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方志彤教授 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教授》中的二律背反及其道德内涵
第30卷 第3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3 2010年6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Jun.2010《教授》中的二律背反及其道德内涵3宋艳芳(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当代作家邱华栋的小说《教授》以夹叙夹议的拼贴方式评判当代社会的种种伦理失常现象,以反思型叙述揭示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以观看—被观看、封闭—开放的二元对立和背反探索隐私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等关涉道德、伦理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从而实际上借后现代的叙事技巧实现了小说传统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教授》;道德;反思型叙事;二律背反【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3-0036-05一 小说的道德功能和价值《教授》是当代作家邱华栋200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借助一位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教授的视角,来打量其好友,经济学家赵亮的生活,并进而对当代人生活中的各种斑斓无序和腐化堕落现象进行评判。
小说的题目、封面上的兽面人以及三个人的倒影形成的动物形状的阴影足以引起人们的遐想,更能激发高校知识分子的阅读兴趣。
实际上,很快读者就会发现,这部小说里的“教授”有一个谐音绰号:“叫兽”,由此也可以判断,像很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一样,这部小说意在揭露以“教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道德的堕落和沦丧。
然而,读完全书我们就会发现,教授仅是小说批判锋芒指向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靶子,正因为教授曾高高在上,他的堕落才显得尤其沉重。
而《教授》只是借这样一个群体的负面形象揭开更多人的面纱,引发我们对于道德伦理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文学的道德揭示功能和道德价值一直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关注的主题。
英国当代作家默多克就对文学的道德功能情有独钟,她认为:“如果你写的是小说,那么你就无法避免道德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选修课信息统计表
梁雨谷 梁雨谷 梁雨谷 梁雨谷 张杰 张杰 阚红柳 阚红柳 欧树军 刘江涛 李永娜 丁超 丁超 张旭 王静 杨梅 李德全 王静 李全德 林光华 徐建委 徐建委 张旭 廖菊楝 张迪
选修课信息统计
上课的主要内容,讲课方式,课堂风格,等
自我探索与人际交往 讲课用ppt,学生分为小组,会有一些小组活动,课程比较有意思,一学期有一个小组作业 刘后滨老师很忙,一般是其他老师代讲,讲授枯燥无味 ppt与书结合,说话很慢,但每周两次课,半学期上完 讲授 资治通鉴选讲,课本是文言文,联系背景讲解文言文 讲解课文,有点像历史,其实也有点意思 VERY BORING,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内容如课名 给PPt 不点名,经常放电影,要做presentation,老师是美女 老师讲课,看歌剧 PPT授课,中文 专题讲述 哲学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概论 古代中国音乐知识,挺专业 中英文双语授课(常常需要通过英文去理解中文),讲中国文学史,无教材,需记笔记。 讲解围棋历史与小八卦们,看看小电影,欢乐多多 真不是围棋教学班,了解围棋发展史以及„„趣闻八卦 对照PPT讲,无其他形式 舞蹈 讲秘密帮派和秘密宗教,无趣 内容如课名 给PPt 推荐了参考书目 类似于高中的历史课, 很水的课 老师脾气很好 其实很负责任 但是课上容易睡着 各个时期的学者介绍,讲课较枯燥 照读PPT 中国佛教发展史和一些基本佛教改练,PPT 每两节课换一个老师,课程内容很广泛,讲座式教学 温铁军老师会讲前三节课,非常精彩,之后的课由农发其他老师代讲 对照PPT讲,无其他形式 上课很水,不点名,但给分很坑爹 上课无聊,给分很差 上不上无所谓,怪力乱神的 经济类但偏重经济史;ppt 茶文化,ppt,讲授品尝,课堂很轻松,每节课喝茶 讲授中俄的历史关系到2008年左右,另外也看一些俄国宫廷秘史 很无聊的讲关于正当的各种知识 只去上了2次,不清楚 长期翘课,不明 很多人应该都上了,水课,相当无聊 讲很多关于西方的政党发展的问题。中国的政党的分析。 多为陈老师授课,理论化很强,非常系统,但对政党没有兴趣的别选,或许有点枯燥 政党学概论 政党学相关知识,主要是从学理上分析政党神马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记笔记 传统授课。努力努力会有点儿意思。
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方立教授
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方立教授方立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1942年出生于浙江,2010年4月不幸于北京病逝。
主要代表著作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
是我国理论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研究的杰出领军人物,方立教授还是早期汉语水平考试(HSK)核心研发成员之一,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立教授治学严谨勤奋,为人谦逊和蔼。
培养了一批理论语言学研究专家。
方立教授的去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
理论语言学的守望者---方立教授作者:刘士朋1974年在外语系的资料室里,一本英文原版《转化生成语法导论》让他从此和语言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30多年如一日苦心研究,语言学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首批前往美国学习语言学的学者,他把生成语言学的火种带回国内,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花甲之年,他仍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学术"严父"、生活"慈母"的形象深入人心,30年来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
眼前的这位老人清瘦矍铄,身穿一件暗红色毛衣,带着一副硕大的老花镜端坐在座椅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细细地读着。
见我站在门口,他赶紧起身相迎,面带慈祥的微笑,拉着我的手请我坐下。
他就是著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等多本著作,并在1995年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的我校语言学大师---方立。
一次偶遇,成就一辈子的事业三十几年前,一次在资料室整理资料的时候,方立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名为《转化生成语法导论》的英文原版书籍。
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找到一本英文原版书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他如获至宝般地细细阅读起来,从此和理论语言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上介绍的"转化生成语法",即"乔姆斯基理论",是当时国际语言学前沿的学术观点。
本刊中青年作者简介
赵 峰1980年生,四川绵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 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可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经济研究》《可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经济学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顶目、可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顶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顶目等多 顶课题。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 文提名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 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特等 奖、第五届刘诗白经济学奖等奖项。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 统一领导> (2021年第6期)。
•本,辽宁建平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 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顶目首席专家,广东省南粤 优秀教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理事、全国可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可克 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 西方可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 1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顶目4顶, 省部级顶目多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顶、 二等奖3顶、三等奖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作为一种阐 释的美学的公共阐释论》(2018年第5期)、《历史的发动与思想的进路——五四时期可克思主义经典文 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考察》(2021年第6期)。
从语言文化传承的角度浅析魁北克CEGEP的文学课程
200从语言文化传承的角度浅析魁北克C ÉGEP 的文学课程■段洁菡/东北大学摘 要: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作为北美的最大法语区在教育政策上十分重视对该地区特有的法语文化传承。
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行之有效的法语文学教育,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语言教育在培养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魁北克高等教育 文化传承 语言能力 文学素养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双语国家,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
魁北克省作为全国的第二大省,也是说法语的主要省份,是远离欧洲又广泛使用法语的最大北美地区。
而魁北克人也一直坚守着维护语言独特性和延续法语文化的使命。
这一点体现在社会政策,传播媒体,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其中,当学生完成11年的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这种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视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不论你是继续大学本科教育,还是进行大学专科职业性教育的学习,在对待法语文学文化的课程上都不能松懈,因为这一系列课程的要求都十分严格,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相关法语文学的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法语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魁北克高等教育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魁北克地区,你会很常见到欧洲延续下来的热爱阅读的习惯。
无论何时何地,站在公交车上或是坐下来喝杯咖啡,人们总会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籍开始阅读。
这一点令我尤为感叹。
在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社会,人人可谓一机在手,手机逐渐取代了很多常规的事情,包括阅读。
人们可能会浏览一个小时的网页却很难读上十分钟的书籍,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阅读应该是一个永远不能丢掉的习惯,也是有利于推动语言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利器。
而在魁北克的高等教育中,恰恰就契合了这一问题。
教育之中尤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法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法语文学素养。
下面就以CÉGEP 即大学初级及大学专科的基础阶段教育为例,简析一下其中的法语文学课程的实施和意义。
著名哲学家成中英:为华鸟《宇宙系列》题辞
著名哲学家成中英:为华鸟《宇宙系列》题辞 2017-06-16 新闻来源:卓克艺术网成中英:Chung—Ying Cheng、世界著名哲学家、早年师从方东美(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后入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Quine,Willard Van Orman,美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著有《语词和对象》、《本体论的相对性》等)。
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成氏是享誉中外的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
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
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风华绝代——华鸟作品展》无锡博物院2012年在我看来,今日艺术家再度回归宇宙的整体观念,对于重新考虑“后现代”世界中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是很有意义的。
近年来,在各种讨论艺术与美学的场合,我都强调确立宇宙本体观念的根本意义。
“宇宙”这个词有很多比喻性的用法,在艺术上,艺术家更多地经由与精神专注的特定领域而关涉整个现实世界。
作为个体的人可以同时涉足几个不同的“世界”,这样的经验是艺术家所精通的,他们擅长以小见大,以近显远,以周流旁通的手法而作形象的表现。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艺术抽象形式的感性特征根本乃是形象性的。
我从杨宏声君那里看到《宇宙系列》(Cosmos Serise),一本印得很好的图画集,洋洋大观,确能给深邃的思考留下鲜明印象并激发兴趣。
我对画家的艺术用意和表现手法颇为欣赏。
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之兴起有一个宇宙观发生变化的背景,即以抽象而立宇宙本体,从世界的存在(Being)之存在(Beings)去理解事物。
抽象兼有理致和情趣,类似哲学修辞的隐喻的运用。
故卓越的抽象作品,往往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既有很深的寓意,同时又不失生动性。
语言的应用与应用语言学
简单地说 ,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 语言学同有关方面发生关系的学科 。[ 4 ]23
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加上 “本体 ”二 字 , 为的是提升应用语言学的地位 , 同理论语言学 、结 构语言学相提并论 , 平分秋色 。我们简单地说 , 这 种应用语言学的对象有两个 , 第一是 , 语言的应 用 , 第二是 , 语言学的应用 。持有这种大应用语言 学观念的 , 主要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同志 。例
如 , 龚千炎 、陈章太 、于根元 、冯志伟等 。 在他们看来 , 应用语言学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
应用 , 这样一来 , 应用语言学的地位和价值就不高 了 。他们强调 , 应用语言学也是有理论的 , 应用语 言学的理论与语言学理论是同等重要的 。他们认 为:
应用语言学包涵理论 ……。应用语言学的主要 理论如 : 交际理论 、中介理论 、层次理论 、潜显理 论 、人文理论 。20 世纪新的语言学理论中 , 有一 部分是从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 。[ 4 ]28
他们主张 , 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的应用为对象 的 , 语言的应用中也有理论 , 从语言应用中提升 、 抽象出来的语言应用的理论 , 应当是同语言学理论 同等重要的 。
我们应当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 , 但是应当遵守 逻辑规则 。凡是研究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的就是应用 语言学 , 这个命题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 语言 学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的权利还没被剥夺 , 因此 , 不 能断言 20世纪语言学理论中一些部分是从应用语 言学中来的 , 如果是从语言文字应用中来的 , 这不 需要多说 , 语言学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中来 的嘛 !
记恩师樊畿教授
记恩师樊畿教授□文/袁传宽樊畿先生是上个世纪早期北大数学系毕业生,现在已经很少人还知道他。
他回国的机会比较少,他的很多情况更不为人所知。
实际上,樊先生的数学成就是十分杰出的,他对祖国的感情也是深厚的。
袁传宽是樊先生晚年的学生,现在他把樊先生的一生作了简要的介绍,这对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樊先生的为人和学术成就,学习他的治学和爱国精神,都是有好处的。
——丁石孙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是这样介绍樊畿教授的:“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有限维空间到无限维空间,从纯数学到应用数学,都留下他辉煌的科学业绩。
以樊畿命名的定理、引理、等式和不等式很多。
他在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集值分析、数理经济学、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已成为许多当代论著的出发点和一些分支的基石。
”“冯·诺依曼在奇异值方面的工作由樊畿加以推广,他是算子谱论的主要贡献者。
”文中列举了几个以樊畿冠名的著名的数学理论:“樊畿极大极小原理”,“樊畿奇异值的渐近定理”,和“冯·诺依曼-樊畿-塞恩不动点定理”,并评论说:“‘樊畿的极大极小不等式’是处理对策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问题的有效和通用的工具。
”“这些纯数学结论又有极广泛的应用,尤其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很大。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德布勒等创立的数理经济学基本定理就由樊畿极大极小不等式直接导出。
”上面这段话介绍的是樊畿教授的主要研究成就。
非专业人士尽可以忽略掉那些具体的数学名词,但需知道:上面提到的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举世公认的,对于大部分的数学家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樊畿证明的定理、创造的概念与发展的理论太多了,不论是否以他的名字冠名,大都成为经典,甚至被写进教科书,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至今,国际上不知道有多少数学家还继续在樊畿那些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发挥。
在国际上,樊畿与华罗庚、陈省身齐名,都是真正的华人之光。
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可以当之无愧地加上这样一个定语:世界著名的当代大数学家。
解读协和“深喉”,时局改变医者
9 解读协和“深喉”, 时局改变医者THE SIGNIFICANT CHOICE OF MEDICAL DOCTORS IN HISTORIC MOMENT方益昉 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学术大师辈出的城市。
为此,如今的上海,致力于为大师们举办回顾展,弘扬历史,鼓励后学。
在最近推出的“惟君建树忙”——颜福庆(Yen F.C.)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上,标注为1927年3月26日的北平协和医学院未署名私人密函,深深吸引了我。
过去近百年,这封深喉密件,未见学术解读。
可能的原因,乃医学史长期以来属于冷门,在医学界与史学界都处边缘地位。
虽事涉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颜福庆重要生平,但照例无人关注。
如今,人类社会再次遭遇世纪疫情折磨,方有机缘把医学先驱们默默奉献的动人往事,批量挖掘面世。
有心问学的研究人员,得以据此分享和窥视,被时空淹没的历史背景。
展出中的“密函”方益昉 | 解读协和“深喉”,时局改变医者AN INTERPRETATION OF CENTURY OLD LETTER FROM PUMC科技视界 | 道10KEJI SHIJIE | DAO 本文探讨的私密信件,看似一折不起眼的简短“敦促函”,却在字里行间意外展示,当年活跃在我国医学界,各路精英的鲜活面貌。
如将关键人物,置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大转折背景下去还原与观察,则此函无疑可作为全新视域下,俯瞰医界驿动的难得史料。
由于该展品布陈中,不少字符模糊,不易全文英译汉,但不难还原来龙去脉。
从抬头上识别,此函出自卫生与公共健康系,执笔人熟悉协和上层人士,特意委托时任医务总监的刘瑞恒(J. Heng Liu)持函,赴上海面呈颜福庆。
刘瑞恒抵沪时间预定于1927年4月1日。
此信并非协和官方文书,写信人特别强调,以个人名义提供颜福庆建议。
在此之前,他已经传递过许多内部消息,希望颜福庆接受协和助理院长(Assistant Director)职位。
他在信中挑明,切不可对外人泄露信中内容。
梁实秋子梁文骐简介
梁实秋子梁文骐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子梁文骐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7月23日清晨我接到梁文骐的大女儿梁丽由台北打来的电话,告知她父亲于7月21日晚间,上床入睡后就没有再起床安静辞世,去世前一天毫无任何征兆。
梁文骐是梁实秋的儿子,南开46级学姐梁文茜的弟弟。
他曾在南开47级高一四组就读,但未等高中毕业就随父母离开重庆。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和我同系同班,朝夕相处学习了两年,高等院校调整时他转到数学系。
大学毕业后曾在安徽科技大学教授数学,六十年代转到广州暨南大学任教。
八十年代初来美国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来去了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统计研究所研究员。
由於毛泽东曾指名道姓的骂梁实秋为反动文人,梁文骐在大陆期间为此也受了不少牵累,特别是文革期间他曾被反绑双手拉去陪斗,到达地点后被红卫兵一脚由卡车上踹下车去,手不着地的摔到车下,差点丢了性命。
梁文骐具有数学头脑,但他的国学根底很深,文章写得很好。
他常在台湾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并曾汇集成册出版。
台湾九歌出版社曾出版一本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杂文集,作者林之英实乃梁文骐的化名。
这本杂文的文风尖锐,见解脱俗,内容从棋局谈到世局,由台北谈到天安门,从选美,吃的故事谈到性禁区寻幽。
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无所不谈。
退休后他还在大同大学和国立艺术学院兼课,教授古诗词,先秦哲学,礼记精义,中国历史研析,科学与文艺等课程,直到他去世之前。
我到内蒙工作后,梁文骐一直和我有书信来往。
1995年他来美国西雅图探望二女儿梁越时,曾特意到洛杉矶和我聚会,1996年和2000年我两度去台湾,也曾到他住所促膝相谈。
如今他突然辞世,实在让我惊震。
张志芳教授的介绍
张志芳教授的介绍
张志芳教授,是一个资深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目前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也是中国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张志芳教授在心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
他曾发表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作为一位资深的教育家,张志芳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为许多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
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除了教育工作,张志芳教授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或特聘教授。
张志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他不仅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教授访问我校
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教授访问我校
佚名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6)006
【摘要】10月9日至10日,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教授访问我校。
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中文系系主任乔光辉副教授、艺术传播系副系主任王廷信副教授分别就学术交流、有关学科发展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了磋商,并在明初小说《剪灯新话》的合作研究计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
校社科学报主编,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徐子方教授应邀参加了有关会见和活动。
【总页数】1页(P7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本著名汉学家上野惠司访问我校
2.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教授来我校访问
3.法国雷恩一大副校长Jean-Jacques DURAND教授来我校访问
4.法国、日本和瑞典大学教授分别到我校访问讲学
5.云南大学陈庆德教授来我校谈“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郑南川1,2(1.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㊀[收稿日期]㊀2020-10-9㊀[作者简介]㊀郑南川(1956 ),男,旅加华人作家,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会长㊂[摘㊀要]㊀文章对 华人文学 的概念和范围㊁ 华人文学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价值,做了详细阐述㊂海外华人文学在文学区域的研究分类中,一般分为以中文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文文学 和以外国语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人文学 ㊂长期以来,由于华人作家写作特征的复杂性㊁多元化和身份意义上的不确定性㊂特别是双语写作作家的不断出现,造成了研究学者对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及其 华文文学 关系与概念的模糊,存在着对文学区域划分和研究对象上的某些 混乱 ㊂特别是外国语专业学科对华人文学研究存在着 定义 和 方向 上的不明确性及误区,甚至存在着忽略的现象,也造成这一方向研究的薄弱情况㊂[关键词]㊀华人文学;外国文学;存在;意义;误区[中图分类号]I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4407一㊁华人文学的定位华人文学,通常被视为 跨越国界 (Thingsthat know no boundaries)的写作,在不同文化融合下的文学现象㊂华人文学概念,被认为是最具广泛意义和争议的说法㊂关于对华人文学的定位,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研究论点,直接影响到不同领域学者对这一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确定㊂也关乎到对 华文文学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的如何定义㊁不同差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㊂华人文学的概念,是在 华文文学 概念出现后对更大范畴文学意义的理解㊂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正式提出,是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饶芃子在回溯这一命名变化时做出的解释: 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 华文热 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㊁法语文学㊁西班牙语文学㊁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体系,经过充分酝酿,发起并成立了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 ㊂ 世界华文文学 的命名和 筹委会 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在大陆学界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㊂ [1]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华文文学 语种 限定所带来的局限,特别是1980年开始海外移民的大幅度增长,经过多年以后,随着华人在自身 文化身份 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变化,写作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新的问题㊂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发表论文提出了 华人文学 的新概念㊂加拿大汉学研究学者㊁作家梁丽芳长期研究华人文学写作,在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行的海外华人文学研讨会上,提出了 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文学 的明确观点,并论证了 华人文学 存在和表达的更广泛意义㊂[2] 华人文学 论的提出,并不全盘否定语种的华文文学,而是鉴于海外华人和华裔非华语写作的普遍存在和客观影响,不满语种的华文文学摒弃海外华人非华语写作的狭隘性㊂如果从作为创作主体的 华族血统 的身份出发,其种族血缘关系是认同的惟一依据㊂与华文文学比较,华人文学是总概念,华文文学是属概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5㊀念,或者说华文文学是华人文学的一个分支㊂[3]这一命名所涉及的华文和华人文学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华裔文学与华人文学关系的理解㊂这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潜在的论题㊂这两年新近出版的㊁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几部专著中,都明确地把华人文学 概念,带入书目的学科引导和概括性字眼,值得关注㊂[4-5]按照这样的概念理解,华人文学所写的作品范畴显然囊括了华文和本土文的双重性㊂事实上,这一概念在学术界,一直以来是被忽略和模糊的㊂2015年出版的最具影响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共十七卷本),被认为是最新近的学术著作,它虽然已经将华人文学作为大 概念 提出来,以此概览移民写作的不同类型㊂但事实上的具体表述,仍然是以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来划分,作家的分类也基本定格为 华文作家 与 华裔作家 两类㊂华人写作的双语特征和他们文化属性的表述,仍然没有明确㊂[5]例如书中的一些双语作家梁丽芳㊁李彦㊁赵廉等介绍,都基本划为 华裔作家 研究的栏目和范畴,她们的华文文学作品,成了提及的 附带 部分㊂书中并没有对双语写作的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加以论证和解释,指出他们的不同性质和特征,自然留下了某些模糊的 概念 和研究上的 遗漏 ㊂一些学者质疑外国文学研究中 华人文学 的存在和实质意义,这成了文学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围值得思考的问题㊂与华人文学相比,华裔文学的概念较早获得了解释和共识,国内一直延续着前苏联的体系㊂在北美,以亚裔作家作为评述专题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专著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可以作为代表,书中设立了有关的专题章节㊂在亚洲和中国地区中,台湾和香港是较早开始研究的㊂如‘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就是代表性的著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价值㊂近几年来,国内有了更系统的学术单位和研究带头人,诸如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一类的专门研究机构应运而生㊂华裔文学的概念,分为两类:一是加入他国国籍的中国作家;二是用本土语言写作的㊁土生土长的中国后裔作家,它是以本土语言写作的,而不再是华文作品㊂这种说法,在形式上是比较明确的㊂例如著名学者㊁作家林语堂的英文写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华裔作品的一类㊂在华裔文学的分支 翻译文学 学科中,传统上也把这类写作,划分为本学科范围,进行研究㊂那么,华人作家的文学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文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它具有明显的文学写作的双重性:即华文与本土文(外文)㊂这样说来,对海外作家的写作命名,就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华裔作家㊁华人作家和华文作家㊂前者是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可能存在着用两种语言的写作;华文作家是纯粹用华文写作的㊂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一般触及到更多的是华裔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作品的本土语言化,被解释为外国文学的部分,是非常清晰的,显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他们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又划分出 外国文学 与 翻译学 的两个领域㊂明确的事实是,大学文科教学中,外国文学研究在中文系学科中,以翻译著作为依据;外文系大多选用原文㊂因翻译不能传达原意,所以原语外国文学更靠近原语文学,译语文学更接近本土文学㊂ 其结论是外语系的外国文学研究是 原汁原味 ,中文系却是隔靴搔痒㊂[6]除了语言的基本要素,从身份的意义上来讲,非本土语言写作在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看来,潜在的缺失还包含了对 本土文化 与 本土人 转化的缺失㊂这样,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对这类作家的不认同感㊂一个明确和肯定的说法,本土文写作的 华裔 ,还承载着海外生活的经验和身份,似乎是种族意义上的本土居民㊂华人文学,被认为是介于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之间,一方面存在着纯粹华文写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本土文写作的作品㊂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中,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更乐于把它化为 华文文学 范畴;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情愿放弃和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的 独立 特质在于,他们更多地具备中华文化的生存背景,而又拥有丰富的海外本土生活的经验㊂有相当部分的人,从客观上看,是生于中国,长于海外㊂他们 文化身份 的认同,也常常左右他们写作的双重性㊂华人文学的 被忽略 ,与传统研究的模式有关,也和他们的 文化特征 与 华裔作家 的不同有关㊂长期以来,在文学史的教材和研究中,除了对华文作家作品和身份有清晰的表述以外,华人作家中出现的双语写作和本土文写作的重叠,这样作品的叙述是不清晰的,给研究方法的归类也带来不明确的问题㊂4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中存在的 误区㊀㊀在长期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活动中,因为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加之传统研究的一贯性,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下误区㊂第一,在中国外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 华人文学 这一板块,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似乎不存在,潜意识中也不属于研究的部分㊂外国文学的主导基础,通俗地说,是以华裔文学作为界定,依据对 华裔 概念来认识的㊂所谓华裔,可以是指华人,也可以指华人的后裔㊂华裔作家与评论家弗兰克㊃陈(Frank-Chin)曾以美国为例,主张惟有那些在 美国生美国长 的才是华裔作家[7];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应该是指用 英语写作 的作品㊂在加拿大,这样的概念同样存在㊂这就排除了那些用华文写作㊁同时又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裔作家㊂这就是外国文学长期以来的研究思路,也是长期存在的研究事实㊂ 华人文学 的研究,事实上成了架空的概念,或简单地划在了华文文学的领域,存在着片面研究的现象㊂第二,从国内与外国文学相关的研究与教学机构来看,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㊂在传统高校文科类别中,一般分作两类:一是以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外国文学,属于中文系;另一是以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㊁外语系的国别文学㊂这样,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 外国文学 ㊂一般而言,所谓国别文学,就是不以服务母语文学为第一要义,而将对象国文学作为客体,研究者与之保持学术距离,从外部作为对象性地研究㊂它要求研究者全面掌握对象国知识,视角区别于广义文学,国别意识重于文学意识㊂[8]另一方面,研究的作家对象也应该具备这个 客体 的特征,他们是有意识的本土 理念 ,作为本土国民一员对国家的关切,当然也是用本土文字的表达与抒发㊂这被认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提条件㊂华人文学只是 华文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形式上的称谓分类,写作的双语㊁文化认同及文学思想的特征,被挖空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它的本质特征存在于在华文文学与本土文学中的徘徊,这正是 文化的华人文学 的另一类,即中华文化意识和本土生活经验的重合㊂不过,在具备同样中华文化情结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的心目中,似乎并不能划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这样以来,华人文学就像文学的 私生子 ,客观上受到了另眼相看㊂第三,作为外国移民史的发展,华人移民史的成长在海外仅仅百余年㊂华人的 集聚 与 圈子 文化(比如中国人的 唐人街文化 等)与早期移民身份的原因,在语言㊁教育层次和历史认知等方面,未形成一种认同的 作家群 氛围 ㊂欧洲㊁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与之不同,一是移民历史远远早于中国人;二是他们的语言㊁文化和历史更易融合于主流社会㊂以主体国家精神和意识从事写作,成为本土国家文学的一部分㊂甚至主导了某些时期的 主体 文学方向(如一些移民作家获过诺贝尔奖)㊂我们不否认华人文学作为整体现象,在走向本土化的进程中,远比 华文文学 早㊂有学者曾指出,华人文学在北美,20世纪50年代呈现了本土化,到80年代,文学作品的本土化日趋完善㊂[9]但作为 群体现象 ,一直并不明确㊂在华裔文学大概念的 掩盖 下,华人文学处在一个十分 尴尬 且 蹩脚 的位置㊂第四,在中国文学的大框架下,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存在质疑㊂争议的问题包括:华人文学是否应该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或者是中国海外文学㊁中国文学的 海外部分 移民文学 或 世界华文文学 等㊂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的写作更多地出自母语,即使用英文写作,在文化意识㊁创作思维和方法上承载着强烈地中华文化的色彩和情结,表达着华人生活故事的 大范围 ㊂有学者忽略华人文学的 多样性 ,和移民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时空概念,以 旅外文学 代之华人文学,肯定中国大陆或台港地区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作家,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旅外文学,他们的写作还没有融入在地国的文学体系,他们用华语写作,创作内涵是从母国带来的生活经验,发表作品的媒介基本上是在海峡两岸的范围,主要的读者群也是来自两岸 [10]㊂这是一种较为 武断 的结论,受到了强烈的质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的内涵已经悄然展示了另一种 大视角 ,即文学性㊁不依赖于任何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和观念而存在,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现象㊂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活动,在充分利用海外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7㊀报刊㊁杂志㊁媒体等,展示出独特的 多媒体化㊁全球化㊁开放性㊁及时性㊁无中心与交互性的特点 ,文字与文学思想的表达,更具有 跨界 和 文化 的特征,重构了文学的另一类形态㊂[11]在北美移民国家,作为多元文化的主题文学一直存在着㊂重要的事实是,即使从1980年以后出国的移民算起,也经历了四十年的文学历程㊂这些移民多为受过较好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与认知方面,都远比最早期的移民更快速和容易㊂这种潜在的 文化 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变化,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入到本土的融合特征,传统的华人文学研究学者,并非清晰的看到㊂传统的中文系或外国语系学者,尽管学术研究在事实上的 交叉 进行,对华人作家的研究,似乎出现了不对等的两个系统的关注㊂一方面是中文系对华文作品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外语系对本土语言作品的思考,出现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人本 分离 ㊂对作家创作思想的研究,自然也偏离了整体认识的轨迹㊂有一些学者质疑,这种 分离式 研究的科学性和规律,是否违背了学科研究的路子和方向㊂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从属归类感到了怀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研究已经在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整合思考㊂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粹以语言写作来划分学科研究方向并非科学,毕竟文字是为思想和文学服务的㊂对于搞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站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上思考,对不同语言的写作者,产生研究 价值 和 偏离 的怀疑,轻易认为选择纯本土语言写作,才更符合学科方向㊂这种想法是具有片面性的,也偏离了 人本 文学的主体㊂第五,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㊁特别是偏重本土语言(外文)写作的,是相对的少数,写出相当质量且具有一定影响的也是少数,这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同样可能面临困难㊂加之资料的难以获取,学界追求名家研究效应㊂研究路子狭窄,一溜风研究的雷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学术的价值㊂从研究的视野上讲,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 的成长,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研究领域,人们应该纠正受 文化 情绪和传统研究观念的影响,走出圈子,打开视野㊂可以肯定,抛弃语种性和族裔性,而以跨文化㊁跨区域㊁跨时间为特征的华人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值得认真关注的㊂三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意义㊀㊀首先,华人文学作家的 自然 身份是属于本土的,他们写作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环境,也是本土的㊂他们的写作 身份 确定了它的本土化特征,即使他们的写作存在着华文与本土文的交织㊂[12]国籍和永久居住的居民身份,在地域上确定了他们的文学归宿㊂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包括华文写作在内,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本土文学的一部分㊂瑞士移民文学研究学者代博拉 麦德森(Deborah-Madsen),把它解释为 即此由彼 跨民族的杂糅体,打破血缘关系的本质神话,创建属于自己的 第三空间 的本土文学㊂[13]按照这样的观念,华人文学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外国文学的概念分开,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㊂其次,如果是用本土语言写作,在文学交流的社会价值意义和阅读的事实上,属于本土所有读者的范畴㊂作为华人作家,毫无疑问,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具备外国文学研究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质上和华裔作家一样㊂长期以来存在的 传统 观念,都是以 语言写作 被视为确定 华文 与 华裔 文学的界限㊂客观地说,早期华人的作品,从呈现华文与本土语言双语写作的 现象 看,确乎是极少的,没有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㊂北美有代表性的作家汤亭亭㊁赵建秀㊁李群英㊁崔维新等,都属于第二代,甚至更早的华人,尽管他们也可以称之为 华人作家 (文化身份上讲),单从生存本身和写作的事实上,他们属于 华裔作家 ㊂从 华人文学 上定义,缺乏足够的理由,这是事实㊂我们认为,华人文学,即双语写作作家的出现,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时间,大致发生在1980年以后㊂特别是大批留学生出国,华人双语写作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展示出一个新的领域㊂这里还包括了部分参与本土语言文学的翻译作家(即写作和翻译)㊂这正是后来华人文学由此被提出和产生的理由㊂以 华文 和 华裔 文学划分的传统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外国文学研究的客观事实㊂以移民人数较多的加拿大为例,作家李彦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红浮萍“(1995年)㊁‘雪百合“(2009年),以及中文小说‘海底“等,都显示出不同于以往华人写作的单一性,而具有多语言的特征㊂获得加拿大 Gabrielle Roy (文学评论奖)的双语作4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家赵廉,以出版双语作品为特点,她的‘枫溪情“(Maples and Stream,1999)㊁‘切肤之痛“(More Than Skin Deep,2004)等诗歌集,都是以双语形式出版㊂[14]魁北克作家张芷美一直以来用多种语言写作,包括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狐仙“(1992)和法文的‘蝶变“(2019),同时在华人报业媒体‘七天“,发表连载中文随笔文章㊂如果说哈金也是属于这一年代的作家,他一直用英文写作,被视为华裔作家㊂但事实上,他的作品的 文化成分 也不失双语写作的 华人作家 的 特征 ㊂[15]2015年2月,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文诗歌集‘另一个空间“,尽管这可以被视为 迟到 的华文作品㊂这种双语写作,也可视为具有华人文学的特质㊂类似这样的作家层出不穷,已经不失为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作家群 ㊂所以,作为华人文学存在的事实,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㊂第三,华人作家的双重语言写作,是华人移民特有的创作特征,具有海外的独特性㊂我们不应该把华人作家的作品,简单地划为中文系或外语系研究的不同范畴,例如,外国文学研究只关注外语写作者的层面,忽略华人作家双重语言作品的互补关系和所具备的文学价值㊂在加拿大,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多元化国家的加拿大文学,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写作或出版,国家法律均给予认可,都属于加拿大文学的一部分(指在加拿大正规出版的),都会被视为国家图书,并规定被国家档案㊁图书馆登记和收藏㊂例如,法律明确规定:书物出版后九十天内,必须送交两本(样本)给国家档案图书馆收藏[16]㊂另外,研究作品的方法也是 包容 共享的,不应该被语言严格分割㊂这几年,一些学者在关注华人作家本土写作的同时,也注意到他(她)华文写作的另一方面㊂从作家 人物 的本身,从本土写作和华文写作的双重文学作品中,找到对作家综合评估的真实论点㊂这些是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理应意识到和跨越的研究 思维 ㊂第四,值得补充的是,双语华人作家创作的华文写作部分,同样不应忽略作品中的本土化事实(本土故事)㊂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海外多年,在潜意识中 文化身份 认同发生了变化㊁或更易接受本土 文化身份 认同的华文作品㊂它们都是外国华文文学研究的方面㊂四㊁对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我们说,华人文学即存在于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双重概念之中,又扩展了它们的文学范畴,成为一个更具备双重特征的文学现象㊂对于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有重要的文学现实意义㊂华人文学的存在㊁进步和发展,已经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共识㊂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㊁学者,做出不少的研究成果㊂同时还存在着像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等这样的民间专业组织,成为很好交流合作的纽带㊂作为跨语言㊁地域的文学类别,从 世界文学 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㊂在国外,本土华人文学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空白的位置㊂基本基于 华裔 概念的认定㊂只存在于对个别作家的研究(本土文字写作的),没有专题的研究项目和体系㊂对这个群体存在的意义和文学特征,没有受到本土主流社会的足够 关注 ㊂在北美㊁西方国家,对华人作家的认识,同样存在用语言写作划分的情况,停留在 华裔 的概念上㊂对近几十年出国的 新移民作家 也如此㊂例如,在加拿大对当代著名作家应晨的评价,就有很大的争论㊂对她的身份归属一直难以确定,到底属于华裔作家㊁法语作家㊁中国作家㊁华人作家等,存在着不同的说法㊂加拿大戴尔菲娜 勒鲁(Delphine-Leroux)的‘加拿大百科全书“中称她为加拿大 新生代 小说家㊂[17]事实上,作为1980年以后出国的她,如同其他华人作家一样,完全不同于早期 华裔作家 ,并不具备他们的海外 身份 ㊂在她身上,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根本就不可能相同于早期华裔作家,是当今 文化的 华人写作人㊂尽管她本人事实上 回避 了华文的写作(也有出版的华文作品),仍然摆脱不了 华人作家 身份,是华人作家的一个范例㊂至于本土的华文文学,只是少数族别的文学,是华人圈子的 小文学 ㊂相比而言,国内 华人文学 作为华文文学 部分 的另一个 方面 ,有了很大的发展㊂这种文学写在海外,记录在中国,用母语书写,讲出了很多记忆中的 中国故事 ㊂一些优秀作品,甚至进入电影和媒体,受到高度关注㊂例如,获耶鲁大学 查尔德 布鲁哈德优秀教学奖 ( The Richard。
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来池州市二院作学术报告
参 考文献 1 国务 院.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护 士条 例 .Ww. vc / w g . o n
z g / 0 8 2 0 l n e t 8 21 8, m .0 , , 3 w k 2 2 08012
2 卫 生 部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护 士 管 理 办 法 . w. ww
g .n ba s / 0 5 -0 / 2/e t n , 2 8.t , 9 , ovc / n hi2 0 8 0 ln e t 1 6 h m 1 3 9 9
0 ,6 32
S r e n Tu t n Be o r i g Pr c ieTe t u v y o i o f r Nu sn a tc s i
1 W uHu Lo a b i n t c o ,w u 41 o An i . c lPu l He l S h ol c h Hu 2 o. hu o 2 .W u . o l t s ia ,W u 1 0oAn u Hu No 1 Pe p e Ho p t l S Hu 24 . h i O
・
9 ・ 8
教育与教学研究
2 护 士 执业 考 试考 前 辅 导 的相 关 准备 及 要 求调 . 2 查 结果见 表 2 。
3 讨 论
31 护 士执 业 考 试 考前 集 中安 排 辅 导是 很 有 必 要 . 的 调 查 结 果显 示 ,0 8 %以上 的学 生 认 为考 前辅 导 是有 必要 的。 3 学 生考 前 复 习 迎考 中存 在 一 定 问题 ① 复 习 . 2 迎考 准备 不足 :调 查发 现 ,23%以上 的学 生 没有 5.8 做好 系统 的复 习 准备 。究 其原 因 , 了学 生主 观重 除 视不 够外 , 与学 生 实习 任务重 有 关 。为 了应 对本 还 次护 士 执 业考 试 , 少学 校 提 前 2个 月 以上 , 至 不 甚 半年 时 间招 回本 校实 习生 , 中安 排考 前辅 导 。而 集 在 同一 医 院实 习 的其 他 迟 返 校 或不 返 校 集 中 辅导 的实 习 生 , 实 习 工作 量 自然 加 大 了 , 致 自主复 其 导 习力不从心。②全程参加集 中辅导的学生偏少 : 除 口护学 生外 , 高护和护 理学 生 中有 5 .8 ~7 .6 21 % 2 % 4 的学生 未能坚 持全程 参加辅 导 。没有 参加辅 导 的学 生 , 数 系本 人 在 实 习 过程 中找 到 工作 , 多 已提前 上 班不 便返 校参 加 辅导 ; 返校 未能 持 之 以恒 参 加辅 而 导 的学 生 ,主要 原 因是 本 人学 习态 度 不够 端 正所 致。 ③极 个别学 生 (.3 没 有购买 复 习资 料 。 04 %) ④学 生购 买 复习 资料 的版本 不 统一 : 给教 师辅 导 带来 这 定 的 困难 。 3 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合理复习要求 本次调查 - 3 结果 显示 ,不 同专业 层次 的学 生对 辅 导持 续 时 间 、 辅导 科 目的学 时分 配与 难 易度 及 具 体 辅 导 方 法 等 认识 与要 求虽 有所 不 同 , 其 差异 不 大 。① 辅 导 持 但 续时 间一 般 以 1 ~2个 月 为宜 。② 各 专业层 次 有 近 5%或以上的学生认 为《 0 内科护理》 复习难度最大 , 复 习 过 程 中 以复 习 资料 为 考 前 辅 导 的 丰要 依 据 ,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语言学的重要性 (3)1.2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二、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 (5)2.1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 (6)2.1.1 音韵学 (7)2.1.2 句法学 (8)2.1.3 语义学 (10)2.1.4 语用学 (11)2.1.5 社会语言学 (12)2.1.6 心理语言学 (13)2.1.7 计算语言学 (15)2.2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与贡献 (15)2.2.1 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 (17)2.2.2 学术论文与专著 (18)2.2.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9)三、我国语言学研究趋势 (21)3.1 科技创新与语言学研究融合 (22)3.2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23)3.3 语言资源保护与利用 (24)3.4 语言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 (25)3.5 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研究 (26)四、我国语言学研究展望 (27)4.1 未来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29)4.2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前景 (30)4.3 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应用 (32)五、结论 (33)5.1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总结 (34)5.2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36)一、内容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趋势与展望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语言学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化探讨。
应用研究方面,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跨学科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
人才培养方面,我国语言学界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院长,您拯救的不是报纸,是您的学生_六年级日记
院长,您拯救的不是报纸,是您的学生院长,您拯救的不是报纸,是您的学生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晴今天,我又和爸爸到暨南大学参加“媒体领袖讲习班”的学习。
上午是来自台湾的《中国时报》总编王美玉老师,她讲的是“台湾媒体的改变、现状与挑战”,还有暨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董天策教授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学理反思”,太专业了,听得晕。
不过下午的课很有意思,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东升院长主讲,主题是“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拯救报纸”,因为昨天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范以锦院长也讲了类似的课题:“面对ipad,纸媒出路何在?”两个院长都提到了报纸面对的威胁与将来可能的消亡。
两位老院长以前都是做报纸杂志的,很多学生也多在媒体,对报纸有感情,并且在想办法寻找报纸的出路,确实让人感动。
但是我对报纸消亡有不同的看法。
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应该随之进步。
因为新媒体,如手机、ipad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报纸不再那么受欢迎,这是必然。
何况,网络多媒体的新闻,不再是报纸上单调的图、文;今天范东升院长给我们演示的ipad版的新闻不仅有图文、有动画、有音频,也有视频,形式多样,这是多么方便啊,即使是看广告也是一种享受!报纸已经没新意了,人们选择网络或手机和ipad来阅读新闻,不正说明媒体在进步吗?报纸只是一个载体,和网络、手机等比,当然落后了,我们如果还呼吁保留报纸,那不是退步吗。
就像报纸取代古代在龟甲、竹简上记录文字一样,这个也是必然。
有了新技术,报纸也将会被淘汰!在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是内容,就像昨天的胡展奋教授讲的,需要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记者,做出比以前更好的新闻。
不然,做出来的新闻没有人看,再强大的新媒体也没有用。
昨天范以锦院长说了,在暨大新闻传播学院,今年毕业的学生真正在新闻媒体的只有20%,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在新闻行业工作,而如今,报业又面临消亡的危机,将来更多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将何去何从?所以,我要说:院长,你们要拯救的不是报纸,而是你们的学生啊!你们只有让学生更加出众,如果他们的作品他人无可替代,管她是报纸是网络还是ipad……。
汉学界的五个《二十四诗品》英译本
汉学界的五个《二十四诗品》英译本∗闫月珍【摘要】《二十四诗品》向以难解为名,汉学界的五个英译本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英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语言差异产生了误读并过滤了原文的部分意义;另一方面还原诗句的原本语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一探索留给我们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不可译的部分,应参照互文性文本,通过细读和辨别确定其意义,从而避免误读走向还原。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英译;互文性;汉学;方志彤【作者】闫月珍【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H059内容提要《二十四诗品》向以难解为名,汉学界的五个英译本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英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语言差异产生了误读并过滤了原文的部分意义;另一方面还原诗句的原本语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一探索留给我们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不可译的部分,应参照互文性文本,通过细读和辨别确定其意义,从而避免误读走向还原。
《二十四诗品》向以含义模糊,只可意会为名,如杨振纲《诗品解》所言“以不解解其所不解”。
①[清]杨振纲:《诗品解》,道光四年。
尽管这给翻译带来了难度,但由于其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广泛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英译本数量也较可观。
上个世纪以来,《二十四诗品》在汉学界有影响力的英译本有五种:其一为翟理思《中国文学史》(H..A. Gile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01)所译;其二为杨宪益和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Chinese Literature, 1963)所译;其三为方志彤所译(Achilles FANG, On Ssu-k’ung T’u’s Shih-p’in, Part Ⅱ);其四为王润华(Wong Yoon Wah, Sikong Tu’s Shi Pin: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1 994);其五为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本》(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4)所译。
新文学艺苑里的两朵奇葩
新文学艺苑里的两朵奇葩
翟瑞青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2)003
【摘要】"五四"时期的现代作家基本上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欧美留学生和日本留学生.由于他们所受教育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气质,进而出现了30年代著名的左翼作家流派和自由主义作家流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艺苑里的两朵奇葩.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翟瑞青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德州,253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档案苑里奇葩一朵——"十一五"四川省档案学校发展巡礼 [J], 方秋生;方永然
2.美浪漫派诗歌——世界诗苑里的一朵奇葩 [J], 王晋华
3.非洲雕刻展:世界艺苑里的一朵奇葩 [J], 韩艳
4.文学教学艺苑里的奇葩——论俄语文学名著原版电影与文学教学的整合 [J], 韩静池;刘建荣
5.杏林人物--杏林春常暖桃李烂漫开·巴渝岐黄苑里璀璨靓丽的奇葩知名专家、重庆市名中医、本刊编委、博士生导师李荣亨教授的大医风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学大家方立天先生访谈录
佛学大家方立天先生访谈录
康香阁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1)2
【摘要】方立天教授是当今活跃在我国学术舞台上最著名的佛学大家、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从教50年来,他在佛教思想文化的开拓,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的阐扬,中华文化精神的彰显,宗教学理论的探讨等四个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其中,在佛教领域的研究更是方先生长期研究的重点,用力最勤,用力最多,贡献最大,具体又包括中国佛教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中国佛教重要典籍的整理、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中国佛教文化研究的开拓和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的构建等五个相互关联的分领
域.2011年5月4日上午,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的陪同下,就方先生50年的治学心路历程作了长篇访谈.同时,我们还邀请刘泳斯博士后和张雪松博士共同撰写了一篇研究方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度专题论文,与访谈录一同发表,共同庆祝学术大家方立天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周年.
【总页数】10页(P5-14)
【作者】康香阁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邯郸,05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9
【相关文献】
1.从中国哲学的层面研究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著者方立天先生访谈录 [J], 张冬梅
2.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略论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学研究中的学术贡献[J], 刘泳斯;张雪松
3.我和方克立先生的交往
——悼念方克立先生 [J], 金春峰
4.方立天先生对生活禅的哲学思考 [J], 韩焕忠
5.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年回顾——方克立先生访谈录 [J], 邵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方志彤教授哈佛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三十年前哈佛大学汉语文史系,有一位闻名的怪僻学者,他不但对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深:渊,而又精通西方文史语言;如希腊文,拉丁文,德,法,意大利文等等。
他就是方志彤教授——一位今古稀有的学者。
每每想念到他,便瞧见那如狮子似的披散的一头银发。
他身材高壮,面色红润,有如酒饮之后。
他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怪杰;他孤寡冷傲,可是只要他认为孺子可教也,它可能是你的良师好友。
那么他会变得慈善忠诚。
方志彤便是我这样的一位恩师,如果三十年前我未曾从师于他,今日我也不会在此以汉文来写作。
半年前在北京与老友重逢,那是一位儿时小友。
他知道我喜读中文书,而身居他乡,便想送几本书给我带回美国。
可又担心一向轻装旅行的我,因此只送给我两本书,其中一本便是杨绛写的《我们仨》,我读后,心更感触甚深,很是痛惜他们仨,便想提笔写篇追忆钱钟书“他们仨”。
奇异的是提起笔来,脑海中只看到那一头银发的方志彤教授。
笔随意念,写下的是常常怀念钱钟书的老同学,方志彤教授。
我首先是上海陶尔教授的诗词课,而他又导致我去上方志彤的课。
这两位教授将我导致回返汉文。
记得快离开中国时,正在南京上初中,一位同班同学警告我不可忘记中文:你爸爸带你离开中国很不对,你应当用中文写作。
方志彤先生不但将我回归汉语,也启发我就将遗失的中国文化。
尤其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孤洁寡傲。
他说他不能忍受庸俗,他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文人。
因此他的教授方法也是奇特的。
譬如想上他的课,必须得到他的许可,并且他不愿在教室中讲课,是在他自身的办公室讲课,每次只收四,五个学生,围着他的写字台而听课。
我便这样的坐在他办公桌旁听了两年课。
听他的课,不但听到汉语,英语,也会听到法语,德语,希腊文,意大利文。
听他的课有如游学世界。
他不大看得起读书读释文,认为tradutoreēratore。
这句意大利文,意思是翻译者是背逆者,意思是翻译未能达原文本意。
这句话我也听钱钟书提到过。
他和方志彤在清华大学是同班同学,两人又精通数国文字,因此同样的对翻译有反感,瞧不起读译文的读者。
他们两在这方面是同志,也是知心。
因为我在欧洲居住过,也懂少许意大利文,法文等,因此他对我也另眼看待,并且得知我也订阅英国的Times LiterarySupplement,便说很高兴有一个知音者在听他的课。
上他的课如走海阔天空的文化世界。
我从未知道中国历来有多元化的文化智慧。
这文化智慧其实是世界文明大同的。
我第一次听他的课是跟他读庄子,内篇第一至第七,《逍遥游》最能代表方先生的文化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读庄子,真是太神了,恰如魂飞神舞,“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道”,“应帝王”——所展示的文化境界正若上方先生的课,如支氏逍遥游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尤其读到颜回与仲尼的对答:“何为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何为大通,为之恍然·读庄子,上方先生的课,为之恍然也。
读庄子时,方先生常常指出书中的相对论,可知庄子哲学其实是分析性的,而此分析性常常升华于诗境。
西方哲学常建议古典哲学只有希腊哲学开始分析性的思维,不知老庄思维也是分析性的,而是诗维层次常进入诗意似的玄虚妙语。
这种语解既是分析亦是形而上。
第一年跟方先生读的是老庄,同时方先生也介绍一些课外读本,如林语堂写的英文剧本《孔子见南子》,写的是孔子去见某官夫人,意图找份官职。
由此可知方先生对孔儒的一些看法类似惠施(庄子的好友)。
菲薄孔子。
这原是庄子的人生,他可官而拒,不像孔子周游诸国,欲官而无,而流浪终生,惶惶如丧家之犬。
方先生的孤傲也使得他未肯去求份哈佛教授职位,始终是占一超然的学者老师地位,只求一容膝的读书做学范围。
他是上海陶尔教授的老师,也是美国和西方许多汉学家的宗师。
钱钟书曾经问过我在美国修汉学博士的要求,我说除了念一些必修课时,加上能译评一本汉文著作就差不多了,当然还要备修很长的参考注解等。
他笑说幸好秦始皇烧丢许多古书,由此减轻不少博士生的负担,说此话时。
站在身旁的杨绛听了不禁笑弯了腰。
(上)作者简介:木令耆本名刘年玲,生长於上海,南京,重庆等地,原籍湖北1947年离开中国,因为酷爱中国文学,在美国成长时间也不忘学习汉文。
曾经求学於柏克莱,哥伦比亚,哈佛,剑桥,1973年在英国剑桥的悠静环境中开始写作。
1975年创办秋水杂志,为海外一文艺刊物,并任主编。
1975年离开祖国30多年后,第一次返国。
1981年,再度回国,教学於北京师范大学。
1985-86教学於北京大学。
在美国曾任教於波士顿大学,翩得利大学。
现为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3年编选“海外华人作家散文选”,出版中篇小说“竹林引幻”。
继之出版“海外文艺漫谈”,“边缘人”,“泼墨的生活”,“爱的荒谬”。
并曾编译英文版中国女作家小说选“玫瑰晚餐”。
我们都读过方志彤先生的赠书/group/fangzhitong/创建于2008-10-21 组长:D.S.仅以小组献给未见其人,摩挲其书的方志彤先生。
在北大图书馆借书的同学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
不应被遗忘的方志彤先生《上海书评》第120期(2010年12月19日)刊载高峰枫先生文,发表了钱锺书先生于1979年致方志彤先生英文信两通,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大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阅后实令人感慨系之。
方先生在国内几已被人遗忘,故不揣愚陋,狗尾续貂,对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学人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稍作介绍。
方志彤(Achilles Chih-t'ung Fang,1910.8.20-1995.11.22)是朝鲜族人,生于日本统治下的朝鲜。
青年时代得到美国传教士的资助,来到上海读高中,后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2年毕业。
1935年辅仁大学出版的西文东方学刊物《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创刊后不久,方氏就参与了该刊物的编辑工作,初任编辑部秘书兼助理,后与当时也在北平(北京)的一批中外著名学者如陈垣(1880-1971)、张星烺(1888-1951)、沈兼士(1887-1947)、英千里(1900-1969)和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1881-1971,蒙古学大家)、艾锷锋(Gustav Ecke,1896-1971)、卫德明(Hellmut Wilhelm,1905-1990)、罗樾(1903-1988)、戴何都(1891-1980)等同任编委,达十余年之久。
方氏曾把中国学者沈兼士和裴学海(1899-1970,语言文字学家)等的论著译成英文在《华裔学志》上发表,沈先生逝世后的讣文亦出其手(见《华裔学志》1948年第13期,408-412页)。
《学志》各期均刊载“Review of Reviews”,评介西方和日本汉学家出版的新著及近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同时向西方汉学界介绍中国和日本学者用中文、日文撰写的重要新作,使其成为当时了解世界汉学动态的一个窗口。
这些文字一般都不署名,其实多为方氏所写。
现仍在世的德国老一辈汉学家傅海博(Herbert Franke,1914- )曾经说过:“要谈到在中国发行的最重要的汉学期刊(自1935年起),非北平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华裔学志》莫属。
”《学志》取得的成就,是与方先生多年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
笔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夕,曾为查找王静如先生发表在《华裔学志》1944年第9期上的一篇英文论文“Arsi and Yen-ch'i焉耆,Tokhri and Yüeh-shih月氏”,在华东师大的图书馆里翻阅该刊。
王先生的论文题目中的r■i一词,见于甲种吐火罗语文书,解读者西克(E. Sieg)在1918年发表论文,认为该词与吐火罗语名称有关,主张把甲种吐火罗语叫做r■i语。
至1936年,英国伊朗学家贝利(H. W. Bailey)撰文提出这个词等于rya(圣),并不是吐火罗语的名称。
他主张称甲种吐火罗语为焉耆语(Agnean),乙种吐火罗语为龟兹(库车)语(Kuchean)。
次年(1937年)西克又反驳了贝利之说,坚持仍用“吐火罗语”这一名称。
王先生此文就是在欧洲学者争论的热潮中,由中国学者用外文发表的第一篇相关论著,在国际学术界亦很有影响。
不过此文的英文稿并非王先生自作,而注明是由方先生翻译的。
这令笔者大感惊讶,深觉方先生学识淹博,对这样艰深冷僻的问题都有深入的了解。
有关吐火罗语名称的讨论以后并未停止,伊朗学大家亨宁(W. B. Henning)等续有所论列。
2010年秋,笔者在吐鲁番,听现在北京的日本吐火罗语专家荻原裕敏博士提及,他曾亲往德国检视吐火罗语文书原件,可以确证西克当年的读法不误,但这个争论问题至今仍无法论定。
方先生于1947年离开《华裔学志》编辑部,应哈佛燕京学社之邀,赴美参加一部汉英词典的编纂工作。
这原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等都曾参与,但编词典历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据李先生夫人徐樱回忆,哈佛虽是名牌学府,但李先生在此工作并不乐意,觉得过于沉闷,于是两年期满就请辞了(见徐樱《方桂与我五十五年》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87-88页)。
这部词典最终并未完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伊朗和中亚学家费耐生(Richard N. Frye,1920- )说起,词典留下的资料和稿件仍堆放在哈佛的地下室中,无人问津。
方先生脱离编纂工作后,仍留在哈佛任教,同时攻读比较文学的学位。
他在哈佛长期讲授古代汉语、中国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等,至1977年退休,前后近三十年。
李欧梵(1942- )教授在其所作《在哈佛作访问教授》一文中写道:“哈佛的汉学传统历史悠久,在我做研究生时代,系里教授中国文学的只有海涛尔(Robert Hightower,按即”海陶玮“——引者)和Achilles Fang(方志彤)二人,后来加上语言学方面的赵如兰和梅祖麟,这几位教授——特别是后二者——都待我甚好,但毕竟都不是现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其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汉学界,除了夏志清教授外,根本没有人注意到现代文学,甚至偏见极深,认为自《红楼梦》之后就没有中国文学可言。
方教授是韩国人,教学极为严谨,曾写过一篇有关胡适和美国新诗中的意象派的论文。
他一向不苟言笑,也令我畏惧不前。
”其实方先生直至退休都并未获得教授职称,高峰枫先生前已作说明。
李氏提及的方氏所撰论文,当指《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From Imagism to Whitmanism in Recent Chinese Poetry: A Search for Poetics that Failed),此文引用讨论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