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北师大版10.1《丝绸之路》教案3

语文五年级下北师大版10.1《丝绸之路》教案3

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有效的读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如何战胜千难万险,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有效的感悟,通过对文字的品味,体会开辟丝绸之路中的种种艰难的情景,进一步体会张骞伟大的探险精神,执着的信念。

3、有效的落实语言训练,加深对文字前后内容、课内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初步感受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由衷地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重难点由于课文的背景离学生较远,需要整合课内外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学生想象和感悟,体会张骞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初步感受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能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三、课时:二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回忆引入,创设情境导语: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认识了一条古代文明之路。

(出示地图)它东起(长安)也就是西安,向西北延伸七千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

那就是——丝绸之路(板书)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

老师点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和干什么归纳主要内容。

2.整体感受丝绸之路的特点生:我觉得是一条历尽艰难的路……生:是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开辟出来的。

(板:历尽千难万险)过渡:探究张骞历尽怎样的千难万险开辟这条路?(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出示自学提示: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合作交流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老师从二个方面指导学生理解“千难万险”(1)难以生存的自然条件(2)不辱使命的艰难险阻过渡:终于在公元前126年,历经13年的漫长时间,历尽千难万险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当初一百多人的随从只剩下他一人,昔日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成衣衫褴褛的乞丐,见到汉武帝时,他们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这一路,张骞历尽千难万险,才能向汉武帝介绍西域各国的——引读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引读。

于是——引读。

(三)升华理解,加深感悟1.体会张骞人物的伟大和丝绸之路的意义2.学生谈对张骞和丝绸之路自己的评价伟大的探险家马可.波罗曾对丝绸之路有过这样的评价:(课件出示)正是通过这条大道,中华民族把自己灿烂而独特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了西方乃至全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师:当我们今天还铭记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时,一定会回想起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为他付出的一生。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6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丝绸之路》教学设计钟玲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资料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好处,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课文讲述的资料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验情感带来必须的困难。

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好处。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潜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职责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齐走进了丝绸之路,这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齐读课题。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4、让我们一齐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透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能够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

”(板书)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貌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丝绸之路》,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认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如描绘、比较、分析等,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2.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调查研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如制作丝绸之路的手工模型、编写丝绸之路的小故事等。
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可以对小组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制定改进的计划。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学案例,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结合语文学科特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认知、文化理解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本案例以《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为主线,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丝绸之路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能。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段落大意和重要细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掌握相关词汇和知识点;–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有系统的认识。

2.难点:–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理解;–通过文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深层次含义;–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主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1.任务型阅读法:对于这篇文章,教师要求学生关注全文结构及主旨,把文章分为不同的段落,并让学生着重理解每段的信息、体会每个详细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

2.合作学习法:此次阅读教学可以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技巧,并加上阅读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认识。

3.课堂讲解法:由于这篇文章的的文化背景十分广泛,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知识,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提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教师采取“情境热身”方式,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快速了解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阅读教学1.教师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全文结构和主旨,并对文章进行整理和概述。

2.教师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进行分析和组织,理解文章中的每个段落和章节的含义。

3.教师逐句讲解文章,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的词汇或知识点。

4.学生对文章进行默读,找出关键信息和自己的问题。

5.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并加以解答和扩充。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丝绸之路》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丝绸之路》教案【一】一、激趣导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3.同桌检查生字词。

4.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二、研读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北师大版语文《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同学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同学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

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

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3、同学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同学阅读兴趣,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俺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丝绸之路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会提出: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教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同学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同学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同学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考虑的开始,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局部?找出来,读一读。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

可谓一举三得]3、引入课文。

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2 丝绸之路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2 丝绸之路 |北师大版

北师大《丝绸之路》教案--第一课时晋江市龙湖镇檀声小学许清宝【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贯”字,正确朗读“恶劣、匈奴”等词语。

2、利用金钥匙启发学生对题目进行联想。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使用“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4、培养学生自读勾画批注能力,充分感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而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及其开辟的意义;了解中国丝绸的价值。

一、谈话创设语境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路?谁来说一说。

今天老师还要带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丝绸之路。

2揭题板书:丝绸之路。

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PPT金钥匙: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

同学们,其实我们课文的题目也很精彩,就像《丝绸之路》这个题目,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我们联想到很多事情。

现在,带着我们的思考再把题目读一读。

反复读题。

二、学习新词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前,我来考一考大家能否把这些词语读准确。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师:请一组开火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全班齐读词语。

三、初读感知刚刚我们已经理清生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PPT阅读提示: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谁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迹、关键词。

其实,咱们这篇课文当中有个中心句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主要内容。

有没有谁找到了。

总结:这位同学懂得抓住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学会使用它.四、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一)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PPT自读提示:1、默读1至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案1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优秀教案1

《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3.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4.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新课学习1.欣赏石雕,激发想象。

(1) 在丝绸古道上,经商的驼队络绎不绝,悠扬的驼铃声在大漠中响起,你想看看当年那繁华的情景吗?(2) 播放课件中的图片。

(3) 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 今天,这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作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写。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栩栩如生、矗立、飘忽"的理解。

2.深入了解,明确意义(1)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

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精品)

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精品)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一、理解课题1、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师指点:(1)出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

(课件出示)(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

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介绍丝绸之路。

(书本第9页资料袋)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课件出示)(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词见资料汇总1“识字教学”)1、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无拼音时)2、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拼音时)3、难写字指导(根据预习时抄写情况)3、抽读词语盘点中词语5、抽读补充词语6、出示文中多音字词语及句子。

7、理解部分词语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学习中理解)四、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检查预习中分段情况)1、初步说说文章大意(围绕课题选择了哪些材料)(完成阅读提示1问题)(1)大致说。

(看见石雕引起遐想故事历史意义回到群雕)(2)教师指点(课件出示)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

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2、交流预习中的分段。

(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件出示)教师指点(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标题,完整段意放到具体学习中再概括)第一段(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第二段(2—12):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 路·丝绸之路【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识“欧、覆”等11个生字;会写“罗、盯”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横贯、匈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

3、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及其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及其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挂图、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西游记视频展示)。

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

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

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一)丝绸之路的开辟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

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

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1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1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交流资料,引入新课①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②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③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④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2.出示“考考你”①我会认恺撒大帝时髦剧场偏僻恶劣匈奴西域俘虏日夜兼程融洽相处煎熬白雪皑皑琼瑶仙境恐怖②我来答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③我会说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一说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的方法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完成预习提示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点拨。

)三、品读体验。

根据学生在“合作交流”环节中的情况,随机引入本环节的学习,各部分要点如下:课文第1、2自然段①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②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课文3―7自然段:①默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②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1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1

丝绸之路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引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指引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拓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热忱。

教课重点难点认识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由教课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收集相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知识性知识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预习研究1.沟通资料,引入新课①板书课题并发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如何的路?环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②沟通相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相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取出来我们做一沟通。

③小组沟通,教师巡视指导。

④全班沟通,各组相互增补,教师随机赐予评论,对仔细收集资料的学生赐予鼓舞。

2.出示“考考你〞①我会认恺撒大帝时兴剧场荒僻程和睦相处煎熬白雪皑皑②我来答恶劣匈奴西域琼瑶仙境恐惧俘虏昼夜兼为何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何还写恺撒大帝看戏?③我会说小组内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说一说碰到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的方法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二、合作沟通。

1.小组沟通达成预习提示2.全班沟通,教师进行指引。

〔学生充足发布自己的见解,教师实时点拨。

〕三、品读体验。

依据学生在“合作沟通〞环节中的状况,随机引入本环节的学习,各局部重点以下:课文第 1、2 自然段①思虑: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领会到什么?②全班沟通,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中国的丝绸在外国有很高的著名度;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从“呆若木鸡〞、“赞口不停〞等人们的神情表情中能领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烂醒目,令人吃惊、赞美;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领会我国丝绸在外国有很高的著名度。

课文 3―7 自然段:①默读课文 3―7 自然段思虑:张骞在开拓丝绸之路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领会到?②学习小组内沟通,教师巡视。

③全班沟通,依据学生沟通状况教师随机指导朗诵,而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 ,, 〞能看出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昼夜兼程〞能领会出张骞为开拓丝绸之路不辞辛勤;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候着、准备着〞,“忍耐着酷热和干渴的煎熬 ,, 〞,“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领会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果断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
本文是关于丝绸之路课文(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

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

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

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

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

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

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

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

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

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

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

他们
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

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

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

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主畅通无阻了。

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