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天金
教授
李本义 副研究员
戴茂堂
教授
吴成国
教授
娄兆文
教授
黄文武 不参评职称
所在单位
湖北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 教务处 湖北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湖北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成果负责人,成果的总体规划设计和通识教 211
育理念宣讲。
全面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通识教育核心 70
课程建设。
80
负责通识教育研究刊物出版。
223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125
组织实施项目相关调研。
455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编写。
32百度文库
项目调研,学生培养质量调查。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经过武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科技查新(报告编号:J17009),本成果具 有以下两个主要创新点: 1.在理念上,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先 后发表了课题组三篇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人 格塑造、能力锻炼”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实践途径、大一学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凝练了基于通 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三”是指三个目标,即知识学习、人格塑造、能力 锻炼;“二”是指两个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四”是指四个计划,即“大类+习苑” 培养计划、学业指导计划、学生素养砺炼计划、“问津文化”培养计划。 2.在实践上,建立了体系化、制度化的“2+4”大一学生培养实施方案。一是在培养方 案上拓宽了口径,明确了大一为不分专业的通识宽口径培养阶段。二是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上 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三是通过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院、设立习苑培养平台, 在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上保证大一学生通识宽口径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改革成果助推了湖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了大一通识教育体系,形成了 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 推动了学科性学院对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课程建设 工作的领导精力投入、教师精力投入、经费投入及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三是促进了人才培养 质量的稳步提高,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对通识教育学院的学风状态和整体培养质量的认 可度高。 2.改革成果的对外影响和辐射。一是在《中国教育报》发表 3 篇理论研究文章,新华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网等媒体予以转载。二是创办湖北大学公开出版刊物《通识教育研究》。 三是多次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会并作经验交流。四是在省内外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多所高 校来院交流调研。五是《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湖北高考网、湖北教 育考试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 申 报 等 次 :一等奖
成果科类:教育学
成 果 名 称: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完 成 单 位:湖北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高天琼 章天金 李本义 戴茂堂 吴成国 娄兆文 黄文武
姓名
高天琼
专业技术
职称
博士 博士后 不参评职称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制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培养方案。即:对大一学生集中进行为期一年
1
的通识教育,一年后以学生和各专业学院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将学生分流到 各专业学院进行后续培养。
2.确立了基于通识教育三维目标的大一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学习、人格塑造、能力 锻炼。
3.制定并实施了“2+4”方案。 (1)加强“两个课堂”建设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①构建“四大模块”182 门课程的通识大类平台课。②从通 识大类平台课中遴选 6 门课程作为重点核心通识课程重点打造,采取大班集中授课、小班讨 论、助教指导的讨论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③制定“双重编码”课程。④提供线上线 下无学分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功利性误区。 二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①加强大一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指导。②开展学习竞赛和科技 创新活动。③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④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实施“四个计划” 一是“大类+习苑”培养计划。学生入校后全部由通识教育学院集中管理,按大类进行通 识宽口径培养。同时设立 13 个“习苑”,作为学生学习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载体。 二是学业指导计划。建立多维学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向大学、从通识 教育阶段向本科高年级阶段的平稳过渡。 三是新生过渡教育阶段的素养砺炼计划。通过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培养教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实现学生自我 教育、自我管理。 四是“问津文化”培养计划。“问津大讲堂”专家主讲人活动共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社 会名流讲座 100 多场;“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科研合作的情境, 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写作、演讲能力。 4.构建了大一学生培养质量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学生学业结果评价,二是学生的自我 评价,三是教师、家长及社会对大一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学风状态及整体学习效果的评价。 5.构建了与三维目标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直接负责全校大一学生的教育培养 和管理;设有全校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创办了公开出版刊物《通识教育研究》。 二是制定了通识宽口径培养制度。修订了全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大一以通识教育 为主”的原则,大一末进行专业分流。 三是制定了保障两个课堂的长效机制。实行选课制,保障第一课堂通识课程的广度;建 立激励机制,规范第二课堂。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