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大剿总指挥系统(4)华中剿总 博客

合集下载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东北剿总序列

东北剿总序列

东北剿总序列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

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

参谋长:赵家骧。

副参谋长:宋子英、郝家骏、姜汉卿、袁克征、彭杰如。

一、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副主任:贺奎。

参谋长:李如和云山1、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副司令:杨宏光参谋长:董汉三93军-军长:盛家兴,副军长:龙泽仁,参谋长:殷开本。

(辖暂编18、20、22师)2、54军-军长:阙汉骞,参谋长:杨中藩。

(辖81、198师、暂编57师)3、新编第5军-军长:刘书翰,副军长:范玉书,参谋长:裴治。

(辖26、60师、暂编50师)4、新编第8军-军长:沈奎,参谋长:李文昭。

(辖88师、暂54师、暂55师)5、暂编64师。

6、第79师。

7、第184师(滇军孙渡部)。

二、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副司令:曾泽生。

1、60军-军长:曾泽生,参谋长:徐树民。

(辖182师、暂21师、暂52师)2、新7军-军长:李鸿,副军长:史说,参谋长:龙国钧。

(辖暂38师、暂56师、暂61师)三、八兵团司令:周福成,参谋长:蒋希斌。

53军-军长:周福成(兼),副军长:赵镇藩,参谋长:郭业儒。

(辖116师、130师、暂30师)四、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参谋长:杨昆。

1、新3军-军长:龙天武,副军长:杨昆,参谋长:李定陆。

(辖14师、54师、暂59师)2、新6军-军长:李涛,副军长:刘建章,参谋长:黄有旭。

(辖169师、新22师)3、新1军-军长:潘裕昆,副军长:文小山,参谋长:呈时杰。

(辖50师、暂53师、新编30师)4、第71军-军长:向凤武,副军长:熊新民,参谋长:王多年。

(辖87师、91师)5、第49军-军长:郑庭笈,副军长:陈衡,参谋长:周声复。

(辖105师师)五、独立建制部队1、整编207师-师长:戴朴,副师长:赵侠,参谋长:黄定兴。

(辖第1、2、3旅)-驻沈阳2、52军-军长:刘玉章,副军长:平尔鸣,参谋长:廖传枢。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十五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推行

十五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推行

十五“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推行(一)空前规模的内战与工农红军之长征(二)“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与东北军之调动(三)东北军110师被歼之经过(四)东北军第109师在直罗镇被歼(五)陕南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继续加紧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企图最后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

1932年,当日军在我国东北扩大占领区、东北义勇军奋起抵抗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不但不开赴东北对日作战,反而加紧了对红军的清剿,致使日军在我国东北的侵略更加猖狂。

(一)空前规模的内战与工农红军之长征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在江西省苏区。

第一次围剿,由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指挥11个师又3个旅,共约44000人。

鲁涤平、朱绍良与蒋光鼐各率一路,攻向吉安、永丰、宜黄地区。

该作战从蒋、冯、阎中原大战后的1930年12月16日开始至1931年1月3日结束。

本来这3路兵力预定从12月20日开始行动,但鲁涤平的中路认为对红军作战极易取得胜利,因而提前4天发动进攻,结果其第18师于12月36日在兴国东北的龙冈遭到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谭遭源的第50师,于1931年1月3日在宁都以北之东韶被消灭两个团而结束。

第二次围剿,由国民党的军政部长兼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攻向兴国、宁都以北地区。

其部队计有19个师又4个旅和1个骑兵师、3个航空队,共约113000人。

作战从1931年4月1日开始至5月31日结束。

结果公秉藩第28师和上官云相第47师的1个旅在兴国以北的东固镇被全歼,而郭宗华的43师之大部、高树勋的第27师、郝梦麟的第54师、刘和鼎的第56师之一部则在兴国和宁都以北地区遭到歼灭。

第三次围剿从7月1日开始至9月20日结束。

这次由蒋介石在南昌指挥,以何应钦为剿匪前敌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右翼军总司令由陈铭枢担任,仍攻向兴国以北地区。

兵力共为18个师又2个旅和5个航空队,人数约为13万左右。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第一阶段:组建时期(1927-1931)国民党最早的特务机构形成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反共“清党”期间。

深谙中国传统政治权谋的蒋介石,对于重要而敏感的特务机构的组建,采取了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方针,这便导致了后来国民党中统与军统的分别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

由此,两大特务机构即使在其形成初期,其组织人事与隶属关系也是泾渭分明的。

(一)中统前身1、“中央俱乐部”早在北伐之前,陈立夫、陈果夫便在国民党内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俱乐部”的小团体,参加者都是陈立夫、陈果夫一系的人。

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起头都是C,而二陈姓名英文拼音字母开头也是C,故外人称之为“CC系”。

为了掌握党内动态情报,二陈又秘密搞了一个小组作为“CC”的触角,开始做情报工作。

但只是二陈的“私货”,没有组织编制和正当经费来源。

不过,却仍被认为是国民党中统的起源。

2、“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决定加强特务工作,以应付党内外斗争的需要。

同年2月底,蒋介石稳固了他的统治秩序,是月底,他采纳陈果夫的建议,决定让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专司负责党务情报搜集工作,任命陈立夫为科长。

不久后由张道藩、叶秀峰先后任科长,1929年改由徐恩曾任科长。

1930年夏,调查科又增设了两个小组,其中“特务组”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搜集有关情报资料,进行策划与调查研究,设计指导反共活动;“文言组”负责搜集整理各种报纸杂志及其他出版物,制成剪报,择其要者送有关方面参考,以供掌握中共及其他党派的最新动态。

同时,调查科也开始向上海、武汉、开封等各大城市派驻特派员并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各级各单位的“特务室”。

(二)军统前身1、“黄埔同学联络小组”1927年8月,蒋介石因在国民党内部受到汪派及桂系等派系的共同攻击,四面楚歌,急于用非常手段对付政敌,故授意胡靖安(黄埔二期,后为军统头目、陆军中将)离开黄埔,在上海成立“黄埔同学联络小组”专事联络黄埔同学搜集各方情报,并监视部队,可谓蒋介石特务机构的肇始。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a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a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中统和军统在世界间谍史上,主要有四大出色的情报机构,包括英国的军情五局、美国的CIA、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

事实上,间谍由来已久,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列举了乡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五种间谍。

而在西方,间谍史则从摩西开始。

在近现代的中国,西方文明大举入侵,外国现代化的特务工作体制也传入中国。

在民国时期,蒋介石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也开始根据现实情况,模仿FBI,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国民党的特工系统主要有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国民党的情报组织政出多门,虽然各有分工各有倚重,不过仍然内斗不断。

中统主要是负责党务、文教、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报。

军统主要负责军事情报。

国民党的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发展成为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

主要头目是戴笠,后来的唐纵、郑介民、毛人凤;而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中央党部调查委员会,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

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

主要头目是徐恩曾。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

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

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

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

(类似现在美国的FBI);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CIA)。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

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

东北剿总序列

东北剿总序列

东北剿总序列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

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

参谋长:赵家骧。

副参谋长:宋子英、郝家骏、姜汉卿、袁克征、彭杰如。

一、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副主任:贺奎。

参谋长:李如和云山1、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副司令:杨宏光参谋长:董汉三93军-军长:盛家兴,副军长:龙泽仁,参谋长:殷开本。

(辖暂编18、20、22师)2、54军-军长:阙汉骞,参谋长:杨中藩。

(辖81、198师、暂编57师)3、新编第5军-军长:刘书翰,副军长:范玉书,参谋长:裴治。

(辖26、60师、暂编50师)4、新编第8军-军长:沈奎,参谋长:李文昭。

(辖88师、暂54师、暂55师)5、暂编64师。

6、第79师。

7、第184师(滇军孙渡部)。

二、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副司令:曾泽生。

1、60军-军长:曾泽生,参谋长:徐树民。

(辖182师、暂21师、暂52师)2、新7军-军长:李鸿,副军长:史说,参谋长:龙国钧。

(辖暂38师、暂56师、暂61师)三、八兵团司令:周福成,参谋长:蒋希斌。

53军-军长:周福成(兼),副军长:赵镇藩,参谋长:郭业儒。

(辖116师、130师、暂30师)四、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参谋长:杨昆。

1、新3军-军长:龙天武,副军长:杨昆,参谋长:李定陆。

(辖14师、54师、暂59师)2、新6军-军长:李涛,副军长:刘建章,参谋长:黄有旭。

(辖169师、新22师)3、新1军-军长:潘裕昆,副军长:文小山,参谋长:呈时杰。

(辖50师、暂53师、新编30师)4、第71军-军长:向凤武,副军长:熊新民,参谋长:王多年。

(辖87师、91师)5、第49军-军长:郑庭笈,副军长:陈衡,参谋长:周声复。

(辖105师师)五、独立建制部队1、整编207师-师长:戴朴,副师长:赵侠,参谋长:黄定兴。

(辖第1、2、3旅)-驻沈阳2、52军-军长:刘玉章,副军长:平尔鸣,参谋长:廖传枢。

漂泊海外的华东“剿总”司令刘峙

漂泊海外的华东“剿总”司令刘峙
到 个 当教 员 的职 业 , 仅 解 决 了 丈 夫 和 不 孩子 的 饭碗 , 因教 员许 可书 的 到手 , 还 使 印 尼 政 府 答 应 把 他 们 的 居 留 期 由 三
个月延长至两年。
文。未几 , 自省 国 民党 大 势 已去 的 刘
峙 , 赶 到 江西 吉安 , 后一 次祭 扫 了 又 最
确 14 求 学 , 国后 就 石 呢 , 也 恨 不得 生 啖其 肉 , 9 9年 1 回
} 职粤军, 参加过
南京 国民政 府
团 总 指 挥 、 南 河
阳 “ 匪 ” 北 鄂 剿 军
平阳被 犬欺 ” 刘峙亦难 躲此厄 , , 更难 堪 的是油水 被榨后 , 然又发 现 口袋里 的 突
的“ 剿总” 司令来了场大围剿, 致使其损失惨
重, 连港九 也不敢再 住下去 了, 遂于 1 5 年 0 9 秋天携妻 带子 , 更往南 洋“ ” 撤退 。
个 “ 机将 军 ” 双 的绰 号。 最后 的结局 是
全 军 覆 灭 , “ 跑 将 军 ” 有 福 ” 乘 一 但 长 “ ,
何应 钦在 蒋支持 下组 阁 , 又在蒋 唆 侨 极 多 , 峙 夫 人 在 一 所 华 语 小 学 里 找 刘
茂物忽然又有 了
党 兵 败 大 陆 以 后
华东 “ 总 ” 令 剿 司
仗 ” 留穗 数 月 , 不 到一 点 儿 复 职 希 , 得 望, 遂落 落 寡欢 去到 九 龙 , 先做 好 了 预
长期 当“ 客” 港 的安 排 。
吝在 此 。 一 时 之
} 的 l卜 夕
总’ ’ 司令刘峙
总 ” 令 复 出 的 来 龙 去 脉 , 成 了 当 地 司 更
9 0日, 月2 刘峙听到了蒋介石将来广州 的消息 , 马上窜回香港 , 从此 留居九龙做寓 公。1 5 年 3 蒋介石在 台湾宣布复行 0 9 月, “ 总统 ” 职权后 , 他和何成浚等人联名致电

[精编]解放军战争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内部矛盾

[精编]解放军战争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内部矛盾

解放军战争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内部矛盾解放军战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内部矛盾在解放战争中,国军内部大小矛盾无数,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比如淮海战役中中央和桂系的矛盾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此次战役的结果,相比解放军方面华野与中野的紧密协同,国军方面对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的力量就没办法象解放军那样完美地结合起来。

象这样比较大的派系矛盾一般来说都比较明白,本文缩小到军一级,简述一下在解放战争中五大主力的内外人事派系矛盾。

整编74师这个部队是王耀武的嫡系部队。

王耀武在抗战末期决定军长人选时,在两个主要人选中选了张灵甫,没有选李天霞。

本来李天霞资历更深,但王耀武觉得李性格比较滑头,比较难控制,而觉得张灵甫性格比较直,比较服从听命令,当初抗战开始时自己又把张灵甫从监狱里保出来到74军任职并重用提拔,但是王耀武没想到张灵甫在掌握这支部队后,表面上对王耀武仍然表示服从,但在人事上就采取动作消除王耀武的影响。

张灵甫认为自己的基本部队是58旅,所以大力提用58 旅的干部。

象副参谋长李运良就凭张灵甫对他的亲信在实际上控制了师部,而参谋长魏振钺反而掌不了实权。

除了以58旅干部掌握师部以外,张灵甫的下一步就是要想方设法把58旅干部打进51旅和57旅,特别是要掌握这两个旅的旅长职位。

当时51旅旅长是陈传钧,57旅旅长是陈嘘云,张灵甫知道要没有足够理由把这两人撤职换上58旅的人是无法在王耀武那里通过的,要想换掉这两人,一个办法是要抓到一些把柄如作战不行,另一种方法是想办法让这两个人觉得日子不好过,混不下去,自己走路,然后就可以换上58旅的人。

所以张灵甫在作战上,总是把这两个旅冲在前面,58旅放在后面。

第一次攻击涟水时,51旅在前面进攻被打回来,张灵甫找到这个机会当然不放过,严厉斥责陈传钧指挥不行,然后把58旅换上去,以为解放军在受到51旅的削弱后58旅这个生力军就可以拿下涟水。

结果没想到58旅也被打下来,也就没理由换陈传钧了。

57旅旅长陈嘘云作战上更是找不出毛病,张灵甫的办法就是在对部队的讲话中贬低57旅,贬低陈嘘云,同时在57旅的副旅长和团长职位上不顾陈嘘云的意见,换上58旅的人,也就是把陈嘘云对57旅人员的人事权夺去了。

国民党被俘将领名录

国民党被俘将领名录

国民党被俘将领(百度搜集)胡三余中将国民党炮兵司令史泽波中将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马法五中将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陈长捷中将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周毓英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王靖国中将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赵承绶中将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梁培璜中将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中将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牟中珩中将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杜聿明中将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李仙洲中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宋希濂中将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范汉杰中将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中将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黄维中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韩浚中将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罗历戎中将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廖昂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陈金城中将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王耀武中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康泽中将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文强中将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曹天戈中将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林伟俦中将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向凤武中将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邱行湘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郑庭笈中将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廖耀湘中将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黄正诚中将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杜建时中将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宋瑞珂中将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马励武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卢浚泉中将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武庭麟中将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喻英奇中将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张淦中将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陈林达中将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霍守义中将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区寿年中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李涛中将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张岚峰中将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中将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郝鹏举中将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孙渡中将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张绩武中将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王景宋中将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莫得洪中将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段霖茂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钟彬中将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熊新民中将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赵锡田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陈颐鼎中将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曾扩情中将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邱维达中将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王雷震中将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萧以觉中将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许用修中将吴绍周中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侯吉晖中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嘉树中将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王韵琴中将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周振强中将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杨光钰中将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方靖中将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王凌云中将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郭一予中将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刘镇湘中将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王秉钺中将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陈士章中将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黄淑中将国民党第九军军长米文和中将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理明亚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王继祥中将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盛永兴中将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胡临聪中将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杨宏光中将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王泽浚中将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张义纯中将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李以劻中将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张鸿文中将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李益智中将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高建白中将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王靖宇中将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袁鸿逵中将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孔庆桂中将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杨安铭中将国民党国防部部员徐钟端中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李九思中将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庄村夫中将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宋清轩中将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汪宪中将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王绪镒中将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胡靖安中将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杨文泉中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聂松溪中将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郭天辛少将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杨文彩少将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王震少将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李旭东少将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韩世儒少将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李献中少将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李琰少将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周剑秋少将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李纪云少将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李昆岗少将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罗哲东少将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韩尹明少将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李铁民少将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于泽霖少将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刘润川少将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唐保黄少将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李用章少将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杨天民少将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姚北辰少将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郭惠苍少将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刘英少将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路可贞少将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李英才少将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谢代蒸少将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留光天少将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胡晋生少将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郑明新少将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周由之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刘振世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李奇亨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李友尚少将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万壑涛少将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徐其昌少将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隰可庄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萧本元少将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杨维翰少将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李资深少将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游凌云少将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沈澄年少将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林曦祥少将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王檄暅少将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沈瑞少将国民党第33军军长曹近谦少将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罗辛理少将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晏子风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唐孟恪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胡景瑗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奇玉山少将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龙矫少将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王世高少将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万又麟少将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李子法少将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郑继周少将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贺奎少将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黄炳寰少将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殷开本少将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李文昭少将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黄文徽少将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邹玉桢少将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景阳少将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李长雄少将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黄建镛少将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余辉庭少将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顾心衡少将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杨焜少将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文小山少将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陈时杰少将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李定陆少将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许颖少将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杨温少将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张羽仙少将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罗莘莍少将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罗英少将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张麟阁少将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李嵩少将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董汝桂少将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杨自立少将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武之棻少将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雷秀民少将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张泽深少将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黎天荣少将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杜辅廷少将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杨萌少将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崔广森少将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盛超少将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韦德少将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袁庆荣少将国民党第105军军长李日基少将国民党第76军军长高宪岗少将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魏翱少将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杨伯涛少将国民党第18军军长刘德溥少将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陶修少将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陈文瑞少将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彭定一少将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汪匣峰少将国民党第47军军长李家英少将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陈玲少将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张光汉少将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陈远湘少将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郝勤福少将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张惠源少将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王宪章少将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覃道善少将国民党第10军军长张文心少将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王岳少将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吴庭玺少将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夏建勋少将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杨维垣少将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冯梓少将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田士吉少将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贾璜少将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成于念少将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靳书科少将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李思温少将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韩天春少将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郭跻堂少将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王元直少将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王昌奎少将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周穆深少将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尹钟岳少将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温汉民少将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王屏南少将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吴宗远少将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许长林少将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黄炎少将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贾宣宗少将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周开成少将国民党第8军军长李荩萱少将国民党第9军军长萧超伍少将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顾隆筠少将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杨绪钊少将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王青云少将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郭吉谦少将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司元恺少将国民党第115军军长于一凡少将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刘顺佳少将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龚时英少将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李宝善少将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吴家钰少将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陈芝芳少将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秋宗鼎少将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范玉书少将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王治熙少将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饶启尧少将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李学正少将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陈植少将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杨朝纶少将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罗先之少将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柴玉峰少将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李汉萍少将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文文修少将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袁剑飞少将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黄铁民少将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周朗少将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孙玉田少将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刘化南少将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褚静亚少将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于厚之少将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戴戎光少将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赵世铃少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孙福麟少将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许鸿林少将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温怀光少将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娄福生少将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侯远村少将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崔杰少将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韩步洲少将国民党第33军军长高倬之少将国民党第34军军长朱泰安少将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贾毓之少将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郭政毅少将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樊明渊少将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仵德厚少将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李树荣少将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郭弘仁少将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张忠少将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祁国朝少将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阎俊贤少将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王永寿少将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韩文彬少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罗贤达少将国民党第66军军长李西开少将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郭奉先少将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李子亮少将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陈亲民少将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李介立少将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李慎言少将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吴中坚少将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徐继泰少将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曾纪瑞少将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向建白少将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陈志平少将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何同堂少将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陈腾骧少将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谷允怀少将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马英少将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徐建中少将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黄镇中少将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张星伯少将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屈芷馨少将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凌云上少将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邓达之少将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张瑞生少将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刘月鉴少将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李祖霖少将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谢淑周少将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李益智少将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李成忠少将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黄梁少将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黄鼎勋少将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冯新齐少将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潘汉达少将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李致中少将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陈开荣少将国民党第125军军长王光伦少将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陈绍恒少将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艾绍衍少将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杨文斋少将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余跃龙少将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李映少将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吴涛少将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倪寿昌少将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陶珩江少将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郭文灿少将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伍国光少将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李本一少将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敖明权少将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卫光华少将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黄希河少将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周彬少将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何汉西少将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陈鞠旅少将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任树芬少将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冯龙少将国民党第57军军长颜仁毅少将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沈开樾少将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尹剑铭少将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郭永镳少将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邓宏义少将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方原少将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樊玉书少将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刘昆阳少将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李宏达少将国民党第62军军长伍重严少将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李德生少将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王学臣少将国民党第234师师长孙铁英少将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杨也可少将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刘忍波少将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刘庸之少将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沈策少将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周士冕少将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朱光祖少将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刘孟廉少将国民党第27军军长彭诚少将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夏炯少将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周静吾少将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杨创奇少将国民党第48军军长陈振东少将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鲍志鸿少将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杨团一少将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罗祖良少将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孟恒昌少将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傅立贤少将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唐连少将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黄志坚少将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李贯一少将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陶子贞少将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徐以智少将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熊笑三少将国民党第5军军长张世光少将国民党第10军军长白玉昆少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建军会科长孟昭楹少将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参议甄肇麟少将国民党第99军高参268师代参谋长欧阳午少将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副师长杜永鑫少将国民党第72军233师副师长许文庆少将国民党第55军44师参谋长董益三少将国民党第15绥靖区2处处长马保民少将国民党第55军44师参谋长郭旭少将国民党保密局经理处处长公秉藩少将国民党湖北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娄渊泉少将国民党河南第1路绥靖总指挥部高参彭斌少将国民党第52师副师长霍冠南少将国民党华中区桂北军政区副司令周上凡少将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第7绥靖区司令谷文化少将国民党山西青年军官教导团教务处长陈维忠少将国民党国防部军需署储备司令部专员石玉湘少将国民党湘鄂川黔绥靖公署暂2军第7师师长孙宗玖少将国民党江苏省保安1旅旅长刘耀寰少将国民党暂6军第16师师长宋少华少将国民党暂9军第25师师长倚和普少将国民党新民团管区副司令李祥麟少将国民党江宁要塞第1总台2大台副大台长李国齐少将国民党暂9军高参张整军少将国民党国防部部员,暂8军第24师师长欧阳秉炎少将国民党第88军副师长徐稚兰少将国民党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郭树人少将国民党国防部2厅部员贺钺芳少将国民党国防部第2视察组组长傅锡章少将国民党湖南绥靖第1师师长濮云龙少将国民党第9绥靖区总务处长叶芳华少将国民党后勤部独立第3补给分区副司令孙继周少将国民党第2兵团独立旅副旅长刘佩玺少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处长柯竹少将国民党湖北绥靖总队处长徐云台少将国民党国防部部员曹锡武少将国民党第76军新闻处处长曹鼎少将国民党甘肃师管区副司令覃戈鸣少将国民党第56军第329师师长蔡省三少将国民党青年救国团赣东青年服务总队总队长刘剑石少将国民党第37军参谋长陈燕茂少将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骆周能少将国民党第21军第230师师长陈旭东少将国民党军统局东北区副区长周养浩少将国民党军统局西南特区副区长鲍志鸿少将国民党军统局1处处长段克文少将国民党军统局专员沈蕴存少将国民党国防部第2厅副厅长邱沈钧少将国民党国防部第2厅通讯总所所长李锡佑少将国民党暂编第1纵队司令高星桓少将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补给区副司令李湘武少将国民党陆军步兵学校总务处处长何素凡少将国民党陆军步兵学校人事行政处处长曾光汉少将国民党第3军官训练班主任骆振韶少将国民党第9编练司令部军士训练总队总队长刘献捷少将国民党第15军军长丘士深少将国民党国防部工兵署副署长李寓春少将国民党吉林师管区司令杨斌少将国民党后勤部2兵站总监部副总监陈中和少将国民党国防部第7视察组视察官徐中平少将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团沪浦义勇总队总队长王御之少将国民党国防部部员马润昌少将国民党第3绥靖区参议董绍周少将国民党第85军第110师副师长邓军林少将国民党第70军代军长蔡钲少将国民党第41军第124师师长杨唤彩少将国民党中央军官训练团少将团员刘庄如少将国民党湖北绥靖总司令部2处处长姚轻耘少将国民党第64军第159师副师长余耀龙少将国民党华中长官公署部员韩子乾少将李毅民少将国民党山东第1旅旅长牟俊峰少将国民党第96军暂编第12师参谋长李凯荣少将国民党山东独立第10师师长蒋修仁少将国民党整编第26师44旅旅长梁化中少将国民党第73军15师副师长李正照少将国民党整编第4师211旅2团团长。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 )胜利会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 )胜利会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 )胜利会师.1935年6月9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历史的镜头永远定格在那一天。

1936年6月5日至8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工农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典礼上,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典礼。

并为红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川誓师大会。

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一、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以来第一次与苏联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当天上午9点30分,会师典礼在鸣锣奏鼓中开始。

周恩来主持了会师旗的升旗仪式,朱德、王稼祥领了旗子,朱德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中央红军发布了全军《入川誓词》和《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史称“三大”)。

毛泽东宣读并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渡过黄河举行最后的反围剿作战的宣言》及《遵义会议后政治局对形势判断的第二个问题》、《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等重要文稿。

1、红军第一次渡过黄河,进行战略转移,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奇迹。

1935年2月10日,在周恩来和王稼祥领导下,中央红军在遵义召开政治局会议,总结党的“左”倾错误,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做法,并根据中央的战略转移,于2月21日开始向西北转移。

红军以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先后击退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四次反扑。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2、召开“遵义会议”,结束博古独断长征的历史转折。

1935年1月下旬,中央红军在四川草地和中央苏区交界的遵义地区,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

2月7日、9日,国民党军又三次向红一方面军发动突然进攻,造成四次反围剿战役失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转移途中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

会议根据敌人重兵集团的包围和牵制,坚持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坚持战略转移的方针,一致同意放弃川陕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会议根据中央的正确决定,确定中央红军主力从此离开苏区开始长征。

绥靖公署、行营、剿总,国民党的这些机构让人眼花缭乱

绥靖公署、行营、剿总,国民党的这些机构让人眼花缭乱

绥靖公署、行营、剿总,国民党的这些机构让人眼花缭乱在影视作品中,国民党军队机构庞杂,各种名称搞得人一头雾水,特别是绥靖公署、行营、剿总这些称谓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到底是干什么的。

绥靖公署绥靖的本义是指维护地方治安。

绥靖公署是民国政府在国共内战时期设置之机关,简称“绥署”。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1926年广东南路行政委员公署下,行政委员甘乃光,报告当时的广州民国政府。

因阳江地区土匪和流民太多,所以成立绥靖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宜,并附上了组织法等。

1930年,民国政府为围剿工农红军,开始将全国划为若干绥靖区。

1932年2月6日国民政府重建军事委员会起,在绥靖区中心城市设立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区内军事和控制区内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

一般每省设立一个,情况特殊的地区(与红军作战)则在两省或者数省边区设一个。

全国共设绥靖公署十余处。

绥靖公署设主任一人,一般为上将军官,由民国政府特任,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受军政部部长和参谋总长指挥。

根据规定,绥靖区内部队、地方县政府及水陆公安警察,保安队和民团,绥靖主任可随时指挥调动。

绥靖主任除军事外,还控制区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负责训练兵员、征集军粮等战争事宜。

到了1937年6月,先后设立了驻赣、驻豫、驻鄂、北平、太原、广州、南宁、驻闽、贵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肃、西安、江苏等“绥靖公署”。

其中,驻赣、北平、甘肃、西安“绥靖公署”设立不久便撤销。

抗日战争爆发后,绥靖公署或被裁撤、或被改组为“集团军”编制。

抗战胜利后,各战区纷纷改编为绥靖公署,如:胡宗南第一战区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阎锡山第二战区改编为“太原绥靖公署”(名字没变,级别升格了)、顾祝同第三战区改编为“徐州绥靖公署”、刘峙第五战区改编为“郑州绥靖公署”、余汉谋第七战区改编为“衢州绥靖公署”、傅作义第十二战区改编为“张垣绥靖公署”等。

行营(行辕)行营一词源自“行辕”、“辕门”。

“辕门”是古代将军出征时,幕府外的大门,因为常用战车之辕木交叉而成,故称“辕门”。

国民党军的五大战略集团,都是何配置?结局如何?

国民党军的五大战略集团,都是何配置?结局如何?

国民党军的五大战略集团,都是何配置?结局如何?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期间机构庞杂,组织混乱,有行营、行辕、剿总、绥靖公署、编练区等繁多的机构。

一般认为,国民党军经过改编和整合有五个大的战略集团,即东北、华北、徐州、华中四大剿总和西安绥靖公署。

剿匪总司令部一般简称为剿总,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成立的的跨地区、跨建制的最大军事集团,先后陆续成立了东北、华北、徐州、华中四个剿匪总司令部,也就是著名的“四大剿总”,一个剿总下辖数个兵团、警备司令部、绥靖公署、战区以及绥靖区等,从级别上和长官公署对等,但实际上兵力、权力都要大的多。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成立了不少绥靖公署,较大的有西安、太原、保定、张垣等绥靖公署,绥靖公署级别上是低于剿总的,比如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后来就合并改组为华北剿总,不过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西安绥靖公署,该公署主任胡宗南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所掌握的部队最多时有13个军40万人,所以西安绥靖公署和四大剿总是当时国军的五大战略集团。

西安绥靖公署配置及结局蒋介石与胡宗南西安绥靖公署于1947年3月成立,胡宗南被任命为该绥靖公署主任,胡是蒋介石的亲信,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颇受重用,胡宗南在黄埔生中有不少第一,他是第一个担任军长的,第一个担任兵团司令的,第一个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第一个担任战区司令长官的等等。

西安绥靖公署的兵力远比其他绥靖公署要强大的多,而作为“天字第一门生”的胡宗南部武器装备也都是优先补充的,论实力西安绥靖公署和四大剿总是差不多的,不过各剿总的司令都是国军上将,而国军上将对资历看的很重,胡宗南只是“中将加上将衔”,他被正式授予二级上将军衔都到了1955年了。

胡宗南和他的部队告诉我们精锐是打出来的,胡部装备精良但是表现很差,这和之前长期消极避战关系很大,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胡宗南的精锐部队被西北野战军陆续歼灭,后来胡宗南及其残部撤向四川,在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中,胡宗南部的三个主力兵团全部战场起义。

「说谍」剿共重要机构,国民党德安专署其实是中央特科的“据点”

「说谍」剿共重要机构,国民党德安专署其实是中央特科的“据点”

「说谍」剿共重要机构,国民党德安专署其实是中央特科的“据点”在中共情报保卫史上,除了派遣和潜伏人员,还有很多从对手内部发展出来的著名情报关系。

尤其是在中央特科时期,周恩来以其卓越的眼光,未雨绸缪,在其领导下的情报精英们,各个时期都埋下了很多很深的“棋子”。

而这些“棋子”,又在中共最危难的时刻,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两个人是不能忘的,一个是杨登瀛(周总理临终前说起的不能忘的帮助过中共的人),另一个就是莫雄。

杨登瀛上世纪的1933年至1935年是中共最艰难的时期。

按照开国领袖毛泽东在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说法,这一时期中共在“白区损失了百分之百,苏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

由于彼时有一段时间执行了“左”倾冒险(盲动)主义、关门主义的影响和国民党的疯狂搜捕,中共隐蔽组织的损失惨重,甚至共产国际向中共发出不调干部到上海、不发展新党员、不在上海开会,大家自找职业、分散保存力量的指示。

毛泽东修改手稿就是在这如此艰难的时期,中共情报保卫系统却依然在国民党军政统治区域内,就在蒋介石“剿共”的眼皮子底下,庐山周边,来取自如,活动异常活跃。

将国民党对付中共的重要的军政机构变成了“中共机构”。

这就是莫雄担任专员、司令的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安专署。

莫雄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安专署,下辖九江、湖口、彭泽、星子、都昌、德安、瑞昌,共七个县,并在南昌设有办事处兼交通站,而作为专署最高长官的莫雄,拿的是蒋介石亲自签发的委任状,前去任职却是奉中共情报组织的“指示”。

莫雄,早年同盟会会员,孙中山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十一师师长。

后被蒋介石撤裁,从此莫雄与蒋介石内心分道扬镳。

莫雄曾与粤军共同反蒋,但兵败之后目睹粤军将领全无斗志,渐渐对身边的国民党人感到失望。

上世纪30年代初,通过旧部,曾任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的刘哑佛(中共早期党员,情报人员)介绍,莫雄开始接近中共。

国民党四大剿总中的华中剿总,有几个兵团?司令及部队结局如何?

国民党四大剿总中的华中剿总,有几个兵团?司令及部队结局如何?

国民党四大剿总中的华中剿总,有几个兵团?司令及部队结局如何?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是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特有的军事机构。

国民党发起全面内战以后,出于军事考虑和作战的便利,成立了东北、华北、徐州、华中四个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即“四大剿总”。

其中桂系“小诸葛”白崇禧坐镇的是华中剿总。

桂系和蒋介石矛盾很深,蒋既欣赏白崇禧的能力,但又对其多加防范和猜忌,不愿让其实力过多膨胀,所以在四大剿总中华中剿总的兵力是最少的。

白崇禧与华中剿总华中剿总的前身是武汉行营,行营主任是国民党的元老一级陆军上将程潜,之后行营又改为武汉行辕,白崇禧担任行辕主任,不久又再次改成了武汉绥靖公署,但是绥靖公署的架子是不如行营的,所以在1948年6月武汉绥靖公署和九江指挥部合并,升格成为华中剿总,白崇禧担任司令。

四大剿总中,东北剿总兵力最多的时候有50万,华北剿总全盛时期也是有五十多万兵力的,而徐州剿总在淮海战役期间最多控制的兵力达到了80万,当然上述数字含地方保安部队。

相对而言,华中剿总的兵力就明显要少得多了,华中剿总全盛时也只有三个兵团,即张淦的第三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算上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就在35万左右,这里面宋希濂、黄维是蒋介石的嫡系,白崇禧是不大指挥的动的,只有张淦的第3兵团的是桂系自己的班底。

而到了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被抽调去了徐州,白崇禧的华中剿中就只有张、宋两个兵团了。

黄维和第12兵团被俘的黄维十二兵团是国民党的一支王牌兵团,该兵团下辖四个齐装满员的军即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第十八军还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除此之外该兵团还有一个第四快速纵队,全兵团有十余万人。

这种配置在国军兵团中是非常罕见的,十二兵团也是国军主力兵团之一。

十二兵团组建的时候,当时都认为兵团司令会是十八军的军长胡琏,结果最终司令成了资格更老的黄埔一期生黄维,黄维当时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他当兵团司令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胡琏最后成了兵团副司令。

国军重兵集团:东北剿总战斗序列和覆灭

国军重兵集团:东北剿总战斗序列和覆灭

国军重兵集团:东北剿总战斗序列和覆灭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后陈谢(太岳)陈粟,两路大军也挺进中原,与刘邓大军一起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了。

1947年6月到1948年7月,各解放区都展开战略进攻,使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各个战场遭受沉重的打击。

为了挽救失败,加大各战略区内部队相互协调。

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将全国的军队划分为:东北,华北,徐州,华中和西安(绥靖公署)四个剿总司令部和一个绥靖公署。

民国时期东北行政区划今天要给大家着重介绍,东北战场上的东北剿总的战斗序列东北国民党军指挥机构的演变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国民党为了接收东北地区,成立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行营主任为熊式辉,全面负责东北接收事宜。

1945年10月,国民党成立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部下设:冀热辽边区司令部,司令部驻绥中(受东北和华北共同领导)。

1946年东北行营,改成为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

行辕主任仍由熊式辉担任。

1947年10月,东北行辕主任改由陈诚担任。

东北原军事领导人杜聿明因病赴上海治病,东北战场由陈诚完全指挥。

东北剿总司令部1948年1月27日,国民政府将原东北行辕撤销(6月撤销),并组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驻沈阳,受国防部和东北行辕领导。

全面负责国军在东北战场的战场指挥。

东北剿总成立后,在兵力建设方面:重新组建了在1947年秋季攻势中,被歼灭的国民党军新5军;新组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军。

原受华北和东北共同指挥的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为'锦州指挥所',专门有东北剿总直接指挥。

由范汉杰担任指挥所主任,指挥第六兵团四个军,16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15万人;防守山海关到义县一带。

重点防守锦州,锦西,葫芦岛的安全,确保华北,东北两大战略集团之间的联系。

卫立煌坐镇沈阳,亲自指挥第八,第九两个兵团连同地方部队,约三十万人;防守沈阳,抚顺,本溪,辽阳一带,作为防御中心。

解放战争1948年的国军四大“剿总”,哪个兵力最多,实力最强

解放战争1948年的国军四大“剿总”,哪个兵力最多,实力最强

解放战争1948年的国军四大“剿总”,哪个兵力最多,实力最强1948年国军中央军主力按照地区分为四大“剿总”(总司令部),实际也是一种战区的划分形式。

国军的这种兵力分布和军事机构设置,最大的依据是我军在北方各地的部队实力情况,华中剿总主要针对中部山区的中野,华北剿总面对华北军区,徐州和东北则需要对抗华野和东野100多万主力大军。

西北地区为什么没有剿总设置?胡宗南部虽然自身人数不少,但当时国军认为西北兵团人数不过区区几万人,不是主要对手,所以没有成立对应的剿总。

那么48年的国军四大剿总,哪一个兵力最多,实力最强劲呢?实力最强的当属徐州剿总,原本这里是国军陆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一度云集了110万大军。

但是48年徐州剿总没有这么多兵力。

在徐蚌会战之前,徐州剿总拥有2、6、7、8、13、16六个机动兵团,外加所辖绥靖区及剿总直辖部队,共68万人。

从人数上看是四大剿总中兵力最多的,客观实力略强于东北剿总,但也有限,东北国军主要是兵力总数没有华东多。

徐州剿总只有一个王牌军熊笑三的第5军,而东北有新1和新6两大主力部队。

当然五六十万人级别的大军不能仅由王牌军的数量判定强弱,由于徐州一带是国府门户,华野高达40余万野战部队威胁太大,因此苏北苏中自然是云集了国民党军当时最强的作战集团。

实力第二位的是东北剿总。

东北国民党军只有55万人,是国共兵力对比方面国军唯一处于劣势的地区。

这只能怨国军向东北增兵不力,指挥过程也有很大问题,指挥官频频更换,主力部队军心不稳,孙立人、陈明仁都被无端换走,整个东北国军仗越打越差。

但若只论装备水平和部队的平均战斗力,东北的国军是要强过关内各个地区的。

如前文所述,光是王牌军东北自己就占了两个,美军的30多门155毫米榴弹炮也只装备了东北国军。

东北剿总有正规军4个兵团,包含王牌9兵团,有14个军44个师的主力部队,应该说是战略严重失误导致了这些精兵被白白浪费掉了。

实力第三位的华中剿总,却是人数最少的。

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

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

国民党五大军政长官,除了华中的白崇禧,还有谁?他们结局如何?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通电下野,走向幕后。

就在同一天,国民党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和解放军正式达成《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22日,北平城内的25万国民党守军开始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北平的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华北“剿总”不复存在了。

东北“剿总”、徐州“剿总”也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完败而撤销。

国民党四大“剿总”中,就剩下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总”了。

1949年4月初,华中“剿总”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至此国民党的“剿总”机构成为历史。

除了华中,国民党又先后设立了西南、东南、华南三个军政长官公署,加上在1948年设立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共有五个长官公署。

那么,这五个公署的长官都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呢?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白崇禧代总统李宗仁走上前台后,企图用和谈争取时间,以达到其划江而治的目的。

既然要和谈,“剿总”这个名字就不能再叫了,于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商量后,将华中“剿总”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当然这是换汤不换药,白崇禧无非是换了个称谓,从白总司令变成了白长官。

蒋介石虽然下野,但是在溪口依然遥控着局势,蒋军的嫡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根本无法指挥了。

这就导致,在长江防线中,以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和以汤恩伯为代表的蒋军,各自划分区域防守,各自为战。

在解放军渡江前夕,白崇禧极力扩充,使得自己掌控的部队超过了30万,但副长官宋希濂在解放军渡江后,执行了蒋介石将主力撤到川东的命令,导致白崇禧可用的兵力大减。

在“是战是和”上,李宗仁和白崇禧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南京解放后,李宗仁认为大势已经无法挽回,想再度提出和谈,不料在桂系骨干将领参加的会议上,白崇禧极力主战,将李宗仁晾在一边,此时的白崇禧积极向蒋介石靠拢,昔日李、白之间的亲密无间不复存在。

在桂林解放前一天(11月21日),损失了大部桂军精锐的白崇禧和李宗仁进行了最后一次会面,李宗仁力劝白崇禧,说:“以我对蒋介石多年的了解,你去那里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去台湾。

#图说军史#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剿总”的...

#图说军史#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剿总”的...

#图说军史#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剿总”的...#图说军史#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剿总”的建制变迁一,东北剿总。

前身是东北行营下属的“东北保安总司令部”,行营主任熊式辉,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

后东北行营改称行辕,保安总司令部更名为“剿总”,陈诚以行辕副主任兼剿总司令,东北行辕撤销后,卫立煌专任剿总司令。

1948年辽沈战役中,被东北野战军消灭,建制取消。

二,华北剿总,前身是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名义上指挥张垣绥靖公署(傅作义)和保定绥靖公署(孙连仲),1947年11月两绥署合并为“华北剿总”,以傅作义为总司令。

次年初北平行营改称的北平行辕撤销,傅作义掌握军政大权。

平津战役打响后,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占领平津,华北剿总消亡。

三、徐州剿总。

是以徐州绥靖公署(薛岳)和郑州绥靖公署(刘峙)合组的,是在前俩主任被撤职后,由顾祝同以陆军司令部徐州指挥部的名头合署,刘峙到任前改称“徐州剿总”。

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大部被歼,建制撤销。

四、华中剿总。

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的武汉行营,早期主任为程潜,1948年白崇禧被赶下“国防部长”职务,就任“华中剿总总司令”。

三大战役期间未被消灭,北平和谈开始后被李宗仁更名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最后被第四野战军全部歼灭。

另外一个大的战略区原为西北行营(驻兰州),节制新宁青等地方部队,后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张治中离任后马步芳接手,但该机构实际上并不能指挥胡宗南的西安绥靖公署,而华北剿总也无权指挥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这俩由第一、第二战区改编的机构,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期间,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覆亡,胡宗南逃进四川曾代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之职,最终也是被全部歼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五大剿总指挥系统(4)华中剿总博客
(一),国民党华中剿总:总司令部
总司令:白祟禧
付总司令: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陈明仁
参谋长:徐祖贻
(二),国民党华中剿总:指挥系统表
国民党华中剿总:下辖3个兵团(第3,第12,第14兵团),3个绥靖区(第13南阳,第16咸宁,第5信阳)1个警备司令部(武汉)。

第3兵团:下辖3个整编师(第7,第48,第58师,)司令:张淦(桂系),
付司令:张光玮
整编师第7师:下辖2个旅(第171旅,第172旅,),桂军主力之一
师长:李本一
整编师第48师:下辖2个旅(第138旅,第176旅,),桂军主力之一
师长:张光玮
整编师第58师:下辖2个旅(第183旅,新编第10旅)龙云滇军系统
师长:鲁道源
第12兵团:下辖4个整编师(第3,第10,第11,第85师,)
司令:黄维(中央陈诚系统),
付司令:胡琏(中央陈诚系统),吴绍周(中央汤恩伯系统),
参谋长:肖锐
整编师第3师:下辖3个旅(第3旅,第18旅,第75旅),
师长:覃道善
整编师第10师:下辖2个旅(第11旅,,第118旅)(中央陈诚系统),
师长:熊绶春
整编师第11师:下辖2个旅(第51旅,第58旅,),(中央陈诚系统),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师长:胡琏(兼)
整编师第85师:下辖3个旅(第23旅,第110旅,第216旅).(中央汤恩伯系统),
师长:吴绍周(兼)
第14兵团:下辖2个整编师(第20,第28师,)
司令:宋希谦(中央何应钦系统),
付司令:杨干才(川军杨森系统),
整编师第20师下辖2个旅(第133旅,第134旅),师长:杨干才(兼)
整编师第28师:下辖2个旅(第52旅,,第80旅)
师长:李勃
第13绥靖区:(南阳)2个整编师(第9,第15师),司令:王凌云
付司令:万式炯
整编第9师:下辖2个旅(第9旅,第76旅)
师长:陈克非
整编第15师:下辖2个旅(第36旅,第7旅,)
师长:刘平
第16绥靖区:(咸宁)1个整编师(第52师),
司令:霍揆章
付司令:刘雨卿李睃奇中丁德隆
整编第52师:下辖2个旅(第33旅,第82旅)
师长:倪祖耀
第5绥靖区:(信阳)下辖10个保安旅
司令:张轸
付司令:赵子立,朱其平
剿总直属:
整编第46师:下辖2个旅(第188旅,新编第19旅)师长:谭何易
整编第97师:下辖2个旅(第174旅,新编第175旅)师长:马拨萃
武汉警备司令部
司令:陈明仁(兼),
(三),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指挥系统表
(49年4月,国民党华中剿总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
国民党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下辖3个兵团(第1,第3,第19兵团),3个绥靖区(第6,第8,第16绥靖区,)。

1个绥靖司令部(湘鄂边区),1个警备司令部(武汉)
总司令:白祟禧
付总司令:李品仙,夏威,张轸,徐祖贻,宋希濂,陈明仁
参谋长:徐祖贻
第1兵团:下辖3个军(第29,第71,第79军,)
司令:陈明仁
付司令:刘进,彭壁生,张际鹏,熊新民
参谋长:文于一,邓定远
第29军:下辖3个师(第197,第234,第307师),军长:陈明仁(兼)
第71军:下辖2个师(第87师,第88师,),
军长:熊新民
第79军:下辖3个师(第98师,第194师,第199师),
军长:龚传文
第3兵团:下辖2个军(第7,第48军,)
司令:张淦(桂系),
付司令:张光玮
第7军:下辖3个师(第171,第172,第224师),桂军主力之一
军长:李本一
第48军:下辖3个师(第138,第175,第176师),桂军主力之一
军长:张文鸿
第19兵团下辖2个军(第127,第128军,)
司令:张轸
付司令:赵子立,朱其平
第127军:下辖3个师(第309,第310师,独立师),军长:赵子立
第128军:下辖2个师(第311,第312师),
军长:辛少亭
独立师
师长:张旭东
第6绥靖区:下辖1个军(第56军),
司令:张光玮
第56军:下辖3个师(第228,第229,第230师),军长:马拨萃
第8绥靖区:下辖1个军(第46军),2个保安旅
司令:夏威
付司令:刘和鼎,钟纪,廖运泽
第46军:下辖3个师(第174,第188,第236师),军长:谭何易
第16绥靖区:2个军(第97,第103军),
司令:霍揆章
付司令:丁德隆
第97军:下辖2个师(第33,第82师),
军长:蒋当翊
第103军:下辖1个师(第347师),
军长:王中柱
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
司令:宋希濂
付司令:方睃靖,沈静
第14兵团:下辖3个军(第2,第15,第124军,)司令:宋希濂(兼),钟彬
付司令:张光玮
第2军:下辖3个师(第9,第76,第164师),军长:陈克非
第15军:下辖3个师(第64,第160,第243师)军长:刘平
第124军:下辖2个师(第60,第223师)
军长:赵援
长官公署直属:
第58军:下辖3个师(第183,第226,第265师),军长:鲁道源
第126军:下辖个师(第304,第305,第306师),军长:王中柱
武汉警备司令部
司令:刘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