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合集下载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与性质: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用K、L、M、N、O、P、Q表示。

每个能层分为不同的能级,能级符号用s、p、d、f表示,分别对应1、3、5、7个轨道。

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原子轨道:描述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运动状态。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构造原理,即电子按特定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

同时,泡利原理指出,基态多电子原子中,每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有一定限制,如ns^2np^6。

分子结构与性质:共价键:涉及电子的共享,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

分子的立体结构:涉及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等,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和性质。

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对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短周期和长周期)和族(主族、副族、Ⅷ族、0族)以及分区(s、p、d、ds、f)。

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

能量与电子排布:基态与激发态:电子在原子中的不同能量状态,涉及能量变化和电子排布的变化。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或分子中的空间分布。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涉及电子的共享和转移。

键参数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键长、键能等。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配合物与配位键: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涉及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配位键的形成等。

常见配合物的实验:如硫酸四氨合铜、银氨溶液等。

其他知识点:极性键、非极性键的判断:涉及电子的共享程度和空间分布。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涉及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的相对位置。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涉及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力。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冰的熔点高等。

相似相溶原理: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选修3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能量与电子排布、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配合物与配位键等多个方面。

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基础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高级课程,也是求学者走向化学学术道路的必经之路,因为它对于化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牢固的化学基础,就无法掌握化学的高级内容。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选修三,就意味着未来走向化学学科的路上,越走越顺,学习越来越快。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总结关于高中化学选修三的基础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一些基础的、重要的和必须掌握的内容,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原理和概念。

1. 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选修三中的一项基础知识,它是指晶体中所具有的排列方式和空间结构。

晶体由多个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有序物质,晶体结构对于晶体的性质、应用和制备极为重要。

选修三需要掌握五种晶体结构:简单立方晶体结构,面心立方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体结构,六方密堆积晶体结构和钻石晶体结构。

2.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科学,它包含了反应速率方程、活化能、反应机理、催化剂等内容。

学习反应动力学,需要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速率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反应动力学实验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及理解反应速率方程,掌握活化能的概念。

3. 电解质的溶液及配合物化学电解质的溶液及配合物化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离子的水解,酸碱平衡,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离子电子转移及电子转移的催化。

在这些方面的内容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有:酸、碱、浓度、酸碱度、离子强度、pH 值、配体、中心离子、配合物结构及其稳定性等。

4. 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是选修三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子结构是由原子团的排列和形状所决定的,而分子结构的特征则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这个部分还与生命有关,是生命体系理论化工组成的基本单位,所以学习这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解分子的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分子构造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分子的力场分析等重要内容。

5. 光化学光化学是研究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光引起的化学反应的科学。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知识点】开天辟地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了氢、氦、锂三种元素;元素不断演变出新的元素,至今氢仍为88.6%,是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氢与氦共占宇宙元素总量的99.7%。

【知识点】能层和能级一、能层:按电子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能层。

说明:能层也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电子层,用K、L、M…等表示。

二、能级:同一能层电子(会互相影响),能量不同;同一能层中的电子可以分为能级。

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说明:①同一能层中能级的能量一次升高,E(ns)<E(np)……;但是在不同的能层中这个规律不一定成立,比如E(3s)>E(2p);②不同能层的同一能级的能量从内到外依次升高,比如E(1s)>E(2s)…;③同一能层中的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的能量是相等的;④不同能层的能级的能量大小,可以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比较。

2、每一层的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比如第一层只有1个s能级。

3、能层不同的各能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 -2,p-6,d-10,f-14。

各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和能层数目无关。

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

【知识点】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上海称为“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一、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并不是简单的按照能层能量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布。

而是按照一定的能级顺序,先填满低能量的能级再排满高能量的能级。

这个规三、原子轨道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不同能级电子有不同的电子云轮廓图:s-球形;p-哑铃型。

说明:p电子轨道中的三个轨道是相互垂直的。

【知识点】自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一、自旋自旋是电子除了空间运动状态之外的一种运动状态。

每个轨道可以容纳两个电子,常称之为电子对,一般用相反的两个箭头表示。

这两个的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相反的,一个顺时针一个是逆时针。

二、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可以容纳2个电子,而且其自旋状态相反。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主要涵盖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与电化学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变、焓变反应图、热化学方程式的热效应计算。

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活化能和反应机理。

3. 化学平衡与化学势: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势概念、化学平衡与化学势的关系。

二、化学平衡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氧化态的确定、电子转移与电子转移反应方程的构建。

2. 电化学反应:电解和电池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和析出反应规律、电化学方程的构建和电子平衡。

3. 电化学平衡与电解过程:电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平衡、电池电动势和电动势的计算、电流与电解质变化的差异。

三、其他知识点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限量与溢量、理论与实际收率。

2. 气体的性质与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的离子化程度、气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规律、气体的扩散和离子迁移速率。

3.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3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本质,并且对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拓宽化学思维,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内在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电子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受影响的因素越多,化学反应就越难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化学平衡指的是相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酸碱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度平衡等均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酸碱解离常数平衡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酸碱解离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酸或碱解离程度大小的测度,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速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转移的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很多反应的基础,应用很广泛。

2. 电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数电浓度、电位、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是电化学反应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电池技术、防腐蚀等多个领域,其广泛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方便。

四、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配位指分子间的元素、分子、离子配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如水合物、络合物等。

配体对中心离子的配位形式、配位数、形成常数等是配位化学中的关键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很多特殊性质,如光谱学、磁性、反应性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实验数据。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1. 化学平衡:平衡定律、JNC效应、酸碱电解质的酸碱性、溶液的中和反应、溶液的电离程度、酸碱平衡等
2. 化学热力学:反应焓、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温度和熵的变化、热力学量的计算等
3. 化学动力学:速率定律、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等
4. 化学分析: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酸碱滴定、光度法、荧光法、红外光谱法等
5. 化学工业:氨的制备、烯烃的制备、丙烯酸的生产、聚合反应、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等
6. 有机化学:烃、芳香族化合物、醇、醛、酮、羧酸、酯、胺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7.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的物理性质、高分子的应用等
8. 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生物催化作用、生物化学反应、生物能量转化等
9. 分子生物学: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控制、生物技术应用及社会伦理等
10. 化学与环境: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绿色化学等。

以上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 元素周期表的扩展-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7A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7A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过渡元素:位于B族区域,具有可变化的氧化态和复合价。

过渡元素:位于B族区域,具有可变化的氧化态和复合价。

- 稀有元素:位于周期表的8A族或称为稀有气体,一般无法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稀有元素:位于周期表的8A族或称为稀有气体,一般无法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 超稀有元素:指周期表中放置在最后一横列的元素,具有稀有元素的特性,但比稀有元素更加稳定。

超稀有元素:指周期表中放置在最后一横列的元素,具有稀有元素的特性,但比稀有元素更加稳定。

- 内过渡元素:指放置在周期表的下方的两行元素,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内过渡元素:指放置在周期表的下方的两行元素,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2. 化学键的种类- 离子键: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离子键:由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 共价键:由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发生在非金属之间。

共价键:由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发生在非金属之间。

-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键,形成金属晶格,电子可自由移动。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键,形成金属晶格,电子可自由移动。

- 氢键:由氢原子与较电负的原子形成的弱键,如氢与氟、氧、氮等原子之间形成。

氢键:由氢原子与较电负的原子形成的弱键,如氢与氟、氧、氮等原子之间形成。

3. 离子的化学平衡- 溶解度:指一种物质在单位温度和单位压力下在水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指一种物质在单位温度和单位压力下在水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 酸碱指示剂:用于确定或指示溶液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物质。

酸碱指示剂:用于确定或指示溶液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物质。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化学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功能分子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和酯类等。

2. 化学键的构成: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主要由共价键组成,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3. 碳的立体化学:碳原子能够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并且碳原子还具有手性,即存在左右手的异构体。

4.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是指相邻碳原子之间存在多个π键,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的存在来调控有机化合物的光学性质和电子性质。

5. 异构体:同一种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体。

6. 醇的性质: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溶解性好、酸碱中性等特点,并且可以被氧化为醛、酮或酸。

7. 酮的性质:酮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中性或酸性,可以被还原为醇或氧化为羧酸。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规律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

2. 键的类型:无机化合物的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通过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电子的共享和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配位键的形成、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可以通过配位键的性质来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4. 配位数和配位体: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周围与其形成配位键的配位体的个数,配位体是指通过配位键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物质。

5. 配位键的强弱:配位键的强弱可以通过一系列因素来判断,包括金属离子的电荷、配位体的大小和电荷以及配位键的几何构型等。

6. 配位化合物的色彩:配位化合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颜色,这是由于配位体的吸收和散射光谱导致的,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来推断配位物中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和配体的结构。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高中化学专业化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修3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和化学电性质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相关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针对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帮助高中生有效地掌握这一课程内容。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选修3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其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反应速率定律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量的变化,它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来说,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而反应速率定律则描述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k[A]ⁿ[B]ⁿ'表示,其中k表示速率常数,n和n'表示反应物的反应级数。

在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的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以及其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化学反应中的关键步骤都是较为耗时的反应,它们的反应速率决定了整个反应的速率。

而中间体和过渡态则是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质,它们既能够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也能够作为产物生成。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平衡反应中,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反应的物质比例也始终不变。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包括平衡常数、平衡反应向左向右和Le Chatelier定理。

平衡常数是指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比例。

它可以用公式Kc=[C]ⁿ[D]ⁿ' / [A]ⁿ'[B]ⁿ表示,其中n和n'分别表示反应物或产物的反应级数。

平衡反应向左向右的方向取决于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平衡常数值,如果Kc>1,则反应向右;若Kc<1,则反应向左。

Le Chatelier定理则描述了化学平衡状态下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对平衡状态的推动作用。

化学选修3知识点

化学选修3知识点

化学选修3知识点
1. 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配位化学平衡、Le Chatelier原理、酸碱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

2. 电化学:电解和电池原理、电极电势、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位、电解质与金属的中和反应、电沉积、电荷传递反应、电化学能量与电化学合成反应
3. 有机化学:有机物的命名和结构、立体化学、有机反应机理、四氢呋喃合成、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烷烃的加氢、取代反应、酰胺合成、酸催化的反应、烯烃反应、芳香族化合物制备、生物有机化学
4. 化学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红外线分析、紫外线可见分析、光电类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荧光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电子自旋共振分析等
5. 材料化学:化学制备材料、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质、材料表面化学、功能材料制备及性能优化、新型纳米材料合成及性能等。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和能级:(1)能层:离核越近的能层能量越低,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例如,第一能层只有 1 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 2 个能级(2s、2p)等。

(2)能级: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s、p、d、f 等,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为其轨道数的两倍,即 s 能级可容纳 2 个电子,p 能级 6 个电子,d 能级 10 个电子,f 能级 14 个电子。

2.构造原理: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比如,按照构造原理,电子会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再填充能量较高的轨道。

存在能级交错现象,E(3d)如>E(4s) 、E(4f)>E(5p)等。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电子出现概率约为 90% 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且 np 能级各有 3 个相互垂直的原子轨道(用、、表示),nd 能级有 5 个轨道,nf 能级有 7 个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再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 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当电子排布在 p、d、f 等能级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状态时,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5.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周期: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族: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除Ⅷ族外),共有十六个族。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Ar]3d104s1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层与能级能层即电子层,按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K、L、M、N、O、P、Q 等。

能级则是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例如 s、p、d、f 等。

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n 2)f <(n 1)d < np。

2、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式能准确表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²2s²2p⁶3s¹。

3、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哑铃形。

每个能级中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s 能级 1 个,p 能级 3 个,d 能级 5 个,f 能级 7 个。

4、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指出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则表明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逐渐增大,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离能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减小。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根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 键和π 键。

σ 键头碰头重叠,稳定性较高;π 键肩并肩重叠,稳定性相对较低。

2、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键长越短,键越稳定;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σ 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4、杂化轨道理论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杂化轨道的形成使得原子的成键能力增强,分子的空间构型更加稳定。

5、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的极性。

化学高二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二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二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高二选修三主要包括溶液与溶剂、溶解度与溶度、溶液的稀释与混合、饱和溶液与饱和度、共有溶剂与共析、气体溶液的生成和利用等知识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溶液与溶剂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指能够被溶剂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比如在水中溶解的盐和糖就是溶质,而水就是溶剂。

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溶解度与溶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通常用可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数表示。

溶度是指溶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所占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或摩尔分数。

三、溶液的稀释与混合稀释是指将浓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其浓度下降。

溶液的稀释可以通过浓度和容积的关系来计算。

混合是指将不同物质的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溶液。

混合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已知溶液的浓度和体积来计算。

四、饱和溶液与饱和度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数达到溶质的溶解度。

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其溶解度之间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摩尔分数表示。

五、共有溶剂与共析共有溶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溶质能够共溶于同一溶剂中的溶液。

共析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质在某一溶剂中同时形成晶体,并且晶体的成分与比例与原来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与比例一致。

六、气体溶液的生成和利用气体溶液是指气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溶液。

气体溶液的生成过程受到亨利定律的影响,即气体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

气体溶液的利用可以应用于气体收集、气体吸收、气体逸出速度等实际应用中。

以上就是化学高二选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溶液和溶剂的特性,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利用方法。

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实验操作,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和应用。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对高中化学的考试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期末复习:选修3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