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李商隐《无题四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四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全诗翻译赏析其三含情春晼晚⑿,暂见夜阑干⒀。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⒁。
多羞钗上燕⒂,真愧镜中鸾⒃。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⒄。
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⒅。
东家老女嫁不售⒆,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⒇。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注释⑴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⑵蜡照:烛光。
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⑶麝熏:麝香的气味。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⑷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⑸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⑹芙蓉塘:荷塘。
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
”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⑺金蟾:金蛤蟆。
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
啮:咬。
⑻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
丝:指井索。
⑼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
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
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
韩掾:指韩寿。
韩曾为贾充的掾属。
⑽宓(fú)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
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
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
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
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
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
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⑾春心:指相思之情。
⑿晼(wǎn)晚:日暮。
春晼晚:春暮。
晼:一作“院”。
⒀夜阑干:夜深。
⒁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⒂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
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李商隐诗的总特点是“深情绵邈”,尤其体现在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上。
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
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他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着,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
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着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谈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诗 ,不能 视 作爱 情 诗 。 张 尔 田在 《 李义 山 恋爱 事 论
迹 》一文 中写道 :
词,知其有寄托而已,若必求其何事何人 以实之 则凿矣。今但就诗论诗,不敢附会牵扯 。 归纳纪昀、屈复之论有三层意思: 第一, 李商隐无 题诗从字面上看有主旨可知者 , 其爱情或政治寓意明
人 ”即为女冠而作 , “ 含情 ”、 “ 凤尾 ”、 “ 帏”、 重
如《 无题二首 》其一 ( 昨夜星辰昨夜风 )……因此不能
一
“ 昨夜 ”、 “ 来是 ” 、 “ 飒 ”、 “ 飒 相见 ”等则 写官嫔
等。
概而论 。
清人屈复 则在 《 玉豁生诗意 》里写道 :
对此 , 张荫麟 、张尔 田 ( 即张采 田 ) 二先生分别 撰文 , 认为苏雪林的索隐猜谜式的考证有穿凿附会之
分探 求无题 诗 的 “ 创作意 图” ,认 为 “ 对这 类诗作 象 样 。
征意 义的理 解 ,而 不是 ( 味求索 )它们 的寓意 ” , 一
注释 :
“ 使诗的戏剧性情节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解释或多种
证 诗中的人物原型”。f 8
[ ]6郑振铎 : 《 图本 中国文学史》,上册,第 1 [] 插
《 月 》等等 ,都 与诗 意已。有的时候 ,简直连
这 种 题 目也 不 用 ,只是 干 脆地 写上 “ 无题 ”二
字。{ I
那 么 ,无 题诗 寄托作 者什 么思想 ,蕴 含什 么主 旨 呢?对此 ,入清 以来 ,大致有三种看法。
隐和他 的全部诗歌 。
一
首 ,亦 当属无 题诗。清人纪昀则在 《 四库全书总 目》
卷一 百五十 一里提 出 ,李 商隐凡 摘旬首 二字 为题 的 , 如《 碧城 》、 《 锦瑟 》等诗 ,也 算无题诗 。这样来看 , 李商 隐的无 题诗 当有 四十来首 ,约 占现存 诗作 的 11 /4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特征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特征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的这种艺术构思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比兴寄托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拓展
原文:
无题
李商隐〔唐代〕
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至死去时丝才调侃回去,蜡烛必须压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就可以几滴干活。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算不上太远,却并无路可通,如欲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回去求见。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改信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为被家人送至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相识,但两人的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所为,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流着无法遏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就可以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并使诗变得既深邃婉曲、又深情无穷。
李商隐写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就是抒发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李商隐的无题诗一直是李商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读者被李诗巨大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其纤丽柔媚的风格与雕琢香艳的词句,也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想象。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唯美文学运动中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文学创作。
但是李诗隐约幽微的诗旨,其晦涩难解的程度,也可谓登峰造极,少有出其右者。
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卷23《玉�生诗年谱序》云:“有唐一代惟玉�生诗词旨最为微晦。
遗山论诗已有无人作郑笺之叹。
”李商隐诗意晦僻,而尤以无题诗为最。
本文也欲围绕李商隐无题诗研究,就以下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和浅见。
一、无题诗的范围对无题诗的范围,学者们似乎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张明非介绍了对无题诗界定的几种方法:“一种着眼于题目,认为标明无题、以首二字或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均可归为无题;一种着眼于题材,认为一部分写艳情或爱情的诗,即使有题,也可归于无题,如《圣女祠》等;一种着眼于体裁,认为除内容须写爱情外,形式必须是七律。
界定方法不同,无题诗范围自然难以确定,一些研究者在讨论时,便将自认为属于无题却未明确标题的统称为准无题诗。
”1 因此,不同学者在论文中所标明认定的无题诗具体数目亦各有不同,现略举几例:如汤翼海认为无题诗应为15首,2 刘学锴的《李商隐》中认为有17首,许总所著《唐诗史》中认为有19首,王灿认为有51首,3 何剑平认为有68首,4 阎海翎认为有99首,5 等等。
依照冯浩《笺注李义山诗集》的分类,“无题诗”计有:五古二、七古一、五律二、七律七、七绝五,共17篇。
但是“幽人不倦赏”一首,冯浩《笺注》作“失题”,旧本则都连在“八岁偷照镜”之后,题作《无题二首》;《唐音戊签》分入五古中,亦题作《无题》,所以如依旧说,将“幽人不倦赏”一首划入,共得18篇。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译文|鉴赏《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
下文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此诗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译文及注释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摘要: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创造了具有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的无题诗,其中感伤情绪是其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本文重点探讨无题诗感伤情调的成因和感伤情调的艺术手段。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感伤情调,象征化,心象一、无题诗以感伤基调为主“无题”诗是指标题为《无题》以及以首二字为题或以篇中任意二字为题的诗歌作品。
一般认为是作者书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
由此可见,“无题”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1].对于无题诗的深层研究,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一致认同感伤的情绪是无题诗的感情基调。
正如何焯针对《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所做的评语“义山的《无题》不过自伤不遇,无聊怨题,此篇乃直露本意”[2]就一些具体诗篇来看,都充斥着感伤心绪。
《无题》(八岁偷照镜)写下一个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少女,愿望不能实现的伤感,带有自怜自赏、忧虑愈合的自喻色彩。
”《无题》(相见时难)写暮春季节与所爱女子的写暮春季节与所爱女子的伤感别离,表达了悠长而执著的苦苦思念,融入了诗人理想失落的人生感受。
李商隐“沦贱艰虞”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而无题诗宣泄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先生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3]以上所说可以看出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无论诗人描写的任何指向,感伤情调都是无题诗的主要特点.二、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构成李商隐无题诗感伤情调的因素有多方面。
(一)个人身世的坎坷李商隐的父亲李嗣同一生奔波于幕府之间,郁郁不得志。
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去世,“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4]。
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既为人抄书,又贩卖舂米,打短工干零活,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养成内向伤感的性格。
(二)政治生活的不幸李商隐企图由科举进身以振兴家道,在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他得到了当时朝廷元老和骈文名家令狐楚的赏识,然而初次应试,李商隐落第了,这时候他遇见了华州刺史崔戎,被招聘为幕僚,可惜赴任不到几个月,崔戎便病故了。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隋唐时期诗歌渐趋成熟,创造了许多好诗佳作。
其中,李商隐被誉为“大和尚”,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无题诗集中体现了他深厚的感情、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其作品不仅成为了唐代的文学经典,也被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一首两句的小诗开始,到成篇的长诗,笔法清新,情感真挚,言语流畅,富含生活的哲理,形象的描绘出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领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之一。
可以说,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是一首文艺作品,更是一段流淌着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心路历程。
首先,李商隐的无题诗能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诗人所受到的困苦、挫折、落泊等磨难,给了他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无题诗中陆续写出了“纳寒梅如蚕,映雪杏似火”、“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诗句,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之余,能够进一步领略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
其次,在李商隐的无题诗里,更能体现他优美的诗歌技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强烈的感受和生动的形象,李商隐使作品打动了读者内心的弦。
在他的无题诗中,诗人采用了成语、俗语、格言等各种手法,形成诗歌的鲜明特色,使诗篇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李商隐的无题诗还能反映出孤独、忧伤等情感。
其中,诗人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那个乱世之中,李商隐如此感慨,令人为之动容。
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还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感慨。
在他的一些无题诗中,描写的不仅有自己的痴情,还有那流芳百世的爱情传奇。
在诗人笔下的爱情里,淡雅的姿态、绝美的情韵、故事情节三者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譬如他的《无题·千古情》,诗中是这样描绘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由此可见,这首诗既极具诗意,同时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不仅具备了文学审美性,而且还传递了健康、高雅、美好的价值。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1.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李商隐无题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商隐的代表作,它以朦胧多义的风格著称。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有:一、语言色彩浓郁。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色彩浓郁的语言,把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朦胧多义。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的语言,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
三、象征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运用象征意象,把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抒情自然。
李商隐无题诗以其抒情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有种沉浸其中的感觉。
2.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其中的每一句诗都有多种解读。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象征性的语言和抒情的情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这种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简洁而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其对生活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观察,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例如,它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朦胧多义的文学形式,把读者带入一个深刻的思考世界,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他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朦胧多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从而发现更多的意义。
此外,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许多象征性的语言,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可以被解释为抽象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李商隐的情感和思想。
3.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表现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诗歌表达方式,它采用了抽象的表达方式,把诗人的感受和情绪抽象化,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意境,可以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意境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为典型的诗体之一。
在无题诗的创作中,李商隐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意境的表现,追求意境的高度化和深度化。
他常用短小精悍的语言,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描述,营造出强烈的意境,从而达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例如《无题·凤凰台上凤凰游》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通过短小的文字描述了凤凰的离去,让人感受到深深的落寞和孤独,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形象的描绘,倾向于用形象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受。
他善于用具象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绘,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义。
例如《无题·明月几时有》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描绘月亮和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乡愁和思乡之情的深刻。
最后,李商隐的无题诗注重音乐性的表现,追求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音美。
他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善于运用押韵、律味等手法,增强诗歌的音乐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音乐般的美感。
例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采用了平仄韵味和押韵的手法,让整首诗歌有着鲜明的音乐感。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意境的高度化和深度化、形象的描绘、音乐性的表现等方面。
他的无题诗以简洁、精致的文字、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全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全导语: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有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李商隐的无题诗。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生毕业网。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之二】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二首之一】李商隐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无题二首之二】李商隐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无题】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无题】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成就李商隐,原籍怀州河内,是晚唐杰出的是人,他字义山,号玉溪生,另还有一字号樊南生。
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取得进士头衔,历经了晚唐那种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唐文宗、唐武宗和唐宣宗三朝的黄昏时期,这个时候唐朝已经是末期了,政治上腐败,宦官专权,牛李两派党政激烈,排挤倾轧很激烈的时期。
李商隐先是依靠牛派而考取了进士,结果娶妻却是李派王茂元的女儿,所以夹杂在两派之间常常会让他左右为难,而且现实之中也证明他脚踩两条船总是处处受到排挤,一生为寄人篱下,有才无处施展,“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李商隐虽然试图不顺,但是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却是无与伦比,唐代是诗歌繁盛的时代,既是在社会如此黑暗的时候,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就如出淤泥的莲花一般赢得了喝彩。
①历来后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评价都是极高的,清代刘熙载曾用“李樊南深情绵邈”进行说明,来概括他的诗风。
而李商隐赢得瞩目最多的还应当是其以《无题》为题的抒情诗,这些诗歌音韵和谐、典雅华丽而又充满着伤感的美学风格,是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创作。
李商隐的无题诗歌主要分为五律、七绝、七律等几种类型,按照首句为名可以进行以下归纳:五律一共有四首,分别是“近知名阿侯”“含情春日宛晚”“照梁初有情”“幽人不倦赏”;七绝一共有七首,分别是“白道萦回入暮霞”“闻道阊门萼绿华”“户外重阴黯不开”“紫府仙人号宝灯”“寿阳公主嫁时妆”“长眉画了绣帘开”“待得郎来月已低”等等;七律则是一共有八首,分别是“飒飒东风细雨来”“昨夜风尘昨夜风”“万里风波一叶舟”“来是空言去绝踪”“重帏深下莫愁堂”“何处哀筝随急管”“凤尾香罗薄几重”“相见时难别也难”等等。
一独特而又深邃的创作主题李商隐无题诗最大的特征意义的含混,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理解都是行得通的,整个诗歌往往具有了多义性。
正如梁启超在介绍自己在阅读李商隐诗歌的体验的时候所说:“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释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李商隐的无题诗及赏析 无题二首李商隐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及赏析无题二首李商隐赏析《无题·二首》唐·李商隐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其一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白话译文其一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其二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赏析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浅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

浅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丰富的意象,给读者带来诗情画意和无穷的感染力,展示了李商隐强烈的感情用语,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了悲凉和凄美的气氛。
诗中的意象,都像一面镜子,让读者更清晰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强烈的感受到社会的腐败和落魄,唤醒人们所有的愤怒和哀痛。
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残花败柳、衰草枯藤,充斥着颓丧、凋落、失败的情绪。
李商隐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如“芳草萋萋,桃李满天下。
门外无消息,满庭芳菲尽”,生动地展现出伤心欲绝的气象。
也有一些抽象的意象,如“垂柳拂面,折杨倒梅”,表现人们的士大夫,被制约在宫墙外,失之交臂的痛苦和无奈、无助,凄美的悲凉之情。
此外,还有对社会腐败的愤怒意象,如“牆头空绕着衣襟,蓬门正在把人欺”,压迫祭司们的声板,表达出李商隐无奈的コース、不满和无能。
最后,还有春风拂柳,云朵绕山,表现出诗人美好心境,希望有一天新春会到来,让人们不再受抑制和逆境的打击,实现其所有的梦想。
总而言之,李商隐无题诗中富有层次的意象,结合生动景像、深刻抒情,渗透着
伤心凋零、怨恨那些腐败暴政给人民带来的枷锁与压抑,以及对梦想的希望。
总之,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非常丰富,描绘出伤感悲凉、带有政治性抨击的场景,也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通过意象,诗人让人们更多地认识生活,也引发了读者思考的兴趣。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悲剧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一、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悲情伤感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春草”为题材,描绘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崇尚、渺落沮丧而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整体表现出来了各种繁杂思想情绪。
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隔绝致成两难境悲剧的诚挚洞悉,使其诗伤感的总基调中又存有微小的情感差异:存有等候的伤感“去就是空言回去绝踪,月横楼上五更钟”,存有期望的幻灭“曾就是孤独金烬暗,割断并无消息石榴白”,存有两情隔绝的春草之痛“刘郎已怨蓬山离,更个蓬山一万轻”,存有以死去相许永志容易泯的悲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有隔绝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伤感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嗟乎情结的充分反映,其伤感美也就是现实法则导致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二、无题诗的佛道意趣——缥缈之美李商隐的无题诗擅于摄取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并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佛道的情韵。
这种情韵加之李商隐不好以媚语写下悲情,便形成了一种以艳丽、含蓄为特征的深情飘渺、沉博鲜艳的深邃风格。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无题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欢迎阅读!《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无题》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李商隐无题诗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1级汉语言2(B)班学号:************名:**指导教师:***论李商隐无题诗摘要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不乏灿烂的岁月,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阶段,唐代涌现的杰出诗人不胜枚举,千峰竞秀、各领风骚!论到诗歌艺术的最顶峰,当属飘逸洒脱不羁的诗仙李白与关注民间疾苦的诗圣杜甫。
而至晚唐时期,总体诗歌发展趋势已属坠落期,但却出现两名才华横溢的中坚人物苦撑大局: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其人一如李白的飘逸,所作诗篇豪情奔放、不拘小节;“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
他的诗则继承杜甫的诗史真意,诗作沉郁深厚,艺术成就较杜牧为更高!关键词:命运;爱情;无题诗abstract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nduring, many brilliant years, Tang Dynasty is the golden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outstanding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emerged b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 Qian Feng Jing show, the leading position! On to the peak of the art of poetry, the poetry of Li Bai iselegant and unru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dships of the great poet Du Fu.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is already fallingperiod, but it appears the two central figures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full of wit ofstruggling: Xiao Li Du Zhicheng Du Mu and Li Shangyin! Du Mu himself as Li Bai's poems elegant, bold and unrestrained passion,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when feeling hurt thing" is Li Shangyin no emotion features important poem. Epicmeaning of his poetry inherited Du Fu's melancholy profou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poetry, Du Mu is higher than!key word: Fate;love;untitled poems目录绪论 (1)一、李商隐的生平简介 (2)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的溯源 (2)(一)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2)(二)李商隐的坎坷爱情 (3)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 (4)(一)无题诗中的爱情 (4)(二)无题诗中的人生 (4)(三)无题诗中的政治主题 (5)(四)无题诗中的仙道意趣 (5)四、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6)(一)无题诗的用典和比兴手法 (6)五、无题诗的影响 (8)结语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李商隐的诗歌无疑是特别的,尤其是他的无题诗。
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所记载的《弹歌》1:“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肉)[1]”。
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君子于役》《关雎》等。
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的作者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随口讽咏,自然成章。
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样多的诗,统名之曰《咏怀》,实际上也是无题。
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诗大都诗境迷离、诗语艳丽、诗脉曲折,在诗歌的造语、架构、取象、诗旨生发及灵性点染等创作手法上卓尔不群,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新领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意境,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无题诗的爱情观、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别样意境。
1《弹歌》选自《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
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相传黄帝所作)。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
一、李商隐的生平简介李商隐(约811—859),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
唐怀州河内县(其地今含河南沁阳和博爱)人,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后遂占籍。
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
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
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
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他的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命运的多舛,成就了一颗伤感和脆弱的心,他把世事看的更加清楚却表达的更加模糊。
爱情和仕途成为了他这一生不可再拥有的终极幻想,在他所作的无题诗中淋漓尽致,然而,就是这样不可能实现的抱负伴随着他度过婉转而又梦幻的一生。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的溯源(一)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就李商隐来说,他的人生可以从他的诗里完全体现出来,他的诗句记录了他刻骨铭心的岁月蹉跎。
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
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著有《玉溪生诗》。
他身处社会底层,了解民生疾苦,也使得李商隐的咏史之作甚有老杜遗风!白居易主张诗歌浅显、朗朗上口;李商隐则用典甚多,读之晦涩难懂,深为诸多诗评人诟病,但却也形成了本人的一贯特色,且走的是阳春白雪路线艺术成就让众生仰望!李商隐的咏史大量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嘲讽古人古事达到鞭笞社会现实的目的。
《贾生》:“宣室求贤访诸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如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李商隐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妻子早亡,寡居凄惶、朝纲败坏,民生凋敝!万念俱灰的伟大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李商隐早早辞世,大中十二年冬,因病返郑州,不久,卒。
享年四十五岁!(二)李商隐的坎坷爱情三千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是孤独的,由于出生平凡,政治上的孤立无援,以及情感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
悠悠往事,不堪回首,亦如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自称李唐王室之后,但这对他的命运没有丝毫影响。
从小丧父的他与母亲扶柩回乡,相依为命,在贫苦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因为好学多才,李商隐十六岁那年终得权贵令孤楚的赏识,被招为幕僚,情同父子又如师生,并和令狐楚的女儿函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在函玉表明心迹之时,无奈李商隐自觉出身寒微,不敢接受师妹的爱意,一段约好的姻缘就此错过,成为终生憾事。
这是第一次错过。
太和九年,李商隐上玉阳山东峰学道。
在唐代,道教颇为兴盛,皇帝就经常送公主出家上山学道,具体为什么就不去探究了。
不过公主入道,当然会带一些漂亮的宫女一同出家,以便侍奉。
于是,李商隐邂逅了宫女宋华阳,观里观外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李商隐有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
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
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这首诗曲折地证明了这一段故事。
两个月的欢愉被发现后,李商隐被逐下山,宋华阳怀孕被遣返回宫。
这一段超出常规戒律的爱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直到李商隐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就这样,李商隐没有化解两党之间的矛盾,反而深陷党争的漩涡,从此仕途坎坷,壮志成虚。
李商隐为爱情找到了归宿,也为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婚后一次又一次地离别爱妻。
一次在外奔波途中王氏突患病离世,可怜其妻死前,两人也未见上一面,虽两心相知相惜,但如此锥心的打击也使李商隐跌入黑暗的谷底。
在李商隐离开玉阳山后居在洛阳堂弟李让山家中,一次在洛阳西郊,他遇上了商人的女儿柳枝。
柳枝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也正是以诗为媒,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
柳枝将自己上衣的长带系成结,隔墙投赠,并约了见面的日子。
但李商隐因令狐绹(令狐楚的儿子)所荐急赴长安应举,终未能见面,再次归来时,他的堂弟告诉他,柳枝已“为东诸侯娶去”。
李商隐伤感不已,作《柳枝五首》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是第二次错过,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杜阳杂编》2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宝历二年,浙东貢女二人曰飞鸾轻凤。
帝琢玉芙蓉为歌舞台,每歌舞一曲如鸾凤之音,百鸟莫不翔集。
歌舞罢,令内人藏之金屋宝帐,宫中语曰‘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2]’”这一对姐妹花就是李商隐钟爱的宫嫔,一名飞鸾,一名轻凤。
开成元年,李商隐以羽士的身份参加王德妃的醮祭,与鸾凤姊妹相识,于是在长安水边,曲江池畔的避暑宫中开始了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