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与茶陵派

合集下载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医戒》明代李东阳所作叙事散文,通过自己二十九岁时一场脾病治愈过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而延误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医戒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2),形日就惫。

医谓:“为瘵也(3)。

”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4)。

岁且尽(5),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6),则脾土必重伤。

”先君子忧之(7)。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

”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

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

”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

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11)。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作品注释(1)予年二十九:当时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说文》:“瘵,病也。

”此处盖指脾病。

(4)峻:急迫。

(5)岁且尽:一年将终。

(6)“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

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7)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8)“心火”二句:心属火。

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

关于李东阳的介绍

关于李东阳的介绍

关于李东阳的介绍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汉族,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1人物生平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出生于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

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李东阳4岁时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

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着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

之后,并两次召见准予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李东阳十八岁即中进士(跨级直接考),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不久授编修,参与修撰《英宗实录》。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书成,升从六品俸。

后迁侍讲,旋入经筵侍班。

十六年,为应天乡试考官。

二十年,再迁侍讲学士,辅太子诵习。

二十二年丁父忧。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补原官加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

书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灾事,东阳条摘有关《孟子》,以天灾与时政阙失相联,天降灾福与人事有关,望皇帝勤习经文,以诚意动天意。

而其他“凡事关祈祷,悉加屏绝。

”疏上,孝宗称赏。

迁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事。

八年,以本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十六年,纂修《大明会典》成,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颇有刚直之名,刘健善断,谢善持论,而东阳性温而多智谋。

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赞。

孝宗对三大臣意见颇多采纳,并常召入宫中议事,“呼先生而不名。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介绍
本名:李东阳
字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
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

本次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

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

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第一百八十五名。

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名词解释:1、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

理论主张:强调宗法杜甫。

重视诗法和声调。

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戈、邵宝、鲁铎。

李东阳以台阁忠臣身份在文坛有很高声望,他有着“轶宋窥唐”的主张。

2、台阁体: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特征: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3、唐宋派: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流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理论主张:复古。

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

“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4、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影响最为突出。

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文学主张: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竟陵派:明代万历年间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因为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文学主张:他们的主张与竟陵派相比,有同有异。

6、三言二拍: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150万言。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二拍”: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简述茶陵诗派

简述茶陵诗派

简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是明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存在于明初的成化至弘治年间。

这个诗派的形成与当时的文学领袖李东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湖南茶陵人,因此这个诗派以他的籍贯命名。

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他的追随者众多,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诗歌群体。

茶陵诗派在明代诗坛上的出现,主要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台阁体诗歌的卑冗委琐风气。

茶陵诗派主张复古,推崇汉唐诗歌的古典风格,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他们强调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注重诗歌的音调和韵律,追求诗歌的格律美。

茶陵诗派在诗歌创作上,讲究“格”与“声”,注重音调的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以及作诗用字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等等。

茶陵诗派的诗论和创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拓了前后七子创作倾向的先河。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

虽然其中一些作品仍受到台阁体的影响,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这种束缚,表现出自然清新、意趣横生的特点,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茶陵诗派的出现,标志着明代诗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开始出现了新的变革。

这个诗派对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创新,也为后来的诗歌流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明代弘治中兴名臣李东阳

明代弘治中兴名臣李东阳

名臣李东阳曲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

四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八岁中进士,人翰林院,历任编修、侍讲、侍讲学士等职。

翰林院地位虽高,但不预政事,但李东阳总是心系国家,常借给皇帝讲读经史之机,结合当时社会利弊、时政得失向皇帝进言,有时则上疏直谏。

他在翰林院近三十年,历经宪宗、代宗、孝宗三朝,史称他“以讲官直谏知名”,为国家兴利除弊作出了很大贡献。

弘治六年,久旱不雨,孝宗诏求直言,李东阳从((孟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极为宠信,尤其是刘瑾更得到他的欢心。

这八人时称“八虎”。

他们弄来鹰犬、歌妓天天跟武宗击球走马,弹射钓猎,还经常引诱武宗出子》一书中摘录了有关李东阳所著《.环麓堂全集》的刻板治国恤民的言论,结合当时一些弊端,列成数条进谏,因切中时弊,受到孝宗赏识。

弘治八年(1495年),孝宗命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他与另外两位阁臣刘健、谢迁,同心辅政,时称“三公”,当时朝野上下流传一首歌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形象地说明了这三位阁臣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于孝宗任用贤臣,注意纳谏,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经济走向繁荣的新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作“弘治中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一病不起,临终前将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人召人乾清宫,遗命他们三人用心辅佐新皇帝。

孝宗死后,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

武宗最大的爱好就是游玩逸乐,对善于迎合他玩乐的宦官太监刘瑾、宫游玩,进而干预朝政。

朝臣们见此极为担心,李东阳等三位顾命大臣更是忧心忡忡,纷纷上疏要求将“八虎”明正典刑,潜消祸患。

武宗接疏后,为“八虎”伤心哭泣不食,但迫于阁臣们的压力,派司礼太监王岳、陈宽去与阁臣商议,刘健、谢迁等坚持要处死刘瑾等人,李东阳则认为不能操之过急,恐逼极生变。

太监王岳平时看不惯刘瑾专横拔扈,亦主张诛刘。

谁知吏部尚书焦芳系刘瑾党羽,暗中将阁议情况透露给刘瑾。

明代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流派

明朝文学流派茶陵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王骥得《曲律》一、李东阳及茶陵派(一)、背景明初,统复汉制,这种政治制度也影响了思想文化,掀起一阵复古思潮。

明初文坛,有五个影响较大的地域文人集团,分别是:吴、越、粤、闽、以及江右文人集团。

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崇唐诗,贬宋诗,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后来出现的一种内容空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为代表,体现的是太平盛世的文风,是明初社会经济的反应,但诗风缺乏特色,较平庸。

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则是力图矫正这种太阁诗风而出现的。

李东阳在文学思想上推崇严羽,崇唐抑宋,提倡格调,反对模拟,但他强调的格调是时代格调,如在《诗话》中“唐人不言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江西诗派极矣。

惟严沧浪所论超尘离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

”又说“试取所谓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

”他向往的是古代国家强盛之时那种雄健壮阔的格调,力图恢复古代“浑雅正大”的诗风,他推崇严羽的“以盛唐为师”的主张,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批评1、他强调诗歌应重“天真兴趣”,而不应拘泥于“对偶雕琢之功”,正如他在《麓堂诗话》中说的一样“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2、注意到了诗歌意象问题,意象最早是由刘勰提出,在历代文学批评中运用较少,但明代较多,李东阳为最早。

他认为意象是由意和象两方面构成,不可分割。

他说韩退之《雪》诗冠绝古今。

其取譬曰:‘随风翻缟带,逐马散银杯。

’未为奇特。

其模写曰:‘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则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

3、他虽有复古倾向,但不提倡机械模仿,他的复古是希望恢复国家强盛时的雄健壮阔的格调。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导读: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他不单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文兼师众人之长,又自铸一格;注重*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他不单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文兼师众人之长,又自铸一格;注重诗音乐美,恢复言情本质;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这也是他创立的茶陵体的三大风格特点。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和知养生网一起看看吧。

作为大明王朝内阁首辅大臣、一代文豪,李东阳无疑是茶陵人的骄傲。

他虽没有生养在茶陵,可他的根在这里。

从宋代开始,李东阳的先祖就在茶陵这片土地上创业、起家、繁衍生息。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元末学者、李东阳族高祖李祁以及他的儿子李自立和同族兄弟李一源、李高清、李尚宾、李文祥都曾在茶陵定居过。

李东阳的成就,可追溯到他成长的土壤茶陵。

这块土地虽然褊小,却从不缺养分。

据统计,自唐中到清末,茶陵共有状元、榜眼、会元各两名,127人高中进士。

茶陵科举得才,盛于宋元,显于明清。

宋元两朝历届全国科考均有茶陵学子名登金榜,其间,兄弟同榜、父子蝉联、叔侄比肩者屡见不鲜。

一个近乎化外的偏僻小县,何以成为人才辈出的进士之乡?这得益于茶陵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优良传统。

从唐至清末,茶陵建书院达38所,均居湖南各郡县之首,并诞生了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四大学士,享有四相文章冠两朝之誉。

李祁也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

公元1472年仲夏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一行三人来到茶陵高陇镇荔市村一个叫做荷木坪的地方,爬上杂草丛生荷木高长的山坡,在一处坟茔前停了下来。

燃起香烛,供奉好果品之后,三人同时跪了下来,虔诚地磕了三个头。

抬起头来,三个人眼中都有了泪花。

这三个人便是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及其父亲李淳和三弟李东川。

这次南行省墓祭祖,是李东阳第一次离开北京远行,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茶陵之行。

在茶陵,他们一住便是十八天。

他们去了荷木坪祭祖,去了离茶陵地界三十里的雷公峡,祭奠了长眠在那里的族高祖李祁。

明代名词解释

明代名词解释

1、台阁体明初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李东阳是茶陵(今属湖南)人故命名为“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古则魏晋,律必盛唐”,并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3、前七子指明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群体。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4、后七子指明中叶继前七子后兴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复古主张更加强化、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5、“童心说”明代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提出“童心说”,从“童心”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

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6、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始终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7、竟陵派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文流派,因其都是湖广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而得名。

【明朝历史】李东阳

【明朝历史】李东阳

【明朝历史】李东阳李东阳(1447~1516) 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

明代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生平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

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

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

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

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

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

赠太师。

死后谥文正。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

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

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

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

"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 轶事四
• 李东阳之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 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 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 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 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 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 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 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 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 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 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 “质而不俚,是诗家难事……至白乐天令老妪解 之,遂失之浅俗”;“杨廷秀学李义山,更觉 细碎;陆务观学白乐天,更觉直率,概之唐调 皆有所未闻也”。他描绘当时的诗坛是“俗句 俗字”充斥,恨不得以盛唐诗法“为之点化”。
(3)主张学古 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
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 体,已不复讲。(《怀麓堂集》卷二十八《镜川 先生诗集序》)
后世评价
• 《四库全书总目》:“东阳文章为有明一代大 家,自李梦阳、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间,倡复 古学,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才学足以笼罩一 世,茶陵之光焰几烬。逮北地、信阳之派转相 摹拟,流弊渐深,论者乃稍稍复理东阳之传, 以相撑拄。
《石淙类稿》;“西涯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时。 诗文深厚雄浑,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 严,思味隽永,古意,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皇 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 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皇 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 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 轶事二
•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 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 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 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 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 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明史) 阅读答案附翻译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明史) 阅读答案附翻译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明史) 阅读答案附翻译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能作径尺书,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

东阳条摘《》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

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

盗贼纵横,青州尤甚。

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

事变之生,恐不可测。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

臣在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

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

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李东阳传》)[注]呰窳:zīyǔ,疏懒。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李东阳简介: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生平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出生于北京西涯村,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

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李东阳4岁时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

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着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

之后,并两次召见准予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李东阳十八岁即中进士(跨级直接考),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不久授编修,参与修撰《英宗实录》。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书成,升从六品俸。

后迁侍讲,旋入经筵侍班。

十六年,为应天乡试考官。

二十年,再迁侍讲学士,辅太子诵习。

二十二年丁父忧。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补原官加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

书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灾事,东阳条摘有关《孟子》,以天灾与时政阙失相联,天降灾福与人事有关,望皇帝勤习经文,以诚意动天意。

而其他“凡事关祈祷,悉加屏绝。

”疏上,孝宗称赏。

迁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事。

八年,以本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十六年,纂修《大明会典》成,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颇有刚直之名,刘健善断,谢善持论,而东阳性温而多智谋。

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侃”之赞。

孝宗对三大臣意见颇多采纳,并常召入宫中议事,“呼先生而不名。

一代名臣

一代名臣

一代名臣作者:彭东明来源:《杂文选刊》2015年第12期李东阳,湖南茶陵人,“茶陵诗派”领袖,是明朝一位颇有影响的名臣,官居首辅大学士(宰相),位列三公。

然而《明史》载,他死后连葬礼也无钱操办,可谓真正的“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特别是他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以巧于周旋的智慧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与当朝大宦官刘瑾明争暗斗,匡正救善,为世人所称道。

李东阳与刘健、谢迁是朝廷的三大顶梁柱。

刘健、谢迁辞官后,只剩下李东阳一个。

刘瑾把焦芳拉进内阁任大学士,两人同流合污,排挤耿直大臣。

此时刘瑾的势力从内宫太监扩大到朝臣和地方官中,朝政国事由他一人说了算。

李东阳辞官不准,只好利用其首辅大学士的地位,为保全善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正德三年六月,一天退朝时,明武宗在御道上拾到了一封匿名状。

状上列举了刘瑾大罪三十三条、小罪六十条。

武宗看了,恼怒地把匿名状往刘瑾面前一扬:“你看该怎么处置吧!”刘瑾一看匿名状内容,大惊失色,又哭、又辩白,还要撞石柱以表清白。

武宗心软了,安慰了一番,说:“你去查查是谁干的。

”刘瑾一听皇帝发话,立即飞谕六部九卿百官马上到朝天门外来。

因是皇帝诏谕,三百多名大小官员一到朝天门外便跪下。

刘瑾大发淫威,严辞盘查,而武宗坐在宫门内观望。

时值盛夏,骄阳如火,百官们被晒得汗流浃背,头昏眼花。

刑部主事何钺、顺天府推官周忱、礼部侍郎陆伸当场暴死,中暑昏倒的官员更多了。

刘瑾盘查了半天,也问不出个名目,于是恼羞成怒,“传旨”将这些晒得半死的三百多名官员统统下狱。

在场的公卿勋爵都缄口不语,噤若寒蝉。

李东阳实在看不下去了,向武宗上奏求情说:“匿名文字出于一人,其余都是無辜之人,您不分青红皂白,统统下狱,岂不寒了天下人的心?百官上朝跪伏,仓促起拜之间,怎么知道投放匿名状的人?今日天气炎热如蒸,如此下去,不知要晒死多少人。

请皇上开恩,让百官离开,待以后慢慢查访。

”武宗听了李东阳一番话,觉得有理,才传谕开释这300多名官员。

刘瑾的权势越来越大,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哀鸿遍野。

他是明朝的传奇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书法玲珑飞动

他是明朝的传奇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书法玲珑飞动

他是明朝的传奇人物,官至内阁首辅,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书法玲珑飞动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

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

明朝内阁首辅。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

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

”但是李东阳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又工篆书、隶书。

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

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

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

”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此卷为李东阳草书《春园杂诗》六首,录自李东阳《春园杂诗十四首》。

书于正德四年己巳(一五〇九),李东阳时年六十三岁,为其晚年手笔。

用笔腾挪多变,书风自由奔放,是李东阳罕见的草书佳作。

李东阳草书《春园杂诗》欣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释文:春园杂诗三月三日佳丽辰,五十五年衰病身。

闭门一枕午时梦,江草江花无数春。

庭下猕猴如小儿,攀花折果不停时。

极知野意厌羈馽,放著林间高树枝。

涧草园花随意春,野情偏与物相亲。

养得山家短角鹿,尽日閒行不触人。

庭前种竹不满地,长怪墙高多夕阴。

纵使难成也难老,莫教移却种花心。

刚道假山如画图,画图还是假山无。

若见此山真面目,纵非南国也西湖。

夜来一雪忽成雨,雨过西山青入楼。

听人骑马看山去,又作思山一种愁。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茶陵竹枝歌》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刲羊击豕 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 (其二)
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 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其三)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絺(chi细葛布)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其 七)
《幽怀》 其四
• 懒携竹杖踏莓苔,寂寂残樽对雨开。开口只应 心独语,闭门休问客谁来。幽居有道堪藏拙, 巧宦逢时亦自才。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 绝嫌猜?
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 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绝口不及 势利,其文章亦足领袖一时。正恐心事建功或自 有人,若论风流儒雅,虽前代宰相,中亦罕见其 比也。
《通達下情題本》
臣備員內閣,叨任腹心,左右輔導,乃其常 職。比者欽承使命,遠涉川陸,有所聞見,不敢 緘默,謹披肝瀝膽,為陛下言之。
( 2)批评诗的理化与俗化。 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宋之拙者,皆
文也;元之巧者,皆词也。
“宋人于诗无所得”;“宋诗深,却去唐远;元 诗浅,去唐却近”。
批评欧阳修诗“视格调为深,然校之唐诗,似与不似, 亦门墙藩篱之间耳”;批评苏轼诗伤于“快直”;批 评黄庭坚诗‘筋骨有余,肉味绝少”。诗应该“贵情 思而轻事实”,若“正言直叙,则易于穷尽,而难于 感发”
《除夕》
• 独吟孤坐总伤神,谁伴长安守岁人?卦数已周 无那老,年华初转又逢春。思亲泪尽空双眼,哭 女声高彻四邻。还向灯前添旧草,拟从新岁乞闲 身。
《南行稿•长江行》
• 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灏气开穹窿;或如织女 抱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 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 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杖狂走无西东; 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 出入虚无中。

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

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

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应李氏族人李唐慕白之约,重修旧文而发。

一儿时就听闻故乡茶陵在明朝出了一位“神童”李东阳,日后在朝廷担任了四朝宰相(实为大学士)。

小时候,他就数次被明景帝召入宫中,一次景帝出联“螃蟹浑身甲胄”,一位神童对之曰“凤凰遍体文章”,而李东阳对之曰“蜘蛛满腹经纶”,其应对敏捷如此,传为历史佳话。

日后他果真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明朝大学士。

李东阳实为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茶陵籍名人,我这个李姓后辈对这个同乡无比崇敬。

李东阳四岁即被景帝召入宫中,那他小时候生活在茶陵吗?他与茶陵的山山水水有沾染吗?他可曾为茶陵的大地所哺育?而我与他皆为李姓,我内心里又产生一种疑问,我与他是否有丝毫的血缘关系?而在二00五年的暑假,我在家里听父亲说,父亲老家茶陵八团乡(现在我家在七地乡)石湖村藏有李东阳生前的真实画像,李东阳的老家陇溪(现为高陇陇西)的族人来索取而不予,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高价索取亦不予,因而李东阳画像能保存完好至今。

我族人的血缘宗族观念及悼念先人之情是如此之深!这更加引起了我内心的疑问,莫非我族的先人真的就是李东阳不成?而石湖村的族人早就如此风传。

但历史明确记载李东阳并非茶陵生,亦未曾告老还乡于茶陵,历史上确切的记载是他曾陪同他父亲回茶陵一次,在茶陵小住了十八天,日后即生活在京城和山东的曲阜,只是他一直称自己为茶陵人。

难道他曾留下他的后代在茶陵?这里面的疑问迫使我去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许在我理清李东阳与我石湖李氏家族关系的同时,亦能追本溯源地探清我个人的家世之由来,如此我方能心安。

中国人没有西方思想中的求真理之意志,去关注那个构成世界的“本原”、“始因”,但中国人历来重视一个家族的谱系,探求我之生命何所由来,我的家族是如何代代相续的。

如此而形成了关于一个家族的谱系学,于是有所谓的“家谱”或“族谱”。

大而言之,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眼光看,描叙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代际相续,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了,而这个民族的大历史无不是建立在一个个家族的历史谱系之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图荡涤台 阁平正醇实 的诗风。他 们主性情, 反模拟,推 崇李杜,不 拘一格。
茶陵诗 派 的主张
重视诗歌的 声调、节奏、 法度、用字, 要以不同的 风格代替台 阁体
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 流。李东阳论诗观点接近 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 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 字法度。虽然生活思想较 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 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 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 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 等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 品。添加文本
由于自身弱点, 茶陵诗派未能开 创诗坛新局面, 但其宗法唐诗的 主张及师古的创 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 动的先声。
茶陵诗派的特点(一)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 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尽管他们作品 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 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如李东 阳的《寄彭民望》就寄寓着真情实感,非一 般应酬之作。他的《拟古乐府》道学气味较 为浓厚,不过其中仍有倔奇劲健的篇章。茶 陵诗派其它诗人皆有一些可读的作品。
史籍典载
《继世纪闻》 《续藏书》
《明史稿·李东阳传》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 第六十九·李东阳》
《罪惟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通鉴》
茶陵派主要成员
创始人、领袖
李 东 阳

其他成员: 彭民望、谢铎、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 春、石珤、顾清、罗玘、 鲁铎等。
制 作 中 文 班 彭 晓 敏 142
李东 阳 与 茶 陵 派
目录
茶 陵 派 介 绍
主 要 成 员
李 东 阳 生 平
诗 派 介 绍
诗 派 兴 起
文 学 成 就
政 治 成 就
人 物 评 价
史 籍 典 载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 为 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 阿谀 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 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 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 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 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 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李东阳论诗重声调,对于纠正(台阁体)以文为诗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过分追求则不免偏颇。诗歌毕竟内容是第一位的,如 何能简单地以是否便于歌吟来定高下呢?因此,李东阳过分以 声论诗是不恰当的。然而,李东阳论诗也有一些重视内容的话。 如“做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在对诗歌声调研讨 的基础上,李东阳又提出著名的格调说:“诗必有具眼,亦必 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 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这段话指出,格指诗的 体格,声指诗的声调,合而称之为格调。这种格调说的特点是 在理论上从诗与乐的关系出发,以声调辨析诗体;而在实际批 评中又时时从字法、句法着眼。前者空洞,后者具体。使人们 获得一个比较具体的、容易明白的学诗途径。此外,李东阳论 诗反对摹拟,不仅针砭了当时庸滥的诗风,而且更被杨慎吸取, 用来批评前七子之后摹拟剽袭的风气。
茶陵派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 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 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 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 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 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 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 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 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李东阳盛赞“馆阁之文,铺典章, 裨道化”。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等,颇有 生活气息。
李东阳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 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 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 ,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 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 》等。
李东阳生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 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 (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 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 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 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 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 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 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 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 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 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 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 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 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成化以后,明王朝的社会弊病日见严重,台阁体的脱离社会现 实生活的创作倾向与它的萎弱冗沓、肤浅工巧的文风,越来越 不适应文学的发展。为反对台阁体的形式主义文风,李东阳主 张学诗应效法唐诗的创作经验,以振兴当时的诗坛。李东阳官 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立朝数十年。他奖掖后进,推举 才士,门生满朝。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流。李东阳论诗观 点接近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字法 度。虽然生活思想较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题赠之类,但比 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等 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品。由于自身弱点,茶陵诗派未能开创 诗坛新局面,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 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 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 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 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 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 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 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 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 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 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 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 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 杜,只是酒徒。’” 清人辑《怀麓堂集》评道:“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 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 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 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明史评:“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 东阳而已” 靳贵在《戒庵文集》中评“盖操文柄四十馀年,出其门者, 号有家法,虽在疏远,亦窃效其词,规字体以竞风韵之末而 鸣一时。” 廖可斌评:“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茶陵诗派的特点(二)
茶陵诗派不满于台阁体,由于他自身仍较 萎弱,未能开创诗坛新局面,可是它的宗 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 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前七子”提出的“诗必盛唐”就是在“导源 唐宋”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后来,以 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诗派,也继承了茶陵 诗派“导源唐宋”的诗歌创作主张,但走向了 极端,由“导源唐宋”变成了模仿“唐宋”, 掀起了复古主义狂潮。因为“后七子”拥有一 批有实力的骨干,逐步取代了茶陵诗派在诗坛 的领导地位。由于“后七子”的极端化主张, 因此把诗歌创作推进了死胡同。明末,钱谦益、 程孟阳等文学家“又复理东阳旧说”,“论诗 则推茶陵”。茶陵诗派再度“别开生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