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XXX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XXX、XXX合著的《宣言》。
XXX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主要内容:其一是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社会历史观是对社会科学的综合与概括,社会科学是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包括反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新的客观世界等方面。
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绪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有道理,有立场,经得起考验,有发展的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知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立足当下,看向世界,追求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运动●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可以尊重规律,顺应规律,但是不能改变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创造性●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物质世界包含不同的物质现象和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层次和物质结构、不同的物质过程和物质活动,包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发展的本质是什么●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发展和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的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性使无条件的,绝对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双方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相另一种矛盾过渡的决定性力量●大力发展斗争精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特殊性●各个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起次要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中存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存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量变质变规律●适度原则●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及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内容与形式●现实与可能●本质与现象●本质(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现象(个别的、具体的、表面的、外显的)●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任何原因都必将引起一定的结果,任何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反之亦然●必然与偶然●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主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辩证思维能力●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第二章:实践与认知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含义与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 足而知荣辱”
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
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人民大众的立场)、观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 的科学认识,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和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 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 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 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认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无限性:受主观条件(主体的知识 水平、认识能力及立场、方法的限制 )与客观条件的制
约(事物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认识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 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 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的集中概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 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 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认识 看做是先于物质、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大学马原考试重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
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内容。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5-27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p36、40、4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
大学大一马原知识点在大一学习中,政治理论课程是必修的一门科目,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常简称为“马原”。
以下是大学大一马原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事物的辩证性、发展性和运动性。
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总和。
3.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1. 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2. 阶级斗争和革命规律: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 革命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目标。
3. 矛盾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四、经济学1. 价值理论:价值是劳动的量度,价值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引发阶级矛盾。
3. 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1. 国家学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体现阶级斗争的性质。
2. 政党学说: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推动社会变革。
3. 革命战争理论:革命战争是推翻压迫阶级统治的手段。
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3. 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
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整理
1.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马克思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3.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康德)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5.蝴蝶效应包含的哲学道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7.两点论与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8.掌握适度原则哲学依据:质与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9.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扬弃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既克服又保留11.教条主义危害: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12.哲学的功能: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断进步。
13.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性知识要转化为实践。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最根本)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发现成果: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人类历史·发展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理论成果: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本质属性,决定革命性,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哲学,其基本问题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其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要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思想材料”【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剩余价值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科学社会主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孜孜不倦地科学研究——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军事学……2.基本组成部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论证,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剖析)政治经济学、(结论和归宿)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es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人民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观点——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方法——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马克思主义包括:(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中国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1.中国近代百年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历时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站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起来、改革开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起来、新时代中国实践)】3.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证明,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不能丢。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坚持什么1.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治理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实践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也要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宏大视野、锐利目光、长远眼光、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精神旗帜、精神动力、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844.2 《德法年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前提)1844.8《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1848.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1867《资本论》剩余价值1876-1878《反社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专题二】哲学是什么(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4)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5)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哲学的特点反思性、批判性、历史性和时代性、阶级性、理想性和超越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贯穿始终、划分标准、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前提基础)(1)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唯物。
直观性、猜测性。
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合理性:唯物;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质、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我”)】(2)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vs形而上学(联系全面发展、孤立片面静止;承认矛盾、否认矛盾)世界本原“是什么”——唯物&唯心;世界存在状态“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专题三】辩证唯物论(一)世界是物质的(二)物质是运动的(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四)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二)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4.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1)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2)没有发生质变运动&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性: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性:三维性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不可分离(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2)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四)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1.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社会劳动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形式主观内容客观)4.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1)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专题四】唯物辩证法(一)总特征——联系与发展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特点与方法论要求联系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方法论:用全面、整体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臆造;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是标志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发展是上升性的运动(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新事物,勇于支持新事物(二)基本规律——规律(客观性)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1.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诸方面所固有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斗争之中有同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要“求同存异”,善于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从而促进事物的发展。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同一性作用: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作用:1.促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量变2.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质变(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解决方式:克服式、同归于尽式、融合式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2.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和状态(1)质、量、度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转化为他物。
(2)量变和质变量变:数量增减+次序变动;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方法论:要重视事物的质变,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变化。
但也不要忽视事物的量变,因为没有量变为基础,质变不会发生。
(4)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方法论意义:要重视事物的质变,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变化。
但也不要忽视事物的量变,因为没有量变为基础,质变不会发生。
3.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其次,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统一(2)辩证的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