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言辞简洁明了,思路清晰,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的演讲不仅仅是一次知识
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和思考。
梁任公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他认为,人
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强调了人
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他还强调了人
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社会。
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快乐,更在于对
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贡献。
梁任公先生还谈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
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需要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强调了个
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他还提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问题,呼吁每个人都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为他们争取权益。
这些观点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意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
努力和奉献,需要每个人的关爱和担当。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言辞简洁明了,思路清晰,观点独到,让我受益匪浅。
我会牢记他的教诲,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有关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
有关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有关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梁先生的演讲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与传承”。
他首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基因,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们身份的象征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然而,梁先生也指出,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甚至对其持有负面评价。
因此,急需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使其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底气。
梁先生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和传承。
首先,梁先生提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仁爱”、“和谐”、“至善”。
他用大量典故和现实案例说明,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他说,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至善”,是指追求道德、道义和美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梁先生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精神疗愈和灵感启发的作用。
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给予我们心灵的安定和内心的坚守,同时也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梁先生谈到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教育入手,特别是从学校教育开始。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例如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和深度,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等。
同时,他也呼吁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三,梁先生谈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他认为,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守旧,而是富有活力的。
梁先生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潜力和现代化的可能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后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散文名家梁实秋怀念同姓恩师梁任公先生的一篇文字。
它不是一篇纯粹的演讲过程的记录,而是向梁启超先生献上的一篇追慕智者的敬礼之文。
经历了十次左右对这篇文章的教授,我对这篇文章重难点得出了一些认识,那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活灵活现的语言、动作描写虽有仿写的价值,但学生一看就明白,不必在课上花太多时间品评。
而文章中的任公先生真性情,热心肠的背后,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这个学习重点,学生时常忽略,应重点分析。
这是因为我们给学生上课按部就班控制教学流程的原因吗?我这次尝试了“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早读时自主阅读,发现和质疑。
一是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词句,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人物品性的旁批。
课上五分钟交流。
二是用心体会文字,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6人一组解决,小组长最后收集整理,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摘抄上交做课上讨论的备用。
早读课后,学生交上来的问题每班有二十条左右,经过重新梳理、整合,我发现,两班学生提出的问题准确的把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出相当的认知水平。
两班都对“梁启超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句开篇语产生疑问,也不解为什么讲《桃花扇》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读到杜氏的诗时又张口大笑?更不解为什么讲解《公无渡河》竟“悲从中来”?我想,如果将把手——“梁启超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的原因思考清楚,任公先生的哭笑背后的“热心肠“一定会水到渠成的理解。
因此,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作为教学的起点,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知所能谈谈理解。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句话是作者以梁任公先生的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与影响。
但更深层次的还需引导学生联系梁任公先生的从政经历,让学生发现这位在民族自救道路上奔波湍行的政治家,革命家在晚年无力的陈述“旧式的代议政治不宜于中国。
”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任公先生看到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统治下的民国与他所希冀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南辕北辙,灰心丧气的他决心远离政治,开始思想文化上的开启民智,培养后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教师们的阅读感悟来一起体会以下梁启超先生对于教育行业的独特看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根据学校安排,我在五一假期中认真阅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
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治诀别了,只是醉心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了。
梁启超先生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之一,是我国近代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人物,他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在近代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首次在中国引进新式教育模式,梁先生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怀着无限的崇敬,我在阅读的同时从文中深深感受到梁先生的先进教育思想,自成一家的教育风格。
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感悟如下:(一)胸中有梦教师的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争取做到“胸中有梦”,是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
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二)身上有情情感是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拥有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感情上的富翁!一个幸福的教师,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满腔的热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满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时还拥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闲情!热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热忱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的成就”。
幸福的教师大多拥有热情、激情。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闻知今秋启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首次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心头不由一喜。
相较往日鲁迅先生文章一统天下,先生之“宿敌”梁实秋文章亮相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
梁实秋先生,祖籍浙江杭县(今馀杭),出生于北京。
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译家,为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由于当年与鲁迅先生的知名论战,他长期被大陆知识界疏离。
事实上,梁实秋的影响近年正在回升,其散文的典雅隽永,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称道,我就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忠实读者。
此次入选教材的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便是我很喜欢的一篇。
一直以来,梁任公先生的声名自然好过梁实秋。
他的《少年中国说》大气,荡气回肠,初中时语文课本里学过,印象很深。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惊天地泣鬼神;康梁变法更是青史留名,梁启超的大名谁人不晓?梁实秋笔下的任公先生又是怎样一番风致呢?“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文章起笔,明告读者,文章所写的'是晚年之梁任公。
晚年的梁任公专心学术,但透过一次演讲,亦流露出其革命家恣肆的风采。
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别具一格: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感谢梁实秋先生的细心描,仅仅两句话,梁任公先生诙谐灵动的形象即跃然纸上。
加之“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外貌,让人陡然而生钦敬之意。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梁实秋笔下,宛如一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
吟诵《箜引》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以至于作者若干年后临黄河而“哀从衷来”了。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从梁实秋的描述中,特点可以括为“投入”。
他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文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按照学校的安排,五一假期内我认真阅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囿于知识面的狭窄,并未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但凝神静思,仍能从中悟出一些为师的真谛。
下面针对其中的一些语句谈谈自己的粗浅感悟:“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一语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读书中成长进步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真正做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师。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读到这里,我被梁先生的倾情投入、身临其境所感染。
倾情投入是做好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
试想: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高涨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充分被唤醒,此时,积极踊跃的投入才会成为可能。
这方面,我也有同感:在讲授《黄河颂》、《安塞腰鼓》等一类诵读性较强的课文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我总是和学生一起竞赛朗读,用自己的朗读去引领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朗读中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效果不错。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从先生的高涨热情中我读出的是先生对本职工作的挚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次演讲中,梁任公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他的言辞简练、深刻,让我对人生、事业和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梁任公先生首先谈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而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实现。
他引用了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名言,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哲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梁任公先生谈到了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他认为,事业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成功。
他鼓励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还分享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的真谛和奥秘。
他还强调了幸福的重要性,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拥有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他的言辞让我深受启发,对事业和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梁任公先生谈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而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都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基础上。
他鼓励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还分享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的案例和经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他的言辞让我深受感动,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次演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梁任公先生的学识渊博和人生阅历丰富,他的言辞简练、深刻,让我对人生、事业和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在梁任公先生的指引下,我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地向梁任公先生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和比赛,锻炼自己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同时向优 秀的学者和专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THANKS FOR
感谢您的观看
WATCHING
对后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01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传承,对后世培养民
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02
他的演讲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具
有深远影响。
研究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03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是研究近代历史、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
个人感悟与启示
深刻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聆听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中国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我意识到,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让中国 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加璀璨夺目。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勇于担当起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任,积极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 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如何将梁任公先生 思想传承下去
加强宣传教育 举办纪念活动 整理出版相关资料 引导青少年学习 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梁任公先生的生平 和思想,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座谈会、研讨会等, 深入挖掘梁任公先生思想的时代价值。 整理出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文稿、著作等资料,为 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提供便利。 将梁任公先生的思想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引导他们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第 五 章
与行动计划个 人 学 习 体 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演讲家,他的演讲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内容丰富而深刻。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深受启发,让我对人生和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题目是《智慧与人生》,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智慧与人生之间的关系,让我受益匪浅。
梁任公先生首先提到了智慧的重要性,他认为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成功,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梁任公先生还强调了智慧与学识的区别,他认为学识是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得的,而智慧则是在学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到的。
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拥有智慧。
在演讲中,梁任公先生还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好,而人生的目标则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梁任公先生的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和美好,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除此之外,梁任公先生还谈到了智慧与修养的关系。
他认为智慧和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智慧的作用。
梁任公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通过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我不仅对智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和修养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深深地感谢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继续受到他的启发和教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读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读完一遍后,无深刻理解,但是,毕竟开卷有益,简单谈谈感受。
简单介绍一下两个主要人物: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生于北京。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
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
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
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
著作《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是新月社主要成员。
1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鼓吹改良主义,坚持立宪保皇立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
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曾在大学听过一次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他评论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梁启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演讲背景梁任公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他的一次演讲,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他的演讲的一些读后感。
发人深省的观点重视培养创造力梁任公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对创造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为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能力。
他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解决问题和创造,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潜能,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倡导终身学习梁任公先生还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
他呼吁每个人都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机会。
他提出了“学终身”的口号,强调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影响深远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梁任公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而是更加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指出,一个人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发展,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教育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梁任公先生还呼吁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他指出,无论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体系,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他建议教育界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资源,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与社会和行业密切结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概述本文主要记录了梁任公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的发言内容和思考,从而探讨教育教学的问题和方法。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教育学家,对于教育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在这次演讲中,他分享了他对于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实践经验,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教学内容的创新梁任公先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他提出了“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做最前沿的工作”的口号,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追求新颖性和实用性。
他还提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尝试,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等等。
这些措施都使得他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梁任公先生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引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某个学生在化学课上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正式的教材中并没有提到,但是却能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和探究。
这个学生因为自己的好奇心,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知识路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结合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梁任公先生认为,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也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项目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结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和挑战。
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创新和探索,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需要教育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教育生态。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加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演讲家。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他的一次演讲,并且深受启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要分享一下我对他演讲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题目是《走进文化的殿堂》。
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一直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演讲中,梁任公先生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首先提到了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他强调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承和表达的方式,更是塑造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
他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文化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其次,梁任公先生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强调文化对于个体的塑造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引用了很多名人的话语,说明了他们如何通过研究和借鉴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他还谈到了文化对于社会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了一些国家如何通过文化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共同体认同。
在演讲的后半部分,梁任公先生分享了他个人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他提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他详细讲述了他如何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他的描述和表达引发了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让我决定开始深入学习和探索。
通过这次演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体的重要性。
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传统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灵魂。
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次演讲也激发了我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思考和认同。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发现现代社会常常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人们更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我决心在未来更加注意文化的价值,并努力传承和弘扬我自己的文化根源。
在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中,他还提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个人发展,都需要在不同文化间建立桥梁和对话。
我为此深感赞同,并决定在未来更加努力学习不同文化和语言,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价值。
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
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欢迎阅读参考。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
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治诀别了,只是醉心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了。
可是细细品读全文,尤其是梁任公先生旁征博引的三个材料,我认为这些材料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来。
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的这次演讲,谦逊而幽默的开场白后,首先讲了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梁任公先生给我们活画出了一出悲剧:一个狂夫奔向黄河,怀抱箜篌的妻子紧追上来,大声呼喊——不要渡河!渡河只有死路一条!不要渡河!可是狂夫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不顾妻子的劝阻,最终堕河而死。
妻子无可奈何,悲痛欲绝。
“狂夫呀,你是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于是怀痛弹罢一曲《箜篌引》,投河殉情了。
我认为梁任公先生引用这个故事,不只是给我们展示一个悲剧故事,而是在号召人们像狂夫一样,去追求强大的人格力量。
在国家和民族需要时,甚至可以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何要这么理解呢?我们来回顾梁任公先生的一生,他一直在寻觅一个强大的人。
当然,这期间道路坎坷,开始误把顽固的保皇派当做强人,之后是反动军阀袁世凯,最后是反动政府段祺瑞。
可惜他一路寻来,一路失败,最后哀号:所投非人啊!于是灰心失望,决心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从那以后,他就明告世人,不再关心政治,只做学问了。
但是大家都明白,他虽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爱国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削减。
他的观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找寻具有强大人格力量的人,依靠这样的人,来拯救中国,强大中国。
可是,这样的人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他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从这篇文章不难看出,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国心的中国少年就是梁任公先生寻找的强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二年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二年级(中英文版)**English Version:**After reading about Mr.Liang Shu-ming"s speech,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passionate words and profound insights.As a second-grade student, the experience of learning about such an influential figure was both enlightening and inspiring.Mr.Liang"s speech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shaping individuals and society.His belief that knowledge is the key to progress resonated with me, making me more determined to embrace learning and strive for personal growth.One particular aspect that stood out was Mr.Liang"s emph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He encouraged listeners to question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explore new ideas, which I believe is crucial for our development as young learners.His words instilled in me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th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Moreover, Mr.Liang"s dedication to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was inspiring.His call for a fairer society made me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standing up for what is right and fighting against injustice.In conclusion, Mr.Liang"s speech not only broadened my horizons but also ignited a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a desire to contribute tosociety.It served as a reminder that education is not merely about acquir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character and embrac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中文版本:**在阅读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我深感其话语的热忱和见解的深远。
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稿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稿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听取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相信大家都会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教学反思。
我想强调的是演讲中所涉及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联系。
梁任公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名叫“1+1>2”的公式,也就是父母和学校一起培养孩子,会产生比单独培养更好的效果。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家庭学校分开来看待,而是在教育中注重双方互动与协同,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任公先生强调了教育的启示方法要“引而不发”,也就是教育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
因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形成机械记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体验。
我觉得梁任公先生演讲中多次提到的“为学生而生”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的主场中,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为学生而生”,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荣誉和成就。
因此,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或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让他们在教育中收获美好的人生体验。
今天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教育是一个无线延伸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反思、改进和创新,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
谢谢各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作文1500字_演讲稿作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作文1500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因其内容多,时间紧,而在一线教师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这固然与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置有关,也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相关,但我想,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
我们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让我们精简课堂内容,我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声:这行吗?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就是:这能行,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
下面结合公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读课文)谈谈我的认识。
现在有这样的观点:一种认为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之前,应该至少有单元目标的预设,也就是说,每一单元的学习重难点不能集中在一篇课文中或每篇课文都涉及,而应该分散到每一篇课文能中,既相互呼应,又各有侧重,最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有的篇目可以少上或不上,学生完全自学即可。
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相对减少教学内容的容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参与的时间。
但是,第一种做法没有把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区分开来,第二种做法又忽视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如果按照这两种做法来看,教材中又何苦要有自读课文的一席之地呢?那么,如何使用好自读课文呢?事实上,单元目标的预设和分散讲解确实必不可少,我认为,在讲读课文中,应该结合文本,从三到四个角度来讲解同一类型文章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然后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这样既有知识点的积累,也有鉴赏力的训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语文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侧重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的讲解中,我已经初步培养起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因此,准备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
布置了相对应的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_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生于北京。
19XX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
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
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
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
著作《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是新月社主要成员。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实秋1987年11月3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5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说的问题是很多的,尽管在课文学习中,学生领略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为重点。
教学时,我采取了“设疑导入——勾画演讲特点——-批注细节分析人物——探究写作手法——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
在施教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批注细节分析人物”进行较为顺利,学生对于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有了深刻地领悟,但在“探究写作手法”这一环节中却出了问题,只知细节写人,其余一概不知。
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少了“侧面描写”的分析;(二)是在本环节开始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学生只会就本节课的分析来总结。
见课堂出现冷场,我尽快做了教学设计的调整,马上给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导,可以从写作顺序、正侧面描写方面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
忙读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读完一遍后,无深刻理解,但是,毕竟开卷有益,简单谈谈感受。
简单介绍一下两个主要人物: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生于北京。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
1923年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
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
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
著作《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是新月社主要成员。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鼓吹改良主义,坚持立宪保皇立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
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曾在大学听过一次梁启超先生的演讲,他评论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
梁启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 000余万字。
梁启超是一个情感丰富、忧国忧民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提到:“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这写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杀人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而死。
崇祯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
在位十七年间,他勤勉辛劳,不溺于声色犬马,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终于江山易主。
梁任公先生如此悲绝,肯定不是因为崇祯皇帝,而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
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
法维新。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可见,是崇祯让他想到了光绪,他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后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以“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他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之心的迫切。
变法的失败。
一句话,他的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巳,在于他满腔的爱国情怀!曾经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国,悲的是自己家的衰亡。
至于“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更可见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地忧国忧民。
梁启超先生演讲开头先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从记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白首狂夫怀揣了一份怎样急不可耐的人生目标,竟然促迫他在天色刚亮时就冲出家门,一路狂奔,竟快到跟在其身后的妻子都无法赶上,且涉险蹈死而不顾、堕河而死而后止呢?《箜篌引》几乎就是梁任公先生一生精神甚至命运的缩影,难怪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讲这首诗。
艰难的读过文章,有了一点了解,于是我感悟到,做一位老师,也要做一个勤于学习、肯于积累的人;做一个关心时事、爱国爱民的人;做一个愿意思考,有所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