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合集下载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出贡献的认识
徐僖,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南京。

194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48年获美国里亥大学(LehighUniversity)科学硕士学位。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和高分子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分子超声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复合共混体系相容性等方面做出多项成果。

采用超声波、振荡磨、气流粉碎等多种手段制得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发明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品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见解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抑制了聚烯烃材料在电子束、Y-射线、紫外线和微波辐照过程中交联反应,在聚烯烃分子链上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改蕾了聚烯烃/工程塑料、聚烯烃/无机材料体系相容性,制得高强高韧聚烯烃共混材料,为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增容提供了一项新途径。

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
本,申请专利20余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有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

中国最伟大100位科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帧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耪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陈建功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陈帧小麦大王——金善宝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中国的“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赵忠尧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周培源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吴学周“数学王”——苏步青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书群[1] “长寿院士”——贝时璋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汤佩松中国市市才学的开拓者——唐燿中国X射线晶体学的创建人——陆学善应用光学事业的开拓者——龚祖同充满传奇色彩的水声学家——汪德昭中国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大煜中国胸腔外科奠基人——黄家驷自称“候鸟”的鸟类学家——郑作新微生物学的“忠实牧童”——方心芳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魏寿昆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王应睐神经科学泰斗——张香桐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为国为民,献身科学——张文裕一代数学宗师——柯召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巨匠——华罗庚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娃娃教授”——时钧“肝病的克星”——关幼波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王伏雄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石油能源专家——朱亚杰声学泰斗——马大猷“毛估大师”——卢嘉锡太空翱翔领航人——任新民中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叶笃正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陈芳允“伯乐院士”——钱令希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魏荣爵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申泮文矢志不渝报效祖国——谈镐生国之大医——吴阶平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火箭和导弹专家——屠守锷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严东生中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中国半导体科学的奠基人——王守武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吴文俊情系祖国,造福人类——高小霞固体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黄昆“红色科学家”——涂光炽红外物理和技术的奠基者——汤定元大地的女儿——郝诒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徐僖科学界的女劳模——沈天慧“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的——王业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中国教师节的首倡者——王梓坤激情于数学王国——王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误入”地球物理学——马在田中华“神光”的重要缔造者——邓锡铭激光元老——干福熹“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高庆狮“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谱写观察宇宙的新篇章——苏定强中国计算机先驱——孙钟秀拓扑学大师——姜伯驹中国地震学泰斗——陈运泰立志“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白以龙从放牛娃到气象学家——黄莆辉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朱清时。

高分子科学名人

高分子科学名人
• 沈之荃 沈之荃(1931-),女: -, 籍贯上海市。 1952年 毕业于 沪江大学。 1995年当选院士。 专 1995 长:高分子化学物理。 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 络合催化聚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 高分子科学名人-海外版(5)
程正迪(Stephen Z.D.Cheng) 程正迪 (1949-) -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科学名人(2) 高分子科学名人
• 钱人元 钱人元(1917-): -: 江苏常熟, 江苏常熟,1939 毕业于浙江大学。 毕业于浙江大学。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1980年为中科院院士。 年为中科院院士。 著名物理化学、 著名物理化学、高分 子物理学家。 子物理学家。
高分子科学名人(3)
高分子科学名人(1) 高分子科学名人
• 唐熬庆 (1915-), 唐熬庆: -,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名誉校长。 专长:量子化学、 专长:量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
•王葆仁 (1907-1986) 王葆仁: 王葆仁 -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 教育家。 教育家。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 高分子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1977年华师大数学系,1981中纺 年华师大数学系, 年华师大数学系 中纺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大高分子硕士。1985美 Rensselaer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高分子化学博士 现任Akron大学教授,美国物 大学教授, 现任 大学教授 理学会院士, 理学会院士,北美热分析学会 院士等。 院士等。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 态物理学研究。 态物理学研究。
• 徐僖 徐僖(1921-): -: 1921年出生于江 年出生于江 苏南京, 苏南京,1944毕业于 毕业于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著名高 分子材料科学家。 分子材料科学家。 四川联合大学、 四川联合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教授。 交通大学教授。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作贡献的认识高分子科学是由「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重要的分支组成的。

其中,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个较年轻的学科。

然而,人类对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质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关系。

高分子物质支撑着人们的吃穿住各方面,在我国古代时,人们就已学会利用蚕丝来纺织丝绸;汉代,人们又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麻纤维和竹材纤维发明了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纸术。

在那时,中国人已学会利用油漆,后来传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欧洲工业革命之以后,许多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日益成为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高分子物质。

这时,人们首先遇到了对天然橡胶以及天然纤维的利用和改进。

以后的年间高分子化学及工业达到飞速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高分子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德国首先合成了橡胶,美国也加速发展高分子工业。

战后由于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高分子化学的系统研究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而另一个重要分支——高分子物理,在过去的近一百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高分子材料已经不再是金属、木、棉、麻、天然橡胶等传统材料的代用品,而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基础材料之一。

国际上,随着「高分子化学」研究于19世纪后半页渐渐走上舞台,对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研究,结构研究,也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早在1882年,一些学者开始用沸点升高,冰点降低以及半渗透膜方法来测定硝酸纤维素酯,天然橡胶,淀粉等高分子的分子量。

当时认为这些分子是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大分子,是小分子结构单元彼此用次价键结合堆积而成。

19世纪20年代初,有人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纤维素纤维的结构,认为纤维素晶胞含4个基元,从而更进一步支持了《大分子是小分子结构单元间因次价键堆积而成》的学说。

H.Staudinger发表了《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了高分子是由小分子经聚合反应而生成,并非因次价键堆积而致。

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中国著名化学家简介(一)

古时的书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
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 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蔡伦便动脑 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 等材料制造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将 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从此, 世人部使用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
安帝年间(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后 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以 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公 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 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 伦监管他们的工作。蔡伦受窦后(汉章帝刘 旭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 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 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蔡伦蒙受耻辱,遂洗 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双方争论最集中的是围绕着"灞桥纸 "展开的,双方都运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 对漏桥纸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前者认为 灞桥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后者认为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 麻絮、绳头等散乱纤维的堆积物、不适 于书写,更谈不上代替帛。
这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争鸣是 正常的,通过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考古 的新发现,历史上这一悬案终究会清楚 的。无论争论的双方情感是多么激动, 言语是多么激烈,但是他们都承认蔡伦 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造 纸技术的发明或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是不 容抹杀的。
蔡伦(约公元63一121)
• 蔡伦,字敬仲,湖南来阳县人。东汉明帝 刘庄年(公元58一75)未,开始在宫掖做 事。到汉和帝刘肇即位时,他做了皇帝的 侍从宫官,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 政机密大事。
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 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后加位尚方令, 在汉和帝年间即公元97年,掌管皇宫用 的刀、剑等器械,这些器械无不精密、 坚固,为后世所效仿。

高分子学科重要人物

高分子学科重要人物

高分子学科重要人物创立高分子化学的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棉、麻、丝、木材、淀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连人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分子体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虽然天天与天然高分子物质打交道,对它们的本性却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已认识什么是高分子,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光十色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致使高分子合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

面对这一辉煌成就,我们不能不缅怀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

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

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

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了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

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

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

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

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对陈幼坚的评价

对陈幼坚的评价

对陈幼坚的评价陈幼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被誉为国际上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权威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事的风格让人钦佩不已。

首先,陈幼坚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幼坚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

其次,陈幼坚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表现出色。

作为一位导师,他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为他们搭建了广阔的学术平台。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许多他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幼坚的教育理念和导师风格成为其他学者学习的榜样。

此外,陈幼坚在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常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的优秀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他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帮助其他科学家解决科研难题。

他倡导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推动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他的国际化视野和广阔的学术网络为中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陈幼坚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为人正直、乐于分享的科学家。

他的学术突破和影响力,不仅为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带来了显著变革,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应当以陈幼坚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

世界知名的材料科学家我国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
士 。 1 4 年 毕 4 9
学 。13 年 l 月 日寇入 侵 南 京 ,他 随父 母 97 2
逃 难 到 四 川 , 先 后 就 读 万 县 金 陵 大 学 附 中 I 和 重 庆 南 开 中 学 , 9 0 毕 业 , 入 内迁 贵 14 年 考 州 的 浙 江 大 学 化 工 系 , 94 毕 业 留校 师 从 14 年
业 于 浙 江 大 学
化 工 系 , 获 工
学学士 学 位 , 14年 获 美 国 里 98 亥 大 学 ( e ih Unv riy L hg i est )科 学 硕 士 学 位 。 现 任 四 川 大 学 ( 都 科 技 大 学 ) 教 成
我 国著 名染料 专家 侯毓 汾 教授 研 究 五桔 子
硕 士 学位 。 掌 握五 桔 子 塑 料 生 产方 面 的 为
经 验 和 操 作 技 能 , 他 毅 然 放 弃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的 机 会 , 到 纽 约 州 诺 切 斯 特 城 柯 达 公 司 精 细 化 学 药 品 车 间 学 习 。 学 业 告 成
报 》、 《自然 科 学 进 展 》 、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 ,以及 国 外 多 家 世 界 著 名 学
术 期 刊 和 丛 书 编 委 。 曾 任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化 工 卷 》高 分 子 化 工 分 支 主 编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化 学 卷 》 高 分
后 ,在 祖 国解 放 前 夕 ,他 满 怀 对 祖 国 的 深 情 ,冲 破 重 重 阻 挠 , 回 到 祖 国 。 1 4 年 秋 他 应 聘 重 庆 大 学 ,任 化 工 系 副 9 9
高 分 子 材 料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创 始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阅读练习及答案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高分子名人简介

高分子名人简介

研究合成橡胶
• 钱保功从1950年开始,着手开始合成橡胶的研究,1951年, 他带着丁苯橡胶实验室研究成果来到了长春,参与并组织了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成橡胶的研究课题。当时, 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十分缺乏,各类橡胶完全依靠进口,作为 高分子三大材料的合成橡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生产, 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钱保功带领高分子合成室的科技人员, 在国内率先开展一步法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 烯的研究,丁苯橡胶小试成功。随后,又在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的中间工厂进行了扩试,奠定了国内合成橡胶研究的基 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在兰州兴建丁苯 橡胶厂,由酒精一步法试制丁二烯的催化剂全部由苏联进口, 并作为绝密技术对我国封锁。中苏关系恶化时,苏方不仅从 兰州撤走专家,收回图纸资料,而且连催化剂屑粒也未剩留。 在这关键时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工厂合作,自力更生, 攻克了催化剂这一难关,并将该厂依靠苏联专家生产的质量 较差的“硬丁苯”加以改进,用新的聚合体系制造出性能良 好的“软丁苯”。
开展新课题
• 钱保功学术思想活跃,注意抓住新的学科方向和具有发展前途的 研究课题予以拓展。50年代,国际上刚刚开始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交 叉学科的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创议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他带队访问苏 联,订购钴源。在钴源建成之前,利用紫外线光源研究聚乙烯的光敏 交联取得成果并培养了队伍。1960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成了 我国第一个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型钴源。钱保功组织领导科技人员开展 甲醛、乙醛、烯烃等单体的辐射聚合,聚四氟乙烯、苯乙烯的辐射接 枝,离子交换树脂等高分子的辐射效应,聚乙烯和含氟材料的辐射交 联等研究,并在长春主办了全国第一届辐射化学学术会议,从而确立 了我国高分子辐射化学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1965年,钱保功经 过实地调查,倡议在吉林市装备加速器,筹建国内第一个辐射化学中 试基地,此后发展成为吉林市辐射化学研究所。1982年,钱保功等人 在高分子辐射交联的研究中,将高分子结构因素引入辐射交联反应机 制中,建立了溶胶分数和剂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通式,它可以概括比 Charlesby关系式更广的高分子辐射交联行为。 高分子辐射化学这一 分支学科的开拓,现已果实累累。辐射交联聚乙烯用于我国第一颗人 造卫星的电缆件,全氟塑料辐射交联1982年荣获国家二等发明奖。长 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六五”期间研究成功的辐射交联热收缩 套管,性能达到美国RayChem公司同类产品水平,已在“七五”期间 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课件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课件

1977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对 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
2Hale Waihona Puke 09年高锟(中国香港),在光学通信 领域,特别是光导纤维方面的开 创性工作。
01
我国高分子领域院 士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姓名:冯新德
主要成就:在嵌段共聚物、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相态结构 、聚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以及聚合物的分子自组装 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
不断探索和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新高分子 材料,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高性能化
跨学科融合
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如强度、耐热性 、耐磨性等,以满足高端领域的需求。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化学、物 理、生物等,以推动高分子材料的创新发 展。
01
我国在高分子领域 的科研成果与贡献
我国在高分子领域的科研成果
料在新能源、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我国在高分子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01
人才培养
我国在高分子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国内外的高分子科
研机构和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高分子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高分子科学家
共同推动高分子科学的发展。
03
产业应用
我国的高分子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高分子材
01
02
汽车工业
高分子材料在汽车制造中占据重要地 位,如汽车零部件、内饰和外饰等。

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做的贡献的认识

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做的贡献的认识

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家所做的贡献的认识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闪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驰(1991)、徐信(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镕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茎(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铺(2001)中国的高分子研究起步于50年代初。

当时国内一批高分子研究的先驱者,分别在不同领域开展了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

唐敖庆先生于1951年在中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关于橡胶分子尺寸计算的我国首篇高分子科学论文,并在吉林大学开展了高分子统计理论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于1950年开始了合成橡胶和纤维素化学的研究工作;王葆仁先生于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立了有机玻璃和尼龙6的研究小组(后来迁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一部分);冯新德先生于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专业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何炳林先生于50年代中期在南开大学开展了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工作;钱人元先生于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别建立了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组,开展高分子溶液性质研究(1956年由上海迁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一部分);钱保功先生于5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高聚物黏弹性能及高分子辐射化学的研究;徐僖先生于50年代初期在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开设了塑料工程专业并开展了塑料加工成型研究。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国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工程等三个分支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跟踪国外发展、急起直追的情况下几乎同时起步。

但由于受到当时国内科研队伍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三个分支学科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

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48年在TexasA&M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Instituteof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

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

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

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

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

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

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

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

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徐僖院士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徐僖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以及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塑料工业梦想,毅然谢绝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回国后数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研发我国第一自制塑料,创建我国第一个塑料厂,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创建和发展高分子力化学新理论、新技术;率领团队研究解决国防军工、石油和石化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

以下是徐僖先生生平主要学术成就。

一、在国际上首次发明生物质塑料—五棓子塑料,开创了高分子材料制备新领域,研发并工业化我国第一个塑料,创建我国第一个塑料厂,创办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撰写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成为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上世纪四十年代,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祖国,徐僖先生立志投身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工业,使祖国富强。

当时中国没有石化工业,徐僖开创性地提出利用生物质制备塑料的学术思想,用我国盛产的五棓子制备塑料。

他首次从天然植物五棓子中提取出3,4,5-三羟基苯甲酸,经过脱羧反应制成1,2,3-苯三酚,从农作物的杆皮壳中研制出糠醛,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反应研究以及分子结构表征,发明了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苯三酚-糠醛塑料(简称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

赴美留学回国后,解决了五棓子塑料聚合反应工程化问题,取得中试成功。

面对国外从原料到产品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塑料制品奇缺的局面,徐僖先生用他发明的五棓子塑料制备技术,自行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于1953 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棓酸塑料厂,该厂后来被国家列为第一个5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单位),生产的五棓子塑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行研发并工业化的塑料,产品性能可与常规酚醛塑料媲美,填补了我国塑料工业的空白,成为突破国外禁运封锁的典范。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院士(健在的)(按地域从北向南):王佛松(应化所)周其凤(吉林大学)沈家璁(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双聘)张希(清华大学)徐僖(四川大学)沈之荃(浙江大学)程镕时(南京大学)杨玉良(复旦大学)江明(复旦大学)严德岳(上海交大)卓仁禧(武汉大学)曹墉(华南理工)林尚安(中山大学)吴奇(香港科技大学)高分子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曹墉(华南理工)杨玉良(复旦大学)顾忠伟(四川大学)韩志超(北化所)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国内教授)江明(复旦大学)韩志超(北化所)潘才元(中科大)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人。

1933年11月2日出生。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他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他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曹镛男,汉族,湖南长沙人,1941年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1966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1979年至198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进修。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8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88年至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访问研究。

1990年至1998年任美国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

1998年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 AS)院士。

他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1998年前主要从事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曾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新概念,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分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 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改进了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提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电荧光量子效率有可能突破25% 的量子统计规则.,1998年后在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合成一系列新型(含硒,含硅)等窄带隙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单链白光材料等;首次实现用银胶做阴极的全印刷聚合物发光器件;报道了一种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5%的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新型给体材料。

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共发表有关论文350余篇,据ISI检索(至2008年9月)他人引用总计超过6000余次,h-因子54;已获得授权美国专利2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

1988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参与获得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代表性论文:1)Structure of trans-polyacetylene prepared by rare-earth catalyst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3(10)(1982)687-92 Cao, yong; Qian, Renyuan; Wang Fosong; Zhao, Xiaojing2)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aniline oligomers and polyaniline Synth. Met., 16(3)(1986)305-15 Yong Cao; Suzhen Li; Zhijiann Xue; Ding Guo3) Soluble polyaniline Li, Suzhen; Cao, Yong; Xue, Zhijian Synth. Met., 20(2)(1987)141-94) Counter-ion induced processibility of conducting polyaniline and of conducting polyblends of polyaniline in bulk polymers Cao, Yong; Smith, Paul; Heeger, Alan J. Synth. Met., 48(1)(1992)91-75)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iodes made from soluble conducting polymers;Gustafsson, G.; Cao, Y.; Treacy, G. M.; Klavetter, F.; Colaneri, N.; Heeger, A. J. Nature (London), 357(6378)(1992)477-96) Improved quantum efficiency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in semiconducting polymers。

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应用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

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应用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

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应用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
佚名
【期刊名称】《功能材料信息》
【年(卷),期】2014(11)4
【摘要】蹇锡高,男,汉族,1946年1月生,重庆市江津区人。

现为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教授,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l969年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6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3—1990.8在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总页数】5页(P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6
【相关文献】
1.材料学中行进求索——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 [J], 胡卫娜
2.世界知名的无机功能材料专家我国能源与能源材料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我国固态离子学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陈立泉 [J], 无
3.我国形状记忆合金、智能材料等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第四
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大智 [J], 杨亲民;
4.我国3D打印著名科学家中国3D打印研究院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J], ;
5.世界知名的无机功能材料专家我国能源与能源材料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我国面态离子学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陈立泉 [J], 杨亲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

被国人永远感恩的23位科学家1. 屠呦呦:中医药专家,为青蒿素的研发做出巨大贡献。

2. 钱三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科院之父”。

3. 邹承鲁:叶酸的开创者,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4. 龙应台:文学家,著名作家和评论家。

5. 梅贻琦:物理学家,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发现了梅氏定理。

6. 丘成桐:物理学家,被誉为“世界数学之父”。

7. 邓稼先: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曾主持研制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 赵忠尧:电子工程师,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9. 黄旭华:化学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对于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10. 冯·诺依曼: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和数学家中的“最后一个通才”。

11. 郭永怀:物理学家,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核物理学之父”。

12. 李政道: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领军人物之一。

13. 徐光宪: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高分子物理学之父”,在高分子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4. 郭守敬:天文学家,发明了“杭州仪器”,对于中国天文学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 钟南山:呼吸与传染病专家,亲自参与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为中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6. 严济慈:生物科学家,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

17. 刘永龄:物理学家,为超导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超导物理学之父”。

18. 蔡元培: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19. 蒋梦婕:地震学家,为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参与抗击汶川大地震。

20. 卢嘉锡:物理学家,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1. 曾宪梓:教育家和政治家,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多种要职,为民主政治建设贡献良多。

22. 李四光:农学家,曾获“世界粮食奖”,是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3. 王选:地球物理学家,曾获国际上最高奖项之一——“俄罗斯艾尔斯金奖”,为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1930年,王葆仁与吴萱女士结婚,夫妇感情甚笃,吴萱对王葆仁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J.F.Thorpe)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

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H.Fischer)的邀请,赴该校任客籍研究员。

1936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成为当时同济大学首次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葆仁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

1941年,王葆仁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王葆仁被聘为专门委员,并应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庄长恭所长邀请于1951年调至上海,任有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由曾昭抡和王葆仁担任正、副主任,负责规划、协调全国高分子的科研与生产工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建立化学研究所,王葆仁率领有机化学所高分子组全体人员迁到北京,任化学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一直负责高分子方面的领导与组织工作。

1956年国务院制订《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王葆仁负责“高分子与重有机合成”重点项目及高分子科学的学科规划。

1956年开始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员、化工组组员和高分子分组组长。

1957年他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谈判。

1962年他再次参加全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的制定工作。

1957年王葆仁创办《高分子通讯》,1983年又创办该刊的英文版,后将《高分子通讯》改名为《高分子学报》、将英文版改名为《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王葆仁负责创办该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兼任首届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分子专业人才。

1963年王葆仁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2年至1986年,他又再次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并长期兼任该会高分子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支持中国化学会的工作。

他还担任过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50周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化学五十年》一书的编委,具体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一章.1980年,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的主编。

王葆仁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与科研工作,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5年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祝贺王葆仁先生从事化学工作六十周年大会”,首都科技界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高分子工作者500余人,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表彰了他一生中的杰出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学术组织工作的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分子科学在我国完全是空白。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王葆仁从他原来从事的有机化学毅然转入高分子,在我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并为之奋斗了30余年。

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首先以接受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即:尼龙,锦纶)的任务为研究对象,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全体同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迅速完成了上述两项军工任务,率先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以后分别转至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扩大生产,这是我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

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研究。

他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

他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

他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

几十年来他领导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合成研究室出色地完成多项任务;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高分子队伍。

王葆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出自已的学术见解,以改进生产,并促进学科发展。

例如:在他接受研制尼龙9的任务后,提出不沿用国外使用的合成方法而改用以氯和氢氧化钠进行癸二酸单酰胺的重排直接得到9-氨基壬酸的方法,从而建立了以蓖麻油为原料,经由癸二酸、癸二酸单酰胺重排制备尼龙9的简捷合成路线,投入生产。

因尼龙9的结构中的碳氢链与酰胺链的比例比较合适,因而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它在熔融态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王葆仁在聚酰胺化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利用恒沸介质进行ω-氨基壬酸和氨基己酸的缩聚,发现当反应程度达到99%以后,由于体系粘度变稠,末端基浓度降低,缩聚反应由前期的二级反应转变为三级反应。

这个实验结果澄清了国际上多年来对此问题的不同论点,解决了缩聚反应级数的问题。

又如:王葆仁认为我国的硅资源丰富,应加以利用,他自1954年开始,领导开展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通过醇解分离纯甲基单体,最后试制成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工作,还完成了难度很高的耐高温硅胶的军工任务。

他同时提出了利用有机硅单体既作为格氏反应的溶剂,也作为原料用以制备纯双官能单体的简便方法。

为我国早期发展有机硅工业打下了基础。

他还从事氯烷基硅烷的合成与反应等研究工作,探索有机硅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曾提出以硅碳-硅-氧为主链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改善耐化学性的见解,因硅-碳键比硅-氧键极性小的缘故。

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主张研制硅-硅双键化合物,而在国际上直到70年代末期才在美国合成了硅-硅双键化合物。

这是一个吸引世界有机化学家注目的课题,由此可见王葆仁的灼见。

王葆仁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

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经验和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王葆仁创办了中国第一种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由他历任主编直至谢世。

每期定稿都召开编委会,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进行。

由于他严格认真,使这份刊物达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载论文已跻入国际先进行列,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曾一度被迫停刊。

但1978年复刊后又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当创办英文版后,更加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编辑部经常收到国外索取刊出论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赢得了高度学术评价,1987年在中国科技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表扬。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

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

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

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

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

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

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