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的目标为什么不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与孩子的目标为什么不一致
家长与孩子十数年朝夕相处,关系也最亲密。家长每天想的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按说心心相印的两代人应该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因为对目标有着不同见解,而使两代人之间离心离德,甚至产生父子反目、母女成仇的悲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总结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点:
1、只强调了家长权威,剥夺了孩子的权力:
一些家长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只强调了家长单方面的意愿,没有达成两代人的共识。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动力不足。
有一位母亲花了80万人民币送自己15岁的孩子去美国读中学。孩子读了一年以后回国探亲,见到父母后,不仅对父母的巨大付出不表示感谢,反而怨恨父母——埋怨父母没有把留学的艰辛给他讲清楚,竟然说“你们花那么多钱是活该,是你们让我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孩子为什么说出了如此绝情的话?就是因为“留学”的决定是父母做出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的照顾以后,生活很是艰难。他起初连衣服都不会洗,只会“挑干净的穿”,后来居然20多天都不换衣服;他交际能力差,远离了亲人,又没能结交新的朋友,因此感到非常孤独;此外,因为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而受到他人的歧视,环境变化使自己不能适应,导致心里存在非常严重的失落感。
父母为他巨大的投入并没有换来他的感激之情,反而使得他疏远了父母。有一次,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他往国内打电话达数十分钟,花了400美金(3000多人民币)。但是,其中只有2、3分钟是打给父母的,其他都是打给同学的。
我曾经到过一名中学生的家里,帮她去分析考试成绩。当我们聊起来她为什么总是要把“得年级第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时候,这名同学向着在另一间屋里的父母把嘴一努,冷冷地说了一句::“还不是为了他们”。之后,她详细地向我讲述了父母如何强制、监督她学习的一些事例。她还说,“过去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儿,现在这么说不对了,现在分数不仅是学生命根儿,更是家长的命根儿。我要是考出一个不好的成绩来,我妈比我还着急、比我还难受”……最后,这名学生说:“我现在每天就是在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要求的分数而学。我知道他们为了我能念好书,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我能理解他们,也同情他们,可是,每天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我不敢对他们说出我真实的想法,怕他们伤心。”
父母单方面制定的过高的目标,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会使孩子丧失自信,最终不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只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学习。孩子天天在这样消极的心理下进行学习,成绩怎么能够上得去?
我最终也没敢把孩子的话告诉她的父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十数年,每天想的、说的、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按说与孩子的关系也应该最亲密。落得这样的结果,确实让家长寒心。
2.只注意了家长自身意愿,忽视了孩子的意愿:
如今,一些家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事业有成的家长给孩子制定了高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老子英雄,儿子必须好汉”,孩子必须超过自己,否则自己脸面上无光;事业无成的家长也给孩子制定了高目标,将改变家庭经济和知识落后现状的希望重重地压在了孩子的身上。
还有一些家长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具有“弥补损失”的心理。家长们一方面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父母当年没享受到的“物质补偿”,但另一方面却让孩子承受着父母当年没完成学业、没能实现奋斗目标的“希望补偿”——将“全家的希望”、“父母未完成事业”这一沉重的负担重重地压在了孩子的身上。因此,虽然制定的目标是宏伟、远大的,但是,实际上超出了孩子的现实能力,最终也就无法实现。
父母单方面制定的目标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不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只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学习。
3.家长所制定的目标不能起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限制孩子的惰性”的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把目标定得高才能防止孩子的惰性,因此总是看不见孩子眼前的进步,总是怕孩子“翘尾巴”,面对孩子不错的考试成绩总是浇上“一盆冷水”:或是说“别骄傲,比起第一名来,你差得远呢”,或是说:“一次考试考好了有什么可骄傲的,以后考试多着呢,你能次次都考第一吗?”——孩子在父母的面前永远没有成就感,必然缺乏积极性。
有的家长认为,把目标定得低一些,才能防止挫伤孩子的积极性。面对孩子不好的成绩,面对孩子用种种理由推卸自己责任的“托词”,不是去帮助孩子去分析分析原因,不是去帮助孩子制定具体改正措施,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下次好好考”,就完了。
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必然放纵孩子的惰性,孩子也必然缺乏积极性。
4.目标过高:
有的家长非常机械地理解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的含义,总是认为:只要把孩子的目标定的高一些,孩子即便达不到家长所要求的目标,也可以达到一个离目标不太远的程度。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家长把孩子的“远期目标”定在了“哈佛剑桥、清华北大”,总认为将来即使上不了清华,也能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家长把孩子的“近期目标”定在了“年级第一”,总认为即使拿不到年级第一,也能拿到班级第一。
但是,因为目标过高、过大、过远,结果给家长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家长的心里“没谱”,不知道每天该为实现“远大”目标做点什么,更怕因为自己今天少投入了精力和财力而导致孩子明天的失败,因此,家长天天生活在恐惧的状态中,认为投入就比不投入强,只有以盲目投入精力和财力来安慰自己恐惧的心理,因此,计算机、“忘不了”、参考书、培训班、都成了盲目投入的重点。
同时,目标过高、过大、过远,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目标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以必然导致孩子出现不断冲击、不断失败非结果。久而久之,这种持续不断的失败必然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怀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自己的每一笔都连着“家庭的未来和父母的期望”,总怕这次考试又要失败又要辜负父母的期望,又要遭到父母暴风雨式的责骂,因而导致了“晕场”;有的孩子因为总也达不到父母制定的目标而产生了“破罐破摔”
的消极心理,或是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说的话,不管对错一概不听;有的孩子在不断的失败面前,自身缺乏方法,同时又缺乏家长必要的帮助,因此产生了抑郁的心理。
过高的目标,会使孩子丧失自信。
5.目标过低:
目标过低实际上是无目标,具体表现就是"打哪指哪",走到哪算哪。一些家长为了掩盖自己家庭教育失职的错误,经常打出“让孩子独立成长”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在生产质量标准低下的产品。众所周知,质量标准低下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废品”。
我们所说的在家庭教育中要有平常心,是指目标的制定要适合自己,不要过高,而不是说要有一颗平庸心,更不能以此来掩盖自己家教的失职——将来当孩子缺乏自立于社会的能力的时候,那就是家教失败的结果。
目标过低的根源来自于家教观念落后: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来自于家教知识的落后: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当年我没念了书,如今混得也不错,没有认识到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竞争的主要特点是在“拚知识”,家长二十年前的奋斗经验已经落后。
过低的目标,会使孩子缺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