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泥沙淤积的治理措施
黄河泥沙淤积的治理措施
黄河治理是我国治水重点工程,防止河道泥沙淤积是改善黄河河道环境、维持其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治理河道泥沙淤积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改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降低河流区内粗颗粒沙淤积。
2. 加强对河道的护理和整治,修复堵塞和改善的失效段,降低河流区的细颗粒沙淤积。
3. 加强河道维护,定期清理河床沙淤,改善河道水动力环境,促进比较好的水土安全。
4. 合理排放河流,减缓河道来淤,防止泥沙淤积。
5. 推广应用水资源节约技术,采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水质管理体系,有效控制河道泥沙淤积。
浅析黄河泥沙与远距离输沙的有效运用
浅析黄河泥沙与远距离输沙的有效运用摘要:在简要概括黄河泥沙基本特征和泥沙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对远距离输沙及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使其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防止无序采沙对资源环境和防洪工程产生破坏,就黄河泥沙与远距离输沙的有效运用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黄河;泥沙资源;远距离输沙;有效运用;效益一、黄河泥沙的基本特征黄河以泥沙得名,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5公斤,素有“斗水七沙”之称。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于地面4~6米,高的达12米,其中黄河河床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
如果要降低河床,黄河下游每年需用200亿立方米水冲沙入海。
如果将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成1米见方的大堤,可绕赤道27圈,即使只使用淤积在河床的泥沙,也可绕赤道近7圈。
由此可见,黄河泥沙危害严重,但资源也非常丰富。
二、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同的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黄河河务部门配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放淤改土取得了成功,效益十分显著。
到1985年,共计淤改土地面积186.18万亩。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减少,黄河泥沙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其利用逐步得到了发展。
黄河泥沙可就近利用,变害为宝,服务于以建筑市场为主的社会经济各部门,包括建筑用土料、砂料、制砖、制瓦、制陶等砌体材料或修筑大堤、淤筑村台、淤填堤河串沟、淤改土地等填筑材料,既节约了其它相关资源,又处理了黄河泥沙、改善了居住环境,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河水少沙多的局面,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治理黄河的方案
第1篇
治理黄河的方案
一、背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泥沙淤积、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等。为保护和治理黄河,确保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以下治理方案。
二、目标
1.恢复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2.减少泥沙淤积,保障黄河下游河道行洪安全。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流域内城乡供水安全。
4.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措施
(一)水资源保护
1.加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2.强化流域内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率。
3.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六、监测与评估
1.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对治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控。
2.评估机制:定期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
3.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治理工作的透明度。
七、结语
本方案立足长远,综合考虑黄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细化实施计划,确保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共同为黄河的治理与保护贡献力量。
2.水质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评估水质状况,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3.污水处理: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定标准。
(二)生态系统修复
1.生态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也因其多年来频繁的泛滥和沿岸地区的沙漠化而备受关注。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减缓沙漠化的程度,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黄河治沙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植树造林。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引进抗旱耐盐的树种,在被沙漠化的地区进行绿化治沙,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加强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黄河流域的沙漠化地区普遍推广梯田和防护林带的建设,通过修筑梯田和种植防护林带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治沙工作还包括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工程。
在沙漠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平衡,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修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沙漠化的土地恢复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地的生态修复。
黄河治沙工作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还需要加强对治沙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弱点,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治理黄河的治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化土地的修复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可以有效减缓黄河流域的沙漠化进程,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治沙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摇篮,让黄河永葆生机和活力。
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其综合利用
内运行 中达 到冲淤平 衡状态 ) 可 以减 轻渠道 的淤积程 度。黄河 下游 引灌 区的实践证 明 :夏季 灌期 引水量 大 ,引水 的含 沙量远 远超过渠道 的输水输 沙能力 ,渠道极 易淤 积 ;而冬季灌期 引水 含 沙量较少 ,渠 道处 于冲刷 状态 ,因而不易淤 积 ,甚至 可 以冲 淤。 适 当增大渠道 的纵 比降可 以提高渠 道水流 的挟沙 能力 ,这 对 于引 黄 灌 区引 水 特 别 是 汛 期 引 水 是 十 分 有 利 的 ,可 以减 轻 渠 道 的淤积程度 。在 实践运 行 中,应根 据各 个灌 区的具体情 况对 已有 的渠道进行 全 面分析 ,通 过工程 技术手 段 ,如抬 高引水高 程 、改善输沙路 线 、合理 调整渠 网布置 、挖低 渠底 高程等 措施 尽 可能增大渠 道纵坡 降。引水灌 区的实践还证 明 :渠道衬 砌具 有减小糙率 ,提 高流速 ,减 小沿程 损失 ,增加 输水输 沙能 力 的 良好作用 ,因此全面衬 砌渠 道在一定 程度 上减少渠 道泥 沙的淤
积。
新 中国成立后 ,人 民引黄 灌溉 事业 经历 了初办 、大 办 、停 灌 、复灌等几个阶段 。经过 6 0多年 的变迁 ,引黄灌溉事 业走上 了健康稳定的发 展道路并 取得 了巨大的成 就。 目前 ,引 黄灌溉 面积 已达 7 3 3 .3万 h m ,并且建 成了相 当规模 的灌 排工程 ,形 成 了旱能灌 、涝能 排的农 田灌排水 体系 ,改 变 了灌 区农业 生产 落后 的面貌 ,保障 了灌 区人 民的生活 。灌 区不仅承 担 了沿黄地 区的工农业 、城市 和农 村 供水 任务 ,同时 还承担 了引 黄人 卫 、 引黄济津 、引黄济青 等跨 流域调水 任务 ,为沿黄地 区乃 至华北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 引黄 灌 区泥 沙 的 危 害 黄 河 系 多 泥 沙 河 流 , 引 黄 灌 区 在 引 水 的 同 时 把 大 量 的 泥 沙 带入灌区的灌排系统 ,极 大地威 胁 了引黄灌 区灌排 工程 的运行 与管理 ,甚至加剧 引黄灌区的生 态环境恶化 。从某 种意义上讲 , 泥沙问题 的处理关 系到引黄灌 区的可持续发展 。 渠道是灌 排系统 的重要部 位 ,其输 水输沙 能力 的强弱 直接 关 系到灌 区能否正常运 行。引 黄灌 区引水过 程 中泥 沙的 多次重 复淤积直接降低了渠道过水 断面面积 ,致使渠道输 水能力下 降。 渠道 输水 能力 的下降会 造成输 沙能力 的调 整 ,尽管 对于某 些特 定情 况下 ,由于输 水能力的下 降导致 输沙能力 的调整较为复 杂 , 但 总体 而言 ,渠道过 流能力 降低必 然导致 输沙率 减少 ,进 而加 剧渠 道的淤积 ,如不及 时进行 清理 ,将 影 响灌排系 统 的正常运 行 。当泥沙在渠 系中大量 淤积并 可能会 给灌排 系统 造成不利 后 果 时 ,渠 系 就 需 要 进 行 人 工 清 淤 工 作 。 由于 清 出 的 淤 沙 绝 大 部 分情况下 沿渠 道两 侧堆放 ,随着泥 沙的不 断积 累,堆 积 的泥沙 越来越 高 ,一方面会 增加 清淤 的工作难 度 ;另一方 面 ,随 风雨 进入渠道 的泥 沙量 也呈逐 年增 多的趋势 。另外 ,由于清 出的泥 沙堆 不可能无 限制 的堆高 ,只能逐 渐侵 占渠道 两侧 的土地 ,其 直接导致 了渠系两旁 土地 的严 重沙化 。引黄灌 区 的清淤堆 沙在 渠道 两侧形成 面积 巨大 的人造 沙漠 ,对 周边 的生态 环境造成 了 定程度 的危 害 。一方 面表 现在降 雨造成 的水沙 流失 ,渠道 两 侧 的堆沙极易遭受 雨水 的侵蚀 ,致 使渠 道重 复性淤 积或是 造成 良田沙化 。如果 大量泥 沙随灌 溉尾 水进入 排水河 道 ,其会加 重 排水河道 的退水退 沙负担 ,尤其是靠近引黄灌 区系 的排水河道。 3 . 引 黄 灌 区 泥 沙 的 处 理 对 策 目前 ,引黄 灌 区 泥 沙 处 理 模 式 有 渠 道 集 中 沉 沙 、远 距 离 输 沙并集 中沉沙 和渠 系清 淤。黄河下 游引 黄灌 区往往采 用在 引水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河流域地区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第一,泥沙输移是黄河流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在自然地理过程的作用下,黄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颗粒。
这些泥沙颗粒的输移对于生态系统和水域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泥沙的堆积会导致水源浑浊,阻碍光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泥沙的输移还会对河道的导航和治理造成困扰。
第二,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对泥沙输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不可控性,大量的土地石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加速了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和河道建设也会导致泥沙输移失去平衡,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水土保持是解决泥沙输移问题的关键。
为了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加强植被覆盖和维持地表的完整性,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
第四,黄河流域需加强泥沙监测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泥沙输移问题,黄河流域应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泥沙监测网络,收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管理策略。
此外,加强对黄河流域泥沙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对问题的来源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为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并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解决泥沙输移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加强研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调水调沙的原理
黄河调水调沙的原理
黄河调水调沙是指通过人工干预,调节黄河水流的水量和泥沙含量,以保持河道的稳定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量调节:通过水库的调节和引水工程,控制黄河的水量。
在干旱季节或需要增加水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水等方式增加水量;而在雨季或需要减少水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水库调节、泄洪等方式控制水量的流出。
2.泥沙调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容易形成淤积和冲刷,对河道的稳定造成影响。
黄河调水调沙的原理之一是通过建设泥沙分水工程,将泥沙与水分开,保持河道的通畅。
此外,还可以通过疏浚、挖沙等方式,及时清理和调整河道的泥沙分布,防止淤积和冲刷现象的发生。
3.水沙平衡:黄河水沙关系密切,水量和泥沙含量的平衡对于保持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黄河调水调沙的原理还包括通过合理的水沙调控,保持水沙的平衡状态。
这需要根据季节和地区的特点,合理安排水量的供应和泥沙的运移,以维持黄河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黄河调水调沙的原理是通过水量调节、泥沙调控和水沙平衡等手段,对黄河水流进行人工干预,以维持河道稳定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洪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并为沿岸地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
1/ 1。
黄河下游泥沙的开发与利用
这 些措 施虽 然 只是停 留在对 泥沙 资 源 的最 原 始 利 用 , 因其操 作 简 便 , 术 门 槛低 , 资 但 技 投 小 ,更 便 于大规模 实 行 ,也 必将 取得 良好 的效
益。
充 分利 用黄 河泥 沙 ,确 保黄 河泥 沙 资源 的 可 持续利 用 。 加பைடு நூலகம் 灌 区工程 配套 设施 建设 。 确保 沉 沙设施 和 管理措 施 全部 到位 。有计 划地 利用
12 改 良 土 地 和 工 程 用 土 .
利 用 黄 河 河 道 中挖 出 的 泥 沙 代 替 建 筑 材 料, 如烧 制 成 砖 、 结 石 等 , 展第 三 产 业 目前 烧 发 正 在一 些地 方蓬 勃发 展 。例 如部 分地 区利用 黄 河 泥 沙 烧结 而 成 的多孔 节 能 “ 黄河 砖 ” 经检 测 , 其 物理 力学 性能 、放 射性 核 素 比活度 均 符合 国 家 标准要 求 , 同时黄河 泥 沙烧 结 多孑 砖 重 量轻 、 L 强 度高 、 隔热 保温 性 能好 . 是很 好 的黏 土砖 替 代 品 , 其 建 造 房屋 , 提高 房 屋 的抗 震 性 能 , 用 可 改 善 居住 的热 环境 。 利用 黄河 泥沙 按 照一 定 比例 制作水 泥 也是 种新 型技术 , 可节 约石 料 , 能减 少河 道 淤 既 又 积 ,保 护环境 ,是 一 项值 得大 力 推广 的节 能技
潭坑 、 地等 进行 放淤 。 洼 既为 处理 泥沙 找 到 了出 路, 又改 变 土壤沙 质结 构 , 良土壤 。 改
根据 防洪 工程 建设 用 地情 况 ,结 合 当地实 际 , 取 得力 措 施 , 计 划 地进 行 还 耕 , 有 限 采 有 使 的土地 既能 为工程 建设 服 务 .又 能满 足广 大群 众生 产生 活 的需要 , 成 良性 的土地循 环利 用 。 形 22 利 用 泥沙 大力发展 建筑材料 等 第三 产业 . 利 用 黄 河 河 道 中 挖 出 的泥 沙 代 替 建 筑 材 料 , 展第 三产 业 , 发 既可 有 效 利用 泥 沙 , 解 决 又
黄河调水调沙原理(一)
黄河调水调沙原理(一)黄河调水调沙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位列世界第六,流域范围广阔,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一。
•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不足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应运而生。
黄河调水•黄河调水是指将黄河的水资源通过人工渠道引入其他地区,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工程措施。
•黄河调水的原理是利用黄河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渠道将水输送到需要的地区,满足当地的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等需求。
•黄河调水的关键是水的调度和管理,通过科学的水资源配置和合理的调度方式,确保黄河调水工程的稳定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黄河调沙•黄河调沙是指利用黄河的泥沙资源,通过调度和利用的方式,解决黄河流域泥沙淤积问题的工程措施。
•黄河调沙的原理是通过科学的泥沙输送和分布方式,将黄河的泥沙资源引导到需要的地方,以减轻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和泥沙冲击的问题。
•黄河调沙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黄河上游的泥沙供应情况,合理调整黄河河道的泥沙输送和分布过程,确保黄河下游的河床稳定和泥沙冲击的减轻。
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泥沙淤积的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黄河调水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支持农田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黄河调沙减轻了下游河床的淤积和泥沙冲击,维护了河道的通航条件,保障了水运业的发展。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还能满足当地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并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结论•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在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泥沙淤积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工程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通过科学的调度和管理,满足了当地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调水调沙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黄河调水调沙工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黄河水量变化大、泥沙浓度高、河道曲折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黄河小浪底排沙原理
黄河小浪底排沙原理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包括河南省,河南省是黄河的主要下游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黄河段有一个重要的地点,即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地处河南省新县和封丘县之间,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重要地理特征。
小浪底是由河道形态的变化引起的,在这里,河流纵深降低,水流速度变缓,水流变得湍急,给航运、水电和灌溉等相关活动带来各种困难。
在小浪底的上下游地区,黄河水体携带有较多的泥沙。
为了解决黄河小浪底带来的排砂问题,人们对黄河小浪底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排砂工程。
排沙原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将黄河携带的泥沙从黄河主河道中排除出去,以保证河道的镇流、防洪和航运的需要。
排沙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输沙通道原理:为了实现排砂,首先需要建立起输沙通道,将河水引导到河底的一定位置,以便将沉积在河底的泥沙带走。
输沙通道的建立可以通过挖掘和疏浚河底,或者利用挡水工程和引河水分流的方法来实现。
2.排砂效果原理:排沙工程主要通过疏浚河道、拦沙坝、开河门等方法来实现河道的疏浚和泥沙的排除。
通过对黄河水流的调整和控制,减小河床的坡度,增大水流的速度,以及引导水流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将泥沙沉积的地点从河道中迁移到其他地方,从而实现排砂的效果。
3.大滩重排原理:黄河河道中分布有大量的滩地,这些滩地上沉积着大量的泥沙。
为了实现有效的排砂,需要对这些滩地进行重排。
通过利用挖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将滩地上的泥沙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通过输送带等设备转运出去,从而实现大滩的重排。
4.泥沙分选原理:黄河携带的泥沙是不同粒径的物质混合物,其中含有较多的细沙、粉砂等细粒物质。
为了实现有效的排砂,需要对泥沙进行分选,将粗沙、石料等大颗粒物质分离出去。
通过利用特定的设备和方法,如筛分、洗沙等,可以将细沙、粉砂等细颗粒物质从泥沙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排砂的效果。
通过上述排沙原理的实施,黄河小浪底的排砂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河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母亲河之一。
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发展基地,黄河在国家经济与生态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不断加剧,黄河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存在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过度导致供水短缺由于种植业、工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黄河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
各行业对于黄河水量的大量消耗导致了供水短缺的问题。
这给黄河流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夏季干旱季节尤为明显。
造成供水短缺的同时还引发了土壤盐碱化问题。
二、土壤侵蚀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在过去几十年中,农田开垦和森林减少导致了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土壤侵蚀现象。
随风飘散的塌方土壤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还使得水质恶化。
这种现象在洪水期间尤为明显,在洪水冲刷下,大量带有土壤的水流进入黄河,导致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物种多样性黄河上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捕捞压力的增加,部分鱼类已经濒临灭绝。
此外,湿地退化、湖泊组成变化以及盐碱化等问题也导致了物种多样性减少和栖息地丧失。
这些问题引发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紊乱,并且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断流频繁给社会经济带来困扰近年来,黄河上游地区长时间无断流现象频繁出现。
断流给当地的农业灌溉系统和渔业带来了极大困扰。
大规模农田不再得到必要的灌溉,导致庄稼凋零、粮食减产甚至饥荒。
同时,渔业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渔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五、水污染问题威胁人类健康黄河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严重的水体污染之一。
大量农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都排放到黄河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这种情况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河目前面临着供水短缺、土壤侵蚀、生态环境破坏、断流频繁和水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黄河。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
河流与湖泊淤泥的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河流、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 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
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 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湖泊大面积的萎缩乃至消失, 贮水量相应骤减,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主要表现在:(1)湖泊萎缩与干涸, 水面积锐减以处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为例:在20 世纪40 年代, 湖面面积为1200km2 , 贮水量30.0x108m3。
到1950年,湖泊面积尚有1070km2 ,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积急剧缩小到500km2 ,贮水量也相应减少到7.0x108m3。
(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II类、W〜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1〜I类、W〜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9%和29.8%。
污染较重的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
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和39个大中型水库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十分严重,131个主要湖泊中,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51.3%;已达富营养程度的水库有12座,占调查水库总数的30%(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分类结果统计指标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湖泊数量(个)95567占调查湖泊数(%) 6.9041.9051.20湖泊面积(km2)5477.8016525.7011029.90占湖泊的总面积(%)16.6050.033.4水库数量(个)101712占调查水库数(%)25.6043.6030.80水库容积(X105m3)37.36546.1073.94占设置库容(%) 5.7083.1011.20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 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11.4万km河长中,1类水占4.9%,11类水占24.0%,m类水占29.8%,W类水占16.1%,V类水占8.1%,劣V类水占17.1%。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
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浅析1. 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带来了丰富的泥沙资源。
黄河泥沙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黄河泥沙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泥沙的过量排放导致了河床淤积、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黄河泥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2. 黄河泥沙的特性黄河泥沙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有丰富的悬浮物:黄河泥沙含有大量的细粒悬浮物,这些悬浮物中富含有机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包含有污染物:由于黄河流经的工业区域较多,泥沙中也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3. 黄河泥沙的利用途径合理利用黄河泥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3.1. 农业生产黄河泥沙中富含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可以用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通过在农田中施加黄河泥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 建筑材料黄河泥沙可以利用其细粒悬浮物的特性,制成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压能力,可用于建筑和修建工程。
3.3. 沉积物资源回收黄河泥沙沉积物中也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
例如,研究表明,黄河泥沙中富含稀土元素,这些元素是一些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原材料。
因此,通过对泥沙沉积物的处理和提取,可以回收更多有用的资源。
3.4. 河道治理黄河泥沙的合理利用还可以用于河道的治理。
通过合理的泥沙调控,可以减少河床的淤积和河道的冲刷,从而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4. 黄河泥沙合理利用面临的挑战在合理利用黄河泥沙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悬浮物含量高:黄河泥沙中悬浮物含量较高,处理难度相对较大。
•污染物处理:黄河泥沙中也含有一定的污染物,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巨大的数量:黄河每年带来的泥沙数量巨大,处理和利用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和工程。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刘士磊摘要: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6×108吨。
黄河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双重属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资源化的一面。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成为黄河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是黄河严重洪灾的根源。
同时,黄河泥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何妥善处理及合理利用黄河泥沙,使其变害为宝成为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也是黄河泥沙处理的升华和最终出路。
笔者今天就从黄河现阶段的开发利用途径和开发的现状上做些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黄河下游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使黄河泥沙变废为宝。
关键词:泥沙利用途径现状随着对社会环境需求和水沙资源化认识的不断提高,泥沙资源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社会需求、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还要充分考虑其对黄河安全、河流河势、河道输沙能力的近期和长期影响问题,以及黄河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我们今天将着重在经济领域的利用上来进行探讨。
一、黄河泥沙利用的途径与现状1、土方填筑工程土方填筑工程是现阶段的主要应用途径,以现今黄河工程建设的“二级悬河”治理、堤防工程的淤筑帮宽、放淤改土等为代表,是如今最简单和最普遍的泥沙利用方式。
也是现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黄河泥沙利用途径。
在地方上,滩区群众也正在利用一些小型的抽砂设备对村台、房台、坑塘洼地等进行填筑应用。
据对黄河泥沙利用潜力的不完全分析估算,加固大堤、淤筑村台、“二级悬河”治理等,用沙量可达13.8亿立方米。
2、建筑材料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国墙改工作的全面推行,“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材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以毁坏土地为代价的传统粘土砖更是如此,粘土砖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的选择。
而利用黄河泥沙制作建筑材料既可消耗占用土地的淤积物,又因持续引黄,原料不断再生,可保持项目原料的长期供应,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创造社会效益。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实践摘要众所周知,黄河中含有巨量的泥沙,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文结合治黄工作实践,介绍了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实际做法,力求在黄河泥沙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泥沙利用;资源化Utiliz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as a ResourceHE Rui-yong1.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YRCC,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Zhengzhou 450003,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iver management,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s a resources.Keywords Yellow River;sediment utilization;resource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巨量泥沙,造成河道萎缩,“二级悬河”日趋严峻,严重威胁黄河防洪安全,因此,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项非常现实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一些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我国面临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是一项“以河治河”、除害兴利、变害为宝的战略性系统工程,黄河泥沙的“用”将会开辟治黄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1 挖河固堤利用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是黄河治理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生产实践,放淤固堤技术已日臻完善和成熟,目前已成为黄河下游治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变废为宝,科学利用黄河泥沙
筑 市场 的整体 需求也 是一个关 键性 的问题 。
土地是重 要 的 自然 资源之 一 .节 约和集
近 昙 曩嚣 羞 萎 篓
业综 合开发 的若 干建议 》 ( 14 第 2 7号提案 )作 出 了
约化利用土地 是建设 节约 型社 会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而黄河蕴 藏着大 量的水 资源和泥 沙资 源 .综 合开发 和充分利 用黄河 泥沙资源 ,实 现防汛安 澜与节 约土地 资源 的有 机结合 .是
路 萎缩 且 游 荡 .造 成 泄洪 时 河 口 减 就 山东 省 而 言 ,沿 黄农 民达 们 算 的是 经 济 账 和 自己 的承 受能 处 海水 顶 托 水位 壅 高 ,严 重 影 响 1 0 5 0万 人左 右 ,据不 完 全 统 计 . 力 :二是 城 镇 建设 和 农 村宅 基用
建设 法 治 国家 ” 成 为一 家 目 .中国经历 了前所未有的 以至于 “ 标
出 台虽然 一 时无 法 与 西方 法 治发 有别 于 他 国 .我 国 应 当落 实 这一
f 者 系 中 国政 法 大 学 法 治 作
国政 法大 学 2 1工程 三 期 重 点 学 1
立 法 高潮 期 。这 些 法 律 、法 规 的 种时 尚 “ 标签 ”或 “ 符号 ” 为 了 政 府研 究 院副教 授 本 文是 “ 中 达 国 家完 备 的 法 律 体 系相 媲 美 . 治 国 方 略 和宪 法 原 则 。这 其 中 。 科 建设 项 目— — 社会 转 型 期 的 法 但 仍 为 目前 中国 的 国家治 理 、社 以寻 求 行政 权 与 公 民权 间 合理 平 治政 府建 设 与公 民权利 保 障” 阶
. 行 洪 .并 易 形成 河 V悬 河 .大 大 所 需 砖 瓦 及 建 筑 土 方 每 年 在 25 土 问题 暂 时 找 不到 替代 材 料 :三 I
引黄沉沙的处理与应用
引黄沉沙的处理与应用董洪灿1 于文堂2 张卫英3(1 菏泽黄河河务局;2 山东菏泽黄河工程局;3 郓城黄河河务局)文摘: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介绍了引黄工程现状、引黄沉淀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菏泽市在处理和利用引黄沉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关键词:引黄灌溉泥沙处理应用建议黄河下游自50年代开始引黄以来,引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菏泽市为例,目前已拥有引黄涵闸9座,设计引黄流量405m3/s,设计灌溉面积400余万亩,实际灌溉面积近500万亩,全市9县区均用上了黄河水。
引黄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现有水利工程年发挥效益2亿多元。
但是,黄河又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水在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
泥沙淤积灌区的渠系,清淤泥沙占压农田,造成土地沙化,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引黄泥沙问题,找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使沿黄地区在兴利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引黄泥沙对灌区生产和环境的影响1.1 引黄泥沙在灌区内的分布情况据山东省水利厅的资料,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全省引黄泥沙在平面上的分部为沉沙区(含淤改区)占46.2%,各级渠系占38.5%,进入田间占8.8%,下泄排水系统6.5%。
进入90年代以后,菏泽市沿黄洼地的淤改任务已经基本结束,引用的黄河水大多数是用来灌溉农田和作为工业用水的,而引黄水利系统都未设专门的沉沙池,泥沙大部分淤积在渠道和田间,而淤积在各级渠道的泥沙要占总沙量的80%以上。
1.2 灌区内泥沙对环境的影响1.2.1 沉积在沉沙地中的泥沙据统计,自复灌以来,山东省开辟沉沙池69万亩,由于沉积泥沙的颗粒较粗,造成沙化面积34.5万亩左右,虽经初步治理,现在沙化面积仍达12万亩,对池区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
浅析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国家17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
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以及地质调查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与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黄河下游泥沙的最重要的利用途径之一是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灌溉是农田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可以为农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黄河下游灌溉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黄河泥沙的沉积,泥沙的利用对当地人民的生计至关重要。
其次,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养鱼。
黄河下游的河水富含泥沙,提供了良好的鱼类栖息环境。
当泥沙沉积下来后,河床变得宽广而平坦,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区域,人们利用泥沙形成的滩涂地势进行养鱼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此外,黄河下游泥沙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土是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
泥沙中的黄土经过加工和烧制后,可以用于制作砖瓦和陶瓷等建筑材料。
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然而,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泥沙的供应量减少。
由于水库的建设和流域的治理,泥沙在上游被截留,导致下游泥沙供应的不足。
这对灌溉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其次,泥沙的过度沉积也会引发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不仅影响河床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河道淤积和水流阻塞。
这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困扰,还会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需要加强黄河下游泥沙的治理和管理,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泥沙的利用途径多样,包括灌溉、养鱼、建筑材料等方面。
然而,泥沙的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泥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措施研究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措施研究摘要:本论文针对三门峡库区黄河水源现状,分析了库区水资源的现状,并就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并对水库的运能进行了优化。
从而使三门峡水库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三门峡库区;水环境;可持续利用;措施研究引言三门峡水库地处陕西、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处,是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减淤、减淤、供水体系的重要部分。
它是黄河主干地区首个以防洪为主的大型综合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91.5%,黄河含沙量为89%。
该工程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坝顶高度353米,最高水位106米。
辖区共有40多条河流,超过一半为干流或季节性不连续的支流。
近几年来,三门峡上游的水量逐年减少,水库采取了低水位的利用模式,一些引水灌溉项目的供水无法满足要求,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三门峡经济社会的发展。
1.水资源现状1.1 过境水资源量显著下降1960年代水库的入库径流为459亿立方米,较1960-2015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0.5%;与60年代相比,70—89年的入库径流减少了20%,较多年平均增加了10%;从90年代开始,水库的入库径流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进入水库的径流约为60年代的70%,与历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本世纪头十年来,最小的一次入库流量是223亿立方米,较上个十年的平均降水量少了32%,还不到60年代的一半;2010-2015年的降水量虽有增长,但与历年的降水量相比,仍然要低14%。
1.2 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配不均衡水库的水资源具有季节性的不均衡性,每年的年径流以汛期6-10月为主,而汛期则大多集中在8、9月。
龙门干流年平均每年的汛期径流为53%,支流华县和河津站分别为60%左右,汛期径流以强降雨为主,库容泄洪,使大量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1.3降低水库水位利用的地下水三门峡水库是附近地区的重要水源。
根据实测资料,在水库蓄水期间,河床的地下水位可能会升高10-15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黄河泥沙具有二重性,寄存在有害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
文章简述了泥沙的危害,从泥沙的资源性、天然造地功能、加固两岸堤防、改良土壤、发展第三产业、引水淤滩等多方面分析了泥沙资源的利用。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泥沙的危害,合理利用泥沙资源,趋利避害,实现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可持续利用
1、概况
黄河是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对黄河下游的防汛极为不利。
因此,减少泥沙入黄,采取多种途径治理黄河泥沙,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在治理黄河泥沙的同时,也应看到泥沙具有的二重性,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根据泥沙的成因,正确处理和利用泥沙,将泥沙的防治与防洪工程建设相结合,与防洪兴利相协调,防、治结合,实现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泥沙的危害
黄河泥沙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中年复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在洪量不大的情况下,引发的漫滩、偎堤、溃决等灾害。
河道中泥沙累积淤积达到一定程度,会显著抬高水位,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人民治黄60年,黄河堤防经历了四次帮宽加高,险工、病险涵闸得到了加固改建,确保了黄河的安全度汛,但泥沙问题仍是黄河治理的难题,因泥沙持续淤积形成的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依然长期存在。
有效地治理黄河黄河泥沙,充分利用泥沙资源,趋利避害,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泥沙的利用
3.1泥沙的资源性
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具有二重性,其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资源。
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枯,断流现象时有发生,水量的减少,使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水沙比例严重失调,引起河段沙量过多,部分泥沙沉积造成河床萎缩,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进行淤背区加固、挖河、疏浚等,减少黄河淤积沙量,将部分泥沙加以利用,无疑是泥沙治理的积极而有效地措施。
3.2天然造地功能
黄河通过水流每年将9.12亿t的泥沙带入河口,黄河三角洲自1855年以来以26km2/a的速度扩大。
黄河2002年-2004年,进行3次调水调沙,分别把0.664亿t、1.207亿t和0.6071亿t泥沙输送入海,2005年又进行了调水调沙生产运行,
将大量泥沙冲刷到河口,增加了河口的陆地面积。
泥沙在河口的造地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国土面积,对防止岸线侵蚀、缓解海面上升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可使胜利油田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降低采油成本,利国利民。
3.3加固两岸堤防
结合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利用疏浚、放淤等手段,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进行机淤固堤,加固两岸堤防,可有效利用泥沙,减缓黄河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大大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
尤其是在标准化堤防建设土方量大,当地百姓可利用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采用挖泥船或泥浆泵挖取河道泥沙,输送到堤防背河侧进行帮宽、机淤等加固措施,延长了渗径长度,对防洪保安全极为重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是堤防加固的主要手段。
3.4改良土壤
河口三角洲及沿黄地区土壤盐碱化较重,土地贫瘠,农业产值低。
河流泥沙尤其是汛期泥沙极具肥效,含有生物生长所必须的多种元素,具有改良土壤、改碱、压盐、平整土地、改善土壤机构等多重功效,是改善所在流域土壤的优质原料。
泥沙作为天然肥料,肥力持久,取之不尽,即节省了有机肥料,又避免了有机肥料所带来的污染。
有计划地分滞泥沙,淤高两岸地面,可以提高汛期洪水的调蓄能力,实现对丰富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汛期堤防险情发生的可能性。
3.5作为建筑材料,发展第三产业
利用黄河河道中挖出的泥沙代替建筑材料,如烧制成砖、烧结石等,发展第三产业,可有效利用泥沙,减少天然资源的破坏,保护大量农田不受侵害,减缓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
淄博高青县用黄河泥沙烧结而成的多孔节能“黄河砖”项目2005年8月15日正式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每年可为黄河清淤480万m3。
“黄河砖”的物理力学性能、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热工性能优。
烧结多孔砖重量轻、强度高、隔热保温性能好,是很好的粘土砖替代品,可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改善居住的热环境。
利用黄河泥沙烧结固化成为人工石技术正在研究之中,烧结石可以代替天然石料用于防汛抢险和工程建设,大大降低成本,将起到挖沙降河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黄河泥沙有效利用起来,变有害的一面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造福。
3.6引水淤滩,减少河道淤积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滩地面积约4600km2,为达到减少河道主槽淤积的目的,可利用黄河下游滩区,有计划地引水入滩,淤堵堤前串沟、潭坑,既抬高滩地,又冲刷河道主槽,增大了河槽的过流能力,减缓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各类险情发生的几率,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4、建议
4.1充分利用泥沙资源
作为黄河难以治理的症结所在的黄河泥沙,既要看到它的危害性,又要看到它的资源性。
在采取治理水土流失、调水调沙等一系列措施,减少泥沙入黄、泥沙淤积的同时,也应想方设法利用黄河泥沙,有计划地引水沉沙、放淤固堤,合理调配泥沙,充分利用黄河泥沙,确保黄河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采取得力措施,搞好沉沙放淤
加快灌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沉沙设施和管理措施全部到位。
有计划地利用潭坑、洼地等进行放淤,既为处理泥沙找到了出路,又改变土壤沙质结构,改良土壤。
根据防洪工程建设用地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得力措施,有计划地进行还耕,使有限的土地既能为工程建设服务,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良性的土地循环利用。
4.3实施综合治理,趋利避害
对黄土高原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黄;在灌区内实行集中与分级沉沙相结合,提高沉沙效率;有计划地进行挖河,适时进行河道疏浚;继续实施调水调沙,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减缓河道淤积抬升的速度;采取多种措施,对泥沙资源有害的一面积极进行防治,对有利的一面积极加以利用,趋利避害,将泥沙处理与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