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第二节 百家争鸣学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重难点: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策略:材料教学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一定要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节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大变革
1.在经济上||,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为文化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在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古代所谓四民||,经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商的||。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二、诸子百家
A、思想的核心:“仁”“礼”
“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仁)
1)基本精神: ||。要实现爱必须遵守“忠恕“之道||。
樊迟问仁与孔子||,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3) ||。
子张问仁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4) ||。
颜渊问仁与孔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
“礼”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礼“主要指周礼||。
2)正名:把以混淆的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B、政治主张: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教育:有教无类;整理五经
打破了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D、其他思想
1)天命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认为人都应该敬天、畏天、尊天、法天||。但是孔子强调尽人事||,给“天”赋予了社会伦理意义||。
2)鬼神观
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3)经济思想:重义轻利;
4)科学观:重道轻器
5)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6)尚中||,贵和之中庸思想
1)政治主张:;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2)人性观:性本 .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3)人格观:先义后利;养气以成德
4)经济思想:限制土地兼并;不违农时||,轻徭薄赋
5)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
5)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6)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战国
1)哲学观: ||。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性论
“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3)政治主张: ||。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
荀子对于"礼"的认识与解读大体上继承了孔子||,但荀子的礼观较之孔子又有一些差异||。孔子的礼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荀子以"忠君"为核心;孔子强调礼的道德规范作用而荀子强调礼的法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