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精华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时间、运动与力
一、相对论正确理解
1.相对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物理定律应在各惯性系中等效;②同
一个物理系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有一致的物理观察;③光的速度相
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2. 相对论并不抨击机械观念,而是在物理现象的应用上有着更强大的
科学研究思想的表现。

二、运动的受力分析
1.运动学中的运动分类:
(1) 直线运动:包括直线匀速运动、直线变速运动和直线匀变加速运动。

(2) 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2.施加作用力时,需要分析以下内容:
(1)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2)水平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3)与加速度方向平行的动力;
(4)无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的关系
1.加速度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量,每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表示物体从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经历的持续时间;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二维加速度是由两个单位向量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的加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加速度向量。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对该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第一节运动图象1.运动图象是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描述运动最常用的坐标系,其中x轴和y轴称为坐标轴。

3.位置矢量用r表示,通常由原点到物体所在点的有向线段表示。

4.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矢量,用Δr表示,是r2减去r1得到的。

5.速度是对位移的描述,是位移Δr随时间Δt变化的比率,用v 表示,v=Δr/Δt。

6.速度矢量的方向与位移矢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速度大小等于位移大小与时间间隔大小的比值。

7.即使物体做的是非匀速运动,瞬时速度的性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8.在x-t图象中,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t图象为一条直线。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1.加速度是位移变化率的变化率,用a表示,a=Δv/Δt。

加速度的方向可以与位移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2.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率恒定,加速度保持不变。

3.如果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在t+Δt时刻的速度为v=at+v0。

4.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x-t图象为一个抛物线,t-v图象为一条直线,v-a图象为一条水平线。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位移公式x=x0+v0t+1/2at²来表示,其中x0是初始位置。

6.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v0+at来表示。

7.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²=v0²+2a(x-x0)来表示。

8.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加速度是负值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运动图象和公式求解运动问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的定义及力的分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其方向。

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以用矢量表示。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

在分解力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参考系,并根据力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分解。

分解后的分力可以使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

第二节: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该定律说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给物体A施加一个力,物体A 同时也会给物体B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第三节:摩擦力和弹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开始运动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弹力是弹性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当物体没有形变时,弹力为零。

第四节:重力和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是物体受到的最常见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方向。

万有引力是描写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五节:压力和密度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压力的大小与施加压力的力以及被施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

1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主要知识点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1、 落体运动:落体的运动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无关,与空气的阻力有关;在排除空气阻力(真空)或者空气阻力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初速度为零,此时落体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g=9.8N/m 2,在粗略的计算中取10N/m 2,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某段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与位移分别为:221gt s gt v t == 仅限于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 另:gs 22=t v ,即gs 2=t v (练习中得出的推论)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 速度公式: at v v t +=0(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恒定不变)2、 位移公式推导:1) 公式推导法平均速度定义 ts v =○1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20t v v v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at v v t+=0○3 ○3试代入○2消掉t v ,然后再代入○1消去平均速度得 2021at t v s += 2) 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阴影部份的面积表示0-t 内物体的位移即 at t v t at v v t v v s t 212)(2)(0000+=++=+=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t tg t/s2 as v v 2202t =-,t v v s t ⋅+=20以上公式中的具体含义体现在图中如下:t v4、 该类问题中涉及到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反应阶段t 1,此时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阶段是刹车阶段t 2,此时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作图分析问题可以参照以下画法:a5、 刹车问题一般此类问题告诉汽车或其他物体的初速度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求某段时间t 内的位移,如图所示0m/st 0和S 0分别表示汽车停止下来所用时间和要走的位移,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是:1) 计算停止下来的时间t 0(假如说是10s ),然后判断所问时间t (假如说是20s 或8s )与t 0的关系2) ○1如果0t t≥(如t=20s 时),则S=S 0 ○2如果0t t <(如t=8s ),则根据公式求解 6、 追击问题求解追击问题关键是把握住位移和速度关系,1)位移关系一般可以从图中看出来,比如甲乙相距d ,甲要追上乙则必定甲乙的位移满足以下关系:(下图中甲、乙均向右运动)d S +=乙甲S甲 2)一般在出现“刚好追上”、“最大”、“最小”等词语时都是指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这就是所谓的速度关系,当然在其他一些作了特殊性的说明的情况下速度关系就不一样了。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矢量。

1. 矢量的定义。

矢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方向。

2. 矢量的运算。

(1)矢量的加法。

矢量的加法满足三角形法则,即将两个矢量首尾相连,新的矢量从第一个矢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矢量的终点。

(2)矢量的减法。

矢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按照矢量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3)数量积。

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标量,即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

(4)矢量积。

矢量积的结果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两个矢量的模的乘积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方向垂直于这两个矢量所在的平面,符合右手定则。

3. 矢量的坐标表示。

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通常用i、j、k分别表示x、y、z轴的单位矢量,然后用坐标表示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4. 矢量的分解。

任何一个矢量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的矢量的和,这两个矢量分别是该矢量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5. 矢量的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需要考虑大小和方向,运动学中的矢量运算都要按照矢量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6. 矢量的应用。

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力的合成分解、速度的合成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都需要用到矢量的知识。

总结,矢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矢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数量积、矢量积等,矢量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可以进行分解,矢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矢量的知识对于学习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的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学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关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认识,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娴熟掌握有关的知识,灵巧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拥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 、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辨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和“认识”。

Ⅱ 、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确实切含义以及和其余知识的联系,能够解说,在实质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t 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概括: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均匀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随意两个边境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 ( △s) 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辰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匀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地点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刹时速度的关系为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设 T 为单位时间,则有●刹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 S 为单位位移,则有●刹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经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着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快度(重力加快度)g 表示。

●定义:在同一地址,全部物体自由着落的加快度。

用●一般的计算中,能够取或 g=10m/s2●公式:难点分析:一、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操作: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地点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结好电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基本概念- 质点:具有质量但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点。

- 位移:质点位置的变化,有大小和方向。

-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2. 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质点沿直线路径运动。

- 曲线运动:质点沿曲线路径运动。

3. 速度- 定义:质点位置变化的快慢。

-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质点的速度。

- 平均速度:质点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4.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的快慢。

- 公式:$a = \frac{\Delta v}{\Delta t}$,其中$a$是加速度,$\Delta v$是速度的变化量,$\Delta t$是时间的变化量。

5.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公式:$F = 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内容: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力的作用1. 力的概念- 定义: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 单位:牛顿(N)。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原理: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方法: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4. 力的平衡- 条件:物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

四、功和能1. 功的定义- 内容: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 公式:$W = Fd\cos\theta$,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theta$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迎合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指出重力对数等同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直角向上(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出现弹性应力的物体存有恢复正常应力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应力的方向恰好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就是引发应力的物体,施力物体就是出现应力的物体.在点面碰触的情况下,旋转轴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膨胀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时时成正比.②轻杆既可以产生压力,又可以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就是n/m.(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恰好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扁平,这时若两物体不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没相对运动趋势,也没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出现相对运动,则表明它们原来存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扁平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恰好相反确认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查知就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回去分析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为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为一谈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制备与水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制备:谋几个未知力的合力,叫作力的制备.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4)力的水解:谋一个未知力的分力,叫作力的水解(力的水解与力的制备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未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促进作用效果水解;为便利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使用拓扑水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促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促进作用线平行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促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难以承受的合外力为零,即为∑f=0,若使用拓扑水解法解均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属:∑fx=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边线的发生改变叫作机械运动,缩写运动,它包含对应状态,旋转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须要选取参照物(即为假设为一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挑选的参照物相同,对它的运动的叙述就可以相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去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节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节知识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2、时刻、时间间隔以及路程位移区分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反映在时间轴上: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3、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的关系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平均速度:物体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的运动快慢,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如果一定的间隔时间非常短,趋向与零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平均速率:t路S v4、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定义式a 不由v 、△v 、△t 决定,而是由F 和m 决定或者由v 与0v 决定方向取决于物体运动的方向或者△v 方向5、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6、纸带问题(1). 2B A B B C v T+=,2C B C C Dv T+=(2). 2C Bv v C D B Ca TT--==2v x a t T∆∆==(3)()()21234569Tx x x x x x a ++-++=逐差法(4)212at x x =-(如何推导?提示:中间速度)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12x v t a t=+(3). 位移推论公式:222202,2t tv v vv a x x a--=→=(4).平均速度:(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6).中间位移速度公式:2xv =(7).任意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2213212······()n n x x x x x x x x a T a T-∆-=-==-=∆==(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0t v v at =+022tt v v v v +==2t ov v v +=二.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①. 1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T 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②. 1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T 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 2.③. 第1T 秒内、第2T 秒内、第3T 秒内…第nT 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三.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四. X---t 图像与v---t四.图像的比较t v g t=212H g t=22t v gH=。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步骤:1.将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

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

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

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数据处理: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

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1、2、3、4、5.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表格法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

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1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梳理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模型,当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可以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均匀增加的的变速直线运动,即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v-t 图像为一条经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就是下落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直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经过时间t 的位移大小。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方向竖直向下,大小通常取9.8m/s 2。

3、自由落体的物体,下落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为:v= gt ,变形式有t= v/g ;下落高度h 和t 的关系:h= 221gt ,变形式有下落速度v 与下落高度h 的关系为:v 2= 2gh ,也即h= g v2 。

4、如果告诉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经过中间某一段距离△h 所用的时间△t ,可以假设其前面所经过路程为h ,所用时间为t ,然后列出两个方程⎪⎪⎩⎪⎪⎨⎧∆+=∆+=22)(2121t t g h h gt h ,解方程组即可。

5、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某段时间内的末速度如果如果是v ,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2。

6、自由落体运动等时间的比例规律:①△t 末、2△t 末、3△t 末......n △t 末的速度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t 内、2△t 内、3△t 内......n △t 内的位移之比:h 1:h 2:h 3:...:h n =12:22:32:...:n 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h ①:h ②:h ③:...:h N =1:3:5:...:(2n-1)。

7、自由落体运动中,求某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法①,△h=222121初末gt gt -;法②,△h=v ·△t=t t t g ∆⋅+⋅2末始。

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1一二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考点归纳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质点:为了研究方便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没有大小但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 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三: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但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基本公式(1)速度—时间关系式:at=v+v(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v +=21(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v v x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一、x-t 图象(左图)①表示物体静止在距离原点x 2处的某点;②表示物体从原点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从距离原点x 3的位置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④表示物体从距离原点x 1的位置开始向原点匀速运动,t 2后背离原点做匀速直线运动;⑤表示物体从距离原点x 4的位置开始向原点匀速运动,t 1后一直向前做远离原点的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2章《机械运动基本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定律。

下面将按内容顺序对第2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1.力的来源力的来源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

2.力的计算力的计算需要明确方向和大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表示,方向要明确标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

3.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沿合力矢量所指方向。

4.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法则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根据力的合成法则求出。

二、质点的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只有外力作用时物体才会发生运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

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不发生位置变化;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位置发生了变化。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用矢量表示。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也是矢量。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相等,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为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速度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是惯性的基本表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0 v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 v = v 0 + at(2) 位移—时间关系式: x = v t + 1 at 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 v 2- v 2= 2ax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1) 平均速度公式: v =2(v 0 + v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t== 1 (v 0 + v )22(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 x =2( 4) 任 意 两 个 连 续 相 等 的 时 间 间 隔 ( T ) 内 位 移 之 差 为 常 数 ( 逐 差 相 等 ) :∆x = x m - x n = (m - n )aT 2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v 2 + v 2 02(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二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的介绍:⑴位移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发生的位置变化,它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且有特定的方向。

⑵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是一个矢量量。

速度的大小即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速度的方向则指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同样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的增量,方向则指向速度的变化方向。

2.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位移相等,而速度保持不变。

⑵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相应的线性关系。

3. 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⑴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和速度均不相等,且其变化不是匀速的。

⑵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速度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图像呈现为非线性关系。

4. 运动的规律:⑴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运动定律的描述:⑴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若无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⑶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动量的概念与定律:⑴动量是指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它是一个矢量量,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⑵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3. 质点系的运动:⑴质点系是由多个质点组成的一个集合,质点系的运动状态由各个质点的运动状态共同决定。

⑵质点系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即每一个质点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个质点也受到其他质点的相互作用力。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v t =v 0+atx=v 0t+at 2/2v t 2-v 02=2ax2/02t t v v v v =+=-x=(v 0+v t )t/2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1)追及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2)相遇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速度公式: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恒定不变;(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 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4.特殊情况(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答案26 m/s对速度公式的理解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A.8 m/s B.14 m/s C.0 D.32 m/s答案 C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答案25 s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 末及10 s 末的瞬时速度.12、(1)-1 m/s 2 2 m/s 2 (2)8 m/s 6 m/s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x =v t ,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 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 图象求位移:(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2)把运动分成更多的小段,如图丙,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3)把整个过程分得非常非常细,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 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4)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与t 轴包围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2.位移与时间关系式:x =v 0t +12at 2. 三、用图象表示位移(xt 图象)1.定义: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 2.静止物体的xt 图象:是一条 的直线. 3.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 的直线.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有关计算物体的位移x =12(v 0+v )t .由速度公式v =v 0+at ,代入上式得x =v 0t +12at 2.2.对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理解 (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x =v 0t +12at 2为矢量式,其中的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同向,a 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反向,a 取负值.②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位移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3)两种特殊形式:①当a =0时,x =v 0t ,(匀速直线运动).②当v 0=0时,x =12at 2(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用速度—时间图象求位移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面积”在时间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在时间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通过的路程为时间轴上、下方“面积”绝对值之和.例1(2013~2014江苏高一期中)物体由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行驶,0~6 s内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1)画出物体在0~6 s内的v t图线;(2)求在这6 s内物体的位移.答案(1)如解析图(2)18 m二、位移时间图象(xt图象)例3(2013~2014江西高一期中)如图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A、B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可知()A.t=0时,A在B后面B.B物体在t2秒末追上A并在此后跑在A的前面C.在0~t1时间内B的运动速度比A大D.A物体在0~t1做加速运动,之后做匀速运动答案 B三、刹车类问题车辆刹车类问题是实际问题,刹车后的车辆可认为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车辆就会停止.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先求出它们从刹车到静止的刹车时间t刹=v0a,再比较所给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关系确定运动时间,最后再利用运动学公式求解.注意: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4一辆汽车以108 km/h的速度行驶,现因紧急事故急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的大小为6 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7 s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多少?答案75 m5.某市规定,汽车在学校门前马路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辆汽车在校门前马路上遇紧急情况刹车,由于车轮抱死,滑行时在马路上留下一道笔直的车痕,交警测量了车痕长度为9 m,又从监控资料上确定了该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1.5 s,根据以上材料判断出这辆车有没有违章超速?6.某高速列车刹车前的速度为v0=50 m/s,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a=5 m/s2,求:(1)列车刹车开始后20 s内的位移;(2)从开始刹车到位移为210 m所经历的时间;(3)静止前2秒内列车的位移.7.(2013四川宜宾期中)在平直的公路上,一辆汽车以1 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 s,驶过了180 m,求:(1)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多大?(2)过了180 m处之后接着若以2 m/s2大小的加速度刹车,问再过12 s汽车离开始加速处多远?答案 5、此车超速6、(1)250 m(2)6 s(3)10 m 7、(1)9 m/s(2)290.25 m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1.关系式:=2ax;2.推导: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消去时间即得.3.若v0=0,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为:.一、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v20=2ax.注意如果匀变速运动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则利用公式v2-v20=2ax求解问题时,往往比用两个基本公式解题方便.2.对公式的理解(1)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2)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20=2ax为矢量式,其中的x、v0、a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①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②若位移的与正方向相同取正值;若位移与正方向相反,取负值.(3)两种特殊形式:①当v0=0时,v2=2ax(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当v=0时,-v20=2ax(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例12013年岁末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南海传出“顺利完成作战科目试验”的消息.歼15战机成功起降“辽宁舰”,确立了中国第一代舰载机位置.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歼15战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 m/s2,战斗机滑行100 m时起飞,起飞速度为50 m/s,则航空母舰静止时弹射系统必须使歼15战机具有的初速度为()A.10 m/s B.20 m/sC.30 m/s D.40 m/s答案 D针对训练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刹车线的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刹车时的速度大小为14 m/s,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7 m/s2B.17 m/s2C.14 m/s2D.3.5 m/s2答案 A二、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1.平均速度的一般表达式v=xt,此式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即v=12(v0+v t),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的平均速度,即v t2=v=12(v0+v t),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证明:如上图所示,对0~t2,有:vt2=v0+a·t2;对t 2~t 有:v t =v t 2+a ·t 2;由两式可得vt 2=12(v 0+v t )=v .例2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2 m/s ,4 s 内位移为20 m ,求:(1)质点4 s 末的速度; (2)质点2 s 末的速度. 答案 (1)8 m/s (2)5 m/s三、重要推论Δx =aT 2的应用1.推导:以初速度v 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aT 2在时间2T 内的位移:x =v 0·2T +12a (2T )2在第2个时间T 内的位移x 2=x -x 1=v 0T +32aT 2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Δx =x 2-x 1=v 0T +32aT 2-v 0T -12aT 2=aT 2, 即Δx =aT 2.进一步推导可得:x 2-x 1=x 3-x 2=x 4-x 3=……=x n -x n -1=aT 2.2.应用:一是用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以求加速度.注意:此推论常在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纸带求物体的加速度.例3 (2013~2014河北高一月考)如图所示,物体自 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 m, BC =3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的时间均为0.2 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为20 m/s 2B .CD =4 mC .OA 之间的距离为1.125 mD .OA 之间的距离为1. 5 m 答案BC2.5 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概念(1)定义:物体只在______作用下,从______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只受____________,初速度__________;(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4)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_________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看做___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依据逻辑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一、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2、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为参考,且假定是不动的另一个物体。

3、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及位置的变化4、质点描述物体运动时,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把物体抽象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5、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表示6、时间两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7、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8、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为矢量 9、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长度,是标量10、速度v=位移/时间=s/t ,为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m/s=h 。

大小为 s-t 图中的正切tan θ。

1、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来表示 11、速率1、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12、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Δv/t,为矢 量。

大小为v-t 图中的正切tan θ。

a 、v 同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大; a 、v 反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小。

13、打点计时器(计时工具)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交流电)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 交流电)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四个重要公式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 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 0t+221at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2ax=v 2-v 02 平均速度公式2v v v +=-3、三个重要推论相邻相等时间位移差:2aT x =∆X=X n -X n-1=aT 2中间时刻速度202v v v tt +=中间位置速度2222v vv x +=V x/2>V t/24、自由落体运(v 0=0、a=g ) v t =gth=1/2gt 2v t 2=2ghh n –h n-1=gt 2注意:v h/2>v t/2、5、逐差法求加速度a 公式舍去X 1,232544)()(TX X X X a +-+=6、比例公式:设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

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平均速度位移关系)^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用g表示。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s2或g=10m/s2●公式:…难点解析: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操作:1、如图,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纸带限位孔与长木板纵轴位置对齐再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将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使纸带、小车、拉线和定滑轮在一条直线上。

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注意调整滑轮高度,使小车的拉线与板面平行,减小拉力的变化。

3、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需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平整地连在小车的后面,使小车运动时保持纸带与木板平行,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4、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

同时,用手在滑轮一端准备接住小车,防止小车撞击滑轮和落地。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5、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数据处理1、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清晰的。

为了便于测量,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因点迹过于密集而在测量位移时带来较大的偶然误差。

2、选择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所示,这样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就是(电源频率为50Hz),量出各计数点左右两计时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间的距离计算平均速度,用此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作出速度-时间图象1、建立坐标系: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各个时刻t的速度v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2、作拟合曲线或直线:仔细观察这些点的分布情况,发现这些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拟合”这些点,即让所画的直线连接尽可能多的点。

不能连接的点应贴近分布在该直线的两侧。

并使两侧点数大致相同,这就画出了小车运动的速度图象。

结论: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成线性关系变化;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大,而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是相等的,即小车的加速度保持恒定。

小贴士:从图象上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归纳整理: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涉及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同时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的瞬时速度,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实验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由此可知,无论Δt取何值,无论在什么时间阶段,Δt对应的速度变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变,则物体的加速度不变。

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在数学函数图象中,Δv/Δt叫做图象的斜率,故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归纳整理: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t.它的特点是v大小方向都不变,位移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

2、位移公式x=vt在v-t图象上的意义如下图所示,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的边长恰好是速度v与时间t矩形的面积正好是vt,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在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利用微分思想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一个质点做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达到v,v-t图象如图甲所示。

下面根据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上“面积”的意义求其位移。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归纳整理:本节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找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推导出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之间包围的梯形面积。

从公式上看,反映了位移x和时间t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1、推导v-x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原则上讲,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可解决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但是仅仅利用上述三式求解问题,有时较为繁琐。

由三个基本公式可导出一些重要的推论。

根据这些推论可方便地求解若干问题。

~归纳整理:本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均涉及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位移与速度关系式中不涉及时间为相关题目的求解提供了方便。

五、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1)实验原理及器材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时,如果纸带阻力和空气阻力比重物重量小得多,可近似认为重物仅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根据打出的纸带能分析研究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使用的器材有: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重物及铁夹、铁架台。

(2)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两个纸带限位孔上下对齐。

如图所示。

¥(3)主要实验步骤:①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电源;②把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下端用铁夹连到重物上,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③用手捏住纸带上端,把纸带拉成竖直状态,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松开手让重物和纸带自由下落;④重复几次,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分析计算。

(4)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①为尽量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应选密度大的重物,如铁锤等;②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好;)③重物应靠近打点计时器释放且要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放手让重物运动;④改变重物的重量,重复打出几条纸带。

(5)判断原理:在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其位移分别为由于时间都一样,当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差Δx都相等时,则加速度a不变,就可以断定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1、重力加速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其加速度都相同。

这个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竖直线,而且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同,即竖直向下。

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固定不变,但是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略有不同。

课本列出了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值。

在一般计算中,g取s2,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为计算方便,g取10m/s2.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下:归纳整理:本节首先定义自由落体运动并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其运动规律,得出其运动特点,引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1、伽利略的巧妙方法16世纪末,意大利学者伽利略用归谬法证明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

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

结果整体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而大于4,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

因此整体的下落速度应当大于8.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推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伽利略的猜想与验证(1)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变化均匀的直线运动。

速度均匀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v与x成正比;伽利略先以实验来检验v与t成正比的猜想是否是真实的。

(2)推理:如果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那么物体的位移应当和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所以只要观测到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即证明落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3)实验:①把落体运动过程放慢,落体下落得很快;而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这样的计时工具还是不能测量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来“冲淡”重力,他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得多,所以容易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