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高境界的追求。
3、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
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
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1、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初步感知①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019年《在山的那边》导学案.doc
2019年《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过程和方法: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准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词语的含义,理解诗歌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
一个山区的孩子,他想望大海,他不停追寻,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分析诗歌。
1、划出诗中的问句,讨论每一个问句的'含义和语气。
重点朗读以下四个问句,个别示范,分组朗读。
(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2)哦,山那边是海吗?(3)妈妈,那个海呢?(4)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2、朗读合诗。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3、归纳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提示: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节的“小时候”,第二节的“现在”。
3、他坚信有大海,怎样去寻找?“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改成“一次”、“一座”、“又一次”好不好?为什么?4、诗歌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内涵,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
(1)、课文研讨与练习二加点词语的含义。
(2)、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交流讨论。
提交问题,讨论解决。
三、课后阅读。
只要明天还在汪国真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消融春雷定将滚滚而来(1)、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选取几种典型的形象,写出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一气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
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
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引进盲童戴维的故事,只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需要数十年写成,今天无法完成,所以我借一个异国他乡人的故事,来喻指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戴维用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活生生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在山的那边》一诗,其实浓缩了无数个戴维的故事,也许还会有在座的某一个两个一群人的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寿馨蕊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清华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高考,在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像我一个普通话最差,当初没有任何权利朗读课文的人,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二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初中语文课导学案:《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课导学案:《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一.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二.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
有条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课时)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训练语言基本功;2、学习新诗的基础知识;3、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4、感知诗歌的情境,了解文章的情节;5、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学习作者为了理想信念克服困难、不断追求的精神。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①诗歌,文学的一类,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语言凝练而形象,富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常运用、和反讽等手法。
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②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摘录(写在课文标题下)2、日积月累①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拼写汉字痴( )想隐秘ning( )成诱huo ( )喧( )腾一shun( )间②把上面词语抄写两次:③为下列词语造句a痴想b诱惑④摘录有关“海”的名句(2-3句)。
⑤、积累关于信念的名句(至少两句)。
(如:只要沿着江河,就一定能发现大海。
)3、文句训练。
例:海在喧腾。
花儿开放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4、课前预知: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并背诵第二节。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语气的“神”——感情色彩和分量。
受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语句才是有生命的、可感的。
语气的感情色彩,指它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因而要求语一言传播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僧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语言传播表达的分寸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 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 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提示点拨】一、目标点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法指导:诗歌就像一盘美味佳肴,关键在于自己去品味。
要解诗中味,可以用以下方法:反复吟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读诗是领悟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捕捉诗歌的形象。
感知诗意:要整体的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就得把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一下思路去感知:痴想——诱惑——渴望——攀上山顶——理想——信念(实现)品味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信念、一个哲理。
对本诗的品读要抓住“山”与“海”这两个关键词。
重点品味“山”、“无数座山”、“爬山”、“海”的象征意义。
品味了诗句的含义,领悟全时的思想感情就简单了。
二、重点聚焦:1.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朗读诗歌。
【自主探究】一、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并划出生字词。
看一看,你读准它们的音了吗?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几奔扎秘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尽量读出语气和停顿。
读完后,请想一想:第1节中的“山”与“海”同第2节中“山”与“海”含义相同吗?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然后重点体会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语气:(第一节)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第二节)一次又一次、诱惑、一次次、喧腾、枯干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读完后,请分别概括两节诗歌的内容(用写×人×时候×事情的句式)第1节:第2节:二、资料助读:1.作者资讯: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
曾用笔名北新、磅家,文学教授。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为本课找适合的曲目形成配乐朗诵【自主学习】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3,写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7,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8,小时侯和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9,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10,诗中所写的“山”和“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达标测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学习本诗歌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注意“痴想”“铁青着脸”“从小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全新的世界”等词语所表达的内涵。
3、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体会作者由向往到疑惑到失望最后到坚定的语气。
4.探究诗中的“海”“山”蕴含的意思,提炼诗歌的主旨。
【学法指导】通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熟记重点字词;由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能够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仔细品味妙处。
【知识链接】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它有如下特点:1.思想感情强烈;2.联想现象丰富;3.形象意象鲜明;4.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多讲究押韵。
本诗是一首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 旧体诗相对的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课前热身】1、给下列字注音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瞬间:几乎:3、了解作者。
【课堂导学】---亮出你的观点,注意语调语速节奏。
一、自主学习。
(先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在自己有困难或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记)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想的是什么?。
2、为什么“我”的想望是隐秘的?。
3、爬上了山顶,为什么“我”是哭着回来了?。
4、“妈妈,那个海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
2、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这里的“山”仅指我们生活中的“山”吗?那“海”呢?。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全新的世界”?)。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二一”语文导学稿1在山的那边(一课时)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训练语言基本功;2、学习新诗的基础知识;3、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4、感知诗歌的情境,了解文章的情节;5、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学习作者为了理想信念克服困难、不断追求的精神。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①诗歌,文学的一类,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语言凝练而形象,富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常运用、和反讽等手法。
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②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摘录(写在课文标题下)2、日积月累①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拼写汉字痴( )想隐秘 ning( )成诱huo ( )喧( )腾一 shun( )间②把上面词语抄写两次:③为下列词语造句a痴想b诱惑④摘录有关“海”的名句(2-3句)。
⑤、积累关于信念的名句(至少两句)。
(如:只要沿着江河,就一定能发现大海。
)3、文句训练。
例:海在喧腾。
花儿开放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4、课前预知: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并背诵第二节。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语气的“神”——感情色彩和分量。
受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语句才是有生命的、可感的。
语气的感情色彩,指它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因而要求语一言传播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僧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语言传播表达的分寸感。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低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里导学案
《在山的那里》导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培育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适当,读出适合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常利用的意象包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括的人生哲理。
进程与方式:1.学习时通过度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诵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论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尽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尽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诵训练,注意适当的停顿、适合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包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领会诗歌中论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尽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诵技能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包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论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此刻丹江口市)。
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念书。
1982年毕业,分派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在山的那里》是诗人在二十连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仍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里》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和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破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3.诗歌文体常识简介: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拍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七年级语上册《在的那边》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资料助读(一)关于诗歌1、诗歌: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家作品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系,副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导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
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读技巧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3.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4.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4)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
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
中不倦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
诉说。
二、展示目标
三、学生预习
(一)阅读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常识。
(二)学生自读诗歌
1.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
语。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给下列几组形似字注音组词。
幻竟惑漫诱喧飘腾
幼竞感慢绣渲瓢滕
暄缥藤
漂
3.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4.朗读感知
(1)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3)“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给下列几组形似字注音组词。
幻竟惑漫诱喧飘腾
幼竞感慢绣渲瓢滕
暄缥藤
漂
3.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语气语调和感情。
一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
4.学生先练习朗读,再听读课文录音,(可轻声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
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1)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诗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用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用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
跋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2)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明确: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3)“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
苦奋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
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包括注音和词义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仿写句子。
例: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3.熟读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