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总结

合集下载

北师大、人教、苏教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区别(可打印修改)

北师大、人教、苏教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区别(可打印修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一年级上册1. 生活中的数2. 比较3. 加减法(一)4. 整理与复习(一)5. 大家来锻炼6. 分类7. 位置与顺序8. 认识物体9. 加减法(二)10. 整理与复习(二)11. 认识钟表12. 统计13. 迎新年14. 总复习一年级下册1. 生活中的数2. 观察与测量3. 加与减(一)4. 有趣的图形5. 整理与复习(一)6. 加与减(二)7. 购物8. 加与减(三)9. 统计10. 整理与复习(二)11. 总复习二年级上册1. 数一数与乘法2. 乘法口诀(一)3. 观察物体4. 节日广场5. 分一分与除法6. 整理与复习(一)7. 方向与位置8. 时、分、秒9. 月球旅行10. 乘法口诀(二)11. 整理与复习(二)12. 除法13. 统计与猜测14. 趣味运动会15. 总复习二年级下册1. 除法2. 混合运算3. 方向与路线4. 生活中的大数5. 测量6. 整理与复习(一)7. 加与减(一)8. 认识图形9. 加与减(二)10. 整理与复习(二)11. 统计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二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分一分》第四单元《认位置》第五单元《认数(一)》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第七单元《分与合》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认数(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第十二单元《加法》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三单元《认数》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第七单元《统计》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四单元《认识除法》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第九单元《时、分、秒》第十单元《观察物体》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第四单元《加法》第五单元《认识方向》第六单元《减法》第七单元《认识角》第八单元《乘法》第九单元《统计》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一年级上册1 数一数2 比一比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认识物体和图形5 分类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 11~20各数的认识8 认识钟表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 总复习一年级下册1 位置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3 图形的拼组4 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5 认识人民币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 认识时间8 找规律9 统计10 总复习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我长高了3 角的初步认识4 表内乘法(一)5 观察物体6 表内乘法(二)看一看摆一摆7 统计8 数学广角9 总复习二年级下册1 解决问题2 表内除法(一)3 图形与变换4 表内除法(二)5 万以内数的认识6 克与千克7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有多重8 统计9 找规律10 总复习三年级上册1. 乘除法2. 观察物体3. 千克、克、吨4. 搭配中的学问5. 乘法6. 整理与复习(一)7. 周长8. 交通与数学9. 除法10. 年、月、日11. 时间与数学(一)12. 时间与数学(二)13. 整理与复习(二)14. 可能性15. 生活中的推理16. 总复习三年级下册1. 元、角、分与小数2. 对称、平移和旋转3. 乘法4. 整理与复习(一)5. 面积6. 认识分数7. 整理与复习(二)8. 统计与可能性9. 总复习四年级上册1. 认识更大的数2. 线与角3. 走进大自然4. 乘法5. 整理与复习(一)6. 图形的变换7. 除法8. 方向与位置9. 生活中的负数10. 整理与复习(二)11. 统计12. 数据告诉我四年级下册1.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 认识图形3. 小数乘法4. 数图形中的学问5. 整理与复习(一)6. 观察物体7. 小数除法8. 激情奥运9. 游戏公平10. 整理与复习(二)11. 认识方程12. 图形中的规律13. 总复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认数》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七单元《乘法》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年、月、日》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第四单元《乘法》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六单元《千米和吨》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十单元《统计》第十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角》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第七单元《运算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十单元《认数》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法》第二单元《升和毫升》第三单元《三角形》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六单元《找规律》第七单元《运算律》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十二单元《统计》三年级上册1 测量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 四边形4 有余数的除法5 时、分、秒填一填,说一说6 多位数乘一位数7 分数的初步认识8 可能性9 数学广角10 总复习三年级下册1 位置与方向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 统计4 年、月、日制作年历5 两位数乘两位数6 面积7 小数的初步认识8 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 数学广角10 总复习四年级上册1 大数的认识1亿有多大?2 角的度量3 三位数乘两位数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6 统计你寄过贺卡吗?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四年级下册1 四则运算2 位置与方向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5 三角形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 统计8 数学广角 小管家9 总复习五年级上册1. 倍数与因数2. 图形的面积(一)3. 整理与复习(一)4. 分数5. 数学与交通6. 整理与复习(二)7. 分数加减法8. 图形的面积(二)9. 尝试与猜测10. 整理与复习(三)11. 可能性的大小12. 数学与生活13. 总复习五年级下册1. 分数乘法2. 长方体(一)3. 分数除法4. 整理与复习(一)5. 数学与生活6. 长方体(二)7. 分数混合运算8. 百分数9. 整理与复习(二)10. 数学与购物11. 统计六年级上册1. 圆2. 百分数的应用3. 图形的变幻4. 整理与复习(一)5. 数学与体育6. 比的认识7. 统计8. 整理与复习(二)9. 生活中的数10. 观察物体11. 看图找关系12. 总复习六年级下册1. 数学与环境2. 数学与社区3. 数学与体育4. 数学与科技5. 总复习第十三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三单元《认识小数》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第十单元《统计》第十一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第五单元《找规律》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十单元《圆》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第四单元《分数除法》第五单元《认识比》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比例》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总复习五年级上册1 小数乘法2 小数除法3 观察物体4 简易方程 量一量 找规律5 多边形的面积6 统计与可能性 铺一铺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五年级下册1 图形的变换2 因数与倍数3 长方体和正方体 粉刷围墙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5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6 统计 打电话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六年级上册1. 位置2. 分数乘法3. 分数除法4. 圆确定起跑线5. 百分数6. 统计合理存款7. 数学广角8. 总复习六年级下册1 负数2 圆柱与圆锥3 比例自行车里的数学4 统计6 整理与复习(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统计与概率(4)综合应用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

偶数:2、4、6、8、10、12、14、16、18、20。
素数:2、3、5、7、11、13、17、19。(共8个,和为77。)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共11个,和为 132。) 9、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 数。 11、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则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 乘积。
(11)A÷0.125=A×8 (12)A×0.125=A÷8
3、求近似数的方法。 (1)四舍五入法。 (2)进一法。 (3)去尾法。 4、积与因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 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 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 数。
除数>1,商<被除 数; 除数=1,商=被除 数; 除数<1,商>被除 数;
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 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 a,a2= a×a。 3、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 (4)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方程与等式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二)数的运算
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3、小数乘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并板书:4×3=126×2=1212×1=12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因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12×1=12吗?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

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3×23×3……33+36+3……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

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

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

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

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

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

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倍数和因数》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够求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求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旅游团的人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巩固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

倍数与因数单元教学小结与教学反思

倍数与因数单元教学小结与教学反思

《倍数与因数》单元教学小结与反思河北省平乡县大刘庄小学李明亮《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旧教科书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科书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

与教学大纲相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大大降低了数论知识的学习难度,没有把“数的整除”等概念列入学习目标,并且没有要求给“倍数”和“因数”(把教学大纲中的“约数”改成了“因数”)等概念下准确的定义。

冀教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倍数和因数》。

其中的“倍数”和“因数”两个内容是分开来教学的——用一课时的时间认识倍数,一课时的时间认识因数、质数、合数。

这样就降低了“倍数”的学习难度,但却增加了“因数”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割裂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科书则是用乘法算式同时引出了倍数和因数两个概念。

)“倍数”的概念是用除法算式引出的(不下定义):12÷3=4——→12是3的倍数。

“因数”的概念则是用乘法算式引出的:12=1×12,12=2×6,12=3×4——→“乘数也叫因数。

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乘数也叫因数”这个定义把因数拉向了乘法,使数论中的因数与乘法的关系更近了一些,与倍数的关系更远了一些。

这也就可能让学生认为因数只有一种意义,更搞不清乘法中的因数与数论中的因数有没有区别了。

还有,本单元的新概念较多,如“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质因数”等,其中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也使本单元成为整本教科书中最难的单元。

因为概念多,所以在教学中讲解较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较少。

但我还是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经过反复复习和指导,仍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区分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因数与质因数、质数与质因数等概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2013年顾继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2013年顾继荣

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份量上看,都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共安排7个单元,分为五个部分。

1、数的认识:第9单元“倍数和因数”,教学倍数与因数的含义,2。

5和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关于公倍数和公因数,将安排在五年级继续学习。

2、数的运算:第1单元“乘法”,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应的口算,即口算几百乘几十。

几百几十乘几十。

几十几乘几百。

第4单元“混合运算”,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并认识中括号。

第7单元“运算律”,教学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在练习中进一步安排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0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应用商不变的规律使除法笔算简便。

3、式与方程:第13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求字母式子的值,字母式子的简单加减运算。

4、探索规律:第6单元“找规律”,主要教学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解决简单的搭配问题,同时学习并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

组合问题中的规律。

5、解决问题:第11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画图的策略寻找解题思路,并注意把列表。

画图的策略结合起来应用。

•空间与图形领域新课程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变化较大,本册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共安排4个单元,分三个部分。

1、图形的认识:第3单元“三角形”,教学三角形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依次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2、测量:第2单元“升和毫升”,在教学体积之前,把升和毫升作为计量单位单独设置单元,体会容量的含义,认识计量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换算。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精选5篇)因数和倍数教案篇一教学资料:人教版12—16页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潜力,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会数学资料的奇妙、搞笑,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透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带给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1)我们就以3×4=12这道乘法算式为例,数学上我们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时12的因数。

这就是我们这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师:根据黑板上的另两道算式,自己试着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指名口答。

(2)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能够吗?为什么?教师:看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只能说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倍数,某个数是某个数的因数,不能够直接说某数是倍数,某数是因数。

而且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拓展:出示7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同桌互练,指名口答。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章_倍数和因数》小学数学-有答案-单元测试卷(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章_倍数和因数》小学数学-有答案-单元测试卷(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章倍数和因数》小学数学-有答案-单元测试卷(2)一、填空.1. 一个三位数,它的个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的最小的奇数,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2. 24的因数有________,其中奇数有________,偶数有________,素数有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3. 2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________.4. 1∼9的自然数中,相邻的质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相邻的合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5. 在15、18、25、30、19中,2的倍数有_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_,3的倍数有________,既是2、5又是3的倍数有________.6. 5个连续的自然数中,最多有________个奇数,最少有________个奇数。

7. 按要求在横线里填数。

3()6是3的倍数,()最大值________1()8是2的倍数,()最大值________4()5是3的倍数,()可以填________.8. 1∼20各数中,是奇数但不是素数的数是________,是偶数且是素数的数是________,所有素数的和是________.9.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8,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________.10. 一个数既是72的因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_.11. 用0、2、5、1四个数中的三个数组成一个三位数,最小的偶数是________,最大的5的倍数是________,既是2、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是________.12. 把24朵花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正好分完,小朋友的人数可能是多少?13. 在()里填上合适的素数。

12=()+()36=()+()91=()×()85=()×()24=()+()=()+()14. 115至少减去________,就能同时是2、3、5的倍数,至少加上________,就是3的倍数。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重点内容总结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重点内容总结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重点内容总结第一单元:加法和减法运算- 简单加法和减法的研究和运算。

- 分类整数的正数和负数,了解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约等于和大约- 研究约等于和大约的概念。

-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约等于和大约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单元:三位数加减法运算- 研究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训练多个三位数的算式运算能力,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第四单元:一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进一步提高加减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五单元:几何图形- 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 能够识别和描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几何图形。

第六单元:倍数和因数- 研究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掌握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第七单元:分数和数轴- 研究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和比较大小。

第八单元:几百以内的数加减法运算- 复几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训练解决几百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第九单元:长度单位- 研究常用的长度单位。

- 能够换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钟表和时间- 研究钟表的读法和表示时间的方法。

-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如上午、下午、几点整等。

第十一单元:温度- 研究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读法。

- 了解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的转换。

第十二单元:立体图形- 研究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 能够识别和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

第十三单元:货币- 研究货币的基本概念和常见面值。

- 能够进行货币的兑换和简单运算。

第十四单元:平行和垂直- 研究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 能够在图形中判断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关系。

第十五单元:时间的综合运用- 运用已学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训练判断、计算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复杂情境。

第十六单元:查找资料- 研究查找资料的方法和技巧。

- 能够根据需求查找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最新版)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最新版)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篇一:《倍数与因数》评课稿《倍数与因数》评课稿首席点评:崔欢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本节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但是马小雨老师能够紧紧围绕五步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使得学生获得新知水到渠成。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知识的衔接。

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知,为学生获取新知缓减了难度。

三、重视学法的渗透。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试一试”、“小组里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习题的精选。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习题的层次性。

两点关注:一、教师可以多出示几个除法算式,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然后再找一找因数和倍数。

二、还可以在小组里交流“找一个数因数和一个因数的倍数”的又对又好的方法。

进而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篇二: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五年级组严海华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只是在找的过程中,要是能再开放一些,让学生先自己去找,这样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找法,这些找法有些是有序的,有些是无序的,甚至出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苏教版小学数学目录及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目录及知识点

教版小学数学目及知点一年上册(一)数一数。

多少个。

(二)比一比。

、重、高、近、多⋯⋯(三)分一分。

分的分。

(四)地点前后左右。

(五)10 之内的数(一)等于,大于,小于。

(六)形(一)方体、正方体、球。

(七)分与合(八) 10 之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号、减号。

5 1 28,10 5 3 2,8 1 7 2。

(九)11-20 各数。

12 是一个十,两个一。

(十) 20 之内的位加法。

一年下册(一) 20 之内的退位减法(二)形(二)。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100 之内的数。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减数=差(四) 100 之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式算。

(五)元角分(六) 100 之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七)减法:个位和个位,十位和十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减,要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加 10 后再减。

(八)加法: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二年级上册(一)认识乘法。

乘数×乘数=积。

2×4读作2乘4。

(二)乘法口诀(一)。

1 到 6 的乘法口诀。

(三)认识图形。

依据边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四)认识除法。

每份分得相同多,叫做均匀分。

6÷2,6 除以 2。

被除数÷除数 =商。

(五)口诀求商(一)直接用乘法口诀算。

(六)厘米和米。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能够看做线段。

连结两点能够做一条线段。

1 米=100 厘米(七)地点和方向。

第几排第几个。

东西南北,地图或平面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八)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乘、除法的竖式计算。

(九)时、分、秒。

1 时=60 分, 1 分 =60 秒。

(十)察看物体。

判断是哪个方向看到的或拍到的。

(十一)统计和可能性。

摸球。

可能,不行能,必定。

二年级下册(一)有余数的除法(二)认数。

10 个 10 是 100,10 个 100 是一千。

4 个百, 2 个十, 9 个一: 429。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70—72页例题和“试一试”第72—7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

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接着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再找出两个数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接着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阐述两个数的关系;第2、3题结合生活现实加深对倍数、因数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倍数、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让学生练习写出几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12个正方形纸等教学过程:一、互动探究、交流展示1、师:同学们,你们拼图会不会?(多媒体出示)请你拼出一个长方形,你会拼吗?请从信封中拿出12个正方形,开始拼一拼。

(学生拼)3、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拼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你能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吗?(12×1=12)4、师: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只是在找的过程中,要是能再开放一些,让学生先自己去找,这样学生在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找法,这些找法有些是有序的,有些是无序的,甚至出现有重复或遗漏现象。

这时,老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法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这样,对于中下等生而言,对因数的找法的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另外,在练习环节,辨一辨的第3小题:18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这一题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我估计学生是受成对成对找因数的找法的影响,认为6和9不是一对的,所以就误认为是错误的。

此时,教者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辨析,进而说出理由。

感受之三:教者教态自然、亲切,有亲和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沈老师自己的教学个性特色。

篇二:《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徐萍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

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

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倍数和因数(1)一、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一)认识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

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课件)

= 435
四年级同学植树。一班14人,共植树154棵; 二班13人,共植树117棵。一班比二班平均每 人多植树多少棵?
少先队员割草。第一组14人,平均每人割草 11千克;第二组13人,平均每人割草9千克。 第一组比第二组多割草多少千克?
照这样计算,再增加2辆卡车,一共可以运多 少箱?
3辆卡车共运 480箱水果。
想 想
做 做
=2600 - 26
=2574

里填上“>”“<”或“=”。 6升 = 6000毫升
7000毫升 < 8升
900毫升 < 1升
3升 > 2500毫升
试一试
21
25
23
29
27
31
35
素数
合数
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5格.
看图填空。
a厘米 a厘米 a厘米 a厘米 15厘米
( 4a+15 )厘米
单位:cm


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 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 拼成长方形吗?
绿园小区有1块边长为49米的正方形花 坛,沿着花坛走一圈是多少米? 49×4 =(50-1)×4 =50×4-1×4
=200-4 =196(米) 答:沿着花坛走一圈是196米。
26×99 (100 - 1) = 26× =26×100 - 26×1
在下面的直角三角形中,∠A的度数是多少?
A ∠A=1800-( )-( ) =( )
300
B
填一填 C
∠1=40º ∠ 2=48º

3 ∠ 3=92º

猜猜∠3有多少度?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40-200÷5×8 = 440-200÷40 = 440-5 140-20×5+25 = 120×30 = 360

苏教版因数与倍数教案

苏教版因数与倍数教案

苏教版因数与倍数教案【篇一:倍数和因数苏教版_详细教案】“倍数和因数”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题。

二、教材简介:这部分内容借助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在交流活动中,引出因数和倍数,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从而为正确的理解概念提供了素材。

在探索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并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3. 创设多种练习的情境,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交流、讨论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六、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12张 ppt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比如,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是???(2个学生回答)2、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

(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二、动手操作,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1、谈话:每位同学都准备了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现在同桌两人合作,你能用12个这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摆?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一道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下《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但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倍数和因数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体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故事书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图片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分享各自的成果。

苏教版数学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下《倍数和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能运用倍数和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组成和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倍数和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倍数和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巩固知识。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小明的年龄是8岁,他的朋友年龄是他的年龄的倍数,请问他的朋友可能有多大?”引导学生思考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如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运用倍数和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2,最大因数是它本身,请问这个数是什么?”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强调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

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

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

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

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

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

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

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

(2)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

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找3的倍数,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

这一思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想起,先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

还要理解例题在写出3的倍数时为什么用了省略号。

“试一试”独立找2和5的倍数,一方面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3、2、5的倍数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

如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

在若干个实例中寻找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虽然仍旧是不完全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在找36的因数时,如果沿“乘积是36的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个思路就能得出“想乘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容易形成,在操作时往往不大顺畅。

如果按“36除以哪些自然数没有余数?”这个思路想就能得出“想除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一旦形成,方法易于操作。

因此,例题从因数的概念出发,利用()×()=36这个式子先让学生明白,找36的因数就是写出这个式子的因数。

然后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求36的因数。

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要承认学生实际,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

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

然后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教材在编写时认真落实了这些规定,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编排找较大自然数的倍数的练习题。

适量出现一些稍大的数(如30),写出它的全部因数。

2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

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

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1)第74页例题先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两列画“△”的数和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画“△”也画“○”。

这些符号有利于学生分别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发现表现在个位上的特点。

也便于发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结合2的倍数,联系以前讲过的双数和单数,列举了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

这道例题安排的操作活动和提出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认识。

“想想做做”的安排很有层次。

第1、2题是简单的判断,初步应用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点,起巩固知识的作用。

第3、4题按要求组数,第3题组成的是两位数,没有明确每名学生都要全部、有序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全部、有序的要求。

第4题组成的是三位数,“你排出了哪几种”这个问题对有条件的学生要求有序思考并排出所有的数,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多排出几种,并向同伴学习有序的思考方法。

第5题通过在数表中涂色,体会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都是4的倍数。

(2)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比较难,第76页例题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需要,作了五步安排:第一步在百数表里3的倍数上画“○”,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3的倍数与2的倍数、5的倍数不同,分散在表的各行各列里。

由此产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点可能与2、5的倍数不同。

第二步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百数表上看到画“○”的数的个位上并不都是3、6或9,还有其他数。

许多个位上是3、6、9的数上没有画“○”,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

学生还可以任意写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逐一检验是否是3的倍数。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3的倍数的特点不表现在它的个位上。

第三步为学生指点新的探索方向。

把3的倍数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看看用几颗珠。

先找较小些的两位数,再找更大的数。

通过计算表示各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初步发现算珠的颗数总是3、6、9、12等,这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

这一步对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关系很大,学生也乐意进行,要适当多安排一点时间。

第四步把算珠的颗数转化成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这一步是教学难点。

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某一位上是几,计数器的那一位上就拨几颗珠”这一事实理解计数器上算珠的总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

从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推理出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第五步是“试一试”,通过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上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教材设计的五步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步步深入、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内容。

既有对例证的细致研究,又有反例作验证,是科学而严密的过程。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数学思考的含量都比较高,除了第1题利用3的倍数的特点进行简单判断外,其他习题都需要仔细地想一想。

如第2题要准确理解题意,“除以3有余数”即不是3的倍数的意思。

第3题在方框里填数字的时候,要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推理,而且答案是多样的,在每个方框里都有3个数字可填。

第5题是组成三位数,首先要从四张数字卡片中选择3张,而且3张数字卡片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有两种选择,分别是5、6、7和0、5、7。

然后再有序地把选出来的卡片排一排,组成三位数。

前一种选择能排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后一种选择只能排出4个不同的三位数。

这些习题不要急于得出答案和结论,要注重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

3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素数和合数,教学活动的线索是:分别找到2、3、5、6、8、9等自然数的因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这些自然数分类→接受素数、合数等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概念判断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这些活动难度都不大,学生都能进行。

在按因数的个数把、2、3、5、6、8、9分类时,可能需要稍微点拨,明确分类的标准。

在讲述素数、合数概念时,语言必须准确。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写2、3、5、6、8、9的因数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同;二是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把2、3、5、6、8、9按因数的个数分类,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枝节;三是主要使用“素数”这个名词,“质数”只是带了一带。

这对学生无所谓,教师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11~20各数,让学生再次经历认识素数和合数的过程。

要通过例题、“试一试”和这道题,让学生记住20以内的八个素数: 2、3、5、7、11、13、17、19。

至于更大的素数就不要求记忆了。

4练习六整理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学了许多数学概念,是按下图的线索展开的。

乘法算式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因数素数与合数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概念,提升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练习六把上面的结构图分成四块组织整理。

(1)扩大倍数与因数概念的背景。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上教学的。

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

练习六第1题继续在除法算式中理解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

这样,学生对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

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

(2)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第2~4题练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两道题是数学问题,一道题是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