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
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67)
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主导专业”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3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5系统是动态的。
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以称之为“看不见的学院”,而维系这个科学共同体的决定因素就是科学的“范式”。
传统规划设计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续的,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空间。
人居环境设计的理性分析:
—概念阶段,设计者接受规划设计任务,逐步从概念的构想到观念的形成,大致构筑了一个轮廓,或者形成框架;
—模式阶段,仍然以概念为主,但可能已经开始输入到内容,安排空间组织,形象的构想等,但这一切仍然是粗线条的;
—方案阶段,就要落实到功能内容的细化,合理的布局与形象的思考等。
人居环境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是:
1每一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及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用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前启后,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
林奇在《城市意向》一书中提出五个设计要素: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
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为15个单元,比例为1:7。15个单元还可大致分为三大层次,及从个人到邻里为第一层次,是小规模的人类聚居;从城镇到大城市为第二层次,是中等规模人类聚居;后五个单元为第三层次,是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各个层次的人类聚居单元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人类聚居的物种基本要素:
1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3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4建筑:指为人类极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5支撑系统: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聚居的属性:首先,人类聚居和自然生物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聚居是自然的力量和自觉的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进化过程可
以在人类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改变,而自然生物体仅仅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它的进化过程是不可变更的。其次,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再次,人类聚居是协同现象。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它必须同时依靠经验实证和抽象推理这两种方法。1根据经验研究人类聚居;2用经验实证的方法进行人类聚居与其他事物的比较研究;3抽象理论研究得以理论假设;4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5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密度对人们来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涉及到人与他所生存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们生存的可能性、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的幸福,都有赖于他和空间的关系。
聚居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六边形模式的聚居系统,另一类是动态聚居系统。
六边形聚居系统:是指在一个较大区域内,所有聚居在平面上都呈六边形,相互紧挨在一起。每六个聚居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共同形成一个高一级的聚居。而六个这种高一级的聚居有相互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构成更高层次的聚居。这样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聚居系统。
道氏的上述六边形模式理论是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发展而来的。
道氏指出,若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大于 1.2%,就属于动态城市。十万人口是动态城市和静态城市的分界线,凡超过十万人口的城市都是动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