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在山的那边教案名师教学资料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课件。
4. 学生分组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表达手法。
4. 互动环节(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氛围。
3.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句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方式,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追求和坚持信念。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对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坚定信心的经历。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培养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在山的那边》并背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克服困难,坚定信心”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学习目的1、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学习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飞,飞,飞——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飞,飞——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飞,飞——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且抒发了实现理想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们也都借助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诗的主旨。
今天和明天【巴基斯坦】卡斯密谁今天去播下种子,明天他就能在田里采集秧苗,谁今天可耻地意志消沉,明天他就会痛苦地死掉。
最好在自己的斗争中去感受一切。
欢乐、苦难、悲悼,因为通向未来的光辉胜利,道路只有前进的一条!你若想明天砌座房子,今天就得准备好石头,你若想明天活在世上,今天就得选择朋友。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在山的那边》。
2.介绍作者:王家新。
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分享初读感悟。
三、课堂讨论1.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生字词?如何理解?四、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分段朗读,体会情感。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作者的情感。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1.课文中的“山”寓意着什么?2.课文中的“海”寓意着什么?3.课文中的“妈妈”代表了什么?三、课堂讨论1.你认为课文中的“山的那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山的那边,是海”?3.课文中的“妈妈”为什么鼓励孩子去寻找“山的那边”?四、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语言美。
2.学生分段朗读,深入体会情感。
五、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追求理想的故事?2.你是如何理解“勇敢地追求理想”的?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
2.学生谈论对“勇敢地追求理想”的理解。
四、写作训练1.请以“我的理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准备下一课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自己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激发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音乐素材。
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2)播放山的美妙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3)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如家乡情怀、追求梦想等。
4. 课堂讨论(1)提出讨论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10篇)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的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化含义。
2、联络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p《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
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此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p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妙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的,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
《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可能很少,因此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
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妙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的。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妙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仍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仍然遥不可及。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学会使用相关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概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绘,理解其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填空。
3.3 讨论与分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了哪些情感和意象?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3.4 案例研究选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在山的那边》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文学作品收集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坚持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追求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搜集有关诗歌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山的美景,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诗歌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
3. 绘制一幅描绘诗歌意境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和海。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⑴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⑴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四、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二、初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痴想 (c hī) 隐秘(mì) 苦涩(sè) 凝成(níng) 诱惑(yòu)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隐秘:隐蔽,不外露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根据课文学习进行的写作练习的质量。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
(3)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感恩生活中的点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教学资源:相关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3. 教学工具:课件、教案、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山的象征意义。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与解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在山的那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3)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意象或表现手法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
4. 诗歌鉴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山为题材的诗歌、散文或小说,感受不同作品对山的描绘和表达。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大家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意境。
(2)提醒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坚持梦想,勇敢面对困难,培养自信心。
(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谊,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风光之美。
(2)体会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勇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兴趣,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水图片。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讨论作者如何坚持梦想,勇敢面对困难,培养自信心。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自己最难忘的旅行经历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山水风光的诗词,进行欣赏和交流。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次自然风光绘画比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情感态度。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坚持与勇敢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表达技巧。
(2)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
(2)引导学生谈论爬山过程中的感受,导入课文《在山的那边》。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的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总结学生观点,进行点评。
5. 欣赏自然美:(1)学生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山水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爬山的作文。
3.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加强家校互动。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分享其他描写山水美景的文章或诗词,与《在山的那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表达手法和审美特点。
2. 艺术创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山水为题材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展示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悟。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
《在山的那边》名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景色图片或视频。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美景,引起学生对山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
教案范文: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和“海”的寓意。
2.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梦想吗?为了实现梦想,你们是如何努力的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追求梦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点评并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勇敢追求梦想。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在山的那边》,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希望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坚定信念。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2)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追求和努力过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