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民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起青岛的民俗,自当要先讲讲青岛以前的服饰。对于旧式的服饰一般要与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职业、经济条件等交织在一起看,旧时有云“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所以,各种身份、职业的服饰差别很大。

南北朝时期,平民多以胡服为主,胡服主要的特点是,戴帽并穿窄袖的紧身长跑,足穿长靴,或者穿裤褶服(宽袖、短身、向左掩襟的上衣)适应骑射的习惯。而后,北魏孝文帝倡导汉化,有多舛汉服,宽松长大,由凌风飘逸之致。

到清代时期,豪门富家男子一般以长袍马褂为主。其中,马褂为二个半身小罩挂,马蹄袖,穿时袖口白里子翻出。而女子多穿右襟上衣,下系长群后肥裤。而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称“便衣”,上衣分单衫,夹袄,棉袄3类。男上衣为对襟,下端左右两边有个长方兜,一徘布制扣子,称“子母扣”。

而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衣着审美标准也不断的更新,形成了款式更新颖的,布料更优质的服饰,如红领西服、七皮狼西裤,耐克球鞋等……。服饰的装饰美化功能已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帽子,在青岛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毡帽又称“毡帽头”,农民和商贩多在天冷时戴用。帽分左、右、后3块,翻上去是一圆形帽头,折下来可盖住面颊和后颈,多为褐色。

橹头帽,也叫“老头乐”或“满头橹”,是老年人冬季爱戴的一种帽子,帽子为圆筒形,卷上去是一软胎绒线帽;橹

下来,则脸和后颈全可遮掩,仅露出双眼,由于防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为防严寒,男子出门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在耳上。也有人叫其为“耳套”。

苇笠为农民和市贩劳动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苇蔑或高粱秸蔑编制而成,布带系额下,用以遮阳和避雨。城镇男人夏季则多戴辩编的形同礼帽的草帽或圆顶草帽。

中青年妇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妇女戴一种叫头箍的“箍帽”,是用两片约6厘米宽的绒布做好后,用两根小带箍在头上。另一种是用黑色平绒做成的软帽,帽前饰绿琉璃“帽珠”,也叫“老婆帽子”

“虎头帽”是7岁一下小孩戴的风帽,前短后长,帽顶的两旁缝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绣一“王”字。莳山民间认为,山中野很多,易伤孩子,虎为兽中王,戴虎帽可消灾避难。

建国后,“干部帽”流行,“鸭舌帽”却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戏剧电影以至民间秧歌中,扮演特务者都戴这种帽子,所以人门都叫它“特务帽”。

军帽在“文革”初期特别受人喜欢,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顶绿色军帽而感荣耀。

进入80年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帽子除实际功能外,其装饰美化生活的功能日益突出,不同样式,不同色调的单帽,棉帽,草帽等,争奇斗艳,是服饰文化更加丰

富多彩。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去长辫子,乡间人多剃光头,俗称“和尚头”。城镇人多蓄发,发式有平头,分头两种,分头又有正分,偏分,背头等样式。女子发型是幼年扎童冀,即在头部缩双舍。长大未婚时梳一长辩,辩稍扎头绳,垂背后。结婚后缩一圆舍,套发网,盘脑后,称“馆籍”。

20年代起,礼帽在民间流行,多与长衫配合穿用。

在青岛,有些看起来即单间又平常的风俗习惯,如有违背仍会被人们认为荒谬、不懂规矩。如今服饰民俗中崇红贵黄的观念随已破除,但丧事不穿红,喜事不穿白的习俗却不得违背,从这也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变化。

这就是青岛多种多样的服饰,从服饰中看到了历史,从历史中看到看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看到了身边的巨大变化,看到了经济的增长,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盛,看到了时代的飞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