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河流地貌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河流地貌
垂直方向上:海进下粗(大);海退 上粗(大)。
(二)河流堆积地貌----
以冲积平原为例
七、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 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 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 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 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二)河流堆积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例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时间


Q1
Q2
Q
P1 P2
P
Hale Waihona Puke (1)当PQ之间落差较大时(相当于河流发 育初期)河流的侵蚀以哪些类型为主?塑 造的河谷有什么特点?
此时河流侵蚀作 用以向下侵蚀和 溯源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横 剖面呈“V”型。
(2)当PQ之间落差变小之后(相当于河流 发育中后期)河流的侵蚀会发生哪些变化? 塑造的河谷有什么特点?
2.河谷的演变过程
三个方向的侵蚀会不断改变 河谷原先的形态,并塑造新的地 表形态——导致河谷演变。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几大类型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几大类型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几大类型按河流作用划分,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按河流作用划分,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开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开展,或沿海岸开展。

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
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流水流的作用。

河流水流是线状水流,从时间上分为常年性水流和暂时性水流;从水流构造上那么分为层流〔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并保持恒定的速率和方向〕和紊流(流动的水质点呈不规那么运动,其速率和方向不断变化),以及环流〔水质点在横向上构成一个个环状向前的水流〕和旋涡流〔水质点围绕一个公共轴呈螺旋状水流〕。

无论哪种水流均能进展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河流地貌1侵蚀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1侵蚀与堆积地貌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 洪积一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 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 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
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创新设计》
目录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典貌题感悟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创宽新设计变》 深
目录
2.河流堆积地貌
三角洲 平原
河漫滩 平原
洪积-冲 山前空地 积平原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及分布
形成机制及图示
洪积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 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 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 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 到细
形成机制及图示
三角洲平 原
(河口地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 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 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 方向呈放射状
(2017•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 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 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 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 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来源:学科网]

中图版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件(共50张PPT)

中图版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件(共50张PPT)

河流中游: 河流落差变小,下蚀 作用减弱, 侧蚀 作用加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使河流更为弯曲, 河谷拓宽。
侵蚀
A
凹岸:A、D 凸岸:B、C
堆积
C B
堆积
A
BC
D
A CB D
堆积
E A CB D
F
A CB D
侵蚀
பைடு நூலகம்
D
侵蚀
北半球某河流 中游河段示意图
1、沿AB,CD作河流横剖面?
2、ABCD四处中何处较适合 修建码头? A、D
河流下游(发育成熟期): 以 侧蚀 为主,流速较慢,泥沙大量堆积,横 剖面呈宽而浅的 “U”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
定义: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 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 冲击扇
? 三角洲
?河漫滩平原
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多在河流上游)
昌马洪积扇
扇 缘




凹岸
凸岸
由冲(洪)积扇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 砾石-粗沙-细沙-粘土


行 山

冲 积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 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堆积体
堆积体
河 漫 滩
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形成原因 1.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2.海水的顶托作用
侧蚀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流延长 河流加深 河流拓宽
河流上游-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流入海口
课堂练习
•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B)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的形成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的形成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如下:
1.河流侵蚀地貌:在河流的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这种侵蚀作用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溯源侵蚀是指河水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过程中,由于河水的冲刷作用,使得河床逐渐降低,进而侵蚀河岸,使河流向上游源头延伸。

下蚀是指河水对河床底部的冲刷作用,使河床逐渐降低,加深河流的纵剖面。

侧蚀则是指河水对河岸的冲刷作用,使河岸逐渐崩塌后退,拓宽河流的横剖面。

这些侵蚀作用在不同河段、不同时期的过程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如河谷等。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这些堆积地貌主要包括冲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

冲积扇通常出现在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河流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形地貌。

河漫滩则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则出现在河流入
海口的海滨地区,由于河流流速极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总的来说,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密切相关。

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不仅受到河流自身特性的影响,还受到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1.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 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河谷
降水、 沟
沟 谷
冰雪 融水 汇集
谷 流 水
下蚀 溯源 侵蚀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谷 加
地下水 补给
“ V”
侧蚀


现 侧蚀 U”


河 堆积 形







[温馨提示] (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以顶形扇边逐堆渐谷点,顶缘积降口 呈 冲 端 地 物低为 扇 积 到 势 颗,土 厚 既 也 是 田 地壤 肥 不 不 高 所深 沃 旱 涝 产 在, , 粒由粗变 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加强,河
流凹岸侵蚀,凸岸
河漫 滩平 原
河流 中下 游
堆积形成堆积体, 地势平 堆积体在枯水季露 坦、宽 出水面,形成河漫 广 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解析: 高 低 高
辅助线
结果: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流 向 垂线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
流流向。
A流量平稳, 位于湖泊的下 游,B位于其 上游。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CD位于弯曲河岸处,其河床 深浅受水流的冲刷,即C岸为 凸岸,堆积河床浅,D岸为凹 岸,侵蚀河床深。

高一地理专题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高一地理专题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影响:使河谷 加深 和 延长 。
横剖面:呈 V 型
河流成熟期 侵蚀作用:以 向两岸侵蚀 为主 影响:使河谷 展宽 。 横剖面:呈 槽或U 形
3、河流在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使河流弯曲。
1、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总结
侵蚀作用
概念
溯源侵蚀 向河流 源头方 向的侵蚀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 侵蚀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
(二)、河流堆积地貌
看课本回答问题
1、河流堆积地貌是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河流堆积地貌分为哪三种类型? 3、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4、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5、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看课本回答问题
1、河流地貌对聚落(城市和乡村)规模的影响? 2、大小聚落(城市和乡村)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河流地貌为聚落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措施
是什么?
答案:
侧蚀
垂直于 两侧. 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 伸长 使河床 加深,河流向 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 展宽 , 河流向 横向 发展
知识巩固: 阶段 初期 上游 中期 中游
成熟期 下游
图例
形状
V形
槽或U形
2、河谷的发育
河谷
初期
成熟期

沟 谷
沟 谷 流 水
下蚀 溯源侵蚀
谷 加 深 和 延
2、分布特点:聚落大多沿河分布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 将来,崇明岛会和北侧 的大陆连在一起,你也 这样认为吗?
【欣赏回顾】
【典题训练】 下面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 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断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c—①
聚落分布
多呈_带__状__分 洪__积__扇__、
布在深切河谷 两岸狭窄的
_冲__积__扇__
_河__漫__滩__平__原__ 和河漫滩
平原上
冲积平原 好
冲积平原
沿河发展, 形成_沿__河_ _聚__落__带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 而在河流下游,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提示】上游是山区,地势较低处气温较高、地形更 平坦、取水更方便;下游地势低洼,地势较高处可避 免洪涝灾害。

继续向河谷两岸 河谷展宽,横
成熟期 侵蚀
剖面呈宽而浅的 “___U__” 型
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原因。
(二)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三角洲平原形成 于河流入海口的 海滨地区。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Βιβλιοθήκη 河漫滩平原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成平原。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 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 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 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成熟期
横剖面呈 U 型 (河谷宽而浅)
不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更宽
小结: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 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 剖面呈V型。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针对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运用剖面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观察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2.通过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等,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了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知识讲解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所示:2.河流堆积地貌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

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二、经典高考试题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A.岩石性质B.通航里程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床形态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地质构造体现了内力作用,故C选项内容对河床形态有较大影响;外力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大小与河床岩石性质(岩石软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而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两项对河床形态影响较大;通航里程是指河流适宜通航的长度,对河床形态影响很小,故选B。

答案B2.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故A正确。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故B错误。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考点20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考点热度★★★★☆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作用过程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初期(A)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沟谷不断加深,横剖面形成“V”型谷发育期(B)侧蚀为主,下蚀减弱,泥沙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C)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河谷横剖面呈槽形〖技巧点拨〗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图文拓展]1.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考向一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考向二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

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共同冲积而成的2、黄淮海平原大的地貌形态上主要包括了山前洪积-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及海积平原。

整个平原以黄河干道为分水脊,北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面则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一个微向渤海、黄海倾斜的大冲积平原。

3、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

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其排列大体呈半环带状,三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的差别。

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

其中以古黄河冲积扇规模最大,洪积冲积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0.5克/升),水质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

这里河流密度较大,并经过多次改道,形成众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

自然堤成为平原上的缓丘,堤与堤之间形成洼地。

冲积平原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达2~5克/升,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

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可达20克/升左右,土壤为盐土,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

在沿海闭合洼地,土壤含盐量高,只能生长盐藻等低等植物。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水对城市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

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观察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不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向下游,河流越开阔,城市也越密集。

总结一下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分别说明如下:1.供水:临河设城,这样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充足,我国南方的很多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典例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

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

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

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

左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右图为“沙江”景观。

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答案】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解析】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

雅鲁藏布江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上游山口,进入比较开阔的河谷,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命题突破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1.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强烈,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河流的下游,堆积作用明显。

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跟踪训练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

读图回答1—2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

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流量减少B.地壳抬升C.地壳下降D.植被破坏2.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

“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A.上游河源处B.山口冲积扇处C.中游的河流弯曲处D.河流入海口处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一、引言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堆积地貌是指在地表由于水流、风力或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的堆积。

而河流侵蚀作为一种地表变动力,对堆积地貌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二、堆积地貌形态1. 冰碛地貌冰碛地貌是在冰川退却时由冰川冰川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地貌。

冰川运动不仅能够形成山峰和峡谷,还能将碎石、沙砾、粉砂等物质带到边缘堆积形成冰碛。

由于冰碛中的物质粒度多样,地貌形态也因此具备了丰富多变性。

河流侵蚀可以在冰碛地貌中形成溶蚀作用,在堆积物表面形成溪流、小河流以及峡谷等地貌形态。

2. 砂质地貌砂质地貌是由风力搬运的砂质物质堆积而成的地貌。

风力作用下,砂粒被带到远离源地的地方,形成沙丘、沙漠等地貌特征。

河流侵蚀在砂质地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沙丘的侵蚀主要是通过河水冲刷和溶蚀的方式进行的,对于大规模的砂丘地貌来说,河流的冲蚀作用可以产生河流冲积扇等形态。

三、河流侵蚀对堆积地貌形态的影响1. 切割作用河流的切割作用是指河流流水侵蚀地面,形成峡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在堆积地貌中,河流的切割作用能够改变原有的地形,使地表产生剧烈的变化。

例如,在河谷地区,河流的剧烈侵蚀作用可以形成陡峭的峡谷和悬崖峭壁。

2. 溶蚀作用溶蚀是指河流中的水通过溶解方式侵蚀地表溶质,进而改变地貌形态的过程。

河流中的水能够溶解一些溶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

例如,喀斯特地貌就是典型的溶蚀地貌。

在堆积地貌中,溶蚀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成溶蚀洞和溶蚀河道等特殊地貌。

四、堆积地貌形态对河流侵蚀的影响1. 河流侵蚀受到阻碍堆积地貌的堆积物对河流的侵蚀具有阻碍作用。

堆积物可以起到阻拦河流侵蚀的屏障作用,使得河流无法进一步切割地表,从而形成平缓的地貌。

例如,河流在平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和侵蚀后,堆积物的堆积使得河床逐渐上升,最终形成平坦的平原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1 地貌类型
河谷:河床、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河间地块
2 各地貌描述及成因
2.1 河床
如图1所示,河谷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

因河流侧向侵蚀作用,河道通常是弯弯曲曲的,河床底部堆积物复杂且多变。

通常,山区流段河床堆积物往往不固定,遇到较大洪水时,老堆积物被冲走,新堆积物再次堆积。

山区流段底部堆积物以坚硬岩石、大块碎石、卵石为主,侧面侵蚀会带来大量颗粒,
故也可能会存在软土,
特别是河流两端有较多冲沟支岔,也会带来
大量细小颗粒,使河床堆积物变得复杂。

平原地区的河床堆积物一般是河流自身堆积的细小颗粒。

2.2 河漫滩
如图1所示,分布河床两侧,经常被河水淹没的浅滩即为河漫滩。

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一般情况下分别由大块的碎石、砂土、粘性土组成。

上游的大块碎石基本上处于不稳定状态,遇洪水时有可能被水流带走。

2.3 牛轭湖
河流由于侧面侵蚀作用,河道弯曲严重,当河道截弯取直时,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堵塞,形成牛轭湖。

在非汛期,牛轭湖中长满水草积淤;汛期时,与河流相接,洪水灌入。

牛轭湖一般积淤较多。

牛轭湖形成过程如下图2所示
图2
图1
2.4 阶地
如图1所示,构造运动造成地壳多次上升多次停顿和河流侵蚀下切而成,一般停顿几次,就会形成几级阶地,从河漫滩以上起算,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以此类推。

高阶地内侧靠坡处常堆积新的坡积层和洪积层,土体松散,压缩性高;底阶地,地下水位较高局部低洼处积水。

根据成因可分为:基座、侵蚀、堆积阶地;根据地貌可分为纵、横阶地。

2.5 河间地块
河谷之间的广阔地带,也被叫做分水岭。

山区呈山脊形状;在平
原地区,呈较平坦地形。

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
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就叫河间地块。

河间地块本身地质构
造呈多样性,可能是构造平原受反方向切割而成侵蚀平原,因为可能
是洪积扇、或阶地被几条支流同时切割成河间地块。

通常河间地块地
表水、地下水都是流入或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地下水分水岭通常
保持一致(喀斯特地貌另说),地下水位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

图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