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
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
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
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
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
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
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至至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24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青睐草长莺飞熨帖委曲求全 B. 帐篷坐收渔利博弈融会贯通 C. 汲取针砭时弊辐射优柔寡断 D. 恣睢改头换面蝉联振聋发聩答案:C解析:A项中“熨帖”的“帖”应写作“贴”,B项中“帐篷”的“帐”应写作“账”,D项中“恣睢”的“睢”应写作“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利用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数据泄露、数据侵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B. 尽管很多网友对节目第二季的整体评价出现了下滑,认为没有第一季好看,但我觉得这一季的《中国好声音》还是值得一瞧的。
C. 在近期开展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有多个作品入选,其中以中青年曲艺演员的表演为主,也兼顾了老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D.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表现厨艺师父在制作美食过程中对食材的敬畏及对食物的尊重,传递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观,从而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答案: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获取、利用、分析、挖掘”。
B项前后矛盾,“整体评价下滑”与“值得一瞧”自相矛盾。
C项成分残缺,应在“其中”后面加上“表演”。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自由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犹如空气,犹如阳光。
B. 暮色四合,远方的山影依稀可辨。
而近处的房屋,已经灯火阑珊。
C. 无论是临水的轩榭,还是跨水的回廊,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D. “纳米”、“信息化”、“全球化”一时间风起云涌,令人有如醉如痴的感觉。
答案:A解析:A项将“自由”比喻为“空气”和“阳光”,B项中的“灯火阑珊”不是比喻;C项中的“体现了……深刻理解”没有运用比喻;D 项中的“风起云涌”和“如醉如痴”没有运用比喻。
二、阅读理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夫怨不在大,可恶不在大也。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2023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文字语言……具有绝对的优势”说法错误。
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说“文字语言在提升人类社会交往的逻辑性和组织性的同时……”得不出它比文中提到的“有声语言”“视频语言”等其他语言形式更具绝对优势的结论。
故选C。
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比较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在传播范围、传播目的等方面的不同”错误,文章没有比较两者在传播目的方面的不同。
B.“论证了文字语言的主导性地位”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现代国际传播秩序阶段,迅速发展的印刷、航海和电信等技术以及报纸、杂志、电报和广播等具体媒介,推动了以殖民帝国为核心的现代国际传播秩序的形成,比如,领先完成以蒸汽化和电气化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可知文章举英国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对现代国际传播秩序的形成的影响。
C.“佐证了文字语言传播信息存在单一化、平面化等问题”错误。
原文为“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哈罗德·伊尼斯虽然从审美的角度将文字也视为一种视觉形态,但这个平面的视觉语言……”,哈罗德·伊尼斯从审美的角度将文字视为一种视觉形态。
这种观点佐证不了“文字语言传播信息存在单一化、平面化等问题”。
故选D。
3.(3分)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那么就不会形成信息栅栏和知识垄断”结论片面。
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限于对知识素养和传播载体的要求……也创造了信息栅栏和产生了知识垄断”,由此可知,即使文字语言不需要借助文字载体进行传播,也可能会因为知识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信息栅栏和知识垄断。
故选C。
4.(3分)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B.“我国‘北斗’系统要晚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错。
由材料一《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图表,从开发历程看,我国“北斗”系统晚于美国和俄罗斯,但早于欧洲,欧洲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但到2002年才批准,而中国2000年就已建成“北斗”一代。
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年级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XXX的人机大战前,一般人对于人工智能大多。
而在过去的一周,关于人机大战的报道国内各大媒体,风头完全盖过了足球、篮球这些风靡全球的运动。
连围棋普及率极低的欧美国家,也对比赛进行了详细报道。
这可以说是的。
A.语焉不详充斥前所未有B.一知半解遍及前所未有C.语焉不详遍及绝无仅有D.一知半解充斥绝无仅有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A.借助手术机器人的运动比例缩放功能,医生可减少手部的自然颤抖或无意移动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度。
B.《黄河颂》这幅油画作品的构图、色彩引起了美术界广泛关注,也是陈逸飞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C.以提高反应速度、方便作战指挥的需求出发,本次军改不仅调整了四大总部的管理模式,还把七大军区整合为更集约的六大战区。
D.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创新行业还没有成型,对于众多机构鼓吹的A股牛市不能抱过高的奢望。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一个大诗人一生的创作过程,好像量个跳栏选择超越一连串的高栏。
任何大诗人都始于模仿,可是他不会长久安于做作一名学徒。
于是他面临第一个高栏,那便是超越他的老师。
不过他接着便会面临另一个危机,那便是,他不久就把这一季的成熟嚼食殆尽,眼看就要露出果核。
于是第二个高栏在他面前升起。
可以说,伟大已经在那一边欢迎他了。
①这一栏跳不过,他便命定要在一片伟大的阴影里生锈以终了②如果他终于跳过去了,那便证明他已经能超过自己③跳过了这栏,便找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成熟了④如果他跳不过去,他便命定要不断地抄袭自己,吐出一粒又一粒雷同的果核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4.下列各项中填在横线上最得体的一项是某校学生吴笑天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校长在国旗下讲话时向全校师生介绍说:“”A.笑天同学忝获全国一等奖,成为文学领域的佼佼者。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B. 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D. 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经验丰富。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比赛推迟。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阴沉。
C. 那座山巍峨屹立在远方。
D.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C.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她的心像玻璃一样脆弱。
C. 他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
D. 他的笑容像春风一样温暖。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D. 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B.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C. 他为什么那么努力?D.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成功了。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实,XXX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XXX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中的XXX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在中国文学中,XXX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XXX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XXX逍遥。
这类内涵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均衡。
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XXX的境地,他们没法企及,于是只好经由过程将庄学世俗化的体式格局,追求安顿身心的秘诀。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生理寄托。
他们试图经由过程对XXX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生理均衡。
XXX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天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此外存在。
XXX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取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
XXX《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六合,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
XXX“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XXX,倒是《逍遥游》所没有的。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套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批评大概是最勇于自我革新的文类。
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文类将革新重点放在“文体”上。
批评家们热衷于谈论“文章之道”,试图将文学批评从学术阵营拉到文学阵营中来。
因为,倘若没有风格,批评断然是不可能成为文学而只是文学的附属品,因而无法战胜时间。
在我刚刚开始学习批评写作的时候,就接受了诸如此类的教诲。
如果还不能写得好一点,就写得漂亮一点吧。
我叹服于别林斯基的气盛言宜,激动于桑塔格的锐利精致,感佩于李健吾的才华横溢。
对于我来说,他们都显示了“文章”的典范,展示了文学批评之美是多么迷人。
时至今日,在漫长试笔和不断试错之后,我终于认识到,“写得好”与“写得漂亮”之间,还是有着不言自明的距离。
倘若没有深邃思想,所有“漂亮”都不过是虚妄。
就好像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并不一定永远合体,如果让我选择,我肯定会选择有趣的灵魂。
无法想象,别林斯基、桑塔格、李健吾们只擅长遣词造句,只提供空洞无物的“美文”,他们大约无法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来。
是的,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
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辞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
滥用理论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B.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D. 这本书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生活。
B.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梦想。
C.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为了提高自己。
D.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丰富人生。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的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的声音如同雷鸣。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答案:1. A 2. A 3. B 4. A 5. 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______所作,被誉为“骈文之冠”。
7.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佩戴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四字。
8. 《诗经》中的“国风”共有______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9.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中被称为“智多星”的是______。
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______》。
答案:6. 王勃 7. 莫失莫忘 8. 十五 9. 吴用 10. 水调歌头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内心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知免夫:免,指免除罪责。
B. 吾尝终日而思矣:终日,指整天。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指忍心。
D. 彼其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患,指疾病。
答案:D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虽然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君子不器。
B. 学而不思则罔。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属于抒情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范仲淹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首__________。
答案:散曲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
答案:使至塞上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
答案:《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大观园中,林黛玉因感伤自己身世凄凉,又见园中花落,心生悲凉,于是在园中葬花,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根据上文,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4分)4. 请结合全文,分析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观点。
(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5. 本文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6分)6. 作者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7. 请分析文中提到的“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问题。
(8分)8.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平衡信息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10分)三、作文(共50分)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
有人认为,成功就是拥有财富和地位;也有人认为,成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请以“我眼中的成功”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成功”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1)习:复习、温习。
(2)朋:朋友。
2. (1)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2)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3. 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包括:好学、宽容、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
4.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关于“交友”的观点是强调朋友的重要性,认为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令人高兴的。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
《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在这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成缺、盈冲、直曲、巧拙、辩讷、静躁寒热。
老子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完全相反,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看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看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似口讷。
清净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的“大巧若拙”,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看来,“巧”分为“大巧”和“小巧”。
所谓“小巧”,就是刻意使用人工技巧,精心雕琢。
老子蔑视“小巧”,认为它是社会祸乱的原因之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真正的“巧”是“大巧”,然而它却往往以“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与老子关于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核心,道是宇宙本体,孕育生长了万物,是无所不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遵循“无为”“自然”的法则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干预,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一切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大巧若拙”与“道”的自然无为是一致的。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人为,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这样看似“拙”,实际是真正的“巧”。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题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
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弘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
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
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
尤其是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
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
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
《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
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
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
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
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中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协作/提携歼灭/忏悔畜牧/牲畜B.豁免/庆贺膝盖/油漆载重/载体C.胆怯/商榷扮演/搅拌反省/节省D.储存/贮藏阻挠/妖娆传记/传奇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B.自顾不暇C.鱼目混珠D.诟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都是好人,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胃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4.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④①②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智能亦自可韬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语其妻曰……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妻泣而从之,病果瘳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①公学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③侯船过,随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家,村民深受其害。
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9.断句和翻译。
(10分)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糙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理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⑵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次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⑶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⑷————,——————。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
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
而当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
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表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
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一种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都不然,你是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减)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
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