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七十三期】老舍是死于批斗还是死于婚外恋 (历史系列第33讲)

合集下载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
老舍介绍

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 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 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 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 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 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老舍
介绍
目录
1 2 3 4
老舍介绍

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穆禄,生于北京,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 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 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 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 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1966年8月23日本应在家继续休养的老舍到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
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 眼镜、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属于 他的血衣残片。墓上墨绿色花岗岩左下角有一副老舍浮雕 铜像围绕铜像刻着几道水波溅起的涟漪两边汉白玉矮墙一 边以菊花做成浅浮雕为背景上面刻写着老舍抗战爆发前所 写的《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 里。‛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 老舍过着
老舍介绍

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 。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 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 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 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 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 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 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 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 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 子》。

老舍为何会在那么多“同情”和“保护”下死去?

老舍为何会在那么多“同情”和“保护”下死去?

老舍为何会在那么多“同情”和“保护”下死去?舒济这不是王海波和舒济第一次见面。

王海波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老舍。

为了写好论文,她曾经到北京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采访老舍的家人。

“我还记得,见到舒济的时候很紧张。

”80年代是文学占据耀目舞台的时代。

大学中文系的录取分数往往最高。

王海波就读的吉林大学中文系,出了不少日后影响中国文坛的人,比如徐敬亚、王小妮等等。

此时,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吴小美也已经开始了她对老舍持续深入的研究。

她曾经担当老舍研究会会长多年,如今在北京生活。

2014年,她所著的《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出版,老舍散文是少有研究者关心的领域。

这年同时是她从教60周年,在北京举办的研讨会上,到场的有舒乙、舒济,还有北大中文系的严家炎、钱理群。

吴小美1954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

1949年之后,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长时间里是沉寂的。

北大中文系的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里第一次对《骆驼祥子》作出了高度评价。

同样是北大中文系的樊骏,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的现实主义》。

这些研究打开了一些缺口,老舍研究的局面开始改变。

1986年,大学毕业后的傅光明进入现代文学馆工作。

他很快认识了作家萧乾,成为忘年交。

萧乾喜欢跟年轻人交谈,他曾对傅光明说,感谢光明,以你的青春在延缓着我的暮气。

一次聊天中,萧乾和傅光明说到了老舍。

“萧先生跟我建议说,老舍值得研究,你可以做一做,一些当事人跟我熟,我可以帮你联系。

”一条通道被打开了。

此后多年,傅光明投入了对老舍的研究。

“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历史的书记员,去找到和历史相关的人,把他们说的东西记下来。

我那时候以为,这样就可以还原历史真相了。

”贰萧乾帮傅光明联系采访的第一个人是黎丁。

黎丁原是《光明日报》的副刊编辑。

他曾跟萧乾说过,1966年8月23日之前一两天,他去过老舍家。

1993年,傅光明和央视的记者去了两次黎丁家。

傅光明在黎丁的回忆里,接了老舍电话后,1966年8月22日晚,他到了老舍家。

老舍

老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 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 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 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 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故 事 简 介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 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 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 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 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 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 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 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 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弘,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 主义杰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惶恐、 偷生、饥荒。
人物形象塑造
—祈家三兄弟
(一)瑞宣:儒家文化语境下忠孝传统的延续 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的长孙,他的形象是传统中国“长子情 结”的寓言,他的命运中影射着小羊圈胡同大众乃至全中国青年 在抗战炮火洗礼时期的命运。祁瑞宣是一个矛盾型性格的人物, 作品中的他在八年的抗战中基本上一直处于家与国的矛盾带给 他的痛苦与自责中。 瑞宣深受古代“忠孝节义”思想的影响,在国难面前,他最初选 择了保护家人,保全自己的名声,他虽然没有赴国难,但却也 没有像招弟和瑞丰成为日本人的走狗。他讨厌汉奸,所以为了 保住自己的名节,他小心谨慎到无所作为。只能在慷慨帮助邻 人的行为中得到一丝安慰。直到后来,瑞全让他去教书,开始 犹豫不决,到最后听瑞全的话,答应了瑞全。
行人都立住了,没有什么要事的便 跟在后面与两旁。北平人是爱看热 闹的。只要眼睛有东西可看,他们 便看,跟着看,一点不觉得厌烦。 他们只看见了热闹,便忘了耻辱, 是非,更提不到愤怒了。
老 舍 人 物 简 介

老舍自杀之谜:他遭遇了什么 为何走绝路

老舍自杀之谜:他遭遇了什么 为何走绝路

老舍自杀之谜:他遭遇了什么为何走绝路本文摘自《老舍之死口述实录》,傅光明、郑实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夜里11点钟,也是一个陌生人给我打电话说,现在没有公共汽车了,你赶快上太平湖。

我一听,知道不好了,就拿着工作证、户口本、钱,坐着无轨车,到太平湖。

这是一个不收钱的野的公园,没有框,什么也没有,我就摸着黑进去,也没有灯,走了一半,有个灯光,一问呢,是养鱼场一个老头。

我问他,是不是有人在这儿投河了?他说,白天,有一个老头,以为是退休的呢,他坐在椅子上不动,拿着毛主席诗词一直念了一天。

到了晚上之后,没人了,他自己投河了。

投河的时候可能是两只腿站在岸上,头浸下去了。

老舍太平湖50年前的8月24日,中国现代小说家、新中国首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自沉太平湖,在北京离世,死后未能留下骨灰。

老舍先生在那段时间究竟遭遇了什么?他又缘何会走上绝路?为此,作者采访了老舍的家人与众多亲历者,访问中,作者抛开个人立场,真实记录各人口述,并保留许多细节不一的叙述,只希望为读者提供一条指向真实的通途。

傅光明:您记得老舍先生当时是以一种什么心情来参加“文化大革命”的?胡絜青(老舍先生的夫人):老舍觉得“文化大革命”是沾着“文化”两字。

最先的时候一直也没有找他,然后在对过儿——全国文联,他打了两次电话,人家都没给他回信。

到后来他就给北京文联打。

文联那时已经进入解放军,知道解放军吗?解放军那时候就是一种误会,“啊,你出来了,我们欢迎你”。

这样呢,第二天来车接他,就去了。

去了之后,正斗萧军,没完没了地斗萧军,他就在旁边听着,听回来我就问,这是斗什么?他跟我说,不是按照文艺,竟说他家里头的婚姻事务、爱情,唉呀,没完没了,都是小事情。

天又特热,后来解放军就说:你呀,改天来听,下午他们都要写大字报,你也甭写,就回去得了。

没想到回来之后呢,自己吐血,吐了一痰桶血,我就害怕了,就直接给送到北京医院去了。

我去看他,他问我现在怎么样了,我说形势越来越扩大,把“四条汉子”已经揪出来了,让他们穿上大坎肩儿,上头呢是白字。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傅光明引言又临近了8月24日——老舍的忌日。

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异常普通的日子,对我却早具有了一种浓郁的历史的“罗生门”意味。

它时而明晰,时而模糊。

有时,我觉得离它越来越近,但瞬间又仿佛觉得它渐行渐远了。

我多么希望能成为一个幸运者,可以捕捉到历史的影子。

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来的一场噩梦我是1993年开始从追踪采访调查老舍之死,切入来研究老舍的。

刚开始想法极其简单,就是想找到跟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生前所在单位北京文联遭受红卫兵批斗相关的亲历者、见证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记录他们的历史文本叙事,我觉得可能会反映出历史的真相。

于是,从1993年开始,历经11年,不断地寻找见证者、当事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采访,我的困惑一次又一次增加,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对于历史的迷惑,又稍稍地变得清晰起来。

我经历了一段可以说是对历史的迷途时期,把我领到了混乱之中。

我被历史弄迷惑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相信谁。

可以说,我对老舍之死的研究,使我的历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老舍之死是一个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文化事件,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事件,但是要将它还原,需要借助于口述史的叙述。

而口述史的叙述来自于不同之口,口口非常复杂。

我们现在讲到那个“古”字,“古”字怎么写?十口相加为古,就是口太多,口口相传,把别人的口述逐一记下来,这就是产生文字最初时候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可以任人随意打扮吗?你抹一把,我抹一把,历史就五光十色了?可哪个才是真正的历史,从哪个涂彩之中才能追本溯源,贴近那个历史的史实真相呢?不知道。

也许正因为此,20世纪爱尔兰伟大作家乔伊斯在他享有天书之誉的《尤利西斯》一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他对于历史的见解。

我十分心仪这句话,他说“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来的一场噩梦”。

我一直在做这样一个梦,到今天为止也还没有醒来。

不知道大家听完这场讲座,是沦入了梦中,还是能使你从梦中变得清醒一些?人人各异,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因而对于人与事的理解也不一样。

是谁逼死了“老舍

是谁逼死了“老舍

是谁逼死了“老舍是谁逼死了“老舍”?前几天几个朋友怀旧,说起几个搞文字的旧人,忽然有人说起侯文正。

侯文正是北京大学六六届文学专业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中大约六八年调到我们工厂。

在我印象中:侯文正一幅晋北人面孔,不休边幅,邋里邋遢,肩上总是斜背着一个破旧的黄书包,把蓝布褂子肩部牵扯到胸部,侯讲一口道地的山西宁武话,说话一米之内不能站人,口若悬河有如瀑布。

当时我和他都在厂里派性的“工代筹”,通过一段交往,在我眼里,其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能说能写,通读史书是我欽佩的一个人,写文章谈历史是他的长项。

他曾给我讲:稳如林,猛如虎,让我记忆至今。

我们万人的大厂藏龙卧虎甚多,没人敢小看侯文正。

既是一个出色的文化人,没多久他就调到市委,以后就只剩在山西各大报纸上经常浏览看他文章的机会了。

前几年在书店闲逛,看见一本“傅山传”著名是侯文正。

翻了翻作者介绍,知道侯先生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鬼使神差,前几天我在“百度”搜索中随便敲了个“侯文正”三个字,谁想一行文字跳出竟然使我膛目结舌:一行文字一下让我回到疾风暴雨的文化大革命当中。

“浩然:“当时我正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听到有人告诉我侯文正带着红卫兵进了院子,大喊大叫让人们到院子里集合。

”浩然在1998年接受采访时,也说当时是“侯文正在讲话,要把老舍他们往卡车上装,女孩子拿皮带抽得厉害。

老舍上卡车上不去,在后面用皮带抽”。

”而后,“浩然和杨沫曾分别发表文章,明确指认侯文正在“八二三”那天打电话调红卫兵到文联造反;把老舍从人群中揪出来;亲自批斗老舍,问他挣多少钱;老舍被从孔庙拉回文联以后,已是晚7点多钟,但侯文正依然不让大家走,对老舍进行了新一轮的批斗。

”真想不到,侯文正竟然牵扯到这样一件麻烦事,侯文正平时非常健谈,但我从来没有听他讲过这件事。

如果上面的说法确立,侯文正应该不应该对“老舍”当时挨红卫兵批斗负责。

但网上也有侯文正的说法:“1966年8月23日上午,我的确到过北京市文联。

老舍专题答疑

老舍专题答疑

老舍专题答疑问:老舍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相比,他的生平和创作道路主要有些什么特点?答: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道路,与我们前面学习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相比,很少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发生直接的关系,内容单纯,线索清楚,相对而言,比较好把握。

从进入师范学校开始,其职业就一直是教师,其人生轨迹从北京、天津,到英国、新加坡、山东,抗战后再从山东到武汉、重庆,最后再由美国经天津回到北京,中间除了曾到过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外,几乎是一条十分清晰的线路。

而在创作上,几乎是从一开始就一直耕耘着“京味小说”这一亩三分地,最终种成了一棵茂盛的大树。

问:关于老舍的生平,我们在学习中主要应了解些什么?答:老舍生于1899年,(比鲁迅小18岁,比郭沫若小7岁,比茅盾小3岁),卒于1966年(终年67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1905年(6岁)入私塾,1909年(10岁)后,先后在西直门、南草厂等地的市立小学、中学读书。

1913年(14岁)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19岁)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0年(21岁)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1922年(23岁)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同年9月去天津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1923年(24岁)在《南开季刊》第2、3合期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25岁)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

从1926年至1929年,连续创作并在国内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老张的哲学》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第一期连载时用本名“舒庆春”)。

这三部小说分别于1928年和1931年在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929年夏天,老舍在离英回国途中,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学教师。

1930年离开新加坡回国后,经上海、北京到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先后任副教授和教授,边教学边创作。

在随后的几年中,老舍的创作进入了“丰收期”,主要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等。

老舍:究竟是死于心碎,还是死于婚外恋?

老舍:究竟是死于心碎,还是死于婚外恋?

老舍:究竟是死于心碎,还是死于婚外恋?11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在语文教材上读过《骆驼祥子》的片段,讲的是北平最热的一天,拉黄包车的祥子还得出车的情形。

老师介绍《骆驼祥子》的时候,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话:老舍,作家,本名舒舍予,老舍是其笔名,文革时期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

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逃掉法学课,去几公里开外的现代文学馆听文学讲座,依稀记得在文学馆园区看到过老舍的雕塑。

而现代文学馆的馆长,就是老舍的儿子:舒乙。

老舍的文字,大多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欢喜乐、生死离合,非常接地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几乎是赤裸裸的呈现。

大概也是因为我自己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缘故,老舍的小说总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和真实感。

虽然我们离他所塑造的人物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生活中看到无数个祥子、虎妞、老马、张大哥、祁瑞宣。

老舍的小说,我大学时几乎都看过,可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情节了。

前段时间,我翻开他的《骆驼祥子》,却被一段描写祥子和虎妞初夜的片段给逗乐了。

▲张丰毅和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剧照,这两人的眼神真是太到位了那段文字是这样的,显得非常“意识流”:屋里灭了灯。

天上很黑。

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滑进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的或硬挺的,直坠或横扫着,有时也点动着,颤抖着,给天上一些光热的动荡,给黑暗一些闪烁的爆裂。

有时一两颗星,有时好几个星,同时飞落,使静寂的秋空微颤,使万星一时迷乱起来。

有时一个单独的巨星横刺入天角,光尾极长,放射着星花;红,渐黄;在最后的挺进,忽然狂跃似的把天角照白了一条,好像刺开万重的黑暗,透进并逗留一些乳白的光。

余光散尽,黑暗似晃动了几下,又包合起来,静静懒懒的群星又复了原位,在秋风上微笑。

地上飞着些寻求情侣的秋萤,也作着星样的游戏。

贾平凹写性,非常直接,动不动就“此处省略X字”;陈忠实写到性时,文字里蓬勃而出的净是男性荷尔蒙气息;莫言也写性,强调的是性爱过程中的嗅觉、味觉和触觉;就连张爱玲写性,虽然写得比较隐晦,但我们还是能看出来男女主人公是如何交欢的。

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

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

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老舍之死”再探究

“老舍之死”再探究

“老舍之死”再探究摘要:老舍一生创作了无数的小说、散文和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著名作家。

“老舍之死”的真相是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选择自沉,其中原因繁芜错杂。

关于老舍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对外跟谁都合得来,对内清白不容玷污,只要被触犯底线,会豁出命去抗争;他对整个社会感到绝望而失去了生的希望等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些只能是猜测。

“老舍之死”始终是历史谜团,作者生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能在相关人士的口述中寻找答案。

本文试图从作家性格、社會时代和家庭生活三个方面概括其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老舍;老舍之死;口述(一)作家性格方面老舍是一个中庸、平和的人,虽然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讨厌敷衍和维持,但在现实生活中,老舍本人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老舍曾当过八年文联主席,他能自如的和各种人打交道,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但这种性格最终给他带来的是无穷的麻烦和痛苦。

老舍的性格不是单一化的,他看似和什么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应付,有圆滑的一面,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掉老舍的性格还有其他侧面,如刚直。

老舍在《何容何许人也》中提到,“他的‘古道’使他柔顺象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象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被打时候老舍的反应:别人说他拿稿子卖美金,老舍说“我不但卖了美金,还卖了英镑,那是解放前。

但那时我就靠这个吃饭!”;红卫兵斗他,“老舍目光中充满了愤怒,挺直脖子,发出撕人心肺的呼喊:‘你们让我说什么?’随着吼叫声,他突然猛一转身,将手中的木牌砸在刚才对他又压又打的女卫兵头上” (1)(二)社会时代方面老舍小时候家境贫寒,长大后的愿望是希望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作品中涉及到很多的人与事也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他的理想,老舍是激动的,准备将自己都奉献给这个国家和社会。

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打算写三个长篇,一个是自己的自传;二是八大胡同的妓女们;三是清朝是怎样在吃喝玩乐中丢失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的。

老舍之死——精选推荐

老舍之死——精选推荐

⽼舍之死舒⼄这次,到台湾去,在⽼舍先⽣的有关问题上,发现台湾⼈对⽼舍之死普遍感兴趣,但所知甚少,基本上仍停留在我们⼗多年前的认识⽔平上,所争论的问题,也是我们早已解决了的。

在台北《中央⽇报》副刊举⾏的两岸⽂学座谈会上,台湾作家姜穆先⽣发⾔,说他⼀直认为⽼舍先⽣之死是他杀所致,理由有三:⼀、他死后腹中⽆⽔;⼆、脚下⽆泥;三、鞋袜都在岸上,结论是他并⾮投⽔⾃杀,⽽是被谋杀之后将⼫体运来摆在了太平湖边。

我当时在会上说:这个问题早已有了⼀致的看法,⼤背景是“⽂⾰”的残酷迫害,具体死因是投⽔⾃杀。

我举了五点理由,略加说明,并说我写过两篇⽐较详细的⽂章,可以参考,⼀篇叫《⽗亲最后的两天》,另⼀篇叫《死的呼唤》,后来⼜编了⼀本专门的书,叫《⽼舍之死》,说得更为详尽,台湾⽅⾯也早就有了盗印本。

会上没有来得及展开讨论。

看来,我并没有说服姜穆先⽣。

我回北京之后,看到他在《中央⽇报》长河版发表了⼀篇题为《被“⽂⾰”烤“⽂⽕”——⽼舍真是⾃杀?》的⽂章,还是重复了“他杀”的说法,这才使我觉得,问题并⾮那么简单,还是有再讨论的必要。

其实,“他杀”和“⾃杀”的讨论之所以必要,与其说对解开⽼舍之死的迷⾄关重要,还不如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了解⽼舍这个⼈更有意义。

冰⼼先⽣如是说——特质⼀次,和冰⼼先⽣聊天,她突然冒出⼀句:“我知道你爸,⼀定是跳河⽽死!”我问:“您怎么知道?”她不假思索地说:“他的作品⾥全写着呢,好⼈⾃杀的多,跳河的多。

”像《四世同堂》⾥的第⼆代,祁天佑⽼爷⼦,受辱后,没有回家,直接⾛到西直门外,⼀头扎进护城河⾥。

像《茶馆》⾥的王掌柜,受尽⼈间折磨之后,说了⼀串耐⼈寻味的话,诸如对⼩孙⼥说:“来,再叫爷爷看看!”“跟爷爷说再见!”“万⼀我晚上就死了呢!”最后上吊⽽亡。

像《猫城记》⾥的⼩蝎和⼤鹰,后者把⾃⼰的头割下悬在⼤街上,为了唤醒群众。

像《⽕葬》⾥的王排长和⽯队长,前者重伤后举枪⾃尽,后者⽤尽了⼦弹,放⽕⾃焚。

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

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

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如今仍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那老舍先生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呢?又为什么要自尽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老舍自尽之谜,希望能帮到你。

老舍自尽之谜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老舍自尽的原因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舒乙在文章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中也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央视,百家讲坛)老舍之死 傅光明

(央视,百家讲坛)老舍之死 傅光明

老舍之死傅光明主讲人简介: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内容简介:曾经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等名作的老舍,解放后因创作《龙须沟》而荣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民艺术家”,在“文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老舍的尸体,而几乎三个互不相识的人,竟然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打捞起了老舍的尸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谁是真正的打捞者?其实,探讨到底是谁打捞了老舍,并没有太实际的意义,但理论上有它的一定的价值。

关于老舍先生的死,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种,觉得老舍先生的死,可以跟屈原、田横五百壮士相提并论,是舍身取义的;第二种,老舍先生的死是因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力和侮辱,他心灵之脆弱无法承受,绝望了,去死;第三种,就觉着那么懂得幽默的老舍,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幽默一下,就可以躲过这一劫了?傅光明觉得,老舍先生的死是必然的,偶然中有它的必然。

就是如果“8·23那天他躲过需去了,估计后面还会有“9·23”,“10·23”,他躲不过去。

那么,老舍先生的死为什么选择太平湖呢?傅光明认为,作为一个大作家来说,如果有第六感的话,他可能在自己的第六感中,把自己死亡的归宿刻意地选在了太平湖。

作为作家的老舍,生前写了无数作品,而他大多数的优秀作品的故事的发生,几乎都是在他祖上正红旗下的属地,就是北京的西北。

这是他精神的故乡,心灵的故乡。

(全文)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

然而,他的名字并没有随同着他那个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

相反,许多年以后,人们仍然在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作家。

并且在纪念他的同时,我们会提出很多的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在作品中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悦的如此热爱生活、懂得幽默的老人,会在他遭难的那一天孤独地、绝望地走去?那么,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在十几年前开始跟踪采访、调查、研究“老舍之死”这样一个沉重的有文化思想意蕴内涵的一个题目。

老舍先生投湖说了什么?

老舍先生投湖说了什么?

⽼舍先⽣投湖说了什么?⽼舍先⽣的投湖⾃尽,是中国⽂化的损失,是⼗年⽂⾰的缩影。

我们从头说起:⽼舍努⼒跟随新中国发展脚步,但很多时候,⾯对⾰命运动题材,他⼒不从⼼。

“我当时写完⽼舍这篇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出来,《花开花落有⼏回》是我⾃⼰在《⼈有病,天知否》这本书⾥最喜欢的。

⽼舍就是花开花落,起起伏伏。

他升得那么⾼,⼜摔得那么惨,最后以死亡告终。

很多⼈都说那天晚上如果他扛过去了,可能就不死了。

”学者陈徒⼿时隔⼗⼏年再谈那篇⽂章,仍然⼗分动情,对于⽼舍在那个时代中所遭受的⼀切唏嘘不已。

今年是⽼舍先⽣逝世50周年,这⼏年⼀逢⽼舍祭⽇,学者陈徒⼿都要应付媒体。

在北京青年报的⼤楼⾥见到他的时候,早报记者问他是否厌烦这个话题,是否觉得⼈们在消费⽼舍。

陈徒⼿说:“这绝对不是消费,这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我多次听说,有不少⼈提议在太平湖设⼀个碑,写‘⽼舍遇难处’。

我听了⼼⾥不好受,但觉得值得做。

我觉得⽼舍的⼼路历程很值得研究。

”⽼舍的悲剧因素是⼗⼏年来铺垫所得陈徒⼿⼀直在想⽼舍在1966年8⽉24⽇那⼀天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离开的家,⼜是沿着什么样的线路⾛到太平湖去。

那天,⽼舍究竟在想些什么。

那天,⽼舍可能经过了⼈艺剧场的门⼝。

毕竟他有那么多部话剧在那⾥上演,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我估计他到那会有个停步,停下来看看那个剧场。

”陈徒⼿说。

和很多⼈⼀样,陈徒⼿对⽼舍之死充满了兴趣。

在三联书店2013年版《⼈有病,天知否》中,他给每篇⽂章新增了题记。

在《⽼舍》⼀⽂的题记中,他这样写道:“1966年8⽉他⾃沉于太平湖,那⼀天他究竟在想什么?⼀路⾛来⼀路想,他因何最后在昏暗的湖边⾝⼼崩溃?⼀⼤批作家学者官员在同样的地⽅挨打受辱,为什么偏偏是⽼舍先⽣‘⾃绝于⼈民’?他⼼⾥的痛苦纠结在哪⾥?解不开的思想疙瘩⼜在哪⾥? ”但和很多⼈不同,他没有选择去还原⽼舍去世的那⼀天。

《花开花落有⼏回》直到倒数第三页,才开始讲⽼舍的死,从1966年1⽉31⽇北京⼈艺的种种⼈事变动说起。

老舍之死采访实录

老舍之死采访实录

老舍夫人:老舍出事后,周总理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国际上交代啊老舍出事的前一天,他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

〞“‘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

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一到那里,“造反派〞和“红卫兵〞们不由分说,一边扭过老舍双臂让他做“喷气式〞“请罪〞,一边对他拳脚相加。

老舍分辨说:“我不是反革命,我写的作品都是歌颂新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

〞造反派们马上嘲笑地反问他:“你歌颂共产党为什么共产党不要你入党呀?〞提起入党的事,老舍更痛苦。

那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们相继入党,老舍也写了入党申请报告。

报告最后送到周总理手里,周总理亲自来到我们家里,对老舍说:“老舍先生,你的入党要求我们知道了,我想就这件事和您商量一下。

在目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们对我们新中国实行孤立、禁运、封锁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你暂时还是留在党外好,因为有些事,让我们自己说,或者让我们的党员同志说,都不太方便,而让你一个有声望的党外人士说,作用就大多了,对党的奉献反而会更大,你看呢?〞周总理说话从不强加于人,不发号施令,老舍对周总理的话完全理解,他也十分尊重周总理,就说:“谢谢总理的关心,我听党的,听总理的。

〞所以,当周总理听说老舍出事后,当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的面,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国际上交代啊!〞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

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

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忙奔到那个小派出所,在门口等了许久,才让我进旁边的小屋。

一进门就见到老舍满脸是血地躺在地上,眼睛紧紧闭着。

我走到他跟前,俯下身,拉着他的手,把他轻轻扶坐起来。

这时,他两手才紧紧地抓着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老舍原名叫什么名字

老舍原名叫什么名字

老舍原名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曹禺原名叫什么热度:徐志摩原名叫什么热度:冰心原名叫什么热度:郭沫若原名叫什么热度:沈从文原名叫什么热度:老舍在文艺学坛之上仿若巨星,对文学圈的贡献以及中国未来的文化教育有了相当高的贡献,那他的原名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老舍的原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舍的原名老舍原名叫做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他1948年唱过黄梅戏,还受到严凤英的表扬。

由于__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夫人胡絜青(1905-2001)。

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老舍笔名的由来舒庆春在上学之后就为自己改名为舍予,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姓名拆开,就成了舍予,意思为忘我,也表示他想做到忘我的境界,后来在发表了自己第一部小说之后他才开始用气了老舍这个名字。

舒庆春这个名字虽然并没有老舍出名,但是它的舒字姓在当时还是非常少见的,因为老舍其实是一位满族人,扩展到他的祖祖辈辈之上,他的祖辈姓氏其实是舒穆禄,因为家族的争锋,到了舒庆春父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裂了,舒庆春的父亲被分了出去,后来干脆就叫一个舒字,也多亏了老舍父亲这一代,才有了后来的老舍这个名字,舒庆春这个名字并没有被抹去,而是和着名字的人一起长留人心。

老舍怎么死的老舍的成长经历可以算是比较贫寒的了,父亲去世的早,家里就只剩下母亲来承担着重任,材米油盐生活都是靠着挤出来的,更何况是供老舍读书呢?不过老舍爱读书,后来在学校里的成绩也是十分的优秀的,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是校长最喜欢的学子。

老舍曾经也出过国讲学,因为生活的原因,老舍写下了几部小说出版,版权卖给了外国人,后来老舍被聘回了国内担当着大学教授的职务,抗战时期之久,老舍是其中爱国文学家的领袖,后来抗战结束就是__,老舍因为曾经将版权卖给了外国人而被扣上了一顶叛国贼的帽子,这着实让老舍十分委屈。

老舍

老舍

• 写作风格 •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 、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 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 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 一体,调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 一体,调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 儿”。 • 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 、 色彩,是老舍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 色彩,是老舍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这一 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 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 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民文化中 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 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这种幽默 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 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 舍自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舍自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 老舍之死 • 迫害至死 • 文革开始的时候害死了伟大的老舍先生。 文革开始的时候害死了伟大的老舍先生。 • 1966年夏天, 文革”风暴呼啸而至, 1966年夏天,“文革”风暴呼啸而至,我们 年夏天 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 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 • 1966年 1966年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 23日 老舍去北京文联“ 受到了“造反派” 红卫兵”的批斗。 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 他们强加罪名在老舍头上, 他们强加罪名在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 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 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老舍 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长篇小说 • 老张的哲学 猫城 记 文博士 四世同 堂 正红旗下 赵子 曰 离婚 骆驼祥子 鼓书艺人 二马 牛 天赐传 火葬 我这 一辈子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 月牙 儿 ▪ 阳光 短篇 小说集▪ 小说集▪ 赶集 ▪ 樱海集 ▪ 蛤藻 集 ▪ 火车集 ▪ 贫血集 短篇小说集 赶 集 樱海集 蛤 藻集 火车集 贫血集

老舍之死:生命是闹着玩

老舍之死:生命是闹着玩

老舍之死:生命是闹着玩
陈建敏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2)002
【摘要】从老舍先生成长的精神历程到其在困苦环境中的无望挣扎,从时代和文化的双层切面上剖析,我们不能简单将老舍的自杀归结为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老舍深刻地感觉到旧文化的体制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向中国老百姓头上压来,一次比一次更凶猛,根本就无法逃脱,这才促使他放弃了生命.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陈建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运用树状图表达口述历史的意义与方法——以“老舍之死”为例 [J], 李荧盈;
2.平民化的老舍平民化的选择——对"老舍之死"的思考 [J], 陈为艳
3.运用树状图表达口述历史的意义与方法r——以"老舍之死"为例 [J], 李荧盈
4.从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命观看老舍之死 [J], 毕明皓
5.老舍之死和中国文人的古典生命观 [J], 宋永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沙讲史堂第七十三期】老舍是死于批斗还是死于婚外恋(历史系列第33讲)最近又在纪念老舍,萨沙忍不住想捅出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内幕。

大家都知道,老舍是被批斗被打了耳光,头部也被打出血,深受屈辱。

文革初期担任北京文联革委会主任的浩然回忆:因老舍是周恩来总理关注的对象,我怕事情闹大,赶忙报警把老舍抓到公安局。

这样老舍就脱离了红卫兵的批斗,实际上就是保护了他。

在公安局里,浩然怕老舍路上再出事或者自杀,电话给老舍的妻子,让她将老舍带回去,被断然拒绝。

浩然回忆:他的老伴态度很不好。

我让她想办法来接,她说没办法。

自己回家以后,老舍的全家人不理他,不但没有饭吃,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在内外无助的情况下,老舍觉得活不下去,选择自杀。

他将一份遗书和血衣交给妻子,显然就是要去自杀。

但他妻子冷漠的接过,一句话都没有说。

甚至,老舍死了以后,公安局通知老舍的单位,浩然让老舍的妻子去认领尸体,他的家人都很冷淡。

浩然回忆:我通知老舍老伴,说老舍死了,她反应很冷淡,说死了就死了呗。

最初萨沙看到这段的时候,气的咬牙切齿。

怎么会有这样冷酷无情的妻子,恨不得自己丈夫早点去死。

后来,萨沙看了老舍的一些传记,终于明白怎么回事。

可以这么说,老舍在文革中被批斗,是无妄之灾,是被害死的。

但老舍回家没有人理他,导致他失去生活信心,却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老舍有一段婚外恋。

老舍曾经和一个女人长期同居,为此抛妻弃子。

但他的妻子不愿意离婚,带着3个孩子从山东追到重庆,又从重庆追到上海。

老舍迫于脸面,被迫没有和妻子离婚,辜负了小三。

不过,老舍之后对妻子的态度非常差,对她不但蔑视而且侮辱。

他的妻子长期受他这种对待,双方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很多人认为,《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就是老舍对妻子的影射。

祥子是被虎妞讹上,才被迫结婚。

婚后,祥子毫无幸福感,恨不得虎妞赶快死,后来虎妞难产,祥子明明有一辆车,却不卖车救人。

大家注意这一段:更使他难堪的,是他琢磨出点意思来。

她不许他去拉车,而每天好菜好饭的养着他,正好象养肥了牛好往外挤牛奶!他完全变成了她的玩艺儿。

他看见过:街上的一条瘦老的母狗,当跑腿的时候,也选个肥壮的男狗。

大家看看,这种说法显然太过分了,能把自己妻子比做母狗吗?--------------被批斗之前一个月,老舍还混的很不错,同郭沫若之流文联高层聚会。

作家也好,科学家也罢,最好不要涉足政治。

不然,吴晗之流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注解。

萨沙最近比较懒,自己不写了,大家看看吴营洲先生的文章吧。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

当时我是这样写的:老舍的妻子,是位著名画家,在“文革”期间,因受老舍的牵连,总是抬不起头来。

在当时的那个氛围,身为妻子,纵然对老舍产生些不满情绪,恐怕也属正常。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凄然离世,自然是因为他受到了诸多不堪忍受的迫害,甚至有人诬陷他是文化特务。

但是,老舍先生被“批斗”后,并不是直接去的太平湖,而是深夜回到家中的。

回到家后,不仅连口饭都没有,甚至连口热水都没有。

那种幻灭感,可能痛彻心肺。

老舍的公子极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形,他曾含含糊糊地对人说: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

当然,家人的冷漠虽然可能是那根将骆驼最终压死的稻草,但我们决不能把老舍的辞世归结于此。

(载2006年4月28日《杂文报》,并被选入《2006中国随笔排行》一书)该文刊出后,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老舍的家人当时对老舍并不“冷漠”,并引用老舍儿子舒乙的话说:“老舍受到拳脚和侮辱的当天晚上回到家,他们俩(指老舍夫妇)说过好一阵子话,之后两个人相背而睡,其实都是一夜无眠……”一坦率地讲,我并不“认识”老舍先生,也与老舍家人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但我对老舍离世及离世前夜的种种“叙述”,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听一位长者讲述的。

这位长者,曾为老舍画过像,曾到老舍家造访过,曾与舒乙有过交谈,因此这位长者的讲述,自然也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据说这位长者曾委婉地问及“老舍之死”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是人之常情,也很自然,但舒乙听后,便含含糊糊地说:“当时的那个气氛,不好。

”这位长者看得出,舒乙是极不愿意细说的,且有难言之隐。

当然,考据学原则之一,就是“孤证不立”,所以仅凭这位长者的叙述,尚还不足为凭。

然而,在2006年第6期的《随笔》杂志上,刊载了李普的一篇长文——《楚狂本色总依然》,写的虽是李锐,但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据我所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我了断的人,大多数是由于回到家里还要挨批斗。

家是一个人的窝,是他或她的避风港,是这个人最后的退路。

如果回到家里也被当成敌人,就真是走投无路,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这样投水自尽的。

他在外面挨了斗,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又率领儿女斗他,他就走上了绝路。

”遗憾的是,李普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他那位“好朋友”是谁,但我们知道,老舍是“在外面挨了斗”,且“被人打了一记耳光”,又是“投水自尽”的,因此,李普的这位“好朋友”,自是老舍莫属了。

另据韩秀(赵清阁是韩秀外婆谢慧中的远房姪女,赵清阁是韩秀的姨)回忆:“1983年,我与外子被派驻美国在北京的大使馆。

幸存下来的老人们都在告诉我们舒家的故事。

吴祖光先生是头一个用了“后院起火”这个词语来形容舒先生的处境,他也证实了我外婆得到的讯息。

后來是汪曾祺先生,我们在沈先生家。

汪先生说,与舒先生打太极拳的老人们看到了最后的事情,他们沒有拦他,因为“生不如死”,(此处有删节——原笔者注)。

当时,沈从文先生非常难过,拿下眼镜拭泪水。

”(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载《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4期)二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

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

然而他没有。

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

又坐了大半夜。

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

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然而,哪里又是老舍的栖身之所呢?如果老舍彼时彼刻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他的家人能及时地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去,他会死吗?另据韩秀回忆:“外婆说,舒先生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

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胡并沒有拉住他。

”在“大革文化命”的那些岁月里,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彻底的摧残,“亲不亲,阶级分”,因观点、立场、派别等等不同而父子、兄弟、夫妻间反目成仇的实例绝不乏见。

家人间,也有一方因成为阶级敌人而被划清界限的。

老舍与其妻子胡絜青属于这种情况吗?恐怕是。

既然如此,人们对胡絜青也不会太过苛责。

大环境使然,只不过“未能免俗”或“随了大溜”罢了。

然而随着一些“史料”的不断被“披露”出来,使人渐渐知道了,胡絜青与老舍间,另有隐情。

--------------赵清阁也不能说破坏了老舍的家庭。

因为老舍妻子来了以后,赵清阁并没有和她争老舍,而是自己走了,最终终生未嫁。

三我对老舍的生平知之不多,但我知道,老舍婚后,曾带着妻子胡絜青去济南谋生。

他的大女儿就是在济南出生的,因此起名舒济。

可我至今都不清楚,当日本鬼子逼近泉城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老舍为什么会抛下弱妻幼子(长女4岁,儿子2岁,幼女还不满3个月),只身离开——去了“大后方”武汉。

“投身抗战”自然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老舍的做法似乎超出了常理。

另外,也不是所有留在敌占区的人都是汉奸。

据韩秀回忆,她与老舍、沈从文“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过”,“我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随时准备逃家的男人”,“抗战是一个多么堂皇的理由,他拋妻別子,跑了,去为抗敌协会奔走……”老舍抵达武汉后,主持“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在“大后方”,自然也不是所有的人终日想的都是“抗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并不是谁杜撰出来的。

其实,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在“大后方”,无论是谁,都得“生活”,都得“过日子”。

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见老舍“单身”,就给他物色了一位“秘书”。

老舍的这位“秘书”,名叫赵清阁(1914-1999)。

赵清阁是位非常有才气有作为有成就的女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

(赵清阁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

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1934年春,她曾经给鲁迅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

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

1936年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

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文艺月刊,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等。

)时隔不久,老舍就和赵清阁“住在了一起”。

即便是老舍到了重庆之后,赵清阁仍旧和老舍“住在一起”。

(据牛汉回忆: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

参见2009年1月15日《文学报》)后来,也就是老舍离开济南五年后,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了重庆。

胡絜青母子来重庆,老舍事先并不知道。

正在吃饭的老舍听说此事后,惊得筷子都要掉了。

当时老舍在北碚,他既没有立即去重庆接胡絜青母子,也没有让胡絜青母子立即过来。

据知情者说,胡絜青母子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才来到重庆的。

十多天后,胡絜青母子才来到北碚,而此时赵清阁已迁居他处。

不久,赵清阁便“逃离”四川,去了上海。

老舍竟“追”到了上海。

一个月后,胡絜青也“追”到了上海……四近日借得一册《写家春秋——老舍》(郎云、苏雷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匆匆翻过,竟对赵清阁只字未提,甚至连“赵清阁”三个字也给回避了。

其实,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所说:“如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时,像老舍跟清阁先生之间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遮蔽的了。

”(参见《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资料显示,赵清阁抗战胜利后一直生活在上海,终身未婚。

谢慧中(赵清阁的姑姑)曾当面指责老舍:“你骗了清阁!!!”当时的老舍,“无语,面容哀戚”。

用韩秀的话说:“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无助的一个画面。

”1961年,赵清阁57周岁生日时,老舍题赠一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赵清阁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

然而,赵清阁却在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

”(陈子善语,参见其著《这些人,这些书》)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

老舍赴美,是赵清阁“码头相送”的。

------------老舍对妻子态度恶劣,而且是长期恶劣,他们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胡絜青之所以不愿意和老舍离婚,原因很简单,她已经为老舍生了三个孩子,又为老舍家庭做出很大贡献,她自然不愿意一无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