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谁+VP1,谁+VP2”构式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谁+VP1,谁+VP2”构式分析

作者:董志成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6期

摘要:“誰+VP1,谁+VP2”这一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常用的表示条件关系的构式。这一构式来源于前后主语一致的条件复句,在交际中因为疑问代词“谁”的高频使用而逐渐凝固成为独立的构式。这一构式又可以根据其主要功能和特点细分为典型的表示主观条件关系的构式1及非典型的更加凝固的主要用于对事物评价的构式2。基于构式1和构式2的基本框架、参数变量和语用功能,梳理构式1和构式2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构式语法句式疑问代词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41-03

“谁+VP1,谁+VP2”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假设或者条件的复句形式。朱德熙(1982)以及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类型的句式中的疑问代词“谁”,属于同一疑问代词前后配合使用,所指相同,具有普遍性。王仁法(2003)针对这一看法提出,该句式的“谁1”表示泛指,“谁2”指向“谁1”,二者表现为同一方向的指称序列。郑礼珊、黄正德等人则使用了生成语言学的无选择性约束理论,认为其句式属于光杆条件句,成对出现的疑问代词受到了一个隐形必要算子x的约束,表示同一变量,赋予了其全称量化意义。本文侧重于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分析“谁+VP1,谁+VP2”这一构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认为这一句式还可以细分为两种密切相关类型:表示条件关系的典型构式(构式1)和表示对程度进行修饰的非典型构式(构式2)。

一、“谁+VP1,谁+VP2”构式溯源与发展

1.“谁+VP1,谁+VP2”构式的产生

“谁+VP1,谁+VP2”构式来源于前后主语表人并一致的条件复句结构,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一致,一般会省略掉一边或者所有重复的主语,例如:

例句1:员工业绩出色,(员工)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

例句2:小王赢了这局,(小王)就能进入决赛了。

例句1中的“员工1”为不定指,“员工2”指向了被“业绩出色”限定后的“员工1”。前分句的作用在于从广泛的所有“员工”中,限定出“业绩出色”的成员,后半句的作用是表达在“业绩出色”范围里的“员工”获得了“得到更多的奖金”的结果。

例句2中的“小王”虽然都是特指某一人物,但前分句还是蕴含着两种情况:“小王”赢了这局和“其他人”赢了这局。后分句表达赢了这局的人,获得“进入决赛”的结果。

可以看出,前后主语表人并一致的条件复句,往往蕴含着一个广泛的对人的取值范围,并由前分句的谓语部分进行限定,后分句表示被限定后的成员获得了某种结果。而当用人称代词成对替换这种句式的分句主语时,前后主语可以同时出现,不必省略某一部分。

例句3:谁业绩出色,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

例句4:他只要赢了这局,他就能进入决赛。

普通的人称代词,常常都是有所指的,因此更适用于描述类似例句2那样的有具体特定对象的情况。而人称代词“谁”,本身具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功能,因此可以描述类似例句1的情况。随着条件疑问句中成对出现的“谁”的使用频率变高,使用范围变广,结构越来越凝固,逐渐发展成为特定的构式,即本文所论述的“谁+VP1,谁+VP2”构式。

2.“谁+VP1,谁+VP2”构式的发展

“谁+VP1,谁+VP2”构式来源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的条件复句,因而这一构式一般也用于指明两个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例如:

例句5:谁污染,谁治理。

这一例句中,“污染”和“治理”形成了基本的条件关系,即污染的发出者必须参与治理,表明条件关系是“谁+VP1,谁+VP2”构式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是这一构式最基本的形态(构式1)。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谁+VP1,谁+VP2”逐渐发展出了另一种构式变体,即构式2。构式2是“谁+VP1,谁+VP2”构式的非典型形态,其基本功能不在于表示条件关系,而用于对某一话题进行主观性的评价。例如:

例句6:他的话谁信谁倒霉。

这一例句强调的并不是“信他说的话”和“倒霉”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对“他的话”这一话题做出“不可信”的主观评价。

构式2相对构式1更为凝固,对构件的要求也更严格。句法上,构式2则一般作为紧缩句或者在话题句中做谓语来说明话题所指代的事物。

二、表示条件的“谁+VP1,谁+VP2”构式(构式1)

1.构式1的组配构件及关系

构件是搭配组成构式的具有一定句法语义属性的“语块”,每个构件都有各自的属性,担负各自的功能,并通过框架组合在一起,浮现出整体的构式义。分析构式1的构件的组成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描述这一构式的基本形式。

“谁+VP1,谁+VP2”构式由四个基本构件组成,即谁1、谁2、VP1、VP2。对于重复出现的疑问代词“谁”,笔者认同上文所叙述过的王仁法的观点,该构式组合运用了“谁”的泛指功能和特指功能,使之成为该构式的框架标记。具体来说,“谁1”表示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泛指,所指的特定群体的范围可以通过潜在的语境来确定。

例句1:谁污染,谁治理。

“谁1”泛指对象:生产企业。

也可以通过上下文交代的话题或者语境来确定。

例句2:大学生谁不努力,谁就是在虚度光阴。

“谁1”泛指对象:大学生。

“谁2”表示特指,指向了被前面的分句所限定的,符合“VP1”条件的“谁1”,例如,例句1中的“谁2”,指向了“污染了环境”的“谁1”(生产企业)

“谁1”和“谁2”作为框架标记,是“谁+VP1,谁+VP2”构式的固定成分。与之相对的VP1和VP2则是这一构式的基本参数变量,也是该构式的核心部件。构式1通过VP1表述了某种条件,用以限定泛指的“谁1”,被限定后的“谁1”,由“谁2”指代;然后VP2表示达成“谁2”所获得的结果。换言之,VP1和VP2这两个部件,共同构建了该构式的基本条件关系。这四个构件之间的语义指向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加以说明。

2.构式1的变量特点与整合度分析

吴为善(2016)指出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同一性。构式里的各个构件进入框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元素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谁+VP1,谁+VP2”构式的基本参数变量为VP1和VP2,分别担负着表明条件和结果的功能。这两个参数变量都具有较高的自由度。VP1与VP2都可以是独立的动词:

例句3:谁吃得多谁埋单。

VP1和VP2也可以由内部高度复杂的动词性短语充当,在结构上,没有对充当变量的动词性短语做出特殊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