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研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水镇初中教研模式

乘校本教研之风走内涵发展之路

横水镇初中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实行校本教研是十分必要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建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几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认为构建反思型校本教研、帮扶型校本教研、问题型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型校本教研等多元化的校本教研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对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

(1)以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教研工作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课堂,自下而上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设计新措施。

(2)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校本教研必须坚持“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进行”的基本准则。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教师。

(3)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校本教研必须“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这里的行动是教学行动与教研行动的统一体。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最有效方式和最基本环节。

(4)以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为支撑。校本教研应加强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参与和指导,避免同水平重复和低层次徘徊。

(5)以系列化的相应制度为保障,建立健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制度、教研部门指导制度和学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的制度在内的体系,推进上下联动、系统运作的制度创新。

二.当今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与趋势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成为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研究和探索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形式,说明教学研究的重心正在向学校回归,这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但是各地校本教研工作的现状却参差不齐。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表面化,不深入、不彻底。

当前,虽然我们大部分学校都说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彻底地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多数学校都认为:不管怎样教,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再加上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仍然以“应试”教育的成绩排队,而且涉及教师的评优、年度考核,迫使许多教师仍墨守成规,受“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导致“素质教育”处于被动,而课改工作也成为有计划、无实效的研究性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听几节课后进行评议、记载、归类、入档,进行简单的课改,没有深层次地剖析和钻研。

(二)学校管理模式老化、不科学、不规范

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中虽然形式上说向新课改转变,但这种意识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推广。因管理模式老化、陈旧,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评价中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奖金的实际分配中仍有形式主义,不能真实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改是死水一潭。

三.我校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最早出现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文件始见于2002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可以说,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把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如何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

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

2.校本教研模式的目标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学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具体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合作和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和提升,三种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据此我们进行了反思型校本教研、帮扶型校本教研、问题型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型校本教研等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反思型校本教研”。坚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法,灵活有效地将教研重点指向课堂,着重抓好研究课,搞好案例教研,加强行动研究。

“帮扶型校本教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以强帮弱共同进步。通过开展“教师结对子”、“示范课”、“达标课”等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问题型校本教研”。通过捕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专业引领型校本教研”。本教研既立足于“以校为本”,又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使教师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减少盲目性,从而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实效性。

3.具体做法:

⑴反思型校本教研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般需要反思如下三个阶段的内容: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比如,三课两反思,是我们经常组织的课堂研究活动,这是一项既常见,又实用的活动。公开课后,大家在一起对照听课记录,让上课人进行反思,大家再提出建议和构想,甚至重新演示,修改后在异

班再教,修饰细节,改进方法,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课后再进行反思,使经验得以积累。

我校还创办了校刊《教师教研论坛》,为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自主研究型的学术园地,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交流教研学术,教师畅所欲言,活跃气氛,增强实效性。

以本校的“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试验为例,我们先在两个班进行试验。开始时,试验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体会,教研会上现出从未有过的热烈气氛,研讨、争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薄弱,课堂上总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根据这一情况,学校马上组织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课不提问的原因主要在两个:①不敢或不愿提问;②不能或不善于提问。教师纷纷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性的内容太多,学生总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而学生自由提问、讨论的空间太小。时间一长,就形式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定势。教师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以此为问题的症结写一篇反思日记,并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要求先做到两点:尽力营造一个敢疑敢问的课堂氛围;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激励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合作研讨、展示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课堂上严谨、呆板的学习气氛消失了,教师权威式的讲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充分享受着被尊重的快乐,课堂上充满着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