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地球的形状》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地球的形状》课件
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使用过微信吗?
当你打开微信的时候,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 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 熟悉。
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所拍摄的 著名地球照片。当时太空船正运行至距离地球45000千米 (28000英里)之处。
新知讲解
1 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圆形的猜想。
(2)古希腊人的地球观。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体这一概
念,但是他的这种概念仅是因为他认为球是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的, 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毕达哥拉斯在宇宙论方面,结合了米利都学派以及自己有关数的 理论。他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过他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
新知讲解
1 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圆形的猜想。
后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
被地球的影子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体或
近似球体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亚里土多德还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地球品球体或近似
球体,越在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
着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新知讲解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 是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 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古代中国人则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早在2000 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说,蓝天像一 个半圆形的盖子 ,大地像块四方的棋盘。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2: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影的影子。 实验材料:光屏(纸板)、手电筒、球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实验过程:(1)将正方体和球体分别放在手电筒和纸板之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精品课件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 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 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 共同提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 和月球
6.地球的形状
导入
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 你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探索
猜测
球形
在海边, 人们 发现远方驶来的 船,先看到船的
,再看到 。
船模、地球仪、泡沫块分别代表什么?
实验要求: 1.观察者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速。 2.小组分工合作,分别体验观察者。 3.小组讨论:观察现象更符合哪种猜想。
探索
月球本身不发光,但会反射太阳的光。
探索
月食
手电筒,正方体,乒乓球 ,泡沫板分别模拟什么?
探索
实地测试 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
探索
更多的证据
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哪些信息说明地 球是球形的? 2.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真的是“正球体”吗?
课堂反思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 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PPT课件
重点理解
学习第三小节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他 看 见 玉 米 结 得 又 大 又 多 , 非 常 高 兴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地球的形状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又 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的人 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和人 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
但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 测地球可能是球形。在海边,人们 用望远镜观察远方来的船,发现总 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 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 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模拟实验
船模在球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 船身;在平面上帆顶和船身一起出现。
模拟实验
正方体物体的投影是正方形的; 球体的投影是圆形。
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 形的,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 个观点。直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 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 年后,他的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 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出发地。 这样,人)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从自然现象方面介绍对子,向我们展示了白云、雾气弥漫,雪霜连天的洁白世界。
桃—李柳—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 1) 第 一 句 对 子 词 是 两 组 什 么 词 ? “ 桃 、 李 ” 都 是 水 果 , “ 柳 、 杨 ” 都 是 树 木 , 为 同 类 词 组 成 的 对 子 歌 。
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 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船模在球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 身;在平面上帆顶和船身一起出现。
正方体物体的投影是正方形的;球体 的投影是圆形。
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不规则球体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2.探讨地球为什么是球形;
3.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4.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
-突破方法:通过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等概念,以简化的方式解释地球形状的形成。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突破方法:运用动画、实验等手段,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球形状的变化。
(3)生活中地球形状现象的观察: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观察和解释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举例: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特点。
(2)地球形状的证据:介绍地球形状的证据,如船只在海平面上逐渐消失、月食时地球影子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
-举例:分析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形状,理解地球是圆形的依据。
2.教学难点
(1)地球不完美的椭球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为什么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及反思
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证明地球形状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核心素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地球科学素养,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球形特征,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运动。
3.素质层面: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对科学课充满兴趣。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课堂纪律良好。但在自我约束、自律方面,部分学生还有待提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较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课外,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可能不够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第6周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或1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地球的形状。
2.探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怎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地球的球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地球仪。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概念。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它的形状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结论: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
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
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
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
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
“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
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
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
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地球的形状》课件
新知讲解
3
麦哲伦船队环球旅行航海线路
新知讲解
麦哲伦
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从西班牙圣罗卡港浩浩荡荡地出发,向
巴西海岸驶去。他们]横渡大西洋来到巴西后,沿南美洲的东岸南下。并于1520年4月到
达圣胡利安港。1520 年8月,一艘船沉没,另一艘船逃跑,剩下的三艘船历尽千辛万苦,
38天后驶进了一片碧波浩瀚、风平浪静的汪洋大海,水手们给它起名叫“太平洋”。横渡
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我们分别找材料做模拟实验。 实验1: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
驾驶员驾驶帆 船的速度要一 致,不要太快!来自观察者眼睛 要平视观察!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目的:观察“进港和出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实验材料:橡皮泥、火柴、小纸片、地球仪。 实验猜想: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 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新知讲解
2 通过一些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做一只帆船,插一根火柴作为桅杆。 (2)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让帆船在地球议上移动模拟航行,观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情况。 (3)让帆船在水平桌面上模拟航行。 (4)比较并解释帆船在地球仪和水平桌面上航行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同时据此猜测 地球的形状。
新知导入
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
天文望远镜
卫星科技
航天科技
新知讲解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 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 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6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并能够描述和解释地球的形状。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的形状。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验证地球的形状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2.地球图片3.实验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为什么是圆形。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来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地球的形状。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表达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查阅,并制作PPT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的形状是圆形,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从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二、问题与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
【提示】
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
【分析】单性花指的是一朵花上只具有雌蕊或雄蕊,而两性花指的是一朵花既具有雌蕊又具有雄蕊。
9.某农夫发现果园有许多昆虫,于是喷药杀虫,结果虽然昆虫全死了,但这一季果实产量是历年最差的,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答案】果树一般进行异花传粉,昆虫采集花粉和花蜜同时也能为其传粉,昆虫大量死亡,传粉效果会大大降低,从而使产量下降。
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回答
认真听
思索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讲授新课
一、探索
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回答。
B.材料用途分析
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板屏模拟月球
C.实验过程
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
D.温馨提示
注意: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
E.实验发现
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或者圆弧。
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便形成了月食。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并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圆球形的物体。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地球形状的认识,但是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
2.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
2.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自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同时,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以下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并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发现的。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形状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小作文。
8.板书(5分钟)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并掌握地球形状的相关知识。
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3.6.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自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并且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地球的其他特征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圆形或椭圆形。
但是,他们对地球形状的具体特征,如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的形状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图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卫星图片等教具。
2.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
3.制作地球模型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特征,如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然后,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用地球仪和卫星图片来说明地球的形状特征。
5.拓展(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并写一篇短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可能已经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天体,但对其真实形状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学生能通过实例和图像,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探索和认知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
2.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形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地球仪。
3.实例和故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地球形状的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真实形状。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故事,以及地球的引力、卫星拍摄的照片等实例。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片是否符合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6课《地球的形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6课。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体,也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形状是球体的前概念,但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重回古人探究时代,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活动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活动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活动三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活动四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研讨板块,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体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同时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宇宙和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材料(小球、灯、白纸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提醒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地球的形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地球的形状,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而非平面。
此外,教科书还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增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平面这一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地球,理解地球的形状,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2.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如何让学生感知地球的曲率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探究,从而理解地球的形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太阳、月亮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的形状。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强调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地球的形状,并尝试解释地球为何是椭圆体。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地理、气候等方面思考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圆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本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课件
虽然有的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形的, 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直 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 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朝 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 回到了出发地。这样,人们才开始接收 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活动手册
把你模拟实验的观察 结果画下来,并推测 一下地球可能的形状。
部编版
地球
教科版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又 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个球体的呢?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地是方的”没办法解释的现象2
现象: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 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
如果地是方的,那不可能出 现上面这样的现象啊!
最早球体说的提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最早提出西方“地球说”猜测。
他们常常结伴登上高山观察日出日没, 在曙光和暮色之中发现出港的远方航船的 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的。而且 古希腊人崇尚美学,许多学者认为既然地 球是宇宙的中心,那它的形状一定是宇宙 中最完美的立体图形----圆球体。
模拟实验
船模在球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 船身;在平面上帆顶和船身一起出现。
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不规则球体
中国古代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 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 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 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 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6课。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体,也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形状是球体的前概念,但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重回古人探究时代,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活动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活动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活动三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活动四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研讨板块,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体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
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尝试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二,理解看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小木块、白色卡纸,地球
仪等。
小组:船模、乒乓球、小木块、手电筒、白色卡纸、地球仪,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设计
(一)聚焦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
教师提问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
行星。
太阳和月亮两颗星球的形状都是球体,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地球的形状也是球体(如有学生说地球的形状是圆形,举例帮助学生区分圆和球体)。
教师提问2: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
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
(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无法走出地球观察地球的形状、没有
卫星技术、航天科技等高科技)
过渡导语:在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
个球体的呢?今天的科学探究之旅我们一起走近古人,和他们共同探究地
球的形状。
(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
首先揭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模拟月食模拟实验
做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建立地球的形状也是球体
的概念。
通过交流现在人类观察地球形状的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在没有高
科技技术帮忙和不走出地球的情况下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激
发学生探究兴趣,揭示课题。
(二)探索
活动一:天圆地方
教师提问1:设想一下,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是什么形状吗?说说你的猜测理由?
学生: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分享。
教师提问2:出示“天圆地方”图片,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测。
教师提问3: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
而由于大地太大,人们只用双脚,无法测量其大小,所以认为大地是平的。
所有人都同意地球的形状是“天圆地方”吗?
学生:不同意。
[设计意图]
情景铺垫,将学生带入古代人的视角,根据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地球的形状是“天圆地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古人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实验
探究实验一:
教师提问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
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看到这种现象人们可能会提出什么猜测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给出猜测理由。
学生:提出地球是球体这种猜测。
教师提问2:出示实验需要材料:船模、地球仪和桌面,小组讨论并汇报模拟实验方案。
学生: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
船只分别在球面上和平面上模拟前行,观察员在船只前行的方向观察看到现象,并及时记录现象。
教师提问3:小组讨论实验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注意观察不同操作的实验现象,船只移动速度慢一些,多做几次实验重复验证……
教师提问4:出示实验要求:
(1)观察者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速。
(2)小组分工合作,分别体验观察者。
(3)小组讨论:观察现象哪种更符合生活实际。
验证了哪种猜测?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模拟实验,纪录现象并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应具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给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时间,并选择身边的物体,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建议,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探究实验二:
教师提问5: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有一小部分人接受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多数人仍认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还不够充分。
有一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直在寻找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他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教师提问6:出示月食过程动图,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
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学生:地球的影子。
教师提问7: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
学生:球体
教师提问8: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搜集更多证据,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卡纸模拟月球表面。
教师提问9:学习指南
(1)摆:确定手电筒和白色纸板的位置。
(2)调:调整遮挡物与白色纸板的位置,恰好在白板上形成阴影。
(3)记:及时记录观察的实验现象。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以画图形式记录观察的现象,进行汇报。
研讨一:
教师提问1: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哪些信息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从远处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见船身;日食时地球投射在月球上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
[设计意图]
由于月食的形成原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教师直观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发生了月食,再通过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模拟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投影的形状不同,搜集更多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证据。
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搜集证据的重要性。
活动三:麦哲伦环球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