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
句子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祖母侍弄土地比作绣花,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精心侍弄土地的情景;
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 质以及“我”对祖母赞美之情。
精品文档
拟人句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______ ,
精品文档
明确题型
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品味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精品文档
二理清思路 掌握步骤
精品文档
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
首先,先在文中找到所需赏析的句子,即将句子回归 原文,并将句子放在整个段落甚至前后段落中理解,
简要地说,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其次,细读所要赏析的句子,根据题意,或主要从某 个角度,或从多个角度较全面、充分地思考。
精品文档
20.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3 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 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 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 油锅里 浸过一般。
示例:1用“啃”和“啧啧”2写出了“络腮 胡子”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1“像 是 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2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 特点。 3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 “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精品文档
2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 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 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 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精品文档
19.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 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 宜人。
精品文档
2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加 着重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散文词语的意义与赏析
散文词语的意义与赏析一、“重要词语”特点“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例如: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理解全文的内容。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
对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比如《忆刘半农君》最后一段中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什么是“朋友的憎恶”?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
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比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
阅读理解中的词语和句子怎么赏析来来来手把手教你
《课标》提出“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要求。
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招考查的热点。
(一)词语理解与赏析Part1准确理解词义。
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
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
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
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
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
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
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意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
理解和解释这个意义,要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进行综合理解。
Part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Part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
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
体味词语的作用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
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
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现代文阅读考点例析:句子含义题解题技巧例析01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句子含义又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第一篇: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表面是景与情的理解,最多再加上情景结合方式的把握。
实际上这样的赏析是不全面,也不深透的。
就古诗意境的营构来说,绝不仅是单靠意象就能直接传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的古典诗人们,还注意到的意脉的融入。
孙绍振先生谈到古诗赏析时,说过这样一句极为重要的话:分析就是就是突破表层,把深层的意脉起伏揭示出来。
意脉决定情感的特殊生命。
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脉呢?在笔者看来,古诗的意脉就是就是指潜伏在显性的表层的景语下面的起伏不定的勾连串通景与情的语言脉络。
意脉,有这样两种形态:一是线型意脉,指的是景与情、景与意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的相关性,以开合、正反、因果、假设、目的、转折、层进等逻辑呈现。
这种意脉在性质和量度上精密地相应,往往贯穿首尾,从而让全诗构成完整的统一体。
如: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由汴河水春景“开”,以“风起杨花愁杀人”合,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遥寄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
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由“冬”到“春”,由“寒”到“暖”,其意脉构成正反关系,表现了梅不同桃花之处:高洁守志。
如: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前四句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这两方面成为不眠之因。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画眉“林间自在啼”的情景,后两句则假设画眉笼中的处境,从而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与赞美。
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高考语文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
3.“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不乏“中西合璧” 的词语,文中加颜色的“圈粉”一词是如何体现“中西合璧”这一特 点的?表达效果如何?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 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 有回报。
答案 ①“圈”是动词,有“画环形”的意思,形象地表达出设定和扩 大范围的动作;“粉”,是“粉丝”的简称,而“粉丝”是英语“fans” 的谐音。将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②内容上,这个流行语形象地表达出吸引、扩大粉丝群体的过程;形式 上,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 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 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又如……”, 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 表述更准确。 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 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 变化。
答案 ①原句采用倒装句,定语后置,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格桑 花的各种颜色。 ②原句把各种颜色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 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 ③原句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了格桑花颜色众多; 改句只是三种颜色。
比较分析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 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三)词语与语体风格角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逢端午前后,成百上千的花儿齐齐开放,整条巷子都弥漫在栀子 花的清香里。每个清晨,搬把椅子坐在花荫下读书,醉在花香里,也有 庄周梦蝶的迷幻:不知道是栀子花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栀子花?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小说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
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1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2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
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1)词语和语句的含义:①词语或语句的表层含义,联系上下文的相应内容;③深层含义: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2)词语和句子的作用从四个方面思考:修辞或者表达技巧、结构、人物或环境描写、表情达意。
①修辞或者表达技巧的作用(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A.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答题步骤: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象,表达了……思想感情。
B.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阐明事理或抒发感情。
答题步骤: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象,表达了……思想感情。
C.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D.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E.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F.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G.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 要点10 诗词鉴赏之名句理解与赏析
要点10 古诗词鉴赏之名句理解与赏析例1:【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_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1)鸿雁传书思念故乡(2)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能从①整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
)【解析】(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
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
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
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七年级语文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之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七年级语文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之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语文学习中,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词句的准确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同学们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仔细审读上下文的暗示在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需要仔细审读上下文,寻找暗示和线索。
有时候作者会通过其他词句的用法、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方式对某个词句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
例如,在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中,我们遇到了“波光粼粼”的描述词语,通过仔细审读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文字中融入了“湖面上倒映着阳光”的句子,从而揭示了“波光粼粼”的意义。
二、研究词句的词义和词性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需要对词句的词义和词性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词典,我们可以了解词语的多个意义,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背景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意义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同时,还要注意词句所属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
三、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需要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句型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在其中运用了各种词句。
例如,在一篇抒情诗中,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排比手法,可以理解词句的强调和对比作用。
四、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在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还应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
通过分析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并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描写雨夜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夜幕婆娑中,雨丝如烟。
”通过词语的选择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表达了一种沉寂和忧伤的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雨夜的氛围。
总之,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仔细审读上下文、研究词句的词义和词性、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以及注重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初一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含义、体会情感一.语境:“语言只有在所处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在现代文阅读中“语境”上下文一起构成的一种语言情境。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
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
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二.紧扣具体语境,准确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出题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重要词语”,主要指显示文章要旨的关键词语、耐人寻味的词语、显示结构层次的联络性词语以及起指代作用的词语等。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的词义,大致包含有指代义、隐含义、一词多义、比喻义等。
(二)总结:结合语境赏析词义的方法:A练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题目: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
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
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钱去了,我就现在要!”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
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子这里瞅上一眼。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附练习)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附练习)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考点分析】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是“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是指对语言的赏析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中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一是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理解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中考对词语赏析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一次的理解。
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起修饰限定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量词等。
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一、理解词语的含义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x一词的理解;某句中xx一词有什么含义?(一)答题思路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2、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3、明确词语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
4、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
5、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修辞义、临时义)。
(二)答题技巧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赏析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一、常见的题型: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赏析句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一、赏析词语的运用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根据考纲出现的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我们先来看看“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怎么解答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a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内涵)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
第一步很简单,第二步的第一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对于第二小点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这含义是表面义或基本义和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两者的综合。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1、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A、考点精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之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
第二十四讲记叙文阅读(三)词、句、段的理解与品析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4.判断词语能否去掉、替换。
5.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
6.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句子或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8.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0.通过具体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的理解与赏析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等多方面去分析。
【答题格式】“××”一词原指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分析此词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分析表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特点,表达了________情感。
C.分析深层含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____________,或者给了我们________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某词能否去掉【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了(限制、说明、修饰了)__________,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去掉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特点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4.某词能否换为另一词【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出自原文的词语)。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换了后就变成________。
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4.三不要: 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析读: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鉴赏: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论述类文本2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分析
术语义
在文章中出现的新词语、新概念,以及 一些在新语境中有解释需要的名词术语 。
需要根据文本理解并说明。
语境分析 找到所考词语的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前后词句的内
法
容,明确其大概意思。
结构分析 对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语感分析,判断其词性、功
法
能。
明晰指代 利用代数代换的方法找到具有指代义的词语的具体
法
内容。
(罗丹雕刻自由抒情,捕捉想象中的人间百态。 )
5、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 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 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 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 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 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 生。 (罗丹既体现雕刻的本质又是对传统雕刻的超越和创新。 )
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 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 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虑罗 丹作品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可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来理解,如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他的 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 生”“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 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可。
3、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 都写在肉体上。
( 罗丹的雕刻,是对人的生命的全景表现。 )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重点句子的赏析
高考小说重点句子的赏析一、挖掘深层含义:抓角度,析内涵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抓句子的位置、关联内容。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二、高分策略:“内看+外联”准解句子含意1.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确的句子。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2.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一联该句的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意。
三、答题角度【答题角度1】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语境意义、言外之意)1.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如何赏析句子
如何赏析句子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小学高段语文“词句段运用”教法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词句段运用”教法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项基本任务。
对于语文词句段的掌握,应该通过给予学科实践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通过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融,在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更加积极之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饱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语文园地的设计,充分体现语文教育对于学生词句段运用的教学策略恰当的预设和实践。
为了“词句段运用”教学更加有效,下面结合教学经验,以六年级上册教学为例,探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抓住前提:细化解读语文教学单元要素1.品读词句,明晰语文元素统编教材吸取了众家所长,明晰其中的语文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悟语文的魅力。
不可否认,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是遵循着以往的教学传统,习惯按照以“篇”为教学目的和单元实施。
这种割裂的教学体系,实施起来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缺乏了对于教学的整体关怀,为了能够使的语文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加有条不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前提,细化解读语文教学单元的要素。
为了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必须立足单元,备课时就把“词句段运用”栏目当作单元整组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通盘考虑与设计。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与单元学习重点“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相契合。
学生读着句子,感受着漓江的美景,想象着画面,抒发着心中的感受。
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如此描写的益处,进一步体验统编版教材词句段运用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1.结合实际,契合阅读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于生活实际的思考的结合,由浅入深地训练句子的运用。
对于不同的句子在不同场景中的沿用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思考同一个句子应用于不同场景之后的改变和表述之后,对于句子练习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并且可以借助学习的自主性,达到句子和段落衔接训练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第一篇: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特别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考查。
那么,如何去做这类题目呢?一、理解词语的含义考查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考词典上的意思,而是考查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动态的、有特指的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以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义等。
它不同于词典义,又往往和词典义有某种联系。
理解这一类词语,首先需要对词语的表面义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解释词语含义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篇)。
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园林》)句中“标本”一词的含义,如果答词典上的意思“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的样品”,在句中就讲不通。
如果结合语境(上下文)来推断,就会了解到“标本”指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地位。
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标本,指各地园林学习效仿的范例、样本。
典型考题:(2009年锦州卷)《云雀》第16题:说说句子“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中画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如果只答“模糊不清”肯定不行。
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之间“我”和妹妹的表现来答,就会发现“迷糊”的深刻含义是: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感到困惑。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词语指代义的考题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典型考题:(2009年南京卷)《蔷薇几度花》第13题: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的位置,认真阅读这个词语前后的句子,因为词语所指的内容一般就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
如“记忆”,我们从第⑤段的“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段话中可得到答案:那个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如“稀奇”,在本段的结尾有一句话:“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不难看出这里的“稀奇”就是指少见的正宗手工灶糖。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从命题来看,包括理解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考题类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等方式出现。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考虑,在具体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②抓住关键词语,从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性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侵略者的统治比作监狱。
结合修辞手法,就很容易破解句子的含义。
它是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是掌握了争取自由独立的武器,这个民族的人民可以随时团结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
典型考题:(2009年临沂卷)《母亲的羽衣》第11题:怎样理解“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的含义?抓住关键词“不曾是”、“仙女”等,结合全文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来赞美母亲的奉献精神和母爱的无私伟大。
这样就容易得出答案:每一位母亲都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对美的天性追求,都曾度过一段天真快乐、自由幸福的美好时光。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分析。
从内容看,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不同。
在记叙类的文章中,作用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烘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有总提、总结、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
一般而言,开头的句子主要起引出或者总领下文的作用;末尾的句子,主要起总结上文或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章中间独立成段的句子,一般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两种作用:一是渲染气氛或者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为下文做铺垫。
如果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运用了描写方法,作用就是:生动地写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
这类题的命题方式一般有三种:①这句(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只要从结构上考虑即可。
②这句(段)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要求比较具体,不用多说。
③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
如:说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这句话的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内容上来看,点明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典型考题:(2009年沈阳卷)《迷雾灯塔之光》第18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根据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意思,不难看出: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四、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语文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味、品析。
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欣赏品味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中考题中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语言赏析题在阅读考查中备受青睐。
例1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做点赏析:它浅浅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009年烟台卷)例2结合语境,理解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蜷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态。
一旦睡着,他肯定要着凉的。
我这样想。
(2009年牡丹江卷)例3赏析下面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009年南京卷)。
例1和例2是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
例3是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从2009年各地中考语言赏析题来看,像例3这一类自选角度的赏析题占了大多数。
从规定角度进行赏析比较容易操作。
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或从画线的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等)入手,结合语境、句子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例1答案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例2答案示例:“裹”、“蜷”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的可怜无助。
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找准自选角度的切入点。
通常有,从修辞的角度切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切入,从句式、叠词角度切入等。
然后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赏析。
例3答案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
也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其他角度切入,示例:一个“躲”字,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表现了蔷薇花不张扬的特点,“素素装”、“淡淡笑”运用叠词,突出了蔷薇花的素雅和不张扬,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以上几种解读并不是考查的全部,而是几种常见的题型,我们应根据要求灵活变通。
最后提醒大家: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赏析,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原则,一定要具体落实到原文的内容上,如果泛泛而谈,是得不了分的。
第二篇: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理解与赏析句子是3——6年级学生阅读中最常见的题这种题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呢?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平常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也是新大纲最提倡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自己觉得挺管用的,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课堂讲学中试试。
1.看修辞。
不论是课后题还是专家出的试题中,总喜欢把一些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剔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或进行赏析。
对于这类句子教学中要注意这几个步骤: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所用的修辞手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即使很快就看出句子所用的修辞,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尤其不能精炼表达。
这时就是我们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直接告诉学生用“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来下笔回答。
”说作用。
即放开让学生畅谈用了这种修辞后有什么好处,必要时还可以和没有用此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些名师常用的方法。
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却不知该怎么表达。
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告诉学生就用上“表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讽刺了什么”或者是“把什么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赏析: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非常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只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
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练一练: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山中访友》对于那些没有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又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赏析呢?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方法。
2.看描写方法。
还有不少句子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的,遇到这种句子我们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①准确把握描写方法。
小学教材中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六种。
这些再差的学生也能看出来,只是不知该如何让表达。
那就告诉孩子答题的技巧:径直以“此句通过什么描写”开始。
然后看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后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等。
还以《窃读记》为例:“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进去。
”词句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再比如《穷人》中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一面》《金色的鱼钩》中的外貌描写,都是专家名出题时非常关注的内容。
3运用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理解赏析句子。
那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句,或点名主旨,或升华中心。
这新句子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吸引专家眼球的句子。
考卷中出现的几率最高,尤其是名校试卷。
对于这类句子赏析时,用上名言警句,不仅能深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毕竟孩子的语言远远不及名人和几千年来老百姓流传下来的语言精粹,而且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产生愉悦感与共鸣,给他们以“标新立异二月花”之感,当然会得高分了。
例1 《窃读记》的结尾:“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可以这样来谈体会:吃饭哺育身体,而书籍则哺育灵魂。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人的成长需要吃饭,更需要从书中不断获得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