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张书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课程: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 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设计取向: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把这些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课程取向,
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课程设计时,就是课程设计取
向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计的结构,又叫课程表层结构,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各种课程的相互结合如
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组织形态,源起于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学科
7.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活动
课程
8. 综合课程:是指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
具有新知结构的课程
9. 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需学习的课程
10 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
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修学习的课程
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矩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
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
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等关系
生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又称作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普通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
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课程实施:观点1: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
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
落实程度。
观点2: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
实际中运用的”课程研究不仅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
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
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调适。
16 课程评价: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做
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搜集与提供”。
17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的教学理论
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
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随着教学理
论,尤其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地
变革修正和完善。其特点为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
作性、效益性。
18 讲授法:是指教师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
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9 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
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
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也称问答法
简答
1. 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以往人们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看成是教学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而教学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纯粹客观的存在,是不能直接进入大脑成为研究的直接对象,只有当人们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时,才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2. 课程论的发展阶段
1)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初创
20世纪初,手工业管理领域科学目标管理经典模式——泰罗制的影响,开始了课程编制科学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
名课程论学者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
作为独立领域的诞生;查斯特作为另一位重要代表,提出了功用分
析的课程目标,与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模式有相似之处。
2)课程开发科学化时期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和课程评价理论专家泰勒,创立了泰勒原理,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是课程开发理论
进入了科学化时期。
3)课程论发展时期
课程论独立以后,发展成为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要素主义、人本主义、实践性课程理论等,各流派异彩纷呈,促进了课程理论的发展3.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1)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第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
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即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评价。
3)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4)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4.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有哪些不同观点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具有争议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
1)二元独立模式
二元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蔡斯、坦纳夫妇
2)相互交叉模式
相互交叉模式即在教育工作中,课程与教学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联系
3)包含模式
A)大教学小课程模式: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在其中
B)大课程小教学模式: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较大
4)循环模式
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联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5. 如何看待古特莱德提出的5种水平的课程
古特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1)第一种形式:理想的课程