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免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2.Ag: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3.Ab: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

球蛋白。

4.细胞免疫应答:指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

应T细胞,由效应T细胞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

5.APC: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

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6.Ⅰ型超敏反应:指IgE介导,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等合成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

起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7.人工主动免疫:人工给机体接种Ag性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等),诱导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而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8.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直接输入含有特异性Ab的免疫血清或CK等制剂,使机体获得

特异性免疫的方法。

9.消毒: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10.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芽胞的方法。

11.毒血症: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裂解后才释放

出来,对机体具有多种毒性作用。

1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地到达适宜部位后

繁殖致病,称为菌血症。

1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

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14.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5.HBsAg:HBV表面抗原,存在于HBV外衣壳上,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相应抗体

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16.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于胞浆内形成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可辅助诊断狂犬病。

问答题

1.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的功能是什么?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形成免疫耐受。但在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引起各种免疫性疾病。

2.什么是抗原?简述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抗原指能与T/B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又称抗原性。

3.试述Ig的生物学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免疫球蛋白V区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具有中和外毒素,阻止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或细菌粘附宿主细胞等作用。

(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①激活补体:IgM、IgG1-3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凝聚的IgA、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效应。

②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体内许多种细胞表面都有Ig的Fc受体,Ig可通过其Fc段与细胞表面相应的Fc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等。

③穿过胎盘和粘膜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穿过胎盘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可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等粘膜表面,发挥重要的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4.试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形成膜攻击单位,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等,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称为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IC)补体成份的存在有助于减少IC产生,并使已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解离或溶解,避免IC过度生成和沉积所致的组织损伤。

(4)炎症介质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如C3a、C5a等。发挥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样作用及趋化作用。

5.简述Ⅰ、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IgE介导;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IgG和IgM类抗体;②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

③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④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6.简述Ⅱ型超敏反应造成靶细胞损伤的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中,抗体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变应原结合后,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导致靶细胞损伤:①激活补体,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靶细胞溶解;②抗体以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靶细胞;③抗体以Fc段与NK 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对靶细胞的ADCC效应,导致靶细胞损伤。

7.什么是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简述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医学意义。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和抗有害物质对细菌的杀伤作用,是细菌的毒力因素之一。

荚膜的医学意义:是细菌的毒力因素之一,①具有抗吞噬作用;②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③黏附作用;④荚膜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鞭毛:是某些细菌菌体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医学意义:①用于鉴别细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动力是有鞭毛细菌的特征,可用以鉴别细菌;鞭毛蛋白质称为H抗原,对细菌的鉴定与分型有重要意义;②有些菌的鞭毛与细菌的粘附和致病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的医学意义:①普通菌毛具有黏附黏膜细胞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有关,如淋球菌;

②性菌毛与细菌间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如传递R质粒等。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芽胞的医学意义:①临床将杀死芽胞作为灭菌工作是否彻底的指标;②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8.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细菌素、色素、抗生素、维生素。

医学意义:①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②可用以鉴别细菌,如细菌素、色素;③与治病有关,如抗生素、维生素。

9.什么是正常菌群?有何生理意义。简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正常菌群指寄居在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①生物拮抗:作为生物屏障来阻止外来致病菌突破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而侵袭机体。②营养作用:其参与了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③免疫作用:既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又能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④抗衰老作用:某些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具有此作用,与其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关。⑤抗肿瘤作用: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物转化成无害物质及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