一“福”字,前端小头写一“寿”字,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颜色。

客家习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树叶,铺棕片12片,闰年多一片(广东客家人爱铺一寸厚黄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个孔的薄木板),板上铺草纸和布。

死者身上还要盖七条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该放的东西放上后,由亲人两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两条白布将遗体提起放入棺内,头部裹以丝绵,头顶两块砖,称“合砖”,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

宁化等地制作内碑,写上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和子孙姓名,以备后查,男放脚下,女放头上。

遗体放好后,要拉中线,把遗体摆正中,棺内的空隙处,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遗服塞紧,上面再盖上褥,即用白布和画布做成的杯子式样。

宁化客家人给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尸体上垫八条,尸体上盖八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