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舆论学--舆论调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舆论学教程PPT第七章 舆论的传播周期及阶段
不同信息导入型网络舆论传播阶段
(二)传统媒体首发型舆论传播阶段模型
如图所示,事件的发展依然呈正态曲线分布,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解决期等几个阶段,传统媒体 依靠其专业优势,为网民省去了对事件真伪性的鉴别环节,可以跳过一个“是不是”的质疑阶段,网民关注 曲线的潜伏期消失,网络关注直接呈引爆趋势发展,随着传统大众媒体报道量的增多,网民的关注度也达到 了阈值,随着事件的解决或行政力量的介入,传统大众媒体对事件的关注接近于零,转移到新的热点事件上 去,网民的关注因搜索等方式的存在而进入长尾期。
第五个阶段是意见的互动与整合。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的意见所聚 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这一阶段舆论互动的形式是争论与话语交锋。
第六个阶段是舆论的形成,即在舆论场中明显出现了一个大的“意见核”。“意见核”形成的基本特征 如下:(1)争取到了相当规模数量的社会成员的认同;(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没有出现反转舆情或者新的 事实元素的进入;(3)确立了有序的状态,意味着相对稳定的舆论基本形成。一旦这三个要素与特征具备,则说明舆 论场中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大“意见核”。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五)缓解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迫于网络民意的压力,政府力量或其他社会力量介入后,事件开 始得到解决,民众的好奇度、兴趣点和不满情绪开始转移,网络关注度开始消退。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六)长尾期
随着话题的兴趣衰减和新的兴趣点的出现,网民的关注度会下降,但由于网民的多元 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其对网络事件的关注一般不会终止。虽然事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 还会存在一个消弭期,这一时期通常比较漫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这一阶段又称为长 尾期。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现代舆论学第二讲
第二讲:舆论学的历史
一、舆论的起源和发展 舆论在古代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作用 秦暴政,修驰道、筑长城、营建宫陵、击胡攘越, 劳民伤财。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如“始皇 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楚虽三户,亡秦 必楚”等传言,这对秦王朝国运构成强烈冲击。秦王 朝不但不引以为诫,反而变本加厉,一方面以“妖言 令”箝制民口,另一方面又以“焚书”、“坑儒”之 类的强硬手段来压制社会舆论。这种倒行逆施之举激 化了社会矛盾,扩大了反秦运动的群众基础。
第二讲:舆论学的历史
3 、封建社会的舆论形态 B 清流:三君 八俊 八厦 八及 八厨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 产物,早在汉朝既有所谓清流士大夫的小集团出现。 一般来讲,清流官员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 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者,他们 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批评不良社会风气, 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这批人物往往代 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 步力量。
第二讲:舆论学的历史
一、舆论的起源和发展 2 、奴隶社会的舆论形态 A 养士-游说:奴隶主、贵族主动制造舆论的行为。 养士多少与游说规模大小非常关键。 齐孟尝君田文等等 游说在墨子看来是行说、对立——坐议 孔子“大树之下,杏坛之上” 孟子“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B 针对性、政治立场鲜明
第二讲:舆论学的历史
第二讲:舆论学的历史
一、舆论的起源和发展 舆论在古代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作用 王莽:王莽本人也有意识地利用并制造舆论,借助社会舆 论的力量登上了政治神坛。为王莽造势的上书者动辄上万,好事 者不断制造“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 符命,为王莽代汉推波助澜。篡位后,王莽试图顺应舆论,通过 复古改制来整治西汉后期以来的积弊,但恢复“井田制”、禁止 买卖奴婢、改革货币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非但没有收到预期 效果,反而招致混乱,引来非议。曾是众望所归的王莽,很快成 为社会舆论抨击的对象。数年之后,新莽政权,这个曾被舆论捧 举起来的政权,又在舆论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从历史舞台上迅 速地消失了。
现代舆论学(第13章)
意见领袖引导
意见领袖在舆论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通过发表观点、 引导讨论等方式,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影响。
舆论场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是影响舆论场 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 的社会背景会导致公众 对同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和态度存在差异。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 介信息的认知、理解和 评价能力。媒介素养的 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对媒 介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 度,进而影响舆论场的
意见领袖通常拥有大量粉丝和关 注者,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能够迅
速传播并放大舆论声音。
引导舆论方向
意见领袖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左 右公众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导舆 论的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共识
意见领袖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 论和行动能够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 形成和变化,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
Part
04
网络舆论特点及挑战
网络舆论涉及的话题广泛,参与 主体多样,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 多元化的特点。
情绪化
网络舆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 彩,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产生 极端化的倾向。
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
网络舆论形成
网络舆论的形成通常源于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通过网民的关注和讨论逐 渐汇聚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
网络舆论发展
场的引导者和影响者。
舆论场形成机制
社会问题引发
当某一社会问题出现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形成舆论场。
媒介传播推动
媒介在舆论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报道、评论、社论等方 式,将社会问题呈现给公众,并引导公众进行讨论和表达意见。
政府调控影响
政府在舆论场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制定政策、发布信息、 进行宣传等方式,对舆论场进行调控和引导。
意见领袖在舆论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通过发表观点、 引导讨论等方式,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影响。
舆论场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是影响舆论场 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 的社会背景会导致公众 对同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和态度存在差异。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 介信息的认知、理解和 评价能力。媒介素养的 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对媒 介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 度,进而影响舆论场的
意见领袖通常拥有大量粉丝和关 注者,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能够迅
速传播并放大舆论声音。
引导舆论方向
意见领袖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左 右公众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导舆 论的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共识
意见领袖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 论和行动能够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 形成和变化,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
Part
04
网络舆论特点及挑战
网络舆论涉及的话题广泛,参与 主体多样,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 多元化的特点。
情绪化
网络舆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 彩,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产生 极端化的倾向。
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
网络舆论形成
网络舆论的形成通常源于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通过网民的关注和讨论逐 渐汇聚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
网络舆论发展
场的引导者和影响者。
舆论场形成机制
社会问题引发
当某一社会问题出现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形成舆论场。
媒介传播推动
媒介在舆论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报道、评论、社论等方 式,将社会问题呈现给公众,并引导公众进行讨论和表达意见。
政府调控影响
政府在舆论场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制定政策、发布信息、 进行宣传等方式,对舆论场进行调控和引导。
舆论学教程PPT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第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第二节 舆论的质量 第三节 舆论与网络民粹主义 第四节 舆论与网络民族主义
第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 一、舆论的数量 ➢ 二、38.2%还是20%?
一、舆论的数量
陈力丹认为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 众说纷纭的境地,意见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这些意见不能视为“舆论”,因为不存关于这个客体 的舆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小范围内的或较为简单的舆论客体, 围绕它产生的各种意见,无论是凭直觉还是调查结果,其多样性是有限的。通过随机访问一些人,凭直觉 得出“相当数量”“超过半数”“较多”或“很多”等模糊性的概念,可以表达关于某个舆论客体的某 种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客体本身十分复杂,关心的公众不仅人数多而且差异性强,各种意见通过碰撞 和磨合,往往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几种意见。这时,估量舆论的数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较为复杂、涉及面 广泛的客体的意见,需要凭借科学方法来估量舆论的数量。
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本章学习要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舆论的数量与质量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2.把握网络民粹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及对舆论生态的影响 3.正确看待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及其舆论影响力 4.掌握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异同 5.正确看待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交织下的中国社会舆 论生态
目录
一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 的最主要来源;
二是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民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三是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进行有效的 控制和操纵。
第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 一、舆论的数量 ➢ 二、38.2%还是20%?
一、舆论的数量
陈力丹认为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 众说纷纭的境地,意见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这些意见不能视为“舆论”,因为不存关于这个客体 的舆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小范围内的或较为简单的舆论客体, 围绕它产生的各种意见,无论是凭直觉还是调查结果,其多样性是有限的。通过随机访问一些人,凭直觉 得出“相当数量”“超过半数”“较多”或“很多”等模糊性的概念,可以表达关于某个舆论客体的某 种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客体本身十分复杂,关心的公众不仅人数多而且差异性强,各种意见通过碰撞 和磨合,往往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几种意见。这时,估量舆论的数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较为复杂、涉及面 广泛的客体的意见,需要凭借科学方法来估量舆论的数量。
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本章学习要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舆论的数量与质量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2.把握网络民粹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及对舆论生态的影响 3.正确看待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及其舆论影响力 4.掌握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异同 5.正确看待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交织下的中国社会舆 论生态
目录
一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 的最主要来源;
二是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民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三是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进行有效的 控制和操纵。
现代舆论学第五讲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什么是形态? 比较:两起同类事件的舆论表现有什么不同? 事件A:南京一司机酒后驾车致5死4伤; 事件B:演员周杰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什么是形态? 疑问2:舆论变动不居,形态如何把握? “流动”是舆论的一大特点。舆论时刻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它会
波及哪里、渗透多深,我们很难给出准确的数据。那么它的形态怎么 能把我得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舆论 的形态、我们怎么去描述舆论的形态?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什么是形态? 或许我们应该给“形态”全新的定义:它是一种能够让
我们清楚把握对象表现特征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用长、宽、高的数值来描绘长方体的形
态。这样,我们对该物体形态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二、关于舆论形态认识的一些观点 结论:舆论形态分析需要可以操作的方法标准。 把技术性概念转换成可感的测量指标,这样才能使得舆
论形态的描述形象具体。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三、分析舆论形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舆论形态是舆论所表现出来的形状或特征。我们可以通
过对舆论要素、形成和传播过程、功能表现等不同角度的分 析来把握舆论的形态。这样,分析舆论形态的思路就清晰了。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三、分析舆论形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从构成要素分析: B舆论客体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三、分析舆论形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从构成要素分析: C舆论主题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三、分析舆论形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从形成过程分析: 舆论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不同的舆论发生的过程不 尽相同,但总体上,舆论的形成具备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五讲 舆论的形态
现代舆论学(第14章)
社会组织的舆论引导策略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发起公益活动、 倡导社会价值观、提供专业知识等 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Part
03
公众人物与舆论关系
公众人物对舆论影响
引领社会风尚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引领社会风 尚,对公众价值观产生影响。
放大社会议题
公众人物通过自身影响力,能够将某些社会议题放大,引发更多 关注和讨论。
提高批判性思维
个人在面对各种舆论观点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 目跟风或轻信他人观点,而是要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需要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不发布或传播不实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良言论 。
积极参与公共讨论
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推动社 会进步和发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对海 量舆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 国际化视野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现象和传播 规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快速响应和积极沟通
在品牌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快速响应并积极与公众沟通,及时传递 正面信息,消除负面影响。
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途径
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
企业应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塑造独特的 品牌形象。
多元化传播途径
企业应通过广告、公关、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传播途径,将 品牌形象传递给目标受众。
舆论现象分类
政治舆论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发起公益活动、 倡导社会价值观、提供专业知识等 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Part
03
公众人物与舆论关系
公众人物对舆论影响
引领社会风尚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引领社会风 尚,对公众价值观产生影响。
放大社会议题
公众人物通过自身影响力,能够将某些社会议题放大,引发更多 关注和讨论。
提高批判性思维
个人在面对各种舆论观点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 目跟风或轻信他人观点,而是要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需要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不发布或传播不实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良言论 。
积极参与公共讨论
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推动社 会进步和发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对海 量舆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 国际化视野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舆论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全球范围内的舆论现象和传播 规律,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快速响应和积极沟通
在品牌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快速响应并积极与公众沟通,及时传递 正面信息,消除负面影响。
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途径
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
企业应明确品牌定位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塑造独特的 品牌形象。
多元化传播途径
企业应通过广告、公关、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传播途径,将 品牌形象传递给目标受众。
舆论现象分类
政治舆论
舆论学第一章 ppt课件
总之,西周发展的一套以天、民、君三者关系为基本构
架的宗教政治伦理体系,虽然民还没有离开神学体系,但
毕竟将“民”纳入其基本框架,“民”开始逐渐成为一种
独立的认识对象。
PPT课件
22
2.轻言主义的理论基础
轻言主义舆论观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法家学派,该学派的 代表人物韩非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则是“因道 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就是要人们按一切 国家的法律制度来办事。
舆论学
PPT课件
新闻1401班 2015年9月7日
1
第一章 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英国的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
书中最早使用了“舆沦”一词。“会议的公众意见如果在辩 论终结前可以看出来,那么他们就不应当征询、也不应当接 受任何进一步的建议,理由是会议的公众意见就是辩论所得 到的决议和一切审议的目的。”
PPT课件
16
民本主义在春秋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和发展。 齐相管仲 “民心”重要性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PPT课件
17
民本主义舆论观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则是由儒家学派 来完成的。
孔子:“泛爱众”
孟子:“民贵君轻”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 之”“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PPT课件
26
孔学盛起
“封建社会重阶级名分,君权国家重一尊威权:老子主无 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 尤不便于专制。唯独孔学,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 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 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现实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 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舆情培训精品ppt课件 (1)
①阅知、关注;②相关部门拟定应对口径和/或者新闻稿,办公室 在官方网站或协作媒体网站发布;③跟帖回帖;………………
舆情分类处置表
1、行领导
2、金融服 务
3、理财产 品
正面舆情 ① ①
①
一般舆情 ① ①
①
关注舆情 ②③⑧ ②③⑧
②③⑧
有害舆情 ②③⑥ ②③⑤⑥
②③⑤⑦
危害舆情 ①②⑥⑦ ①②⑥⑦
①②⑥⑦
1、持续的的监测工作机制。
专业 舆情 监测
(二 )舆情机制建设
2、舆情上报工作机制。
1 不同级次(正面、一般、关注、有害、危害)
的舆情,要制定不同的报告路径,明确报告时限。
关注 类舆 情报 告路 径
各舆情 监测点
舆情领导
小组办公 室
办公室 负责人
相关单位 和部门
局领导
(二 )舆情机制建设
2、舆情上报工作机制。
……
……
……
……
……
……
(二 )舆情机制建设
1、持续的的监测工作机制。
(3)监测工具
1 重点网站查看法(盯网)
——银监局系统需要对分配的网站进行重点查看; ——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对辖内主要媒体网站进行查看(如重 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华龙网、视界网等) • 对本地媒体常常要通过网站全面查看的方法,才能及时、不漏地 将有关新闻报道进行全面搜集。
四、舆情信息撰写
2、内容及形式 1 内容:主要包括各媒体对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
业金融机构的相关新闻报道、评论等,不包括论 坛、博客等个人网页信息。
2 形式:通过固定格式报送电子文件。
四、舆情信息撰写
3、体例
1 事情的整体情况
舆论学ppt
应用· 【1】确定选题
• 一般来说,舆论课题的真正来源,是舆论问题的发 生。舆论具体课题的确定,一般来说,有三个标标 准:学术真理性标准、社会价值标准、可行性标准。 • 理论上讲,舆论课题的选择应更加偏重于社会价值。 因为首先舆论关注的对象是公众性事物。其次,舆 论调查的社会动员度很高,如果只是关乎少部分人 的学术兴趣,太奢侈了。 • 舆论调查的三个层次:具体意见;基本意见;价值 观念;目前我国的舆论调查还是缺乏关于基本价值 理念的调查。 • 可行性。
• 我们知道了调查谁,也就是如何选择舆论 测量的样本。这次课我们就来接着探讨: 怎么测量/调查,也就是用什么工具?
【核心提示】
• 1.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人们不断编制和运 用心理测验。从测验的目的,分为:智力 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 • 2.从测验的方法来分,可分为问卷式测验 (3)、作业式量表测验(4)、投影测验 (5)。
• 南海网民调中心:你是否赞成玉林办狗肉节?
• 2.收到邮件,填问卷有礼。 • 3.打开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弹出对话框。 图书馆满意度。
【核心提示】
• 1.网络调查采样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在线、 email、弹出式窗口。 • 2.网络调查的优点:(1)程序简化(2)结果 客观(3)问卷直观(4)控制公正(5)时空 灵活 • 3.局限性:(1)局限于网民,样本的代表性 无法保证。(2)受调查网民身份的客观性存 在问题。 • 4.对策:(1)抽奖(2)付费(3)技术改进。 Netvalue调查方法。 •
• 2.经验化: • (1)简单概念的经验化
• (2)复】调查指标和原概念的关系
• 1.内含关系(常用)
• 2.量表关系(常用)
• 3.复合关系
• 4.相离关系
网络舆情课件PPT精选文档
网下落地控制;
16
LOGO
舆情监测预警 : 对重点网站、论坛进行日常监控,随时
掌握舆论导向、特点及趋势。
重点网站及论坛:
大江网、新浪网、江西省人民政府网、鹰潭市人 民政府网、余江县人民政府网、江西省公安厅网 、鹰潭市公安局网、天涯论坛、问政江西等
17
LOGO
▪ 网上应对调控:
通过组建余江公安网络信息员队伍,对网民反 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 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以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 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通过正当途 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 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 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做好有关解答。
18
LOGO
通过公安网络信息员,主动正确引导、调 控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
充分发挥公安“正能量”的作用
19
LOGO
▪ 网下落地控制
当网络舆情中蕴含的行为倾向已经转化 成现实行动时所采取的调整和控制方式。
20
LOGO
密切跟踪有关热点、焦点问题信息的转载、传播、 扩散,及时把握网络舆情走向,对蓄意制造、传播 谣言的,依法立案侦查。
风
向 标
5
LOGO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网络事件
6
LOGO
“表哥”杨达才教你戴手表
7
LOGO
“表印哥”范继跃
8
LOGO
钓鱼岛事件
9
LOGO
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 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 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 和意见的集合。
10
LOGO
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 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 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将对社会 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16
LOGO
舆情监测预警 : 对重点网站、论坛进行日常监控,随时
掌握舆论导向、特点及趋势。
重点网站及论坛:
大江网、新浪网、江西省人民政府网、鹰潭市人 民政府网、余江县人民政府网、江西省公安厅网 、鹰潭市公安局网、天涯论坛、问政江西等
17
LOGO
▪ 网上应对调控:
通过组建余江公安网络信息员队伍,对网民反 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 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以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 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通过正当途 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 重大不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 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做好有关解答。
18
LOGO
通过公安网络信息员,主动正确引导、调 控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
充分发挥公安“正能量”的作用
19
LOGO
▪ 网下落地控制
当网络舆情中蕴含的行为倾向已经转化 成现实行动时所采取的调整和控制方式。
20
LOGO
密切跟踪有关热点、焦点问题信息的转载、传播、 扩散,及时把握网络舆情走向,对蓄意制造、传播 谣言的,依法立案侦查。
风
向 标
5
LOGO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网络事件
6
LOGO
“表哥”杨达才教你戴手表
7
LOGO
“表印哥”范继跃
8
LOGO
钓鱼岛事件
9
LOGO
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 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 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 和意见的集合。
10
LOGO
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 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 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将对社会 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舆论学教程PPT第五章 舆论的客体
三、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分析
4.社会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行的改革是温和式的改良,即增量改革。这种改革是以不触动原有利益
格局为改革前提的,即我们常说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改革的福祉在兼顾原有利益集团的利益 保证的前提下,使剩余部分可以为新的利益阶层所享有。这种改革的好处是可以使改革初期的阻力最小 化,并且改革的好处所有阶层都可以享有。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加之分配方式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惰性, 必然出现某种程度的利益分配的失序,使一部分群体处于“相对剥夺”状态。
三、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分析
3.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失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整个国家的功能基点由政治功
能让位于经济功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为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由于分 配制度设计的滞后和既得利益阶层的形成,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成员群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之间出 现了“裂痕”。这种裂痕既有心理的也有实物的。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成本在整个社会阶层中分摊不均, 从而使得某些阶层承担的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不太成比例。如城镇产业工人和广大农民在改革过程 中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着主要改革成本,但其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比, 提升和改善的幅度有一定落差。
在传统社会里,人类行为面对的风险呈概率性分布,运用统计及其他模型可以估算出来。然而,随着 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来临,资讯的数字化及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流动,让传统的计算方式起了根本的变 化。网络文化中的匿名性与方便性,使得人际互动在时间与成本上都能降到最低,几乎形成了一个零摩擦的互 动环境。因此,概率无法用来解释网络行为,基于固定成员间互相预期的博弈行为也无法用来说明网络行为。 危机成为个人乃至社会无法控制的难题,统计或精密的数理模型也无法精确估算。危机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单 纯的随机概率事件本身了,而是环境、秩序、规则或者契约的系统性破坏或错位。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舆论学第一章》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舆论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以对公众舆论进行分析、引导和危机处理。 1.5 舆论管理的方法 - 舆情分析 - 舆论引导 - 舆论危机处理
小结
通过对舆论学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舆论的概述、特征、对社会的影响 以及舆论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舆论学的更多内容,探索沟通与影响力的精妙世界。
舆论概述
舆论是广大公众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的意见、看法和主张的集中表达和传播,是现代社会 中公众声音的有效组织形式。 1.1 舆论概述 - 舆论的定义 -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特征
舆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公众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舆论的特征 - 公众性 - 集合性 - 传染性 - 不可逆性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fundamental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Let's dive into 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舆论不仅能够对社会产生肤浅的影响,还能对社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1.3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 肤浅影响 - 深层影响
舆论管理的意义
舆论管理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防范舆论风险和引导舆论 发展。 1.4 舆论管理的意义 - 防范舆论风险 - 促进舆论导向
舆论管理的方法
舆论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以对公众舆论进行分析、引导和危机处理。 1.5 舆论管理的方法 - 舆情分析 - 舆论引导 - 舆论危机处理
小结
通过对舆论学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舆论的概述、特征、对社会的影响 以及舆论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舆论学的更多内容,探索沟通与影响力的精妙世界。
舆论概述
舆论是广大公众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以及社会生活的意见、看法和主张的集中表达和传播,是现代社会 中公众声音的有效组织形式。 1.1 舆论概述 - 舆论的定义 - 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的特征
舆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公众沟通和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舆论的特征 - 公众性 - 集合性 - 传染性 - 不可逆性
《舆论学第一章》PPT课件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fundamental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Let's dive into 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舆论不仅能够对社会产生肤浅的影响,还能对社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1.3 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 肤浅影响 - 深层影响
舆论管理的意义
舆论管理在当今信息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防范舆论风险和引导舆论 发展。 1.4 舆论管理的意义 - 防范舆论风险 - 促进舆论导向
舆论管理的方法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pt课件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作用于“意见气候”,在舆论形成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诺曼认为,人们判断周围意见 分布状况(即意见气候)的主要信息源有两个,一是所在的 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议题 上,传播媒介的影响尤其强大。诺曼认为,在电视高度普及 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认识产生影响,主 要通过媒介传播的一致性、累积性和普在性的特性。具体来 说就是:(1)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雷同、一致,容易 产生“共鸣效应”;(2)同类信息的传播在时间上持续累 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3)媒介传播的信息无所不 在,人们无法避免受其影响,无法通过其他渠道验证其真伪,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三道屏障都会失去抵御作用。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信息 社会中形成“意见气候”的主导因素。
大事件,流行的现象和观念,社会热点问题等,舆论客体不同程度地具 有争议性。在事物变化过程中被舆论主体所关注的事件和问题,通常以 公共事务为主。
私人事务、无关较大社会范围的、仅存在于小范围的家庭事务、小 型族群事务等,往往与舆论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在现代舆论(即所谓 “公共舆论”)中这种类型并不占主体。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个人 的私人事务成为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中国当代学者较细致的界定
1、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有一定数量规模)、强烈程度和 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 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陈力丹)
PUBLIC OPINION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2021/2/24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 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 “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 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 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 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 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 额者。”舆人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老百姓的广泛含义。 “众”字本身就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谓众, 后演化成与管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 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 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这三种提法。
• 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 的言论。这和public 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 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 opinion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又其特定的发生机 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 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 社会科学中关于“众”的概念有很多,“众”,可以是社会学家 库利所说的以家庭和儿童伙伴关系为代表的主机群体(primary group),也可以是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揭示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 (crowd),但舆论学研究更关心那些以某种公共事务为共同话题、 参与社会讨论过程的公众(the public)。
•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
2021/2/24
舆论学概论
2021/2/24
第一章 认识舆论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 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 “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 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 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 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 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 额者。”舆人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老百姓的广泛含义。 “众”字本身就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谓众, 后演化成与管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 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 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这三种提法。
• 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 的言论。这和public 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 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 opinion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又其特定的发生机 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 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 社会科学中关于“众”的概念有很多,“众”,可以是社会学家 库利所说的以家庭和儿童伙伴关系为代表的主机群体(primary group),也可以是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揭示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 (crowd),但舆论学研究更关心那些以某种公共事务为共同话题、 参与社会讨论过程的公众(the public)。
•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
2021/2/24
舆论学概论
2021/2/24
第一章 认识舆论
舆论学课件-意见与态度
態度與行為
• 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強的積極關係, 還是非簡單一致的弱關係
(當你很不喜歡某位選修課老師的講課 時,你會選擇蹺課嗎?)
態度如何能準確預測行為? 問卷中的問題是否很好地反映了你所要
測量的行為? • “回應原則”:不回應行為測量的
態度測量,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 有多少人會向希望工程捐款(要詢問
反映情感;情感是社會互動交易中的硬通貨 • 情緒和認知一前一後地激發我們的態度與行動,個人在對某個事
情有深思熟慮的意見之前就對它有情緒了,針對特定問題的民意 測驗可能正處於意見發展早期及情緒發展階段 • 民意測驗,問意見,還是問感受?(針對新線民與老線民的調查 有不同嗎) • 社會性情感(social emotion)如尷尬、自豪或羞恥等,影響意 見表達 • 日本的恥感文化如何維持社會運行?網路時代的羞恥感和自豪感? • 調查員性別會影響答卷人反應嗎?他人暗示性地在場和關注會影 響意見表達嗎?)
網路用戶的媒介態度(媒介素養?)
你對國際政治新聞感興趣嗎?
態度與信念
• 信念:“外部世界在頭腦中的反 映”。先行假定
• 信念體系 • 信念衝突 • 描述性信念:在事物和特徵之間
建立聯繫 • 評價性信念:把價值觀和事物聯
繫在一起: • 價值觀: • 終極價值觀——平等、自由 • 工具性價值觀——民主、盜亦
看法完全可信嗎? • “印象管理”: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社會贊許的效果(自我
貶低、誇讚別人,有意識地自我展示) high self-monitoring,low self-monitoring 輿論調查:自我報告的可信度?日常生活經驗的說服力?意見表達的個人 利益?為什麼對很多問題沒有看法?(“打醬油”) ∆很難相信意見的表達是自發的內在過程,而可能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
舆论学教程PPT第十章 互联网时代舆论测量新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两者都忽略了其中的“中介”本身——勾连传播个体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试 图整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整合起来,这也是困扰传播学研究五六十年的问题 所在。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概念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即“点(node)”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 系,也就是“连接(tie)”,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 套理论、方法和技术。该方法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 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图论(graph theory)、社会计量学和代数方法。图论 适用于描述小型传播群体的核心关系和团聚力等特征,社会计量学适用于研究结构等价性和“块模型” 关系,代数方法适用于对角色和位置关系的分析。 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 (egocentric network)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complete network)。自我中心社会网络以个体为 中心,探讨其对外的关系联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整体社会网络则关注所有点之间的关系,关注整 个网络的结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每一部分称为层,在每一 层中实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中分多少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层内样本的差异要小,而层与 层之间的差异要尽可能大,否则将失去分层的意义。
二、概率抽样的类别
(四)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中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 素构成调查的样本。即只要该群被选中,该群中的所用成员都进入随后的子样本。如从某大学3000 名学生中抽取300个为样本,可以从该校的10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级,抽中的10个班级的全部 300名学生就组成样本。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概念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即“点(node)”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 系,也就是“连接(tie)”,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 套理论、方法和技术。该方法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 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图论(graph theory)、社会计量学和代数方法。图论 适用于描述小型传播群体的核心关系和团聚力等特征,社会计量学适用于研究结构等价性和“块模型” 关系,代数方法适用于对角色和位置关系的分析。 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 (egocentric network)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complete network)。自我中心社会网络以个体为 中心,探讨其对外的关系联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整体社会网络则关注所有点之间的关系,关注整 个网络的结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每一部分称为层,在每一 层中实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中分多少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层内样本的差异要小,而层与 层之间的差异要尽可能大,否则将失去分层的意义。
二、概率抽样的类别
(四)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中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 素构成调查的样本。即只要该群被选中,该群中的所用成员都进入随后的子样本。如从某大学3000 名学生中抽取300个为样本,可以从该校的10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级,抽中的10个班级的全部 300名学生就组成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二、舆论调查的历史 1,古代罗马的“放逐法”投票 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 (亦称为主席团,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的 常设机构)会议期间,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 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 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 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
3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舆论调查的意义 舆论调查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将舆论状况 进行具体的量化描述,这是多年来人们极为期 盼的一种分析方式。众所周知,早期关于舆论 研究和分析的一大难点是主要依据主观的逻辑 或经验描述,不能赋予它精确的测量。舆论调 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也丰富了舆论 研究的手段。
9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C,舆论调查具有推断总体的能力 以总体为样本框的舆论调查结果,在统计 学上具有推断总体的效力。换句话说,舆论调 查能够以统计数据的方式推断舆论场域总体的 舆论强度、密度和广度。当然,并非每一次舆 论调查都具有这样的效力。
10
17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二、舆论调查的历史 2,民意测验早在1810年就出现了。当时美国 《北卡罗来纳明星报》两位编辑以“传阅信”的形式 进行问卷调查,被认为是新闻史上第一次民意测验。 不过报道没有刊登。1824年为了预测美国总统选举的 结果,报社通过报纸模拟投票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这 也被认为是运用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进行舆论调查的 开端。
7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A,舆论调查属于应用研究 舆论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别。基础研究旨在探寻舆论形成、发展、作用 的基本规律。应用研究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舆 论事件的测量、评估、处理作为主要目标。
8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B,舆论调查的结果是量化的 传统的舆论分析研究以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的逻辑推导为主要手段,以语言描述为主要呈 现方式。这状况,客观性色彩浓,可感性强。
18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二、舆论调查的历史 3,1936年盖洛普总统大选舆论调查 舆论调查技术的成熟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盖 洛普(Gallup George Horace )。盖洛普是一位数 学家。在1936年的美国大选中,盖洛普再次使用科学 抽样法进行选情调查,显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得票率 将是55.7%,而大选的结果是罗斯福赢得62.5%的选 票。从此,民意调查越来越受到美国公众和各界人士 的关注。盖洛普的成功在于他对抽样技术的改进。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舆论调查的历史
14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二、舆论调查的历史 1,古代罗马的“放逐法”投票 公元前510年左右,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 (Cleisthenes)创立了一种通过“投票”来民主决 策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被称为“陶片放逐法” (Ostracism)。大约在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 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 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 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现代舆论学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1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本章介绍有关舆论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 1、什么是舆论调查? 2、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舆论调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舆论调查是如何操作的? 5、舆论调查能解决什么问题? 6、舆论调查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2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舆论调查的意义 舆论调查是帮助我们对舆论的状况和水平 进行量化认识和评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舆论 研究和舆论管理中,知悉舆论所处的状况是前 提。如果我们不能对舆论的状况具有确切的了 解,我们将很难对它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恰当的 管理对策。
16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二、舆论调查的历史 1,古代罗马的“放逐法”投票 投票者在选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 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如 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 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 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 年,但都可以为城邦的需要而随时被召回)。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D,方法系统化 舆论调查是一整套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而成 的一种研究手段。它以统计技术、调查技术、 抽样技术为核心,辅之以现代计算机数据分析 技术,在多部门、多环节的分工合作下完成。
11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E,有科学基础 舆论调查的科学基础是现代应用统计学, 它是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所谓“科学”的, 指的是它具有可以进行证实或证伪的性质,在 研究方法上通常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而传统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是思辨性的,而非 “科学”性的。
12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F,成本较高 舆论调查必须具有一定的精度和效度才有 价值,这就意味着通常要调查多个对象。另外, 舆论调查是由多部门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意味 着一次调查需要雇佣很多人才能完成。这两种 情况决定了舆论调查的成本相对较高。
13
ppt课件
4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舆论调查的意义 舆论调查目前已经成为舆论研究领域的 “显方法”,一种得到高度倚重和崇尚的“科 学”方法。这一方面和人们希望舆论分析的精 确化、客观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它的诞生 地——美国社会的广泛采用和推广有关。但是 我们必须提醒的是:舆论调查虽然具有若干优 势,但并非完美的舆论研究方法,更非唯一科 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5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1、概念:舆论调查是对舆论现象进行征 询、测量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技术和活动。它为 分析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它 通过对舆论现象进行科学的、量化的分析,为 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6
ppt课件
第十三章 舆论调查
一、什么是舆论调查? 2、舆论调查的基本特点 A,属于应用研究 B,分析量化 C,推断总体 D,方法系统化 E,有科学基础 F,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