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蔽效应的例子
掩蔽效应的基本概念
7 770 920 150 20
6400 7700 1300
8 920 1080 160 21 7700 9500 1800
9 1080 1270 190 22
9500 12000 2500
10 1270 1480 210 23 12000 15500 3500
11 1480 1720
240 24 15500 22050 6550
固定比特率和可变比特率
我们假定这里讨论的 mp3编码使用的是固定比特率的编码方式 ,也就是说编码产 生的文件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输出的比特率都是你指定的那个数值。固定比特率编 码的缺点是,绝大部分声音文件中的信息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使用乐器较多,或者
有很多人同时说话的音频片断中,信息量就大,反之就小:类似这样影响音频文
则不明显。
由于声音频率与掩蔽曲线不是线性关系,为从感知上来统一度量声
音频率,引入了“临界频带(criticalband)”的概念。通常认为,在20Hz 到16kHz 范围
内有24个临界频带,如表 12-01所示。临界频带的单位叫 Bark(巴克),
1Bark=
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
f( 频 率 )<500Hz 的 情 况 下 , 1Bark≈f/100 。
另 外 一 些 数 据 较 少 、因 而 有 剩 余 空 间 的 帧 内 。注 意 多 出 来 的 空 间 ,是 别 的 帧 里 多 出 来
的富余空间,而不是特别开辟出来的额外空间。
编辑本段视觉的掩蔽效应
空间域中的掩蔽效应
视觉的大小不仅与邻近区域的平均亮度有关 ,还与邻近区域的亮度在空间上的变 化(不均匀性)有关。假设将一个光点放在亮度不均匀的背景上 ,通过改变光点的亮 度 测 试 此 时 的 视 觉 ,人 们 发 现 ,背 景 亮 度 变 化 越 剧 烈 ,视 觉 越 高 ,即 人 眼 的 对 比 度 灵 敏度越低。这种现象称为空间域中的视觉的掩蔽效应( Masking)。
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环境中存在其他声音的情况下,某一特定声音能够通过遮蔽或干扰其他声音而显得更加突出或不易被察觉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和解释,包括其概述、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之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店铺音乐选择与运用、居住环境中隔音设施的应用以及职场中声音掩蔽技术的运用等。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并围绕交通噪声对人体健康、医院环境中的音乐治疗以及办公室噪声对工作效率和员工健康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声音掩蔽效应的重要性和前景,并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声音掩蔽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声音对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和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声音掩蔽效应来改善不同场景下的环境品质,并为个人以及社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2. 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与解释:2.1 声音掩蔽效应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一个声音可以通过另一个较响亮的声音而被忽略或降低听觉感知。
当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较强的声音会使较弱的声音变得不易察觉。
2.2 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声音掩蔽效应基于听觉系统对声源方向和频率特征的处理能力。
较高级别的声源通常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倾向于关注较明显的声源。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听觉选择性过程和听觉遮蔽机制导致的。
听觉选择性过程指当多个声源同时发生时,大脑通过自动筛选和集中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或者突出的听觉刺激。
这意味着某些频率范围内的较弱声音可能会被忽略或者被认知上降低。
而听觉遮蔽机制则指当接收到相似频率范围内连续发生的声音时,早期听觉处理会压制那些不相关的较弱声音,以避免干扰对当前有用信号的感知。
生活掩盖真相的例子
生活掩盖真相的例子生活中有许多例子可以展示生活是如何掩盖真相的。
以下是一些例子:1. 婚姻生活:夫妻之间往往会掩盖彼此的缺点和不满,为了维持表面和谐的家庭关系,他们经常选择不说出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这可能导致问题的积聚和最终的婚姻破裂。
2. 社交媒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生活往往只是他们理想化的一面。
他们经常选择分享他们的成功、快乐和美好时刻,而掩盖了他们的失败、挫折和困难。
这种表面上的完美生活可能给他人造成不真实的期望和压力。
3. 政府宣传:政府往往会通过宣传来掩盖真实的问题和负面的信息。
他们选择公布一些积极的消息,而忽略或掩盖一些负面的消息,以维护政府形象和稳定社会。
4. 商业广告:企业经常通过广告来推销产品或服务,他们往往选择强调产品的优点而掩盖缺点。
这种宣传往往会误导消费者,使他们对产品产生错误的期望。
5. 新闻报道:媒体有时候也会选择掩盖或歪曲真相,以适应特定的政治或经济利益。
他们可能选择报道一些积极的消息,而忽略或掩盖一些负面的消息,从而产生偏见和误导。
6. 教育系统:教育机构有时候也会掩盖真相,以保持教育秩序和学校声誉。
他们可能选择隐藏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成绩差的事实,以维持学校的形象。
7. 医疗行业:医疗机构有时候也会掩盖真相,以避免引起公众恐慌或法律纠纷。
他们可能选择隐藏一些医疗事故或错误的信息,从而给病人和公众带来潜在的风险。
8. 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掩盖真相,以避免冲突和矛盾。
他们可能选择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以维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9. 经济数据:政府或经济机构有时候也会掩盖真相,以维持经济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
他们可能选择隐藏一些负面的经济数据或趋势,从而掩盖经济问题的存在。
10. 个人生活: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选择掩盖真相,以保护自己的隐私或避免尴尬。
他们可能选择隐藏自己的错误、恶习或不良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形象。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掩盖真相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掩盖真相的现象。
频率掩蔽效应
频率掩蔽效应频率掩蔽效应是指高频率的信号在存在低频率信号的背景下,会被掩盖或难以察觉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他人说话、在繁忙的城市中很难察觉到微弱的声音等。
频率掩蔽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有不同的敏感度,高频信号相对于低频信号更容易被忽略。
频率掩蔽效应是由于听觉系统的特性导致的。
人类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其中内耳中的耳蜗起到了接收和处理声音信号的作用。
耳蜗中的听觉神经会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反应,高频信号在耳蜗中引起的反应较低频信号更强烈,因此在高频信号存在的情况下,低频信号会被高频信号所掩盖。
频率掩蔽效应对人类的听觉感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噪音环境,如交通噪声、机器噪声等,这些噪音中包含了大量的高频信号,会干扰我们对低频信号的感知。
例如在嘈杂的餐厅中,很难听清对方说话的内容,这是因为餐厅中的噪音掩盖了对方说话的低频信号。
类似地,在音乐会上,当乐队演奏时,低音乐器的声音往往会被高音乐器的声音所掩盖,使得整个音乐的层次感下降。
频率掩蔽效应不仅在听觉上产生了影响,还对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频率掩蔽效应会降低人们对低频信号的注意力和敏感度,从而影响了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低频信号往往被高频信号所掩盖,导致人们难以及时察觉到危险的存在。
此外,频率掩蔽效应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高频信号的存在可能引起人们的不适感或厌烦情绪。
为了减轻频率掩蔽效应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减少噪音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可以通过隔音材料、降噪设备等手段来减少噪音的干扰。
其次,对于重要的低频信号,可以通过增大声音的强度或改变信号的频率特性来提高其可辨识性。
此外,个体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也对频率掩蔽效应的影响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可以提高对低频信号的感知能力,减轻频率掩蔽效应带来的影响。
七大听觉感知效应
七大听觉感知效应掩蔽效应:分为视觉掩蔽和听觉掩蔽。
指由于出现多个同类别但不同程度的刺激,被试对象就不能完整接受全部刺激的信息。
一个较弱声音的听觉感受(被掩蔽音)被另一个较强声音(掩蔽音)影响乃至掩蔽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还与声音频率有关。
频率越低,掩蔽效果越强,频率越高,掩蔽效果越差。
台上演出的是女声歌唱或轻音乐,即使声音较响,台下观众依然可以轻声交谈;当演出带有打击乐的音乐节目时,台下观众相互交谈就比较困难。
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声的掩蔽效果也十分显著。
在广场或礼堂开会时,台下的喧哗声常常使人听不清甚至听不见台上的讲话声。
颅骨效应:即颅骨传声,指声音通过骨传导直接将声波传递到听觉神经。
空气传播的声音不仅受环境影响,还要通过外耳,耳膜,中耳,才能到达内耳,声波能量大量衰减,导致音色发生很大的变化。
空气传导: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颅骨传播的声音则是直接通过颅骨到达内耳,声音的能量和音色的衰减、变化相对较小,听觉感受也不太一样。
颅骨传导: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人们听自己的声音都是经颅骨传导的,而录音磁带记录的是经空气传播的声音,所以在听自己讲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是自然的。
当你吃饼干薯片时,往往感到很大的噪声,旁人却听不到,也是由于颅骨传声的缀故。
用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无论多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自己说什么,就是骨传导的作用。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就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也是颅骨传声。
骨传导助听器、骨传导耳机双耳效应:1896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提出时间差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不同,造成时间差。
时间差的定位作用取决于最初瞬间传来的声音。
利用瞬态声的时间差可以有效地判别声音方位。
七大听觉感知效应
又称优先效应,延时效应,指人们不能分辨出某些延迟声的现象。
两个强度相等的前导声和滞后声几乎在同时到聆听者耳中时,
延迟在5ms以内时,听觉感知到的声音方位会向前导声源偏移。
延迟在5—30ms以内,听觉上感到响度增加,且声音来自前导声源,感知不到滞后声存在。
延迟时间超过30ms未达50ms时,听觉上可以感知到滞后声,但仍感觉声音来自前导声源的方位。
用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无论多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自己说什么,就是骨传导的作用。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就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也是颅骨传声。
骨传导助听器、骨传导耳机
双耳效应:
1896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提出
时间差
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不同,造成时间差。
时间差的定位作用取决于最初瞬间传来的声音。
利用瞬态声的时间差可以有效地判别声音方位。
这也是人耳对打击乐器、语言、求救声等瞬态声更易判别方位的重要原因。
而持续声则会引起遮蔽效应,致使定位效果稍差。所以,时间差可以提供比声级差更多的方向性信息,是双耳听觉定向的主要依据,尤其对瞬态声方位的判别更有利。
声级差
音色差
同一个声音中的各个声波能量绕过头部的能力各不相同,频率越高的分量衰减越大。于是左右耳听到的音色就有差异。
只要声音不是从正前方(或正后方)来,两耳听到音色就会不同,这也是人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种依据。
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相等,感受不到双耳的的时间差、声级差、相位差和音色差。
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声的掩蔽效果也十分显著。
中介效应遮掩效应的文章
中介效应遮掩效应的文章1.引言1.1 概述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是社会科学领域常常涉及的两个概念。
中介效应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通过一个中介变量所产生的关系,而遮掩效应则是指在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一个掩盖了另一个变量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关心的是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变量来产生影响。
这就是中介效应的概念。
中介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
与中介效应相对应的是遮掩效应。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只是被另一个变量所掩盖了。
这就是遮掩效应。
遮掩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在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需要更加谨慎,不仅要关注表面上的相关性,还要深入探究影响这种关系的其他因素。
通过对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这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的定义和解释,并通过具体的举例说明来阐述它们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比较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场景。
最终,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概述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节,分别介绍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
在介绍中介效应时,将包括其定义和解释,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同样,在介绍遮掩效应时,也将包括其定义和解释,并通过举例给予说明。
结论部分将对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同时,还将探讨影响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的因素,并讨论它们的应用场景。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安排,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的概念和特点,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声音的掩蔽效应
声音的掩蔽效应人耳能够在寂静的环境中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是在嘈杂的环境里,这些轻微的声音就会被杂音所淹没。
这种由于第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得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现象就称为掩蔽效应。
第一个声音称为掩蔽声,第二个声音称为被掩蔽声,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数量称为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发生时,一般以不同性质的声音作为掩蔽声,比如纯音、复音、噪声等。
研究还发现,当掩蔽声和被掩蔽声不同时到达时,也会发生掩蔽,这种掩蔽现象称为非同时掩蔽。
掩蔽声作用在被掩蔽声之前所发生的掩蔽,称为前掩蔽;掩蔽声作用在被掩蔽声之后所发生的掩蔽,称为后掩蔽。
听觉的掩蔽效应一般是用掩蔽声存在时的新的听阈曲线来表示,因此这里涉及的被掩蔽声一般是指纯音。
掩蔽声存在的听阈称为掩蔽阈。
1、纯音的掩蔽纯音是最简单的一种声音,下图反映的是1KHz,80dB纯音为掩蔽声时,测得的纯音的听阈随频率变化的特性。
图中,虚线为听阈的曲线,实线为掩蔽阈曲线,文字表示了在不同区域所能听到的声音。
在700Hz以下,和9KHz以上的频率范围,纯音的听阈几乎不受掩蔽声的影响。
在700Hz到9KHz之间,纯音的听阈明显提高,越接近掩蔽声的频率,掩蔽量就越大。
纯音的掩蔽基本符合以下几个规律:低音容易掩蔽高音,高音较难掩蔽低音;频率相近的纯音容易互相掩蔽;提高掩蔽声的声压级时,掩蔽阈会提高,而且被掩蔽的频率范围会扩展。
2、复音的掩蔽大多数声音是以复音的形式存在的。
乐音一般是由一个基频和多个谐频组成的,音色主要取决于其谐频结构。
复音的掩蔽范围主要是由复音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决定,在每个所包含的频率附近都有产生一个最大的掩蔽量,当频率小于复音所包含的最小频率或大于其所包含的最大频率时,掩蔽效应逐渐减弱,并且掩蔽阈趋近于无掩蔽声时的听阈。
3、窄带噪声的掩蔽窄带噪声通常是指带宽等于或者小于听觉临界频带的噪声。
用纯音做为掩蔽声时,由于存在拍音和差音,掩蔽阈的测量比较困难。
如果用窄带白噪声作为掩蔽声,测量较为容易,结果比较可靠。
音响问题
1.4 什么是掩蔽效应?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答:掩蔽效应是指同一环境中的其它声音会降低聆听者对某一声音的听力,或者说一个声音的听阈因为一个较强声音的存在而上升。
当一个复合声音信号作用到人耳时候,如果其中有较强度的频率分量,则人耳不易察觉到那些响度较低的频率分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掩蔽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打电话时用的手机就是用了掩蔽效应。
1.9 什么是立体声?立体声有那些成分?立体声有何特点?答:立体声是一个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通道,使聆听者所感到的生源相对空间位置能接近实际生源的相对空间的位置的声音传输系统。
立体声由直达声、反射声和混响声组成。
特点:1)具有明显的方位感和分布感2)具有较高的清晰度3)具有较小的背景噪声4)具有较好的空间感,包围感,临场感1.10 人耳对生源的平面定位、距离定位、高度定位各依据哪些因素?答:根据双耳效应理论,可以从时间差、相位差、升级差及音色差四个方面来揭示人类听觉在平面范围内判断声音方位的机理。
人耳对生源距离的定位,在室外主要依靠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在室内主要依靠直达声与反射声、混响声在时间上、强度上的差异等因素来判断。
生源的高度位置由声波在垂直面上的入射角和直线距离两个坐标量来确定。
直线距离的定位机理与前面所阐述的相同,而仰角定位是理论上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
1.13 双声道立体声有哪些拾音部分?各有什么特点?答:双声道立体声采用两个传声器拾音,产生左右两个声道信号,供给双扬声器放声。
根据两个传声器放置方式不同,构成A-B制,X-Y 制,M-S制,仿真头制等拾音方式。
A-B制拾音方式是将两只型号及性能完全相同的传声器并排放置于生源的前方,左右两只传声器拾音后分别将信号送至左右两个声道。
两只传声器间距视生源的宽度而定,通常为十几厘米至几米。
传声器可使用全指向性或但指向性。
X-Y制拾音方式采用两只型号及特性完全一致的传声器,上下靠紧安装在一个壳体内,构成重合传声器。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与仅有一种声音单独存在时的感觉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轻微的声音就完全被淹没掉了。
要想听到原来轻微的声音,就必须使它增强才行。
一个较弱的声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影响的现象,我们就称之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在实际声学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假设安静的环境下,听清楚声音A的阈值为30dB,若此时又能同时听见声音B,这时由于B的影响,使得A的阈值提高到了40dB,即比原来提高了10dB。
此时,我们就称B 为掩蔽声,A为被掩蔽声。
被掩蔽声听阈提高的分贝数称为掩蔽量,即上述10dB为掩蔽量,40dB称为掩蔽阈。
掩蔽可分成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事实上,掩蔽效应并不仅仅是个音量问题,因为当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频率不相同的时候,掩蔽作用并不那么严重。
但一个响亮的纯音很容易就把另一个频率更高的纯音给掩蔽掉。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声音频率在300 Hz附近、声强约为60 dB的声音掩蔽了声音频率在150 Hz附近、声强约为40 db的声音。
又如,一个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 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 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 Hz的强音。
如果有一个1000 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 dB的2000 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
要想让2000 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 Hz的纯音低45 dB。
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
图1 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纯音的掩蔽效应在图2中的一组曲线分别表示频率为250 Hz,1 kHz和4 kHz纯音的掩蔽效应,它们的声强均为60 dB。
掩蔽剂的作用原理
掩蔽剂的作用原理
掩蔽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在化学反应中隐藏或掩盖其他物质的
存在。
在化学反应中,掩蔽剂可以通过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
化合物,从而防止其他物质参与反应。
这种作用原理被称为“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的原理可以用以下例子来解释:假设有两种不同的分子A和B,在一个化学反应中需要它们进行反应。
然而,由于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很强,它们会很快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AB。
这将使它们难以参与到其他反应中。
然而,如果添加一个掩蔽剂C,则C会与A或B结合,并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分子AC或BC。
这将使A和B不再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参与到其他反应中。
掩蔽剂还可以通过阻止某些物质接触到其他物质来发挥作用。
例如,
在金属表面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掩蔽剂可以防止某些区域被涂上涂料或
镀层。
总之,掩蔽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品,在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化学反应,使其更加高效和可控。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与仅有一种声音单独存在时的感觉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轻微的声音就完全被淹没掉了。
要想听到原来轻微的声音,就必须使它增强才行。
一个较弱的声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影响的现象,我们就称之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在实际声学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假设安静的环境下,听清楚声音A的阈值为30dB,若此时又能同时听见声音B,这时由于B的影响,使得A的阈值提高到了40dB,即比原来提高了10dB。
此时,我们就称B 为掩蔽声,A为被掩蔽声。
被掩蔽声听阈提高的分贝数称为掩蔽量,即上述10dB为掩蔽量,40dB称为掩蔽阈。
掩蔽可分成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事实上,掩蔽效应并不仅仅是个音量问题,因为当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频率不相同的时候,掩蔽作用并不那么严重。
但一个响亮的纯音很容易就把另一个频率更高的纯音给掩蔽掉。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声音频率在300 Hz附近、声强约为60 dB的声音掩蔽了声音频率在150 Hz附近、声强约为40 db的声音。
又如,一个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 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 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 Hz的强音。
如果有一个1000 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 dB的2000 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
要想让2000 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 Hz的纯音低45 dB。
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
图1 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纯音的掩蔽效应在图2中的一组曲线分别表示频率为250 Hz,1 kHz和4 kHz纯音的掩蔽效应,它们的声强均为60 dB。
掩蔽效应应用
掩蔽效应应用掩蔽效应,这听起来像是个很专业的词儿吧?其实没那么神秘,就好比你在一个很吵闹的菜市场里,旁边有个人小声嘀咕,你可能就听不到他说啥了,这就是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咱先来说说声音方面的掩蔽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很吵的环境里,比如酒吧或者工厂车间,你想听清楚手机里的语音消息,那可太难了。
因为周围那些嘈杂的声音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怪兽,把你手机里传来的那点微弱声音给“捂住了嘴巴”。
大的声音把小的声音给盖住了,这就是最常见的声音掩蔽。
这时候就算你把手机音量开到最大,也还是听不太清。
这就好比一群大人在你耳边大声嚷嚷,旁边有个小孩也在说话,你能听到的基本都是大人的声音,小孩的声音就被掩蔽掉了。
那这掩蔽效应在生活里有啥用呢?可有用处了呢!你看,现在的降噪耳机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它可不是简单地把外界声音都挡住,而是通过发出一种与外界噪音相反的声波,让噪音互相抵消,这样就像把那些捣蛋的小怪兽都给制服了,你就能清楚地听到耳机里播放的音乐或者语音通话了。
这就好比两个人拔河,原本噪音这一方力量很强,但是降噪耳机让另一个方向也有了力量,两边力量平衡了,就安静下来了。
再说说视觉方面的掩蔽效应。
你盯着一个很亮的东西看一会儿,然后再看旁边稍微暗一点的东西,就会觉得那个暗的东西更暗了,甚至看不太清楚。
这就像是强光这个调皮鬼把你眼睛对弱光的感知能力给抢走了。
在设计领域啊,这个原理就经常被用到。
比如说网页设计,设计师如果想要突出某个重要的元素,就会让周围的元素颜色淡一点或者亮度低一点,这样重要的元素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一样,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周围的元素就像是配角,默默地被掩蔽了一部分光芒。
还有在美食领域呢,也有掩蔽效应的影子。
你吃了很辣的东西之后,再去喝普通的温水,你会觉得这水好像一点味道都没有。
这辣味儿就像是个霸道的家伙,把你舌头对水的味道感知给掩蔽住了。
厨师们有时候也会利用这个原理,要是一道菜有某个食材有点腥味,就会加入一些味道浓郁的调料,像生姜、大蒜之类的,让浓郁的味道把腥味给掩蔽掉,这样食客们就尝不出腥味了。
掩蔽效应_中级音响师速成实用教程(第3版)_[共2页]
·17· 1.8 人耳的几种效应1.8.1 掩蔽效应人耳能在寂静的环境中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在嘈杂的环境中,这些轻微的声音就会被嘈杂声所淹没而听不到了。
这种由于第一个声音存在而使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第二个声音称为被掩蔽声,第二个声音听阈提高的数值称为掩蔽量。
掩蔽效应可分为纯音的掩蔽、复音的掩蔽、噪声的掩蔽、非同时掩蔽、远掩蔽和中枢掩蔽等。
1.纯音的掩蔽纯音间的掩蔽效应是最简单、最容易研究的。
设保持第一个纯音(掩蔽声)的频率和响度级一定(1200Hz 、80dB ),使第二个纯音(被掩蔽声)的频率变化,就可以求出第二个纯音的听阈。
如图1-20所示,纵轴为第二个纯音的响度级,在曲线下面的区域①中第二个纯音被掩蔽,只能听到第一个纯音(1200Hz );在区域②中可以分别听到第一个纯音和第二个纯音;在区域③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的和音、差音、混合音等。
在第一个纯音附近掩蔽的下降,是由于两个声音产生差拍,使人比较容易确定第二个纯音的存在。
在第二个纯音的频率为第一个纯音的2倍(2400Hz )、3倍(3600Hz )时也出现了下降,这是因为第一个声音虽然是纯音,但由于人耳的非线性,在人耳内会出现谐音,并与第二个纯音产生拍音。
如果改变第一个纯音的频率和响度级,可以得出图1-21所示的几组掩蔽曲线,它们分别是第一个纯音为200Hz 、400Hz 、800Hz 、1200Hz 、2400Hz 和3500Hz 时的掩蔽曲线。
从图1-21可见,纯音掩蔽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低音容易掩蔽高音,而高音掩蔽低音较难。
② 频率相近的纯音容易掩蔽,但如果两音的频率过于接近时则会产生差拍,反而会使掩蔽作用减弱。
③ 提高掩蔽声的声压级,掩蔽的范围则会展宽。
2.复音的掩蔽人耳对复音能分辨出组成它的各个分音,因而能感受到它的音色。
我们知道,复音的声压级改变会影响到它的音色,而掩蔽效应也会影响到复音的音色。
掩蔽效应的例子
掩蔽效应的例子掩蔽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物被其他刺激物所遮盖而导致人们无法感知或辨别。
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视觉领域,尤其是当一个刺激物被类似的或更强烈的刺激物所掩盖时。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并探讨一些掩蔽效应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第一个例子是闪烁掩蔽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静态的图像通过闪动或快速切换被一个动态的刺激物所掩盖。
这种效应经常出现在电子屏幕上,例如电视或计算机显示屏。
当我们观看这些屏幕时,快速闪烁的背景或其他图像会干扰我们对特定的信息的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在电视或电影中,快速切换的镜头或快速闪烁的画面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头晕目眩的原因。
第二个例子是遮蔽掩蔽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刺激物被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所遮盖,使得我们无法注意到该刺激物的存在。
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例如,当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电视前面放置了一本书,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书,但很少或根本不会注意到电视背后的墙壁。
同样,在商场中,当陈列架上摆满商品时,我们可能会忽视其中一些商品。
第三个例子是与目标无关的信息掩蔽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刺激物被周围的环境或其他刺激物所包围,使得我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该刺激物上。
这非常常见于广告。
例如,当我们看电视或者浏览网页时,广告常常被放置在页面上的一角或一侧,以确保我们的注意力不会完全集中在广告上。
而且,广告制作人还会采用鲜艳的颜色、动画效果等方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免我们错失重要信息。
第四个例子是视觉遮挡掩蔽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刺激物被其他物体遮挡,使得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或感知该刺激物。
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
例如,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当我们想看到房间另一侧的物体时,可能会被其他人或家具所遮挡,使得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到目标。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人群或拥挤的地方很难找到我们要寻找的人或物品。
最后一个例子是剧烈运动的掩蔽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快速移动的物体或刺激物会模糊或混淆我们的视觉。
听觉的掩蔽效应及其应用
听觉的掩蔽效应及其应用听觉的掩蔽效应及其应用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传达信息和情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人物。
但是在我们接收到音频信息时,即使是听众完全有能力分辨每个声音的细微之处,有时候我们却还是会遗漏或区分不出。
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是指各种声音之间的干扰和掩盖。
在听觉的掩蔽效应中,较强的声音(掩蔽声)会覆盖掉较弱的声音(被掩蔽声),使得听众很难注意到被掩蔽声的存在或理解其内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掩蔽效应是由频率和强度两个因素组成。
1. 频率掩蔽效应频率掩蔽效应是指接收到一个频率相近的广泛声音时,人们很难分辨出其中某一个频率的声音。
例如,在高音区域内,较弱的声音通常会被较强的声音所掩蔽。
这意味着,如果一组强度适中的高音同时被播放,人们通常无法分辨它们的频率。
数量化的表达式为:当波长差值小于等于0.5倍时,掩蔽效应最强,接在这之后效应将减小至接近于零。
2.强度掩蔽效应强度掩蔽效应是指较强的声音在听众周围制造一个音频“阈值”(听觉敏感度),以至于相对较弱的声音无法获得足够的耳聋刺激。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听众无法注意到较弱的音频信号,从而导致区分和理解复杂或者相似的声音的困难。
例如,在具有一定测试强度下,由强声音“B”声音产生的掩蔽效应会使较弱声音“A”变得不可听,同时当强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掩蔽现象结束,听到该声音为“A”声音。
此例表明了强度掩蔽效应具有一定的阈值,同时这一阈值随着音量和周围噪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听觉掩蔽效应在信息处理、通信和安全等领域中实现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
在音频文件转换和音频编辑领域,人们可以利用掩蔽效应减轻声音质量受到噪音和其他频率接近的声音的影响的影响。
通过掩蔽效应,可以删除掉未被听众注意到的低频噪音、加强他们需要的频率,从而大大提高音频的质量。
另一个非常有用的应用是在通信领域中,掩蔽效应可以防止被监听。
最大掩蔽级和最小掩蔽级公式
最大掩蔽级和最小掩蔽级公式好啦,今天我们聊聊“最大掩蔽级”和“最小掩蔽级”这个话题。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别急,咱慢慢捋。
其实呢,这些东西就像你出门穿衣服时的选择一样,有时候想要遮掩点什么,想要让自己更“隐蔽”,有时候又觉得,唉,我要怎么让自己更“引人注目”一点。
就这样,你看,这两个“掩蔽级”其实是用来描述信号在一定条件下“藏”得有多深,“露”得有多明显的。
你可能会想:“哎?这和我生活中的掩蔽有啥关系?”哈哈,别急,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和朋友们玩捉迷藏,最大掩蔽级就是指你能找到的最“隐蔽”的地方,也就是说,掩蔽得最严实,别人很难找到你。
而最小掩蔽级呢,就是说你“藏”得最低调,别人能找到你的几率很大,就是“藏”得不太到位。
就像你玩游戏,别人给你个难度选项,你能选择一个最高难度的隐藏任务,也能选择一个“低级”的任务。
最大掩蔽级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信号的“最大遮蔽程度”。
就像你藏在一个巨大的箱子里,外面什么都看不见。
这个掩蔽级的大小,决定了你信号能够在多大范围内“消失”或“被忽略”。
所以你越是想“消失”,信号的掩蔽级就越高。
就好比,你越是想在捉迷藏时不被发现,你可能会躲得越来越深。
你看,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吧?比如你隐身时用的伪装,越高级,越能让别人找不到。
最小掩蔽级呢,就是你想要信号在“最不显眼”的时候,露出一点点的迹象。
这就是你藏得浅一点,让别人可以稍微看到你。
想想你躲在一个地方,别人一动眼睛就能发现你,你可以称之为“最小掩蔽级”。
这样掩蔽就没有那么彻底,别人一眼就能识破。
所以,这个“最小掩蔽级”的存在,就是让你留个小尾巴,给人一点线索,假如你有心,别人也不难找出来。
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可能就是你藏东西时,只是用一个薄薄的布遮住,肯定不如用厚厚的布包得严实对吧?可故意藏得浅一点也是一种策略。
咱们说这俩的公式是怎么来的,可能你会觉得有点复杂。
其实也没那么难,就像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比如你要找最大掩蔽级的公式,那就需要知道一些参数,简单来说,公式就好比一条“规则”,告诉你要怎么玩儿这场“隐藏”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掩蔽效应的例子
掩蔽效应,也称为视觉干扰效应,是指在人类感知中的一种现象,即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个特定目标时,往往会忽略或低估周围的其他细节。
下面将列举10个符合标题的掩蔽效应的例子,每个例子将简要介绍并解释掩蔽效应的现象。
1. 斑马过马路:斑马过马路时的黑白条纹具有掩蔽效应,当斑马穿越马路时,驾驶员更容易注意到斑马,而不是注意到其他车辆或行人。
2. 香蕉和草地:当我们看到一个悬挂在草地上的香蕉时,往往会忽略掉周围的草地,因为香蕉具有鲜艳的黄色,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3. 伪装动物:一些动物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它们的皮肤或羽毛颜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它们更难以被察觉。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个区域时,很容易忽略伪装动物的存在。
4. 广告中的隐蔽信息:在电视广告或印刷媒体中,有时会隐藏一些信息,例如品牌标志或文字。
这些隐藏的信息往往被设计成与广告的整体内容相似,以达到掩蔽效应的目的,使观众很难察觉。
5. 隐身飞机:军用隐身飞机采用特殊的涂料和几何形状设计,以减少雷达反射信号,从而在雷达监测中难以被察觉。
这种隐身设计也利用了掩蔽效应,使飞机在空中更难以被敌方发现。
6. 钢琴键盖:钢琴键盖上的黑白相间的键盘,黑白交替的条纹使得我们更容易注意到琴键,而忽略了键盖本身。
这种掩蔽效应使得钢琴键盖看起来更加平滑和一体化。
7. 交通信号灯:在交通信号灯中,红色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颜色,因此我们更容易注意到红灯,而忽略了其他颜色的灯。
这种掩蔽效应有助于提高交通信号的可视性和安全性。
8. 电视剧中的隐藏细节: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中,会故意隐藏一些细节或线索,以增加观众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隐藏的细节往往需要观众集中注意力才能发现,利用了掩蔽效应的原理。
9. 伪装士兵:军事行动中,士兵会利用伪装服装和沙盒等工具,将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概率。
这种伪装利用了掩蔽效应,使敌方更难以察觉士兵的存在。
10. 透明隐身技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透明隐身技术,通过将光线绕过物体或利用光学材料的特性,实现物体的隐身效果。
这种技术利用了掩蔽效应,使得物体在光线照射下更难以被察觉。
以上列举的10个例子展示了掩蔽效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表现。
通过理解和利用掩蔽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注意力的分配和感知过程,并在设计、军事、广告等领域中应用掩蔽效应,以达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