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文化
一堂有创造力的课才会展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在学习《原始农耕文化》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几个关键环节,即问题的设计、图片的立意、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的使用等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了让这一节课能够丰富多彩,使学生产生创造激情,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看参考书之外,我还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材料,有《炎帝神农部落农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呈献七千年前文化》、《来自半坡古文明的信息》、《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传说》、《文明的发轫》、《创建绿色新文明》、《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等文字材料。还有大量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具图片、遗址图、想像图等,探究学习活动也是我思考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的资料使我能够把握本课的主题,另外,我还用powerpoint制作比较理想的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首先,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势必成为粗放式教学。从宏观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艰辛、智慧和生动的创造历程,是本课的中心。这也是我备课的着眼点。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设趣激意,就使这一课的设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初一学生来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的,需要有基础的知识、感性的认识做铺垫,由浅人深;层层推进,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我将基础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以板书标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如下: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半坡遗址)
早地作物粟半地穴式房屋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
湿地作物水稻干栏式建筑
三、原始聚落
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本原因。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问题设计方面我注意了层次性,并使设计的问题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层: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标志是什么?②理解层: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色是什么?③深化升华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着眼点,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的主要问题有:①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②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③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⑤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试说明你的理由。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大胆地谈出你的看法。⑦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对问题的设计,不是停留在简单地“是与不是”的判断性回答上,而是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余地,给学生以思维锻造的机会。
第二、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的乐趣,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情景复现法: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多媒体手段或网上收集的学习素材,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网上查到河姆渡人的生活想象图,再现了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讨论发现法:在激趣设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结构,在重点难点的问题上,编制直观的情景材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同桌交流、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①半坡尖底瓶的用途是什么?它的设计原理是什么?②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半坡尖底瓶的原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论述第二个问题时,我选取了一部分情景材料,如关于黄土高原古今境变的材料、歌曲《黄土高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里,我运用了“史论结合原则”,注意用观点统帅材料,用史料去论证观点,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力度。
直观展示法:初中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有鉴于此,对一些死的画面,我进行了艺术加工。如对半坡尖底瓶这样一幅孤零零的画面,我在上面加入一段红色的绳子,使其产生了动感,便于学生理解。在讲述原始农耕文化的时候,我把今天的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用展示图片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另外,在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进行比较的同时,又把原始人的房屋建筑与现代人的房屋建筑进行了比较。直观形象的情景使学生容易理解,印象强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原始农耕文化是农业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理念。
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
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