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第二节 百家争鸣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2、庄子战国齐物论;顺从自然
三、法家
韩非子战国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变法革新
四、墨家
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问题探究1:孔子的主要贡献。
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孔子讲学又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
问题探究2早期儒学的关系。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问题探究: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
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阅读教材,课前完成预习部分。
动一动、对一对
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一、含义
一、原因
二、各派主张
三、影响
教学总结:
本课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文言文积累太少,而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少不了要阅读古文。所以教学中尽量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二、形成原因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1、政治方面;社会的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竞相招贤纳士,给百家争鸣提供了宽松的氛围。
2、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方面;兴办,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
教师过渡,面对乱世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盛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正想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希望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1重点问题:了解孟子、荀子、墨子的思想。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导论部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阅读第一目的前半部分,了解孟子的地位,并总结孟子的主张有哪些?1)地位:2)主张:政治主张:人性论:义利观:3.孟子思想的侧重点在政治,荀子的侧重点在哲学。

阅读本目剩余内容归纳荀子的主张及评价。

1)主张:哲学:人性论:政治:2)评价:做一做关于孟子的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B.主张舍生取义C.主张民为贵,君为轻D.主张先利后义二、墨子和墨家1.首先掌握墨子的历史地位:2.墨子出身于“贱人”,相传曾“学儒者之业“后来自创了墨家学派,阅读课本后,熟悉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

3.墨家学派代表了谁的利益?产生了哪些影响?做一做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的统治阶级的拥护C.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的士人支持D.新兴地主支持墨子的主张当堂达标训练1.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2.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墨家的无为思想B.儒家的仁政思想C.法家的尚贤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4.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5.提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延伸阅读:仁义之师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

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

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大成目标】(目标解读2分钟)1、掌握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儒家思想形成及影响(重点)。

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比(难点);3、感受先人们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使用说明】1、 自主学习,书写认真,独立完成基础案及巩固案。

2、 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完成升华案。

3、 建议使用两课时。

一课时完成基础案和升华案,一课时完成巩固案。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早期儒学代表人物 活动及其主张孔子 ⑴哲思: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⑶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⑷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六经 ”。

孟子 ⑴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 ”学说。

⑵提出了“君轻民贵 ”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 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⑵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 ”,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⑩“礼 ”。

二、老庄之学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⑴认为“道 ”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⑵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 辩证法 思想。

⑶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思维拓展:1、孔子提倡的“礼”和荀子关于“礼”的思想最主要的不同是:⑴孔子提倡“礼”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有其保守的一面。

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倡“礼”是为了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三人相同点:(1)“仁”为思想核心。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过程:一.时间: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

“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四.代表学派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阅读思考: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学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学案

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执教者〗曹锦荣〖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1.含义2.出现原因: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4.影响:二.课中探学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试一试(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菩萨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二、自信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三、坚持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动。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留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四、合作有个人有一头驴和一匹马。一天,它们驮着货物赶路。驴累了,对马说:“我已经吃不消了,你能不能多少帮助我多驮一些呢?”马不愿意帮驴的忙,不多一会儿,驴就倒地死了。随后,主人就把驴的货物移到了马的身上,并在上面放了一张刚刚剥下来的驴皮。五、能力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理科〗理科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是个好东西,大人物学了,可从中吸取治乱兴衰的教训。普通百姓学了,可以学习人生态度和其中的宽容与智慧——有的时候你觉得冤,读读历史,你觉得你有岳飞冤吗?学习历史,其实也是学习一种对往昔生活的尊重,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和你有相同相似境遇的人,吸取他的人生经验和教训,这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敬畏充满爱,而不是充满挑剔充满恨。我们要学习的专题一名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所谓“主流思想”,指的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及对人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你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指的是什么?答:儒家思想。因此我们这一专题就是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第一课的标题。所谓“百家争鸣”的“百家”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问:真的是一百家吗?答: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问:“争鸣”是什么意思?答: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问: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对立、相互批驳吗?答:不是,还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课本P7“知识链接”:“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我们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学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在思想文化领域该是怎样的一种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老师先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投影: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儿!娶了媳妇后呢?生娃娃!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当然是放羊!!!看了这段对话,我们不少同学都笑了。但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答: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问: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答:因为他家太穷了。问: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答:经济问题,生存环境。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大家想想,是什么规律?答: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我们能否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说一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呢?答: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旧制度走向崩溃;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崛起,诸侯为了在争霸中胜出,纷纷招揽天下人才,士大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贵族在战争中沦为平民,不少士大夫兴办私学,评论时局,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良方,把本来只保存在贵族阶层中的知识带到民间;……投影: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重大变革⑵经济:井田制崩溃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道、法、墨四家。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主要观点是什么?现在我们就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开展分组学习。投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问:这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呢?答:孔子。下面让我们共同解读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投影:孔庙你认识这片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投影:孔庙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投影:孔子墓碑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有什么寓意吗?答: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投影: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问:我们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答: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深受重视。投影:周游列国图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的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丧家犬。可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答:《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投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请思考:“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答:仁,指仁爱,关爱别人。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那么怎么实践“仁”呢?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问: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答: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问: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请看两则材料:投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请思考: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答: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问:“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答: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除了“仁”,孔子还提倡“礼”。什么是“礼”?请大家先看一个小故事。投影: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请思考:什么是“礼”?答: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答:“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投影: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问: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投影: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由材料可知孔子的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同学们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它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答:孟子。投影: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仁政”的学说。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一种什么思想?答:民本思想。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荀子。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什么是“天行有常”呢?答: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正因为荀子认为自然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号召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然,荀子也很重视“礼”,他认为学习的目标就是认识和把握“礼”。投影:孔子问道于老子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投影: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答:⑴“道”的哲学概念;⑵辩证法思想;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课本P5有一幅我们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的图片。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像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在五千多字的《老子》这本书中,讲到“道”的地方有70多处,可见老子是多么地重视“道”。“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注意,这里的无为绝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无为”思想的影响。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投影: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逍遥的人生态度。这个故事还反映出庄子“齐物”的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你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记载在哪一本书中?答:《韩非子》。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写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答: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投影: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答: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由君主掌握权力;强调“法制”。韩非还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后睡着了。典冠(管帽子的人)怕韩昭侯受凉,便在他身上盖了一件衣服。韩昭侯醒后很高兴,问旁边的人:这是谁盖的衣服?旁边的人说:是典冠。韩昭侯下令将管衣服的人拿来问罪,却把典冠杀了。韩非评论说:韩昭侯将管衣服的人问罪,是因为他失职;杀典冠是由于他侵权越职。韩昭侯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他认为侵权越职的行为危害很大。韩非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投影:电影《墨攻》海报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述讲学,周游列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刚才我们一起感悟了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历史影响呢?投影: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9月28日,2009己丑年祭孔大典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庙举行,来自国家、省、市有关领导、海内外的儒学专家、孔子后裔、孔子崇拜者数万人参加这一典礼。——摘自《中国新闻网》投影:诸子百家在世界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1•1 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化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学案百家争鸣【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非所问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目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二、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填空及问答:1、作为思想家,他提出和的学说,作为教育家他开创了古代之风,他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家的“六经”、、、、、。

2、孟子提倡提出了“”的思想。

荀子强调“”,指出,提出“”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以“”的“”为世界的根本,以“”、“”为处世的方法。

老子的学说蕴含了思想,他指出事物具有的规律。

他希望的社会是“”4、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什么?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5、墨家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什么是墨子的“三表”?墨子建立的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有哪些?新授:补充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1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进展)★【专题结构】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备人赵玲审核人严如生★【高考要求】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题探究】一。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隐含如何样的历史现实?3.我们应该如何样看待孔子及其思想?4.老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5.分析指出老子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百家争鸣1.什么叫百家争鸣?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缘故。

3.庄子如何继承和进展老子思想的?4.墨子提出哪些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愿望?5.韩非子提出哪些主张?指出其在法家思想进展中的地位。

6.用简要语言概括指出儒、法、道、墨各家学派特点。

7.在战国时期,你认为儒、道、墨、法哪一派学说思想最有可能被统治者重视?什么缘故?8.分析指出百家争鸣对中国的历史阻碍。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1.孟子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其思想有何特点?2.荀子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其思想有何特点?3.通过孟子和荀子的继承与进展,儒家的思想体系和历史阻碍如何?★【史料解读】第一组材料材料1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没有多少爱好,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固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2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因此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步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进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2、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重难点: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学策略:材料教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一定要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大变革1.在经济上||,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为文化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在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古代所谓四民||,经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商的||。

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二、诸子百家A、思想的核心:“仁”“礼”“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仁)1)基本精神: ||。

要实现爱必须遵守“忠恕“之道||。

樊迟问仁与孔子||,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3) ||。

子张问仁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

4) ||。

颜渊问仁与孔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礼”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礼“主要指周礼||。

2)正名:把以混淆的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B、政治主张: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教育:有教无类;整理五经打破了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D、其他思想1)天命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认为人都应该敬天、畏天、尊天、法天||。

但是孔子强调尽人事||,给“天”赋予了社会伦理意义||。

2)鬼神观季路问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3)经济思想:重义轻利;4)科学观:重道轻器5)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6)尚中||,贵和之中庸思想1)政治主张:;“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2)人性观:性本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人格观:先义后利;养气以成德4)经济思想:限制土地兼并;不违农时||,轻徭薄赋5)道统观念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5)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6)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战国1)哲学观: ||。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性论“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3)政治主张: ||。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荀子对于"礼"的认识与解读大体上继承了孔子||,但荀子的礼观较之孔子又有一些差异||。

孔子的礼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荀子以"忠君"为核心;孔子强调礼的道德规范作用而荀子强调礼的法治内涵;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4)民本:君舟民水★知识深化总结:1.理解孔孟荀思想继承发展的特点||。

2、早期儒学的特点:※民本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保民、利民、爱民等||。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上固||,基美则上宁||。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天惟时求民主”2、作用(1)顺应民意||,有利于约束君主的权利(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文化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实质是维护统治的工具4、老子——春秋晚期1)哲学观: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2)辩证法: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3)政治主张: ||。

【解释】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

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其思想对哲学、伦理学及道德人格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5、庄子——战国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无为而治”“辩证法”的思想1)齐物——认为事物的本质相同||,没有区别他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都是没有差别的||。

庄周明确地肯定天下万物和人们认识的相对性||,这无疑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但他由此完全否定事物间的一切差别||,和人们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这就使自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2)逍遥—对事物的变化采取超然的态度(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哲学观:天与人||,不相胜4)文学6、墨子——战国1)兼爱完全的博爱||,不分等级的爱||。

2)非攻(反对诸侯间不义的争霸战争)3)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4)尚同5)天志6)明鬼7)非命反对命运之说||,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8)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9)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10)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11)逻辑学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7、法家——韩非子1)制定法律||,提倡”法治”“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