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2016)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 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 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 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Biblioteka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课堂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
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 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 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 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
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 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 思乡之情。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遥__怜___ _故_园__菊__,__应__傍_战__场__开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阳节都有些什么习俗?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 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 曰“重阳”;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喝酒、赏菊、 拜神祭祖及饮宴祈福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 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 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和平时期的重阳节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与《行军九日思长 安故园》的重阳节 对比,两首诗的重 阳节有什么不同?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酒、赏菊、登高山, 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封将军治军威严,军威鼎盛,常让人感到 一股肃杀之气。
当年风光无限的李龟年也只沦落到在街头或者酒 馆卖场,以此谋生。
杜甫和李龟年共睹了国泰民安的大唐盛况, 也经受了躲避战乱之苦,此时相逢的他们会 想到什么?心情如何?
辛酸、伤感、惆怅… 回想起昨日的辉煌盛世, 更感今日的凄凉和悲哀
与李龟年的相遇,杜甫重逢的仅仅是李龟年吗? 杜甫和过去的自己重逢了。 杜甫和过去的盛唐重逢了。
风俗: 过去有酒喝,如今是无人送酒来。
过去有菊赏,现在只能遥怜故园菊。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地理位置遥远:岑参在甘肃省,故乡长安在陕 西省
心理距离遥远: ①故乡沦陷,落入敌军之手,沉重深切的思乡 之情。
②岑参希望能亲自收复长安,立下战功,取得 功名。 (祖上两代都是宰相,岑参有强烈的功名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李龟年:
唐朝著名音乐家,善 歌,擅吹筚篥,擅奏羯鼓, 也长于作曲。
因音乐造诣极高,多 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多 次被王孙贵族请入府中弹 琴。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李白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 的意思 ; 3、能感悟诗的意境, 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理解诗歌主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24 岁)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 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 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以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哪两个意象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 手法?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分析诗句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抒情):
故乡故人,恋恋不舍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课堂作业 扩写: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 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50 字以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写过不少咏月的 作品,《峨眉山月歌》是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写于他出蜀 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李白怀着建功立业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 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升腾 起丝丝缕缕的留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首句 点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 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 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 南津关,由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组成 。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 州。
太白诗风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江名,即今青衣
李白
江,在峨眉山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在中国古代,落花意象的寓意很多,比如形容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在本诗中,“落花时节”比 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 国情怀。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42张PPT)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 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 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 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 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 的情绪。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思 长 安
岑 参

夜 上 受 降李 城益 闻 笛
作者名片
李益(748—约829), 唐代诗人,字君 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 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 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 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 人生之凄凉却尽寓其中,仅仅四句却概 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 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21
与君共月,绘月抒心
小贴士
(1)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着远大抱负, 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 水。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这轮山月在诗人 东行时一路陪伴左右。
(《峨眉山月歌》) (2)安史之乱后,征战频繁,藩镇割据,到李益时,局 面不但没有好转,政治危机反而进一步加深,边疆也不得安 宁。战士长期驻守,不能还乡,厌战情绪普遍。
李益:是啊,在这乱世,将士们驻守边疆,面对着这冷冰冰的世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 眠之夜!听,是谁在吹着芦管,今夜恐怕又是一个不眠夜了……
24
(3)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这半轮秋月,一路和我们玩着捉迷藏,真是可爱啊! 李白:哈哈!这可是我故乡的明月啊!我即将离乡闯荡,它一定是舍不得我,在为我送别,
为我祝福吧!明月啊,我的朋友们啊,再见! (4)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皎洁的月光,照在高墙上,好像结了一层化不开的秋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 22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前面的示例标注,一边标注一边诵读。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学 习 诵 读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观沧海 听 秋风萧瑟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6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64张PPT)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 痛苦的情思。
【三】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 绵曲折的意境。
【三】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答案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 翱翔,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2.“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明丽秋景”为什么能引发诗人豪迈的诗情?诗人 又为什么用“鹤”这一意象?
答案 (1)“晴空”写出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开阔景象,展现了明丽秋景。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对比手法。诗人首先写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 寞凄凉。接着道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 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夜雨寄北》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探寻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 年六十八岁。陆游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 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 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 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的陷害,终于被排挤罢 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 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 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夜雨时的 寂寥之苦,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 幸福欢乐,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以 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其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怜:可怜。 ④傍:靠近、接近。
试译诗文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
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 有谁能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 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疏通诗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
到你的演出,
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听到在你崔的九演堂唱前,,欣也赏曾到多 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 落花时节,
落花时节又逢君。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 遇你这位老相识。
•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 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 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 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 之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边塞 的荒寒及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 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秋词(其一)
衰病漂泊 的诗句: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
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 句诗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
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 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刘禹锡(唐代)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 宾客”。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心主旨:
这首诗爽朗明快,通过歌颂 秋天的壮美,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 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前 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 朝的看法;后两句是写排云而上的 白鹤形象,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 淋漓尽致。
诗人借“ 月半轮”和“江水 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恋之情, 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 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 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 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 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空灵入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中心主旨: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 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 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 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 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这是 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也是南宋时 代的民族正气。
小组探究: 1.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 系的词语是?
❖ 寻常 几度 又逢
小组探究: 2.诗中说“正是江南好风景”,那 么 “落花时节”有什么的特殊含 •义答?:一语三关。
❖ 1、自然景色,是眼前暮春时节落花流水春去 的无奈伤感;
❖ 2、国家层面,是由开元盛世的繁荣辉煌转变 为安史之乱的凋零衰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表时间的词语有: “半轮”、“秋月”、 “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平 羌江”、“青 溪”、“三峡”、 “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创作背景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 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 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 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受降城外/月如霜。•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 名作。
•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 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
❖ 3、个人角度,是杜甫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诗人杜甫与李龟年由年轻的意气风发到垂暮 之年的老朽落魄。
小组探究: 3.联系诗句,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忆往昔(1、2句):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
• 叹现实(3、4句):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 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中心思想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杜少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 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 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 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 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诗。
赏析诗歌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
崔九堂前几度闻。
期与李龟年的情谊。 流露出对开元盛世时
期的深情怀念。
赏析诗歌
正是江南好风景, 追述今日与友人相
逢的季节,暗喻对
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朝由盛而衰局面
的感慨。
“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 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 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中心主旨: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 旅图,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 念之情,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 。诗人出蜀远行,虽与朋友远隔千 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着“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代)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与 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当时 诗人在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 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 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 忆起与妻子共同剪烛芯的情形。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理解训练
•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句是: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
陆游(南宋)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 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 气、民间疾苦。
创作背景:
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8岁,虽然 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 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 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于是,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 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 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中心主旨: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 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 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 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清韵 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 县尉,久不得升迁。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 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