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民俗
青岛民俗调查
![青岛民俗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12912a7401f69e3143329499.png)
青岛民俗小调查一、青岛居住民俗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
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
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
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
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
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
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
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https://img.taocdn.com/s3/m/356ad1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4.png)
青岛的传统文化及美食
青岛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
以下是一些青岛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1.传统文化:
●青岛啤酒文化:青岛是中国啤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岛啤酒是中国最著名
的啤酒品牌之一,也是青岛的城市名片。
●青岛海洋文化: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如海洋渔业、
海洋旅游等。
●青岛民俗文化:青岛有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如农历新年的踩高跷、踩龙灯、
舞狮子等,以及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等。
2.美食:
●青岛海鲜: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青岛的海鲜非常有名,如螃蟹、
虾、鱼等。
●青岛烧烤:青岛的烧烤非常有名,有烤羊肉串、烤鸡翅、烤鱼等。
●青岛海鲜饺子:青岛的海鲜饺子非常有名,馅料有虾仁、鱼肉、蛤蜊等,口
感鲜美。
●青岛锅贴:青岛的锅贴也非常有名,馅料有猪肉、韭菜、虾仁等,外皮酥脆,
内馅鲜美。
●青岛烤肉:青岛的烤肉也非常有名,有烤羊肉串、烤鸡翅、烤鱼等,口感香
脆可口。
以上是青岛的一些传统文化和美食,青岛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和文化值得探索。
青岛民俗-礼仪
![青岛民俗-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316f33ec998fcc22bcd10d56.png)
¤ 青岛镇江路小学Fra bibliotek青岛民俗—礼仪
1、在青岛,婴儿出生后要举行“报喜”、“过三日”、搬满 月”、“过百岁”等多种仪式,而在生育民俗中,生男称“大喜”, 生女称“小喜”,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 2、婚礼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大礼,旧时权势 人家结婚兴“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 征、请日、亲迎。寻常百姓家礼仪虽从简,但也 要经过说媒、定亲(下媒柬)、送日子、送嫁妆、 迎娶等多道程序。
青岛作为现代化的城市, 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其特有的地方民俗 文化。
3、寿礼是为老年人庆寿的一种仪式。近年 来,青岛人祝寿、过去日习俗盛行,但礼仪从 简。 4、丧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过去青岛人 实行土葬,葬礼程序繁多。如今,普遍推行火 葬,丧事从简。有的将死者骨灰盒埋葬土中, 说是“随土而安”;有的将骨灰撒向大海。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08f39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5.png)
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青岛的婚嫁习俗有什么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
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地区大体相同。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青岛的婚嫁习俗,欢迎阅读。
婚嫁程序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
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大体相同。
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
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程序。
说媒、订婚说媒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
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
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两家从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
当然,现在在自由恋的大环境下,这种习俗已经越来越少。
双方没有异议条件成熟后,就会订婚。
送彩礼这一环节其实很关键,在现在看来也是。
订婚之后,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
习俗演变,现在,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6斤肉、6条鱼、6瓶酒、6盒点心、6盒糖、6扎粉丝,寓意长远),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不只是男方给女方送,女方也得陪送嫁妆。
俗话说“闺女出满屋空,儿娶媳妇满堂红”。
接亲娶亲娶亲是婚礼中最繁琐、最热闹的一个环节。
过去,青岛地区在迎亲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前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亲迎”,也叫“迎亲”,多为小康以上人家采用;二是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
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在家等候,俗称“等亲”或“接亲”,仪式简单,一般人家常用;第三种是男家不再派人前去女家迎接新娘,而是由女家叔伯与兄弟等人将新娘送来,俗称“送亲”“发亲”。
结婚之日,新郎多穿长袍马褂,十字花交叉佩戴大红绸子,头戴礼帽,帽子上插着红色的宫花。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968f4e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6.png)
青岛民俗文化有哪些
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青岛的民俗文化:
1.龙船舞:龙船舞是青岛地区的传统民俗表演,通常在农历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庆典活动中出现。
龙船由多人扛起,操纵船身,以舞蹈、旋转和扭动动作表演。
这个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辟邪、祈福和庆祝丰收。
2.胶东陶艺:青岛地区的胶东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陶艺作品常常以水墨画的形式来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题材,富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3.刺绣艺术:青岛地区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青
岛的刺绣作品以精致细腻和色彩鲜艳而著称,常运用在服饰、家居以及礼品等方面。
刺绣艺术是青岛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
4.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民俗文化中充满了
海洋元素。
渔家民俗、海洋节日和海鲜美食等都是青岛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元宵节期间,青岛地区会举行传统的渔灯节,人们放置精美的渔灯以祈求好运和丰收。
5.青岛啤酒节:作为国际性的啤酒盛会,青岛啤酒节吸引了
无数的游客和啤酒爱好者。
该节日举办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味的啤酒,参与音乐演出和文化活动,感受愉快
的气氛。
这些是青岛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展示了青岛丰富多样的艺术和传统习俗。
通过这些表演和活动,人们了解和感受青岛的独特民俗风情,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
青岛崂山历史文化简介
![青岛崂山历史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75db3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a.png)
青岛崂山历史文化简介
崂山是中国东部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境内,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
崂山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海拔1291米,相对高度567米。
崂山位于胶州湾口以东,崂山的主峰叫巨峰,高1464米,是山东半岛的最高峰。
青岛崂山历史上曾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海上仙山”。
现在已经发展为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胜地。
1.道教文化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州山名崂山,太清宫在其南”。
汉代的《淮南子》、唐代的《西游记》、元代的《道教全图》都有有关记载。
2.民俗风情
青岛崂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既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崂山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战国时代齐、楚两国在此争夺霸权;秦汉时代崂山是“海上仙山”汉武帝时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东渡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1 —1 —。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优选篇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优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d61b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2.png)
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优选篇山东青岛的丧礼习俗是怎样的 1初丧建国前,青岛农村死了人在治丧开始时为初丧。
民间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__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气。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丧”,亦谓之“送终”。
一旦措手不及,病人没换衣服就死在里间的床上(炕上),俗谓之“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因此而遗憾终生。
临终之前的沐浴更衣,事实上是给死者进行一次化妆整容。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女来料理。
死者为女姓,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
除擦洗脸面、手脚和修剪指甲外,还要梳头、穿衣、插带等。
也可请人来料理。
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去世”、“逝世”;年轻人__称“少亡”;即墨县对小孩__称“抛撒”等。
死人穿的衣服谓之“寿衣”,或称“送老衣裳”。
缝“寿衣”用的针线,末端不能系疙瘩,以免死者在阴间同活着的人“结疙瘩”。
“寿衣”的质料,不能用毛皮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棉和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
服装样式多采用同时代的礼服,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灵床,亦称“尸床”,通常设置在__者居住的堂屋__。
病人临终,穿好寿衣,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腿,由病床抬上灵床,等候咽气。
病人咽气后,用一块类似床单的布盖住尸身,此布有蓝、黑、黄和白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称作“衾”。
覆衾之前要先给死者口内衔一小制钱或者银锭,仿古人含玉之意。
死者头枕一个倒三角式的枕头,谓之“鸡鸣枕”。
即墨在死者脸上还要遮上一张黄表纸。
灵床下放一盏豆油灯,谓之“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
死者尸体安排就绪,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幡上缀一串纸钱,钱数与死者年龄相等,有的还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
“招魂”之后便是指路,所谓“指路”就是为鬼魂指明“升天”的道路。
此俗在建国前的青岛市区比较简化,建国后随着丧葬__推行火化,农村“初丧”之俗也大为简化,只给死者沐浴穿“寿衣”。
青岛订婚风俗
![青岛订婚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17c95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5.png)
青岛订婚风俗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青岛的订婚风俗在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凝聚着
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祝福。
本文将为您介绍青岛的订婚风俗,
让您对这座城市的婚礼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订婚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青岛,订婚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仪式,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联姻和
两个人之间的承诺与约定。
订婚的过程中,双方家庭会交换礼物、
商定婚期,并举行祝福仪式。
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标志着两个家
庭的融合和彼此间的认可。
青岛人认为,只有经过认真选定的订婚,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获得幸福与美满。
二、订婚的流程与习俗
1. 定亲:青岛人一般会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认识合适的对象,然后
进行相互了解,最后确定要在一起并决定订婚。
这个阶段被称为“定亲”,通常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双方家庭互赠礼物,表示彼
此的喜欢和认同。
2. 送定金:在订婚之前,男方的家人会前往女方家中,正式送定金。
这是一个重要的礼。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https://img.taocdn.com/s3/m/89c614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f.png)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摘要】青岛赶大集起源于古代传说,是一项拥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
赶大集不仅是青岛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赶大集逐渐演变出多样化的形式,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青岛赶大集在当地拥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
赶大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不可忽视,其持续传承将促进民俗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交融。
未来,赶大集有望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继续为青岛城市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青岛、赶大集、传说、传统习俗、影响、演变、现代化发展、地位、文化价值、持续传承、未来发展1. 引言1.1 青岛赶大集的起源青岛赶大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说,青岛的赶大集最早源自农耕社会,是农民们为了交流贸易、分享农业经验而相聚的集市。
在那个时代,赶大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社交、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青岛赶大集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活动。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买到新鲜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青岛赶大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的青岛赶大集依然保持着其浓厚的历史痕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的传统活动。
青岛赶大集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青岛赶大集的起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段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
1.2 赶大集的意义赶大集作为青岛独有的传统文化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赶大集是青岛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和体现,代表着青岛人对于传统习俗的珍视和传承。
赶大集也是青岛市民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社交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https://img.taocdn.com/s3/m/9a5edb4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8.png)
在青岛,有一个故事叫赶大集在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赶大集这一传统年俗。
赶大集是青岛人的一种习俗,也是民间传统的一种文化活动,自古以来就在青岛各地传承至今。
赶大集,不仅是一种乡村集市,更是一种民族传统的延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赶大集,起源于古代市民生活的一种需求。
它与市场息息相关,是农民在农闲时前来市场买卖农副产品的一种集市。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赶大集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风情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每到逢年过节,青岛各处都会举办赶大集活动,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感受。
在青岛这座城市中,有不少地方都有着赶大集的热闹场景。
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即墨和黄岛的赶大集,它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集合了大量的民间文化,也是当地人民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的最好写照。
在这些赶大集中,可以见到各色大篷车以及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摊主们,还有熙熙攘攘的民众们。
这些场面看似杂乱无章,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和神秘的吸引力。
赶大集,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其中融合了许多传统的年俗文化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纯朴的幸福感。
比如赶大集上的民俗表演,有着大鼓、高跷、杂耍、大刀舞等各种形式。
这些表演看似粗犷,却又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
再比如赶大集上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是青岛当地民间传统技艺的一种体现,它们是赶大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民众们亲手制作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再比如赶大集上的美食,如传统的糕点、饼干、腌制的蔬菜等,这些美食都是当地特产,口感鲜美,风味独特。
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从口味上来说,都是极富特色的。
赶大集,也是一种年俗传统的延续。
在赶大集中,可以看到来自山村的农民们穿着朴素的民族服饰,肩上挑着沉重的农产品,他们面带笑容,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
他们将自己的成果摆放在地摊上,与他人进行交易,谈笑风生。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d4d9f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6.png)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青岛春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一、拜年过春节期间,青岛人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拜年活动,表达间接、衷心的祝福。
尤其是大年初一,到客家、朋友家作客拜年,表达对客户及朋友们新春美好祝愿。
二、放鞭炮过春节的时候,可以看到各个街巷中都少不了放鞭炮的声音。
当放鞭炮的时候,青岛人会传统的拍手并大声喊着“新年快乐。
” 在青岛,放鞭炮除了赶走旧运,还带着祝福意义,那欢乐的气氛和期盼新的美好使人深受感染;三、吃团年饭青岛人为了仪式感和欢聚的气氛,往往都点到家人朋友齐聚一堂,吃团年饭。
此时,房间里弥漫着欢腾的歌声和欢笑声,大家团聚开怀畅谈,大家一起聊天,吃饭玩耍,让大家体验到了家庭温馨的真谛。
四、添置新衣按照传统习俗,过春节给家人添置新衣,能带来新年新气象。
一般情况下,穿新衣要跟家人一起拍照留念,有些戴新帽也是传统习惯。
另外,有些乡下人家也有让孩子们在春节穿比基尼服装、蹦床等活动。
五、分糖过年期间,往往拿起一小袋糖放入口袋,走出家门,去乡下拜访祖祖辈辈,也入城市拜访亲朋好友,以示尊重,想要表达心意。
最重要的是,分糖的意思也代表着希望能够把新年的祝福带给大家,让祝福洋溢新年气氛。
六、贴春联贴春联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青岛传统习俗,在青岛,现在贴春联依旧很流行,人们一般会在门口,窗口,摆放物品都会贴上春联,表达出自己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把好运聚集到家中,祝福家人平安顺遂。
七、缅怀先贤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很多传统的家庭,他们都会在春节期间,把真正的祭奠放在家里,表示对过去的祖先们的尊敬和缅怀。
他们会在春节期间烧纸金,祭祀面轴,这些都有古老的传统意义,不仅让家里的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文化,也更加坚定他们对祖先们的尊敬和敬意。
总之,青岛春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些古老传统习俗和新的风格使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青岛民俗
![青岛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cb38850176c66137ee0619dc.png)
青岛民俗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
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
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
我先介绍一下青岛人在过年的时候的习俗。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
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
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忙年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
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
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
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货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
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20世纪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
20世纪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青岛传统文化简介
![青岛传统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ab62ef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1.png)
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以下是对青岛传统文化的简要介绍:
红瓦绿树的建筑风格:青岛曾是德国殖民地,留下了许多典雅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城市的标志。
尤其是红瓦绿树的别墅和建筑,体现了浓郁的欧洲风情,成为了青岛的一大特色。
啤酒文化: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之一,其创办于1903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青岛啤酒文化在城市中广泛传扬,每年还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啤酒,感受啤酒文化的魅力。
海洋文化: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青岛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海鲜美食、渔民生活、航海传统等都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氛围。
传统手工艺:青岛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泥塑、织锦等。
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体现了青岛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音乐舞蹈:青岛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传统,例如青岛民间舞蹈、山东梆子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节日:青岛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总体而言,青岛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体系,融合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使得青岛成为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城市。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依然深深影响着青岛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氛围。
青岛的特色
![青岛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f9fc8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2.png)
青岛的特色
青岛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特色的城市,以下是一些青岛的特色:
1.青岛啤酒:青岛啤酒是中国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口感醇厚、质量上乘,是青岛的标志性特色之一。
2.海鲜美食:青岛附近的海域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因此青岛的海鲜美食非常出名,如海蛎子、海螺、鲍鱼等。
3.青岛海滨风光: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拥有美丽的海滩和海滨风光,如第一海水浴场、栈桥等。
4.德国建筑:青岛在德国殖民时期留下了许多德国风格的建筑,如德国总督楼、德国监狱旧址等。
5.青岛民俗文化:青岛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青岛话、柳腔等地方戏曲,还有民间艺术、舞蹈等。
6.青岛夜市:青岛的夜市非常热闹,有各种小吃、摊贩、娱乐设施等,是体验当地夜生活的好地方。
7.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亚洲最大的啤酒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加。
8.崂山风景区:崂山风景区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9.青岛球墨铸铁管:青岛球墨铸铁管是中国第一个引进球墨铸铁管生产线的厂家,其产品在国内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10.青岛特产:青岛的特产非常丰富,有花生、茶叶、海鲜干货等。
特别是青岛的绿茶,清香四溢,深受人们喜爱。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青岛的一些特色,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地方和体验的文化活动等待您去发现。
青岛提亲的规矩
![青岛提亲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1093a5e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d.png)
青岛提亲的规矩
青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在青岛提亲也有着自己的规矩。
首先,提亲一般是由男方家长或长辈代为前去。
男方家长会提前向女方家长送上礼物,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酒类、糖果、水果等。
在交换礼物的过程中,男方家长也会向女方家长说明提亲的意向。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男方家长就会约定下次再来正式提亲。
在正式提亲的时候,男方家长一定要穿着整洁,而女方家长则会准备喜酒、茶和糖果等待男方家长的到来。
在进门前,男方家长还需要给女方家长递上一红包,表示尊敬和诚意。
接下来就是交换礼物和说亲事的环节了。
在青岛,提亲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狮子劝酒”。
在男方家进门后,女方家会派出两个人扮成狮子,用一个酒杯来劝男方家长喝酒。
男方家长不得拒绝,必须一口喝干杯中的酒,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尊敬女方家庭。
这是一种传统的青岛婚俗,意在表达祝福和欢迎。
总的来说,青岛提亲的规矩主要是注重礼节和尊重,同时也会融入一些地方特色的习俗。
这些规矩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青岛的婚礼更加有情调和浪漫。
- 1 -。
青岛民俗调查
![青岛民俗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12912a7401f69e3143329499.png)
青岛民俗小调查一、青岛居住民俗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
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
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
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
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
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
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
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青岛民俗-节日
![青岛民俗-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b66d3643b307e87101f69656.png)
5、青岛啤酒节 青岛啤酒节是亚洲最大的盛会,举办时间为每年8月第二个周开始,为期16天。 6、青岛国际时装周 每年9月举行,国际服装周已成为展示时代服装特色的一个窗口,吸引着中外各地游客旅游参观。 7、天后宫民俗庙会 天后宫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8、大泽山葡萄节 举办时间为每年9月份,举办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横跨了不同品种葡萄的盛果期,游客 可品尝到各种葡萄的美味。
¤ 二年级二班 王再冉 ¤ 青岛镇江路小学
青岛民俗—节日
1、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 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在 云溪庵举行的萝卜艺术雕刻大赛。 3、青岛樱花会 2、海云庵糖球会 举办时间:正月十六至正月十八 举办时间:4月初~5月上旬 举办地点:海云庵 举办地点:中山公园 主要活动:茂腔、柳腔、皮影、杂耍、 主要活动:游园踏春、赏樱盛 剪纸、年画、秧歌、锣鼓大赛等。 会、欢庆五一。 4、青岛海洋节
青岛民俗风味小吃
![青岛民俗风味小吃](https://img.taocdn.com/s3/m/d0e07e6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5.png)
十三、金麦园系列面食
金麦园太湖路面食加工厂民俗小吃品牌,卡花、精质馒头、火烧、多种面点,价格适中。市南区太湖路22号
十四、胶州猪血灌肠
胶州市南迎君来饭店民俗小吃品牌,选用新鲜猪血和猪肠,采用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口味独特。胶州市南关 批发市场西
十五、虾脑豆腐
崂山区沙子口镇碧海山庄民俗小吃品牌,选用当地产豆腐,加虾脑酱腌制后,挂糊炸熟,成品鲜香不腻。崂 山区沙子口镇大街、301、104路沙子口。
感谢观看
海尔大嫂子面馆民俗小吃品牌,成品具有外脆里嫩、香而不腻、香软可口等特点。海尔大嫂子面馆有限公司 连锁店、3、36、318、309海城宾馆
六、春和楼香酥鸡套餐
春和楼饭店民俗小吃品牌,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具有,将鸡拆零,配以素菜、汤和蛋花菜方便快捷。市南区 中山路146号、5、8、301路中山路下
七、小红楼炉包
小红楼餐饮中心民俗小吃品牌,属民间传统小吃,成品起发松软、馅新鲜美、嘎渣香酥金黄。市北区昆明路 15号、1、25路台东
八、烤乳羊
军休大酒店民俗小吃品牌,选用鲁西南纯正小羊羔,腌制后烤制而成,成品外焦里嫩,不膻不腻。市北区伊 春路41号、309长青自选商场
九、馅饼粥
馅饼粥饭店传统清真民俗小吃品牌,已有70多年的历史,馅饼皮薄肉嫩,汤汁鲜美、粥滑润爽口。市南区德 县路29号、5、8路中山路
三、庄园粽子
桃花源育菜庄园民俗小吃品牌,选用大黄米、糯米,配以花生大枣、豆沙等原料包制而成,成品软糯清香, 是传统节令食品。迎宾馆中段(308国道)
四、新亚葱油饼
新亚美食城民俗小吃品牌,选用精粉,加葱花等擀成圆饼,入平底锅煎熟,成品外焦里嫩、香而不腻。市南 区大沽路28号、2、26路栈桥下
五、大嫂子火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起青岛的民俗,自当要先讲讲青岛以前的服饰。
对于旧式的服饰一般要与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职业、经济条件等交织在一起看,旧时有云“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所以,各种身份、职业的服饰差别很大。
南北朝时期,平民多以胡服为主,胡服主要的特点是,戴帽并穿窄袖的紧身长跑,足穿长靴,或者穿裤褶服(宽袖、短身、向左掩襟的上衣)适应骑射的习惯。
而后,北魏孝文帝倡导汉化,有多舛汉服,宽松长大,由凌风飘逸之致。
到清代时期,豪门富家男子一般以长袍马褂为主。
其中,马褂为二个半身小罩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里子翻出。
而女子多穿右襟上衣,下系长群后肥裤。
而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称“便衣”,上衣分单衫,夹袄,棉袄3类。
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个长方兜,一徘布制扣子,称“子母扣”。
而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衣着审美标准也不断的更新,形成了款式更新颖的,布料更优质的服饰,如红领西服、七皮狼西裤,耐克球鞋等……。
服饰的装饰美化功能已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帽子,在青岛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毡帽又称“毡帽头”,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
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褐色。
橹头帽,也叫“老头乐”或“满头橹”,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橹
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防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
“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在耳上。
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苇笠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苇蔑或高粱秸蔑编制而成,布带系额下,用以遮阳和避雨。
城镇男人夏季则多戴辩编的形同礼帽的草帽或圆顶草帽。
中青年妇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妇女戴一种叫头箍的“箍帽”,是用两片约6厘米宽的绒布做好后,用两根小带箍在头上。
另一种是用黑色平绒做成的软帽,帽前饰绿琉璃“帽珠”,也叫“老婆帽子”
“虎头帽”是7岁一下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绣一“王”字。
莳山民间认为,山中野很多,易伤孩子,虎为兽中王,戴虎帽可消灾避难。
建国后,“干部帽”流行,“鸭舌帽”却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戏剧电影以至民间秧歌中,扮演特务者都戴这种帽子,所以人门都叫它“特务帽”。
军帽在“文革”初期特别受人喜欢,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顶绿色军帽而感荣耀。
进入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帽子除实际功能外,其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日益突出,不同样式,不同色调的单帽,棉帽,草帽等,争奇斗艳,是服饰文化更加丰
富多彩。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子,乡间人多剃光头,俗称“和尚头”。
城镇人多蓄发,发式有平头,分头两种,分头又有正分,偏分,背头等样式。
女子发型是幼年扎童冀,即在头部缩双舍。
长大未婚时梳一长辩,辩稍扎头绳,垂背后。
结婚后缩一圆舍,套发网,盘脑后,称“馆籍”。
20年代起,礼帽在民间流行,多与长衫配合穿用。
在青岛,有些看起来即单间又平常的风俗习惯,如有违背仍会被人们认为荒谬、不懂规矩。
如今服饰民俗中崇红贵黄的观念随已破除,但丧事不穿红,喜事不穿白的习俗却不得违背,从这也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变化。
这就是青岛多种多样的服饰,从服饰中看到了历史,从历史中看到看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看到了身边的巨大变化,看到了经济的增长,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盛,看到了时代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