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描述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3.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关注力的能力。

了解知觉和注意力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智力和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测试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理解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

6.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7.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记忆是保存和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8.教育评估和测量:教育评估和测量是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水平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9.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0.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特殊教育是为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和教育服务的领域。

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 简介小学教育学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过程、学习困难以及教育干预等问题。

在小学教育学心理学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

2. 学生心理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经历着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快速发展。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改进教育方法。

2.1 身体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展迅速,身高体重逐渐增长,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提升。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机会和适当的体育活动。

2.2 智力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处于关键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逐渐成熟。

教育者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材料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3 情感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也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情感调节能力。

2.4 社交发展小学阶段,学生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冲突和建立友好关系。

3.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小学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3.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记忆技巧、阅读理解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全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最全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最全面的小学教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小学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们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正是教师们的心态和心理状态,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所以,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一份心理学复习资料十分必要。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独立自信的心理素质。

如果教师缺乏自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犹豫、迟疑和胆怯的情况,往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无能和软弱。

而如果教师具备了独立自信的素质,他们的心态就会很稳定,不会被纷繁的事物所干扰,能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之路。

其次,小学教师要有适应性强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曾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时也会变得不再适用。

如果教师没有适应性强的心理素质,就会陷入固化的教学思维模式,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性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教育的发展脉搏,更好地应对突发的教育变化。

再次,小学教师还需要拥有耐心的心理素质。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需要医生精神上的照顾,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专注度低下,还有的学生可能非常调皮捣蛋。

而这些因素都可能给小学教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压力。

如果教师没有耐心的心理素质,就会很容易失去耐性,从而误导学生。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只有耐心的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最后,小学教师需要有进取心的心理素质。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进取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拓教育领域。

如果教师没有进取心的心理素质,就会失去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从而限制了教育的自我提高和发展空间。

只有教师拥有了进取心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将这种激情和动力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建议小学教师可以购买一份心理学复习资料,掌握相关的心理素质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教育发展空间。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特征1. 身体发育特征: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大小运动技能逐渐成熟,耐力与力量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差异。

男生多数较女生高,但在有些方面如灵活度、肢体协调方面却不如女生。

2. 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记忆力及联想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

同时,还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情感特征。

3. 社会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更容易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也能逐步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

此外,他们还会逐渐掌握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1. 学习兴趣特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这其中,一些社会化因素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习认知特征: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等。

在学习中,他们会表现出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集中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认知特征。

3. 学习态度特征:小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他们期待成功、饱受挫败时仍充满信心,偏向把失败解释为外部因素等。

三、教育调节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1. 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否针对性突出和有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因素。

2. 强化过程与内在动力:强化过程是指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3. 适度的端正、快乐的心态:适当的开始和结束、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自我控制及取得成就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

以上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全的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最全的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最全的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小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的学科。

它是研究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科学研究。

其目的是让孩子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发展出正确的心理态度,促进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健康完善,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高尚的人格,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国家的新的有素质的一代人。

二、内容1、小学期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人格定型发展规律,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性格素质培养方法等。

2、心理咨询技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明确师生双方的沟通期望;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及学习态度;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负面情绪;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及学习困难;引导并提升学生的自尊心。

3、对不良行为的处理:掌握孩子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思考问题,分析其原因;解决不良行为,引导儿童重新建立正确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学会改变,培养创新能力。

4、教育方法: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树立良好的家校关系;科学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增强他们的丰富的有趣的文化活动,使他们的学习充满乐趣特色;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常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定期分享谈论,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欲望;增加孩子的独立思考素养,引导他们自主处理事情,培养他们独立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5、小学心理学发展:理解小学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创设心理发展环境,建立有创造力的课堂活动,加强多学科间的关联,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理论,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对学生感情进行有效的引导,注重孩子的身体发展,实施切实可行的计划,教育孩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

6、未来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建立小学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智慧,融合各门学科,实施跨学科教育;做好小学心理卫生工作,探索小学心理建设的新思路,完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完整版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引言小学心理学是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及相关教育干预手段的学科。

了解小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教师、家长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加深对此学科的了解。

1.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上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两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表现出对声音、光线等的敏感。

婴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动作。

1.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指三岁到六岁之间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依赖父母过渡到独立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意识和个性。

他们会通过模仿和游戏来学习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技能。

1.3 小学阶段(7-12岁)小学阶段是指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在学习、社交和行为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

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2. 儿童心理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2.1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焦虑和无安全感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或学校开始时比较常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分离,建立安全感。

2.2 学习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出现学习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这可能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环境不良等因素有关。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问题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3 社交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儿童可能会遇到一些社交问题,如交友困难、适应不良等。

这可能对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如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提供支持和鼓励。

3. 小学心理学的教育干预小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干预,即通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 作者:

小教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教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教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导言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以客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

小教心理学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学领域,旨在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认知功能和行为特点。

本文将提供一份小教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系统地回顾相关知识。

二、认知发展1. 意象思维:学龄前儿童主要依靠意象思维进行思考,即通过形象、具体的想象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意象思维在这一阶段很重要,需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观察和类比: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和类比,他们能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共性,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3. 记忆力: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较弱,主要依靠重复和模仿来记忆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在教学中重复强调和巩固知识点。

4. 语言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

他们能逐渐学会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教育者应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三、社会情感发展1. 同伴关系:学龄前儿童开始注意和与同伴互动,但他们在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

教育者应鼓励儿童与他人进行互动,并提供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2. 情绪管理:学龄前儿童的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容易受到外界事件的影响。

教育者应教导儿童如何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培养其情绪表达和冲突解决能力。

3. 自我认同: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展出自我价值感。

教育者应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儿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四、行为特点1. 玩耍行为:学龄前儿童通过玩耍来发展自己的身体和认知能力。

他们喜欢模仿成人和角色扮演,通过玩耍来学习和探索世界。

教育者应提供多元化的游戏机会,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 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时常会转移,他们难以专注于一项任务。

教育者应设置简洁明了的任务,让儿童集中注意力完成。

3. 行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还在发展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意识,需要教育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思维、记忆、观察、判断、推理等方面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情感发展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体现为依恋、焦虑和愉悦等基本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

同时,儿童的意志力也在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在人际关系方面,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在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规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合作和竞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同时,儿童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四、儿童学习策略儿童的学习策略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策略对儿童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重要影响。

在小学阶段,儿童逐渐学会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如记忆策略、理解策略、归纳策略和解决问题策略等。

教师应该引导儿童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五、儿童发展异常与教育儿童发展异常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异常表现。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研究理论
- 行为主义研究理论:强调通过激励和奖惩来改变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 认知研究理论:强调研究者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描述和理解儿童在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如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青少年发展:研究青少年的身份认同、自我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埃里克森的青少年身份危机理论。

研究与记忆
- 研究策略: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如主动研究、归纳
法和演绎法。

- 记忆与遗忘:探讨记忆的过程和遗忘的原因,如艾宾浩斯遗
忘曲线和记忆增强策略。

教育评估与测量
- 教育评估:研究评估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工具,如考试、问卷和观察。

- 测量原理:介绍测量学和测试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可信度和
效度。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对你的
研究和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性介绍,具体细节和更深入的理论
需要参考相关教材和研究文献。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1 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1)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2)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

(3)使用“自我教育训练”(4)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5)暂时隔离法。

21 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有那些?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学生楷模的角色,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严格管理者的角色,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22 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有那些?l 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l 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l 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l 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l 角色部的冲突。

23 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那几个条件?l 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l 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l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l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l 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五论述:1 论:归因理论与在教学中的应用。

l 韦纳极其同事在70年代通过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理论。

l 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不一样的。

l 当倾向于能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能力高,因而信心十足。

反之,会认为本身能力低,脑子笨,因而会丧失信心。

l 当倾向于努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是由于努力的经过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自己今后再次获胜。

反之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因此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下次的成功。

l 当倾向于任务难度时,个体成功,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付更困难的任务。

个体失败时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的成功寄希望于难度较小的任务上。

l 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只不过是自己此次侥幸,并不是自己真有水平,个体失败时,则自认倒霉,但祈求今后的好运气还能降临。

l 有此,我们认为,教师有责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的规律。

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2. 客观性原则3. 气质4. 反抗型依恋5. 角色采择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 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岁)。

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
?
?
?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ຫໍສະໝຸດ 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