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精华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时间、运动与力
一、相对论正确理解
1.相对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物理定律应在各惯性系中等效;②同
一个物理系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有一致的物理观察;③光的速度相
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2. 相对论并不抨击机械观念,而是在物理现象的应用上有着更强大的
科学研究思想的表现。

二、运动的受力分析
1.运动学中的运动分类:
(1) 直线运动:包括直线匀速运动、直线变速运动和直线匀变加速运动。

(2) 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2.施加作用力时,需要分析以下内容:
(1)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2)水平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3)与加速度方向平行的动力;
(4)无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的关系
1.加速度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量,每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表示物体从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经历的持续时间;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二维加速度是由两个单位向量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的加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加速度向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对该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第一节运动图象1.运动图象是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描述运动最常用的坐标系,其中x轴和y轴称为坐标轴。

3.位置矢量用r表示,通常由原点到物体所在点的有向线段表示。

4.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矢量,用Δr表示,是r2减去r1得到的。

5.速度是对位移的描述,是位移Δr随时间Δt变化的比率,用v 表示,v=Δr/Δt。

6.速度矢量的方向与位移矢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速度大小等于位移大小与时间间隔大小的比值。

7.即使物体做的是非匀速运动,瞬时速度的性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8.在x-t图象中,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t图象为一条直线。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1.加速度是位移变化率的变化率,用a表示,a=Δv/Δt。

加速度的方向可以与位移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2.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率恒定,加速度保持不变。

3.如果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在t+Δt时刻的速度为v=at+v0。

4.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x-t图象为一个抛物线,t-v图象为一条直线,v-a图象为一条水平线。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位移公式x=x0+v0t+1/2at²来表示,其中x0是初始位置。

6.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v0+at来表示。

7.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²=v0²+2a(x-x0)来表示。

8.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加速度是负值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运动图象和公式求解运动问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的定义及力的分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其方向。

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以用矢量表示。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

在分解力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参考系,并根据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解。

分解后的分力可以使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

第二节: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该定律说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给物体A施加一个力,物体A 同时也会给物体B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第三节:摩擦力和弹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开始运动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弹力是弹性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当物体没有形变时,弹力为零。

第四节: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是物体受到的最常见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方向。

万有引力是描写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五节:压力和密度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大小与施加压力的力以及被施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1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1、 落体运动:落体的运动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与空气的阻力有关;在排除空气阻力(真空)或者空气阻力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初速度为零,此时落体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g=9.8N/m 2,在粗略的计算中取10N/m 2,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某段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与位移分别为:221gt s gt v t == 仅限于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 另:gs 22=t v ,即gs 2=t v (练习中得出的推论)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 速度公式: at v v t +=0(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恒定不变)2、 位移公式推导:1) 公式推导法平均速度定义 ts v =○1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20t v v v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at v v t+=0○3 ○3试代入○2消掉t v ,然后再代入○1消去平均速度得 2021at t v s += 2) 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阴影部份的面积表示0-t 内物体的位移即 at t v t at v v t v v s t 212)(2)(0000+=++=+=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t tg t/s2 as v v 2202t =-,t v v s t ⋅+=20以上公式中的具体含义体现在图中如下:t v4、 该类问题中涉及到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反应阶段t 1,此时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阶段是刹车阶段t 2,此时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作图分析问题可以参照以下画法:a5、 刹车问题一般此类问题告诉汽车或其他物体的初速度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求某段时间t 内的位移,如图所示0m/st 0和S 0分别表示汽车停止下来所用时间和要走的位移,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是:1) 计算停止下来的时间t 0(假如说是10s ),然后判断所问时间t (假如说是20s 或8s )与t 0的关系2) ○1如果0t t≥(如t=20s 时),则S=S 0 ○2如果0t t <(如t=8s ),则根据公式求解 6、 追击问题求解追击问题关键是把握住位移和速度关系,1)位移关系一般可以从图中看出来,比如甲乙相距d ,甲要追上乙则必定甲乙的位移满足以下关系:(下图中甲、乙均向右运动)d S +=乙甲S甲 2)一般在出现“刚好追上”、“最大”、“最小”等词语时都是指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这就是所谓的速度关系,当然在其他一些作了特殊性的说明的情况下速度关系就不一样了。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矢量。

1. 矢量的定义。

矢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方向。

2. 矢量的运算。

(1)矢量的加法。

矢量的加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即将两个矢量首尾相连,新的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矢量的终点。

(2)矢量的减法。

矢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按照矢量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3)数量积。

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标量,即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

(4)矢量积。

矢量积的结果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这两个矢量所在的平面,符合右手定则。

3. 矢量的坐标表示。

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通常用i、j、k分别表示x、y、z轴的单位矢量,然后用坐标表示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 矢量的分解。

任何一个矢量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的矢量的和,这两个矢量分别是该矢量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5. 矢量的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需要考虑大小和方向,运动学中的矢量运算都要按照矢量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6. 矢量的应用。

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力的合成分解、速度的合成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都需要用到矢量的知识。

总结,矢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矢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数量积、矢量积等,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可以进行分解,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矢量的知识对于学习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关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认识,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娴熟掌握有关的知识,灵巧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拥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 、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辨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和“认识”。

Ⅱ 、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确实切含义以及和其余知识的联系,能够解说,在实质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t 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概括: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均匀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随意两个边境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 ( △s) 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辰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匀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地点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刹时速度的关系为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设 T 为单位时间,则有●刹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 S 为单位位移,则有●刹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经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着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快度(重力加快度)g 表示。

●定义:在同一地址,全部物体自由着落的加快度。

用●一般的计算中,能够取或 g=10m/s2●公式:难点分析:一、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操作: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地点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结好电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基本概念- 质点:具有质量但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点。

- 位移:质点位置的变化,有大小和方向。

-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2. 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质点沿直线路径运动。

- 曲线运动:质点沿曲线路径运动。

3. 速度- 定义:质点位置变化的快慢。

-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质点的速度。

- 平均速度:质点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4.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的快慢。

- 公式:$a = \frac{\Delta v}{\Delta t}$,其中$a$是加速度,$\Delta v$是速度的变化量,$\Delta t$是时间的变化量。

5.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公式:$F = 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内容: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力的作用1. 力的概念- 定义: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 单位:牛顿(N)。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原理: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方法: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4. 力的平衡- 条件:物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

四、功和能1. 功的定义- 内容: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 公式:$W = Fd\cos\theta$,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theta$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迎合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指出重力对数等同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直角向上(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出现弹性应力的物体存有恢复正常应力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应力的方向恰好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就是引发应力的物体,施力物体就是出现应力的物体.在点面碰触的情况下,旋转轴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膨胀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时时成正比.②轻杆既可以产生压力,又可以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就是n/m.(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恰好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扁平,这时若两物体不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没相对运动趋势,也没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存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扁平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确认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查知就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回去分析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为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为一谈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制备与水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制备:谋几个未知力的合力,叫作力的制备.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4)力的水解:谋一个未知力的分力,叫作力的水解(力的水解与力的制备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未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促进作用效果水解;为便利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使用拓扑水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促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促进作用线平行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促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难以承受的合外力为零,即为∑f=0,若使用拓扑水解法解均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属:∑fx=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边线的发生改变叫作机械运动,缩写运动,它包含对应状态,旋转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须要选取参照物(即为假设为一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挑选的参照物相同,对它的运动的叙述就可以相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去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平均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用g表示。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s2或g=10m/s2●公式:…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操作: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位置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使纸带、小车、拉线和定滑轮在一条直线上。

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注意调整滑轮高度,使小车的拉线与板面平行,减小拉力的变化。

3、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需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平整地连在小车的后面,使小车运动时保持纸带与木板平行,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4、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

同时,用手在滑轮一端准备接住小车,防止小车撞击滑轮和落地。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5、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数据处理1、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清晰的。

为了便于测量,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因点迹过于密集而在测量位移时带来较大的偶然误差。

2、选择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所示,这样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就是(电源频率为50Hz),量出各计数点左右两计时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间的距离计算平均速度,用此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作出速度-时间图象1、建立坐标系: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各个时刻t的速度v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2、作拟合曲线或直线:仔细观察这些点的分布情况,发现这些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拟合”这些点,即让所画的直线连接尽可能多的点。

不能连接的点应贴近分布在该直线的两侧。

并使两侧点数大致相同,这就画出了小车运动的速度图象。

结论: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成线性关系变化;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大,而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是相等的,即小车的加速度保持恒定。

小贴士:从图象上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归纳整理: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涉及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同时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的瞬时速度,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实验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由此可知,无论Δt取何值,无论在什么时间阶段,Δt对应的速度变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变,则物体的加速度不变。

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在数学函数图象中,Δv/Δt叫做图象的斜率,故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归纳整理: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t.它的特点是v大小方向都不变,位移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位移公式x=vt在v-t图象上的意义如下图所示,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的边长恰好是速度v与时间t矩形的面积正好是vt,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在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利用微分思想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个质点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达到v,v-t图象如图甲所示。

下面根据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上“面积”的意义求其位移。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归纳整理:本节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找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推导出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之间包围的梯形面积。

从公式上看,反映了位移x和时间t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推导v-x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原则上讲,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可解决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但是仅仅利用上述三式求解问题,有时较为繁琐。

由三个基本公式可导出一些重要的推论。

根据这些推论可方便地求解若干问题。

~归纳整理:本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均涉及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位移与速度关系式中不涉及时间为相关题目的求解提供了方便。

五、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1)实验原理及器材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纸带阻力和空气阻力比重物重量小得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能分析研究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使用的器材有: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重物及铁夹、铁架台。

(2)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两个纸带限位孔上下对齐。

如图所示。

¥(3)主要实验步骤:①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电源;②把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下端用铁夹连到重物上,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③用手捏住纸带上端,把纸带拉成竖直状态,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松开手让重物和纸带自由下落;④重复几次,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分析计算。

(4)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①为尽量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应选密度大的重物,如铁锤等;②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好;)③重物应靠近打点计时器释放且要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放手让重物运动;④改变重物的重量,重复打出几条纸带。

(5)判断原理:在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其位移分别为由于时间都一样,当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差Δx都相等时,则加速度a不变,就可以断定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1、重力加速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其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竖直线,而且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同,即竖直向下。

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固定不变,但是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略有不同。

课本列出了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值。

在一般计算中,g取s2,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为计算方便,g取10m/s2.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下:归纳整理:本节首先定义自由落体运动并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其运动规律,得出其运动特点,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1、伽利略的巧妙方法16世纪末,意大利学者伽利略用归谬法证明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

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

结果整体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而大于4,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

因此整体的下落速度应当大于8.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推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伽利略的猜想与验证(1)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变化均匀的直线运动。

速度均匀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伽利略先以实验来检验v与t成正比的猜想是否是真实的。

(2)推理:如果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那么物体的位移应当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所以只要观测到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即证明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3)实验:①把落体运动过程放慢,落体下落得很快;而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这样的计时工具还是不能测量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来“冲淡”重力,他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