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2‐1‐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之导论1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吴良镛 2013-09-171.1 个人的学术生涯——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文革结束后,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2 建筑学必然要向科学发展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会议,我进行了题为《住房·环境·城乡规划》的学术报告,确定了后期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十年后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向年有很前城乡环境保护科研与业务工作结构示意图1.3 从建筑到聚落——“聚居论”的突破中文“建筑”一词源自日语的翻译,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社会所认为的“建筑”等同于“房子”。
对建筑学要义的探索从未停顿。
1947年,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来,在建筑系的开学典礼上对第二班学生的讲演,提出两点:——“住者有其房” ,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者有其房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的住宅——“体形环境论”(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以物质空间环境为主体,从家居至整个城市及若干城市间的联系,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舞台”,将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的社区认识昔日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
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聚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文献通考·职役考》· 中国古代聚落的等级体系即牧于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一】)
1、人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6)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 ➢经验实证 ➢抽象理论得出理论假设 ➢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 ➢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2、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1)人类聚居静态分析 ①聚居的数量和种类 1960年全球共有1409.22万个人类聚居,29.6亿人。 ➢乡村型聚居:92200个,占地35%,13.3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城市型聚居:1400万个,占地65%,16.2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1)什么是人类聚居? ——————道萨迪亚斯
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生活而是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人类聚居实际上指我们的生活系统。 ➢人类聚居的广义定义,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做出的地域安排,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类聚居 而行动》
人居 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开课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任课教师: 刘 杰
周莹 张世富
LOREM IPSUM DOLOR
1
人居环境
2
城乡规划
3
建筑学
城乡规划 Urban & Rural Planning
主讲教师: 张世富
雅各宾时期:重点是第三阶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 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到; ②开放城市基础基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人居环境与科学导论
心 理
人 居 环 境 与 科 学
认知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行为学 社会学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伦理学 历史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 治安学 火灾勘测学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措施 法学
哲 学
设计规划
历 史
平衡持续
建设技术
环境管理学 人类生态学
公 安
造型学 色彩学 人体工程学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环境管理学 文化人类学 社区空间规划 与设计 统计研究方法 人类聚居学 经济地理学 城市规划
人 居 环 境
人 群 活 动 人 类 聚 居
社会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同的生活需 求 分工协作的需要 合理组织各种生活空间的需要
4. 居住系统
人类、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其艺术特征
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
人居环境研究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如何安排公共空地(公共空间)和所有 其他非建筑物及类似用途的空间
水质科学与技术 交通安全 建筑设施与智能技术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桥梁制造技术 自动化技术
法 知识产权学 学 监狱学
仍有大量学科 综合应用
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
1.人居环境的萌芽(19世纪末至二战前期)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寻求生活,这样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但是面临人口 的压力,许多的问题开始涌现,其中最基本的人们的居住环境开始受到了挑战,污染的河流和空气, 拥挤的交通等等。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Ebenezer Howard(霍华德),Patrick Geddes(盖迪斯),Lewis Mumford(芒福德)
商业、航海业、 工业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因素 成长与发展 中世纪城市结构 无法满足需求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引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全书的内容博而约,不仅指明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任何层次的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囿于知识有限,本文只择取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即:“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即要求理解深透一些)。
”我们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常有人说,科学从一切方面研究事物。
然而问题是,球体有多少条半径,任何事物就有多少个面。
就是说,是无数的,根本不可能从一切方面研究。
应当搞清楚的是从哪些方面比较重要、需要,哪些方面比较不重要、不需要。
这也许可以很好的解释吴良镛先生“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的涵义。
正像不可能从全方位同时靠近物体一样,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所有方面研究人居环境,而必然要建立一定的次序性。
除了要“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还有就是要“融会贯通”。
吴良镛先生对“融会贯通”的解释很简单——理解深透一些。
而如何理解深透一些,确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对“有关部分”的深入研究,了解部分;二是对“有关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把握整体。
“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贯通之处……了解一切学问的共同之处,便会更容易学到全体了。
”然而,要形成对人居环境的正确认识,除了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还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大量“相关部分”的知识。
因为“最好和最有成效的规划师,是那些具有良好边缘学科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规划的技巧,而且熟知规划问题,与围绕这些问题的社会主导力量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只能“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了。
2 以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质疑、思考……待研究成熟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研究人类住宅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城市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卫生与安全等方面。
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住宅环境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建立一种能满足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高人类住宅环境的质量和水平,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课程主要包括园林规划、环境保护工程、建筑学基础、区域规划设计、房地产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人居环境导论ppt课件
”。因为吉林四面环山,所以形成了类似“盆地”的
地理样貌,以至于吉林市的实际可发展面积很低。而同样地处吉林的长春,则因为广阔
的平原地貌,一跃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可见地理位置不光影响的是人的居住环境,还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2100s Future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家乡也能 成为大城市,我希望我家乡的 每一片土地都能得到合理的运 用,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吉林的 美丽。
THANKS
感谢收看
中国 · 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节日,有很多主题,建筑的,节日的,美食的等等等。而且这个 河灯节一年会办很多次,一次持续很多天,基本上不论什么时候走在吉林江边的夜晚, 江面上都会浮起很多精美的河灯,多的时候十几个,江面几乎都塞满了。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PART 4
家乡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未来城市建设方向也正是往科学性、可行性、人本性、可持续发展性、利于生态环境等方向发展。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The core of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No.1
With the person this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人性化, 缔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 间形态。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吉林市的特色节日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ppt课件
ppt课件全球 国家与区ຫໍສະໝຸດ 城市 社区(村镇) 建筑12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原则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1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生态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经济
3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技术
4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社会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复杂性 “范式”探索
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ppt课件
9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定义
人居环境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框架体系
第7 章 第8 章 第9 章 第 10章 第 11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和建议 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ppt课件
8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本书的重点章节为第2、3、4章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思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第4章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学科体系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学科组织构建尚处于起 步阶段
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有 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 体系
主导专业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ppt课件
15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3章
人居环境导论 pp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吉林市的过去
吉林市和东三省所有的城市一样,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似长江两岸流域的城市,自有人 类以来就有了文化的遗迹, 吉林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直到后期才登上了舞台,元金两代之前,东三省地区不在中原范 围之内,元朝时东三省被统一,划分为辽阳省。 明朝时吉林仍然属于“蛮荒之地”,明朝政府在吉林市设置造船基地,于是就有了吉林市的 前身。 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满族汉化,加强了对东三省的保护,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但是其实 吉林还是挺穷一地方,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甄嬛她爹被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吉林市。 吉林将军听起来很威风,其实以前叫宁古塔将军。 再后来清政府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然后东三省全面沦陷,被日本侵略。直至今天还残留着 文化被侵略的遗迹,老一辈的东北人都会说日本话写日语。 吉林从古到今,从始至终都不是繁华的地方,从未处于过权力的中心。但是这并不妨碍吉林 市成为一座宜人居住的城市,吉林市拥有非常好的人居环境资源。
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 可称可持续发展建筑
No.4
No.6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The core of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1900s Concept
这是我心目中比较理想化的城 市环境,绿化与建筑高度结合。
2000s Pollution
吉林还是一个较为贫穷落后的 城市,尽管依山傍水,但是地 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注定 了它无法与发达城市相比。
结论
因此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 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导论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67)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
人居环境导论
清朝,统治者为防止满族汉化,加强了对东三省的保护,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但是其实 吉林还是挺穷一地方,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甄嬛她爹被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吉林市。 吉林将军听起来很威风,其实以前叫宁古塔将军。
再后来清政府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然后东三省全面沦陷,被日本侵略。直至今天还残留着 文化被侵略的遗迹,老一辈的东北人都会说日本话写日语。
吉林市简介
吉林市是吉林的第一大城市,占地面积2.712万平方公里。甚至远超吉林省
会长春7万平方公里。
吉林乌拉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满语名为“
”,意为“沿江的城池”,因
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
称为“江城”、“北国江城”。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京剧第二故乡。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
结论
因此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 的聚居环境。
PART 2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吉林市:吉林省最大城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吉林市的人居环境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 白,近绕松花”之势。
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势由东南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
•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
(2)国际发展形势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 “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 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
• 《商君书· 徕民篇十五》: •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城市规划: 《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 规划制度。 《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 直觉曰乡” 《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1.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 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
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
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三】)
➢3、1950~至今为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 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 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 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阶段。
2、世界城镇化模式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 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从世界各国城市 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 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 失败教训。
➢政府主导的快速城市化——日本和韩国
首先,政府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次,政府通过对国土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日本、韩国的快速城市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政府过度干预的城市化造成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并引发交通拥堵、工业污染、地价飞涨、区域发展 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日本、韩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引导人口向都市圈、首都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
➢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约的城市化---美国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工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 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区的人口; ➢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国学者开始倡导“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理性增长(或称精明增长)的概念。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
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
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
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
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 3、两个新城的实践:城乡环境替代新城运动
• 4、回归“社铁” (如图 1-1) 2、 “田园城市” (如图 1-2)
城市、农村 以及“城市—农村”的三 种 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 互联系、密
不可分,必须有 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
发展。 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的画卷
• 1.3.2 道氏学说的简介
• 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 ——城市化的作用与城市爆炸的事实
• 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 ——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 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
• 4、初步建立起理论框架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 1.3.3 道氏学说的评价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 接触道氏理论,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 • Settlement: 聚落,指聚居地或村落,包括城镇。《汉书 . 沟洫志》: “ …… 稍筑 室 宅 , 遂 成 聚落 ” 。 《 史记 . 五 帝 记》 ; “一年 而 所居成 聚……”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 • Science of humen settelments 人类聚居科学 • 建筑与城市融合、与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相来研究实际问题。
•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 (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
• 1986开始,每10月第一周“人居环境日”(The Word Habitat Day)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5503课程名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缘由与过程,阐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涵义、基本框架及其研究方法论。
空间上由区域到城市到居所,时间上由古代而至现代,思想方法上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到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和择居风水文化,系统地学习人与环境的相生相融与制约关系,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认识与知识基础。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one of the major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asons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we can expound the meaning, 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t. Space from region to city to residence, tim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hinking method from the “Ekistics” of C.A.Doxiadi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 culture of Feng Shui, systematic learning the symbiosis and constraints relationship and initially establish a knowledge bas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人居环境科学
教学提纲
§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 2.道氏学说简介 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教学提纲
第二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思 理解人居环境的含义以及包含的主要内容,学习人居 环境的构成。理解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学习人 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构架与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了解 人居环境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人居环境释义 §2 人居环境的构成 1.人居环境包括的五大系统 2.人居环境包括的五大层次
古代居住 (1) 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 (2) 竹木干阑式—长江流域
2.1.2
地域居住 (1) 四合院—北方 (2) 一颗印—云南 (3) 石头寨—贵州 (4) 吊脚楼—四川 (5) 蒙古包—蒙古 (6) 土 楼—西藏
2.1.3
2.1.4
近现代之居住
(1) 二三十年代—黄土﹑青瓦 (2) 六七十年代—青砖房 (3) 八十年代初—筒子楼 (4) 九十年代初—经济实用房 (5) 九十年代中—康居住宅楼 (6) 二十世纪末—高尚居住区
2 居住
2.2 居住区的发展过程
2.2.1 居住区形式的演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里:周代 闾里:秦汉,面积 1平方里(约17hm2) 里:三国,面积约30hm2, 坊:唐,350步x350步(约27hm2)~ 650步x550步(约80hm2) 街巷:宋,商业街和坊巷 胡同:明清,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地段,间距约70米。 里弄:1840~1949年,街道两侧分弄,弄两侧分里。 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C.A.佩里提出) 扩大街坊:50年代(前苏联) 居住小区:50年代末,由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划分 居住区:由多个小区组成 综合住区:居住和工作相结合(生产型、办公型、商业型等)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感悟
学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新感悟前言:在听了《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一系列讲座之后,再来重新研读吴先生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我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如果说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对“人居环境”这门学科进行了粗浅的了解,那么这次阅读使我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另外,我还读了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迪亚斯在1972年雅典人居规划月上的一个演讲《How to build the cities we need》,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思想和智慧。
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终极目标。
如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的夙愿。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所有学科的目标,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亦如此,“宜人”从广义而言包括外在居住环境的宜人和人内心的感受的和谐。
我们工科的学生长时间浸淫在技术研究中,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少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开阔的视野,久而久之就会迷惑自己的工程研究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工程研究对人类究竟有何意义。
我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可以作为大多数科学研究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否值得付出,对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环境科学的建立源自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对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的方式的探讨,我们为何不在最初就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只顾短期的目标,这样,学科的发展会缺失其前瞻性,而成了盲目与被动的工作。
人居环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道萨迪亚斯在工作中发现建筑学专业本身并不能担负起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以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任务。
他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都很失望,鉴于此他逐步产生要创造一门新的学科,一门以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科的想法,后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人类聚居学的体系。
但是聚居由于与其它众多因素的复杂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和特殊自然环境的国家,需要一门适合自己的人居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真挺奇妙的!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啥呀,能有意思吗?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入迷了。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我们居住环境的事儿,就好像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说人居环境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房子和街道,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好多好多方面。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啥稀奇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它的规划、建设,还有怎么能让人住得舒服、开心,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就想起我家那老旧的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一到下班时间,那叫一个乱!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按照书里说的那些科学方法来改造一下,是不是就能大变样了?不过呢,我又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毕竟改变一个地方的环境,要牵扯到好多人好多事儿,钱从哪儿来?大家的意见能统一吗?这都是问题啊!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身边的环境,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能让它变得更好呢?你说是不是?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哇塞,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觉得这书估计会枯燥得要命,不就是讲居住环境嘛,能有啥新鲜的?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生态平衡、人文关怀的内容,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就想啊,为啥我们住的地方有时候感觉乱糟糟的,可能就是没搞懂这些科学道理呗!比如说,我们小区旁边新建的那个公园,一开始大家都挺高兴,觉得有个休闲的好去处。
但后来发现,公园里的设施不太合理,垃圾桶也不够,搞得垃圾到处都是。
这不就是没规划好吗?我就在想,也许未来的城市应该像个超级智能的大机器,能自动调节各种环境因素,让人们住得舒舒服服的。
可转念一想,这可能吗?科技真能发展到那程度?我觉得有点悬。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哇塞,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也许是我想多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就好像突然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我们住的房子、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这么多的讲究!这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
我觉得吧,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住的地方嘛,能遮风挡雨不就行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一个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那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你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小区,到处是垃圾,绿化也差得要命,你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肯定不能!相反,如果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那感觉能一样吗?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呢?也许是吧。
不过我又觉得,随着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未来我们的居住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说,以后我们会不会住在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超级智能、超级环保的房子里呢?我觉得有可能哦!总之,这本《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刚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能想象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住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居环境的新认知大门。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真的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前就觉得,房子嘛,能住人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现在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让我们住得舒服,还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呢!比如说,小区里要有足够的绿地和休闲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一天后,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
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67)
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主导专业”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3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5系统是动态的。
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可以称之为“看不见的学院”,而维系这个科学共同体的决定因素就是科学的“范式”。
传统规划设计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续的,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空间。
人居环境设计的理性分析:
—概念阶段,设计者接受规划设计任务,逐步从概念的构想到观念的形成,大致构筑了一个轮廓,或者形成框架;
—模式阶段,仍然以概念为主,但可能已经开始输入到内容,安排空间组织,形象的构想等,但这一切仍然是粗线条的;
—方案阶段,就要落实到功能内容的细化,合理的布局与形象的思考等。
人居环境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是:
1每一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及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用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前启后,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
林奇在《城市意向》一书中提出五个设计要素: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
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为15个单元,比例为1:7。
15个单元还可大致分为三大层次,及从个人到邻里为第一层次,是小规模的人类聚居;从城镇到大城市为第二层次,是中等规模人类聚居;后五个单元为第三层次,是大规模的人类聚居。
各个层次的人类聚居单元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人类聚居的物种基本要素:
1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3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4建筑:指为人类极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5支撑系统: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聚居的属性:首先,人类聚居和自然生物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聚居是自然的力量和自觉的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进化过程可
以在人类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改变,而自然生物体仅仅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结果,它的进化过程是不可变更的。
其次,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
再次,人类聚居是协同现象。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它必须同时依靠经验实证和抽象推理这两种方法。
1根据经验研究人类聚居;2用经验实证的方法进行人类聚居与其他事物的比较研究;3抽象理论研究得以理论假设;4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5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密度对人们来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涉及到人与他所生存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们生存的可能性、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的幸福,都有赖于他和空间的关系。
聚居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六边形模式的聚居系统,另一类是动态聚居系统。
六边形聚居系统:是指在一个较大区域内,所有聚居在平面上都呈六边形,相互紧挨在一起。
每六个聚居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共同形成一个高一级的聚居。
而六个这种高一级的聚居有相互围绕着一个中心聚居,构成更高层次的聚居。
这样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聚居系统。
道氏的上述六边形模式理论是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发展而来的。
道氏指出,若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大于 1.2%,就属于动态城市。
十万人口是动态城市和静态城市的分界线,凡超过十万人口的城市都是动态城市。
在一个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动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相互穿插发展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其内部有若干个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和各类用途的土地混杂一体,甚至相互冲突,这是一种规模更大的新的聚居形式,人们通常称之为“城市连绵区”。
人类聚居发展趋势: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的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
2城市的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
3城市人口密度将逐步降低,然后趋于平衡。
4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
聚居进入动态发展阶段之后,形成聚居系统的“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动态聚居系统和动态区域主要受三种吸引力的作用:主要聚居中心(即大城市)的吸引力;现代交通干线的吸引力;具有良好景观的地区的吸引力。
根据人口聚集的不同情况,可以把聚居分为下列三种类型:发展中的聚居,静态聚居,正在衰退的聚居(分析时要考虑五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