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知识讲解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0357501711cc7931b7163b.png)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隐喻通常指的是借一件事物来讨论另一件事物,以一事物的具象特征来映衬另一事物的抽象特征。
这样,隐喻的运用就能更形象更清楚地表现事物外在的或内在的特征。
隐喻作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由来已久,用隐喻的方式来结构、描写、阐释人物和事件,可通过简单而直白、的表层意象将寓含于其中的复杂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依赖隐喻将一些抽象的主题或是复杂的历史内蕴层层剥开,让读者对其内涵一览无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越是伟大的文学家,越善于隐喻。
20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就可堪称是一位隐喻大师。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中隐喻技巧的使用无处不在,特别是其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1]里,其隐喻模式技巧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北战争后南北双方新旧秩序的冲突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守旧、傲慢的美国南方女性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身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个没落贵族女性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而实质上它隐含了作者更深层更隽永的寓意。
作者以主人公艾米莉这个命运跌宕起伏的人物为载体,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南方在社会大变革中特殊的历史和文化。
探讨文本中的隐喻对解读文本的深层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拟从人物命运、人物矛盾以及主题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作者在隐喻背后所展现的耐人寻味的社会历史现实。
一、人物命运――历史的隐喻美国南方有它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战前的南方人享受着蓄奴制带给他们的富足生活,讲究优雅的贵族文明,太平盛世,一片繁荣。
然而,一场南北战争不仅摧毁了南方人赖以生存的蓄奴制经济,而且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思想意识形态也轰然坍塌,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在历史变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南方那优雅的贵族文化在战败的阴影和贫困的折磨中绝望而徒劳地挣扎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https://img.taocdn.com/s3/m/7cdbbca6cc22bcd126ff0c5f.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者:李蕊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6期Ⅰ爱米丽·格利尔逊小姐去世了,全镇人都来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佩和仰慕,因为一座丰碑倒塌了;而女人们多数是出于好奇,想到爱米丽的这间至少十年多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园丁兼厨师的男仆,过来屋里看个究竟。
这幢大木屋曾被漆成白色,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彰显着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
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华之地。
但这里早已被汽修厂和扎棉机侵占了,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抹杀;巍然不动的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风姿犹存,与周围的棉花车和汽油泵一样,太过碍眼了。
如今,爱米丽小姐也进入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庄严的名字行列中,他们长眠在雪松环绕的墓地里,那是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之墓,有南方军人,有北方士兵;有高官,也有无名氏。
生前,爱米丽小姐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职责;她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镇自一八九四年传承下来对她应尽的义务,当时的镇长萨特里斯上校颁布了一道命令: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豁免了她各种税款;这种特惠政策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直到永远。
这并不是说爱米丽爱喜欢接受施舍,而是由于萨特里斯上校编造了乱七八糟的瞎话:爱米丽的父亲曾贷款给镇政府,而镇政府,作为交易,更倾向于此方式偿还。
这种瞎话,只有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以及像他那样的脑袋的人才瞎编得出来,也只有女人们才会相信。
当第二代人当上了镇长和议员时,思想也就更加前卫,便对当时的免税约定有了些许不满。
那年元旦,他们寄给爱米丽一张纳税通知单,可是到了二月依旧没有收到回信。
他们又给她发了一封公函,让她有时间时到镇治安办公室去一趟。
一周后,镇长亲自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登门拜访,或派车接她;镇长得到的却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信笺上的张便条,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
随信的还有纳税通知单,却没有任何评述。
他们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并派出了一个代表团拜访爱米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https://img.taocdn.com/s3/m/e5f7a2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7.png)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亲爱的艾米丽,
当你拆开这封信时,你会看到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这是我的心意,用来表达我对你的感情。
无法将这些感觉凝聚成真实的花朵,只能借助文字的力量向你传达。
回想起我们初次相遇的时刻,你的美丽和温柔就像是一朵绽放的花朵,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
从那一刻起,我被你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你不仅外表出众,更是内心美丽善良的人。
和你在一起的时光如同花朵般美好,每一天都是灿烂的阳光。
你的微笑是我生活的动力,你的声音是我温暖的依靠。
每当我看到你的笑容,我的内心都会荡漾起一片海洋。
你的关怀和体贴让我感到幸福满溢,就像花儿在清晨的露珠中沐浴一样。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你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
你总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从不退缩。
你的坚韧和坚持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每当我面临困难时,我会想起你,你的勇气和毅力让我相信自己也能克服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我希望能陪伴你走完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和你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成为你的避风港和舒适的港湾。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我都会在你身边,给你无尽的安慰和支持。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份爱早已在我心中扎根并茁壮成长。
希望这朵玫瑰能代表我的爱意,带给你幸福和温暖。
愿这篇信能带给你快乐和温馨,愿你每天都能如花儿般绽放,散发出美丽和魅力。
望你收到这封信时能感受到我深深的爱意。
爱你的,
XXX。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https://img.taocdn.com/s3/m/9db75e2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7.png)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A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位孤独的南方女性艾米丽·格里森的生活,以及她与社会的冲突和疏离感。
故事以艾米丽的葬礼开始,随后回溯到她生前的往事。
艾米丽是一个古怪而孤立的人物,她居住在一个受到时间遗忘的南方小镇,被当地人视为传奇。
她的父亲在她年轻的时候过世,使得她变得孤独和隐居。
她与一个北方建筑师霍默·巴伦的关系引起了镇上人的不满和猜疑,但他们之间的真实情况始终是个谜。
艾米丽的生活充满了秘密和谜团,她甚至杀害了她的恋人霍默并将他的尸体保存在一个密封的房间中。
这种行为揭示了她的精神崩溃和对时间的无法接受。
她试图保存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却无法逃脱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写艾米丽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社会和传统观念对个体的压迫和破坏。
这个故事中的玫瑰象征着美好的过去和爱情。
艾米丽失去了父亲和她的恋人,她试图保留他们的存在并抵抗时间的消逝。
她在封闭的世界里过着与现实隔绝的生活,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花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玫瑰凋谢了,就像艾米丽最终被时间所击败。
《A Rose for Emily》是福克纳对南方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对个人的限制和破坏力量。
艾米丽代表着被压迫和被孤立的个体,她的悲剧反映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腐败和堕落。
通过描写艾米丽的故事,福克纳呈现了一个关于时间、孤独和爱的复杂而深刻的图景。
总之,《A Rose for Emily》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女性的孤独和精神崩溃,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毁。
福克纳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关于时间、爱和社会的不公的悲剧。
A-Rose-For-Emily
![A-Rose-For-Emily](https://img.taocdn.com/s3/m/5f4593d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7.png)
• It reflects the decline of the southern society. In this background,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deas, some people are imprisoned in the past and ignore the passage of time.
• 门砰地一下踹开了,顿时屋里好像弥漫着灰尘。房间好像 曾是一间装饰一新旳新房,如今如坟墓一般发出淡淡旳、 呛人旳气味,到处渗透出阴森森气氛:褪色了旳玫瑰色窗 帘,阴暗旳玫瑰色灯光,梳妆台,一排精细旳水晶饰品, 还有白银底色旳盥洗用具,但是白银制品已经失去旳光泽, 连刻在上面旳笔迹也都看不清了。其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 好像是从身上取下来旳,然后提起来,在台面上留下淡淡 旳月牙形尘埃痕迹。椅子上挂着一套精心折叠旳衣服;椅 子下是两只寂寞旳鞋子,还有一双丢弃旳袜子。
【原文解读】
• 此段对爱米丽旳卧室环境进行了细节描写。文学 作品中一切环境描写都具有一定旳意图,此段描 写也烘托出一种悲情气氛,并点出小说旳主题: 玫瑰(—爱情—婚姻—死亡)(171)。此处是整篇 小说中玫瑰唯一出现旳地方。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fe6c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c.png)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人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主人公艾米丽·格里森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作者通过描述艾米丽家族的辉煌历史和家族的荣耀,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神秘而引人注目的女主角。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艾米丽的家族逐渐衰落,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浓厚。
在镇上的人们眼中,艾米丽是一个孤僻而古怪的人。
她和父亲一直住在一座陈旧的大宅中,几乎与外界隔绝。
艾米丽的生活充满了谜团,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和传言。
故事的情节逐渐展开,人们发现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她一直保留着他的尸体,拒绝接受现实的残酷。
这一举动令人震惊,也让人对艾米丽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疑问。
随着故事的发展,艾米丽与一位年轻人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美好的结局。
最终,艾米丽的秘密被揭开,她成为了一个孤独、疯狂的老人,永远与过去的荣耀和爱情相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通过艾米丽这个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内心的孤独。
故事中的艾米丽代表了一个被困在过去荣耀中的人,她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福克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铺陈,给予了读者对艾米丽内心世界的洞察。
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艾米丽的孤独和绝望,感受到她内心纠结的情感。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通过描绘一个女人的一生,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的变迁。
艾米丽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内心的孤独。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沦为一个古怪的孤独老人的过程。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现实,不要被过去所困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通过福克纳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描写技巧,刻画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0357501711cc7931b7163b.png)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隐喻意蕴解读隐喻通常指的是借一件事物来讨论另一件事物,以一事物的具象特征来映衬另一事物的抽象特征。
这样,隐喻的运用就能更形象更清楚地表现事物外在的或内在的特征。
隐喻作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由来已久,用隐喻的方式来结构、描写、阐释人物和事件,可通过简单而直白、的表层意象将寓含于其中的复杂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依赖隐喻将一些抽象的主题或是复杂的历史内蕴层层剥开,让读者对其内涵一览无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越是伟大的文学家,越善于隐喻。
20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就可堪称是一位隐喻大师。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中隐喻技巧的使用无处不在,特别是其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1]里,其隐喻模式技巧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北战争后南北双方新旧秩序的冲突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守旧、傲慢的美国南方女性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身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个没落贵族女性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而实质上它隐含了作者更深层更隽永的寓意。
作者以主人公艾米莉这个命运跌宕起伏的人物为载体,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南方在社会大变革中特殊的历史和文化。
探讨文本中的隐喻对解读文本的深层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拟从人物命运、人物矛盾以及主题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作者在隐喻背后所展现的耐人寻味的社会历史现实。
一、人物命运――历史的隐喻美国南方有它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内战前的南方人享受着蓄奴制带给他们的富足生活,讲究优雅的贵族文明,太平盛世,一片繁荣。
然而,一场南北战争不仅摧毁了南方人赖以生存的蓄奴制经济,而且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思想意识形态也轰然坍塌,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在历史变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南方那优雅的贵族文化在战败的阴影和贫困的折磨中绝望而徒劳地挣扎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https://img.taocdn.com/s3/m/e6e56dd8b9f3f90f76c61bf7.png)
这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绚丽无比。
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直到三十岁还未出嫁,因为他的父亲,赶走了所有前来求婚的青年人。
父亲死后,留给她的全部财产也只有那座房子。
艾米丽不愿相信父亲真的死了,她好想拖住他,这个剥夺了她一切的男人。
在父亲死后的同一年夏天,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建筑公司的工头是个北方佬,叫荷默·伯隆,他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很快,他就成了全镇的名人。
不久,人们就能看到他和三十出头的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
可人们都不相信他俩能成,伯隆只是个挣日工资的北方佬,再说他为人豪爽,爱同男人们喝酒,现在只是想玩玩,还无意成家。
于是,妇女们迫使浸礼会的牧师去拜访艾米丽,想劝阻她与伯隆交往,艾米丽不听。
牧师夫人又写信通知艾米丽在亚拉巴马州的亲属,得到的讯息更惊人,俩人就要结婚了果然,艾米丽去了手饰店,订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都刻着伯隆名字的缩写。
然后她又买了全套的男人衣服和睡衣,艾米丽的两位堂姐妹也从大老远的赶来了。
铺路工程竣工,博隆离开了本城。
一周后,两位堂姐妹也高别了艾米丽。
一天黄昏,有人看见伯隆去而复返,他走进了艾米丽的那所房子,那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
艾米丽小姐直到七十四岁去逝仍终身未嫁。
伯隆走后,她就不怎么出门了,也不与外人接触,只是在她四十岁左右有那么六,七年时光,她在自家楼下的房子里开授过瓷器彩绘课教教孩子,等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后,她家的大门就永久的关闭了。
她家楼上有个房间,四十年来谁也没有进去过。
安葬完艾米丽小姐后,邻居们撬开了那个房间:屋里被震得灰尘弥漫,房间布置得像新房,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都已经败了色。
梳妆台上有一排男人盥洗用具,白银已无光泽,椅子上的杂物中有男人的领带,一套衣服,椅子底下是男人的鞋和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破烂的睡衣下肉体已经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黏在了一块。
他旁边的枕头上有头压过的痕迹,这时有人从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有股干燥发臭的气味飘散开来,那是一绺艾米丽小姐晚年的铁灰色头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2019年文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49632d7910ef12d2af9e73b.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擅长写“南方文学”,对“南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眼球。
艾米丽?格里尔森成长于传统的封建贵族家庭,在严格的父权制教育的熏陶下,艾米丽的性格冷峻且不易接近。
父亲去世后,她大胆与荷默?伯隆开始恋爱,但当她发现荷默根本无意于组建家庭时,便走向了极端,毒死了情人,并以自我隔绝的方式度过了一生。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对本短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女性主义和艾米丽的性格悲剧。
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的是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对女性的残害。
艾米丽的性格悲剧角度强调的则是艾米丽高高在上、孤寂冷漠的形象以及这形象背后扭曲的灵魂。
本文受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启发,另辟蹊径,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给予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另一个解释。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小姐的伦理环境是传统且封建的。
在南北战争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取代南方种植园经济,南方的衰败已不可避免。
当年最考究的街道、颇有风味的圆形屋顶、带有涡形花纹的阳台等象征贵族气息的设施逐渐被各种工厂车间所取代。
艾米丽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父亲自视颇高,赶走了艾米丽身边的所有男性追求者,原因是他认为没有一个人配得上艾米丽,而实际上,她的父亲是在维护那仅存的一点贵族尊严与秩序。
在这样一个传统的父权制的家庭中,父亲的权威难以动摇,父亲手执马鞭的形象在艾米丽心中挥之不去。
在这样一个伦理环境之中,艾米丽作为女儿的伦理身份要求她必须顺从父亲的意志。
她的伦理义务就是高高在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维护没落的封建秩序。
尽管她渴望被爱,但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
她的自由意志被压抑了。
此时的艾米丽处在一种伦理困境当中,在伦理义务与自由意志的夹缝中喘息,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利是对父亲的忤逆,顺从父亲的意志则是对自己内心的背叛。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https://img.taocdn.com/s3/m/8d038a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e.png)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
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
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
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
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
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
”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在当时社会都是的独一无二的。
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米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可否认,福克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
如《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管家迪尔西,《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洛夫等,她们善良﹑活泼,体现了人性传统的美德。
通过作品,福克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南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而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爱米丽。
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28395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5.png)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菲利普·威廉斯·福克纳写于1930年作品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融合了悲剧、哀思、爱情和时代话题,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说述了南方小镇斯威普霍尔特一位名叫艾米丽的老小姐的故事:艾米丽的青春期起先幸福美满,但她的母亲和父亲过早逝世,之后社会环境也更加糟糕,使她的全部世界被封锁,甚至连其朝思暮想都无法触及。
更糟糕的是,艾米丽还不得不忍受一个深恶痛绝的绝密,但最终,在小镇居民们的渗透下,关于艾米丽的秘密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小说结束的时候,艾米丽究竟是用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支付了代价,还是以某种求死的友情洒脱的到底成未可知。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用一个苦难的少女艾米丽的故事,对英雄主义和爱情的一次再次探讨,让我们进入艾米丽无法跨越的牢笼,更是让我们理解她不能承受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也看到了艾米丽赴死坚持到最后,赢得自由的英勇牺牲,而在最后,艾米丽的秘密,却成为了艾米丽永远的伙伴,也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小说中艾米丽的这一段经历,展现了作家给与人生深思的状态,他试图突出艾米丽曾一度坚强与孤独的宏大仪式,还有她曾以愤怒与悲伤来抗争有偏见的社会外在文化。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人们费尽心机介入艾米丽的世界,但最后,艾米丽仍然站立在某个难以表达的世界中,就像一朵玫瑰一样,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艾米丽的骄傲与挚爱依然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永不凋零。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启发读者直至今天仍在反思,却仍旧无法确定小说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比如,艾米丽是怎样承受了这一切的折磨?最后,她到底做出了什么选择?艾米丽强颜欢笑以维持下去,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活着的每一刻的珍贵,也让人明白到,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里,人总是不得不自强,继续活下去,最终,她站在乐观与悲哀的路口,把守着一份绝密的爱情,这份爱情,给了她勇气,让她走到终点。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https://img.taocdn.com/s3/m/9e013b11b7360b4c2f3f6406.png)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品名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再结合本作品内容,不难得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表示作者对艾米丽女士的同情与安慰,本作品刻画了一位传统、刻板、不通情理、性格乖张的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
主人公艾米丽一直受传统的压迫,父亲无情的剥夺了她的自由,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独占着艾米丽,以致艾米丽一无所有。
这样一位强势的父亲,给了艾米丽一种依赖的性格。
当父亲死去,情人背离之后,首先是她不相信父亲去世的事实,后来更不能接受情人的背离。
艾米丽买了砒霜,大家以为他要自杀,但是……这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发生在美国南部,刻画了当时的历史时期的典型女性,她们性格扭曲,与世隔绝,受父权社会的迫害。
曾因政府向她父亲贷款,艾米丽得到当局政府面税的特权,可是当当局政府换届之后,政府有重新向艾米丽发出征税的信函时,当局政府得到的仍然是一张征税单和一张便条。
当当局政府登门造访时,艾米丽仍坚定不移地说,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把使者轰出去了。
这些都表明了艾米丽一根筋、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的性格。
艾米丽一生唯一动过情的男人、艾米丽想着要和他结婚的男人,日思夜想,恨不得到处都是那个人的名字。
到头来荷默却不想与她结婚,艾米丽崩溃了,一个深受父权主义压迫的传统女性采取了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挽回属于她的“爱情”,用砒霜毒死自己深爱的男人,以致能够永远地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有当艾米丽死后下葬大家撬开她的房门才知道原来一直以来这间屋子发出的臭味是荷默的尸体,在这具干燥发臭的尸体上有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发丝,这种方式很极端。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却也很单纯,因为她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究其一生,艾米丽生活中除了父亲一个男人之外,就只有跟其一生的黑人男仆,而这个男人也不说话。
在艾米丽生命迹象就只是一个黑人男子领着一个篮子进进出出。
艾米丽如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方面是由她孤傲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干扰,她只想静静地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也怕被外界发现这一切,毕竟荷默是一个北方佬,也许最重要的还在于担心被他人发现她所做的着一切荒诞的事情,因为这一切在他人看来不仅是可笑的、可悲的,更是与世格格不入的。
译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译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https://img.taocdn.com/s3/m/62c90649f705cc17552709cb.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爱米丽 -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
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
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
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 .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
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弗生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打 1894 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 -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
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
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象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
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
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
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处去一趟。
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
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A rose for Emily中英译本
![A rose for Emily中英译本](https://img.taocdn.com/s3/m/48ba16fb551810a6f52486c0.png)
A_Rose_for_Emily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爱米丽·格利尔逊小姐走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座丰碑倒塌了;女人们大多出于好奇之心,都想到爱米丽屋里看个究竟。
除了一个园丁兼厨师的上了年纪的男仆外,至少已经十年都没有人进去看过了。
那是一幢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
房屋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华之地。
但这里早已被附近的汽修厂和扎棉机侵占了,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岿然不动的,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虽有破败之势,却依然显得执拗不训,风韵犹存,与周围的四轮棉花车和汽油泵一样,太过碍眼了。
如今爱米丽小姐也进入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庄严的名字行列之中,他们长眠在雪松环拥的墓地里,那是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之墓,有的是南方军人,有的是北方士兵;有的是高职位,有的是无名氏。
生前,爱米丽小姐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职责;她既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也是全镇传承下来对她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一八九四年开始的,当时的镇长萨特里斯上校——还颁布了一道命令: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豁免了她各种税款;这种特惠政策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不在人世之时为止。
这并不是说爱米丽爱占人们的便宜,而是萨特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套不清不楚的瞎话,说什么爱米丽的父亲曾贷款给镇政府,而镇政府,作为交易,以这种方式偿还。
这种瞎话,只有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以及像他那样的脑袋的人才瞎编的出来,也只有女人们才会相信这种瞎话。
到了第二代人,他们当上了镇长和议员,思想更加前卫,便对这种免税约定产生了一丝不满。
那年元旦,他们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可是到了二月,依然没有回信。
他们给她发了一封公函,要她方便时到镇治安办公室去一趟。
一周后,镇长亲自书函一封给她,表示愿意登门拜访,或派车接她;镇长得到的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谁不害怕孤独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谁不害怕孤独](https://img.taocdn.com/s3/m/63d82b694a7302768e993996.png)
的一 朵玫 瑰 》。艾 米 丽是 一个 可怜 的人 ,她 至死 都不 明
白 ,是 否得 到过 爱情 。父亲 在她 身上 施 下百 般 阻挠 的
魔 咒 ,把 她 养在 贵族 门第 的高庭 里 ,没 有人 敢爬 上 来
向 她 求爱 ,一 旦 有人 想 爬 上 来 ,父 亲 就 “手 攥 马 鞭 、叉
彼时 她 只拥 有一 幢房 子 “方形 的大木 屋 ,早 年间 通
体 清 白 ,圆 顶 、尖 塔 装 点 ,阳 台缀 有 涡 形 花 纹 ,70年 代
风 格 的明快 气 息尤 为浓 厚 。房 子坐 落 于 当年镇 上最 为
繁华 的地段 ,但 是 现下 这一 带 已被 汽修 厂 和轧 棉机 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f86285195f312b3069a53d.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作者:李曦冉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译文的批评与鉴赏,探讨翻译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翻译技巧的应用:通过语境来进行词义的定位与选择、句子中的增译、意译、分译、语序调整等,以便使读者更加了解原作的风格及作者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翻译策略一、引言做一个真正合格与优秀的翻译家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单纯地通晓两国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强大的原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翻译出来的作品是绝对不会符合原文的意思与风貌的。
因此,在翻译评析之前,对于原文的介绍与了解必不可少。
二、词义与语境翻译最基本的单位即为词,词语是语言中最小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
英汉翻译的许多基本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因词汇问题而产生的。
词汇的翻译离不开理解和表达这两个方面[2],首先理解方面,对于词义的把握不能出错,这是对于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英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数不胜数,选择正确和恰当的词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去选择就又要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语境。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练习关系即上下文(context或the frame of words)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
因此,翻译中对上下文及更广泛的语言环境所确定的语境意义的研究是绝不可忽视的。
[1]下面三个例句即为对于原文中词语翻译的恰当和不当之处的评析。
(1)原文: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译文:男人们是出于爱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此处respectful affection被译为“爱慕之情”是欠妥的。
首先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respectful的释义——showing or feeling respect表示敬意的;尊敬的,及对affection的释义——?the feeling of liking of loving sb/sth very much and caring about them喜爱;钟爱?a person’s feelin gs of love爱情[2],显然译者选择了affection第二个词义“爱情”,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翻译一朵玫瑰花给艾米丽
![翻译一朵玫瑰花给艾米丽](https://img.taocdn.com/s3/m/e2bfe79b6529647d272852c0.png)
一朵玫瑰花给艾米丽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杰弗逊小镇。
这是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古怪的老处女名叫埃米莉的格里尔生家族的婚姻是完全被她的父亲。
两年的父亲死后,可怜的艾米丽是熟悉北方人称为荷马巴伦,一天劳动者,她爱上了他。
然而,他们的关系是短暂的像荷马变得厌倦了她,打算摆脱她。
为了保持荷马在手边,艾米丽杀死他,砷和“获得”他,因此,他的尸体,和她睡过了几十年。
这是真理,村民们发现在她死后。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反映了南方社会的衰落和揭示了这两种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两种社会制度在美国内战。
然后,我将解释我的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字符、符号和设置。
艾米丽是南方的一种体现,老和传统。
在一开始,这个故事,作者讲述了装饰她的房子仍然是1870年代的风格,不改变任何更多的。
此外,她也固执。
当新的政府强迫的税,她拒绝纳税,甚至可笑地提到一位上校,已经死了近十年。
另一个例子是,她阻止人们安装在墙上的邮筒。
她保持了传统观点所有的长,但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然而,可怜的艾米丽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不管人们的批评,她坚持要嫁给一个北方人的社会地位是显然比她低。
众所周知,在这段时间,层次结构是普遍和根深蒂固的在社会。
它特别具有深远的影响婚姻。
当有人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他或她必须考虑对方的社会地位对婚姻。
然而,艾米丽选择违反公约和挑战传统。
鉴于这种情况,她的失败是很出乎预料的。
但是,她无法摆脱的枷锁南部约定。
毕竟,她抓住她的爱人在她自己的方式,爱是接受荣誉。
她的父亲,老格里尔生家族,也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父权制和传统。
他非常挑剔女儿的婚姻,开车离开了每个人引起了她的喜爱。
“当她到达三十岁仍是单身”。
显然,她的身心都是奴役被她父亲的传统概念。
因此,她感觉时释放她的父亲已经死了,没有“跟踪她脸上的悲伤”。
在这部小说中,艾米丽象征着南方,老传统,洋基代表北方,新的和现代。
两个年轻的家伙可能感兴趣对方当他们第一次见面。
但是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值或生活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
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
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
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
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弗生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打1894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
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
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象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
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
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
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处去一趟。
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
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
他们敲敲门,自从八年或者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
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从那里再由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
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不透气,这屋子长久没有人住了。
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里面摆设的笨重家具全都包着皮套子。
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这时,便更可看出皮套子己经坼裂;等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
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
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
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
她看上去象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
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象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
她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他们这时才听到那块隐在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嘀嗒作响。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
“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
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
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
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
我们应根据……”“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
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
”“可是,爱米丽小姐—-”“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
”(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
)“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
托比!”黑人应声而来。
“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二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
那是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在她的心上人—-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不久的时候。
父亲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
有少数几位妇女竟冒冒失失地去访问过她,但都吃了闭门羹。
她居处周围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当年他还是个青年。
“好象只要是一个男子,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
”妇女们都这样说。
因此,那种气味越来越厉害时,她们也不感到惊异。
那是芸芸众生的世界与高贵有势的格里尔生家之间的另一联系。
邻家一位妇女向年已八十的法官斯蒂芬斯镇长抱怨。
“可是太太,你叫我对这件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说。
“哼,通知她把气味弄掉,”那位妇女说,“法律不是有明文规定吗-”“我认为这倒不必要,”法官斯蒂芬斯说,“可能是她用的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
我去跟他说说这件事。
”第二天,他又接到两起申诉,一起来自一个男的,用温和的语气提出意见。
“法官,我们对这件事实在不能不过问了。
我是最不愿意打扰爱米丽小姐的人,可是我们总得想个办法。
”那天晚上全体参议员—-三位老人和一位年纪较轻的新一代成员在一起开了个会。
“这件事很简单,”年轻人说,“通知她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不然的话……”“先生,这怎么行-”法官斯蒂芬斯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于是,第二天午夜之后,有四个人穿过了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象夜盗一样绕着屋子潜行,沿着墙角一带以及在地窖通风处拼命闻嗅,而其中一个人则用手从挎在肩上的袋子中掏出什么东西,不断做着播种的动作。
他们打开了地窖门,在那里和所有的外屋里都撒上了石灰。
等到他们回头又穿过草坪时,原来暗黑的一扇窗户亮起了灯:爱米丽小姐坐在那里,灯在她身后,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象是一尊偶像。
他们蹑手蹑脚地走过草坪,进入街道两旁洋槐树树荫之中。
一两个星期之后,气味就闻不到了。
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
镇上的人想起爱米丽小姐的姑奶奶韦亚特老太太终于变成了十足疯子的事,都相信格里尔生一家人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
爱米丽小姐和象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
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幸的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
即令她家有着疯癫的血液吧,如果真有一切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不至于断然放过。
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
到头来,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
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
如今她也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种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意,这是我们的习俗。
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
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
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
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
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
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
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象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三她病了好长一个时期。
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象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有几分悲怆肃穆。
行政当局已订好合同,要铺设人行道,就在她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开始动工。
建筑公司带着一批黑人、骡子和机器来了,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双眼比脸色浅淡。
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而黑人则随着铁镐的上下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
没有多少时候,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
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的什么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荷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
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
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中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
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爱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因为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
”不过也有别人,一些年纪大的人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尽管口头上不把它叫做“贵人举止”。
他们只是说:“可怜的爱米丽,她的亲属应该来到她的身边。
”她有亲属在亚拉巴马,但多年以前,她的父亲为了疯婆子韦亚特老太太的产权问题跟他们闹翻了,以后两家就没有来往。
他们连丧礼也没派人参加。
老人们一说到“可怜的爱米丽”,就交头接耳开了。
他们彼此说:“你当真认为是那么回事吗-”“当然是罗。
还能是别的什么事-……”而这句话他们是用手捂住嘴轻轻地说的;轻快的马蹄得得驶去的时候,关上了遮挡星期日午后骄阳的百叶窗,还可听出绸缎的窸窣声:“可怜的爱米丽。
”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
比如说,她那次买老鼠药、砒霜的情况。
那是在人们已开始说“可怜的爱米丽”之后一年多,她的两个堂姐妹也正在那时来看望她。
“我要买点毒药,”她跟药剂师说。
她当时已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加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中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
“我要买点毒药。
”她说道。
“知道了,爱米丽小姐。
要买哪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
“它们什么都毒得死,哪怕是大象。
可是你要的是……”“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砒霜灵不灵-”“是……砒霜-知道了,小姐。
可是你要的是……”“我要的是砒霜。
”药剂师朝下望了她一眼。
她回看他一眼,身子挺直,面孔象一面拉紧了的旗子。
“噢噢,当然有,”药剂师说,“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
不过,法律规定你得说明做什么用途。
”爱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砒霜包好。
黑人送货员把那包药送出来给她;药剂师却没有再露面。
她回家打开药包,盒子上骷髅骨标记下注明:“毒鼠用药”。
四于是,第二天我们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