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4.1 认识比
宾阳县第一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四 比和按比例分配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不停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已有知识,尤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以前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有的来自于他人的帮助,有的来自于自身的感悟,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其来源如何,既然学生已经掌握,就纳入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作为小学生已有知识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资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很多教材中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并非“新知识”。
正因为这样,我理解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进行交互作用,进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和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学生的已有知识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庞大资源库。
而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情况,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科学合理进行利用,与学习数学新知互相结合起来,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
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主动建构概念。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
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
西师大版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 认识比
四比和按比例分配第1节比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认识比【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根据比的意义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的图案、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师:(出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的图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这是杨利伟在飞船上向人们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的图案,这两个图案的长都是15厘米,宽都是10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教师应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①长是宽的几倍?②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对旗帜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新的方法——比。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的意义。
有时我们也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与长的比是10比15。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了42252千米。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你能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3.小组讨论:你怎么理解比的意义?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介绍比号、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作“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教材第50页的内容。
(3)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及求比值方法,并板书。
5.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1)比、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联系:a∶b=a÷b=ab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单元教案及教学反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单元教案及教学反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单元备课方案◆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问题解决;③整理与复习;④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比的意义和性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3道例题。
例1是认识比,先通过除法引入比,即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以及比各部分名称。
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
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2由分数和比的比较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启动分数的相关经验来理解比的知识,上排的分数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作比。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用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最简比的概念。
例3化简比包括化简整数比和分数比,都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强调比的结果应该是最简整数比。
第二部分是问题解决,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3道例题。
例1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强调“按两人拿出钱数的比”分配合理,突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价值。
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用方程解(实质上是归一法);另一种是按比例分配。
对照按比例分配的操作过程,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例2和上一题不同的是,题中的比是一个连比。
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例3既涉及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涉及分数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突出“按所行的路程的比”分配。
在书写上又有所变化,不再先求总份数,而是用分母相加的形式体现总份数。
利用算法多样化,沟通归一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材分析:比和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把这一单元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4.5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
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创设了建筑工的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4.1 认识比教学反思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量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
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揭示出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出,怎样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
今天这节课利用生活情境,生活中的这些倍数关系、量与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加以比较也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这也应该算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体现吧,运用生活中的比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应用比,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课题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 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精选14篇)
认识比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精选14篇〕篇1:认识比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较好的掌握比的各局部名称和比的意义,根本上到达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较弱,有时不能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展分析^p 和表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进步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才能。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局部,首先要求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局部名称,以及在生活中找比;另外还要学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能联络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步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的才能,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络的。
这节课的知识不难理解,学生在求比值时,存在的问题有:1、结果不是一个数。
2结果得到是循环小数或是近似数。
还需纯熟。
《认识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根底上学习的第一节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详细案例。
学生分析^p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历。
但学生比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详细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比照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究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果汁与牛奶以及速度”例题,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考虑、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后反思: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去考虑。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比与比例教学反思1正比例的知识,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
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
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
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
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判断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8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节整理与复习课,内容比较多。
对于比和按比例分配这节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的程序并没有创新的地方,都是老师们上课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我把主要精力花在师生共同整理完成知识体系后,让学生分类解决本单元常见的题型上,将每一个教学程序上得都扎实到位上面。
首先由于侧重了学生思维整体训练,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说理过程,
训练量过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别学生有滥竽充数的现象,个别后进生
可能没有跟上整体的思路。
其次,我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
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复习是对知识的整理、贯通,练习时不能局限与会找到一个答案就行,要通过练习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归纳解题的技巧。
这样以后学生在解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自己最适用的方法,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复习化简比和求比值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它们是可以互用的,只是最后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的来看,我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设计上有些地方还不够完美,如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可安排在下节复习课中,
这样教学效果就好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着力改进。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六年级上册四比和按比例分配比的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第一课时认识比【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通过对比分析完成。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例1图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并列式小结:像这种5÷4这种表示两个数量倍数之间关系的式子,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
引出课题二、学习新知1.自主学习(仔细阅读书上50页)(1)什么叫做比?(2)比怎样读写?(3)比的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4)什么是比值?2.强化练习(1)写比a.教师提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行路程的比中240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行路程的比中240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b.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求比值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可以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
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
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
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
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
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
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2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复习”,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体会: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
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
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
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四比和按比例分配比的意义教学反思西师大版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比的意义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拟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当然,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有足够多的知识储藏,因为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在传统的教学中,过早地揭示比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的理解,容易产生“囫囵吞枣〞的现象。
因此,在课堂上,一、我重点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较好地搭建起了连接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在学生能用除法、整数、分数描述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根底上,我引出两者的关系还可以用数学上的“比〞来表示。
这样学生对于同类量的比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比拟困难。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我采用“自学—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比照的理解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最后,把比,分数和除法这三者的联系填在表格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现使这三者的联系显而易见。
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尤其是用分数表示比且前、后项互质时,这个分数表示的究意是比还是比值,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这里我只是一句话总结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印象不深刻,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单元教学反思这一单元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比的应用。
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
要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和下学期比例等做好准备。
一、理解比的意义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
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让学生感悟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贯通新旧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比的意义。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
二、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
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形成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唤起对先前知识学习的经验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2.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在化简比时,要基于比的前项、后项数据的特点,灵活应用比的基本性质选择化简的方法。
有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非整数的比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但也有的可直接利用比的意义,把比转化成分数,求出比值,把比值转化成最简分数。
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对于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
因此,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更是一般的方法。
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中,灵活选择合理运用,既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进一步揭示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本质。
按比例分配的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的教学反思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精彩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创设了一组练习题。
实践证明:这个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掌握了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坚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标准指出: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我们要注重过程,经历过程学生才能见到更美的彩虹。
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方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合作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三、联系实际,学有所用。
在教学活动中,有时不只创设一个情境,而是教师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系统。
能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以前的课,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本人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我们教师每一节课都必备的,它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我们大人做什么事,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是人,是还长不大的人,他们在课堂上付出了努力,为什么就不能得到该有的表扬呢?五、存在的不足: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教师激情,情绪也不够到位。
2、还不太善于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深入挖掘教材,研究教法,找到最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学到有根的数学,有营养的数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学中,比这一概念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比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然而,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将就此展开深入思考,同时共享我的教学反思和个人观点。
二、比的教学评估1. 课程内容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教学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比的基本概念、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应用等内容。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简单的比例开始,比如1:2,然后逐渐引入复杂的比例,如2:3:4。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比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容易混淆比的大小关系。
有些学生在进行比的计算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当比例中涉及到小数和分数时。
我觉得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板书讲解、示范计算、小组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然而,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通过对比的教学进行全面评估,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需要更加系统地规划课程内容,确保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比的知识。
我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我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这次比的教学反思,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比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总结通过本文对比的教学反思,我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比的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
我也共享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个人观点。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反思一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
”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执教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比和按比例分配-4.2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反思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1 教学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
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
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
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
因此本节课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用一系列的猜想来提高兴趣,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有了兴趣做支撑,后面的新课学习就积极主动。
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
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篇一:《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本节课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强应用意识、成果意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合理地、创造性地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份。
第一部份: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学生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与按比分配的合理性。
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开放、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部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现了《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具体做法如下: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味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
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
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往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
在设计时“把84棵树分给五、六两个年级,该怎么分?”让学生思量,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能体味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
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量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味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量,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
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
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反思乐光学校陈斐斌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
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修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比大客车多.应把()看作单位“1”.A.小客车B.大客车C.小汽车和大客车的和2.至多用( )块小正方体塔成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是,从左看A.4 B.5C.63.下面三组直线,()组的两条线互相垂直。
A.B.C.4.下面各式中,()是方程.A.5×6=30 B.4x−8 C.9x−15=43 D.5x+6<35.当a是一个大于0的数时,下列算式中计算结果最小的是()A.a×B.a÷C.a÷D.无法确定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是6厘米,圆锥的高是()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秋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量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
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揭示出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出,怎样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
今天这节课利用生活情境,生活中的这些倍数关系、量与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加以比较也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这也应该算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体现吧,运用生活中的比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应用比,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课题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